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系全油气系统中天然气类型与煤岩气分类研究
1
作者 张君峰 李国欣 +1 位作者 贾承造 赵群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2-803,共12页
煤系是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天然气资源类型多样。针对煤系全油气系统和煤岩中天然气成藏演化的特殊性,通过系统梳理煤系全油气系统中的天然气主要类型和地质特征,揭示煤岩气的形成、富集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 煤系是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天然气资源类型多样。针对煤系全油气系统和煤岩中天然气成藏演化的特殊性,通过系统梳理煤系全油气系统中的天然气主要类型和地质特征,揭示煤岩气的形成、富集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1)将煤系全油气系统中天然气按赋存特征和成藏机理划分为2种基本类型(常规气和非常规气),再按天然气的源储关系和储层岩性划分为6种类型(远源碎屑岩气、特殊岩性类气,远源/近源致密砂岩气,源内致密砂岩气、泥页岩气和煤岩气等),将煤岩储层中赋存的天然气统一称为煤岩气。现有资料表明,同一地区煤岩气在勘探开发地质特征上存在浅层、深层显著差异性,转换深度界限一般在1 500~2 000 m。基于当前煤岩气认识并充分尊重煤层气术语的应用历史习惯,煤岩气按照埋藏深度可以划分为深层煤岩气和浅层煤层气。(2)按照煤系全油气系统理论“全过程成藏”的研究思想,基于典型煤岩气成藏演化剖析,煤岩气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原生型煤岩气、再生型煤岩气、残留型煤岩气和生物型煤岩气4种主要类型,前两种主要属于深层煤岩气,后两种主要属于浅层煤层气。(3)煤岩气成藏演化研究表明,浅层煤层气主要是原生型煤岩气经地质改造后形成的残留型煤岩气或生物型煤岩气,埋藏较浅,具有“低地层压力、低含气饱和度、吸附气为主、排水降压采气”等主要特征;深层煤岩气主要为原生型煤岩气和再生型煤岩气,埋藏较深,具有“高地层压力、高含气饱和度、富含游离气、气藏不含水或少水”等特征;原生型煤岩气分布广,资源量大,气藏品质好,是煤岩气中最为有利的勘探开发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全油气系统 煤系气 煤层气 煤岩气 煤岩气成藏演化 煤岩气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上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及潜力 被引量:105
2
作者 李剑 佘源琦 +3 位作者 高阳 杨桂茹 李明鹏 杨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3-417,共15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陆上深层一超深层领域天然气勘探潜力和有利勘探目标区带分布,以及深层一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勘探理论需求,对中国陆上深层一超深层天然气勘探资源概况与勘探进展进行梳理分析,对中国陆上深层一超深层...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陆上深层一超深层领域天然气勘探潜力和有利勘探目标区带分布,以及深层一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勘探理论需求,对中国陆上深层一超深层天然气勘探资源概况与勘探进展进行梳理分析,对中国陆上深层一超深层领域的地质特征、成藏关键要素.天然气资源潜力等进行分类评价。分析认为,中西部叠合盆地山前带发育的库车、川西、准南等十大前陆冲断带及斜坡区是前陆冲断带领域的重点勘探区带,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克拉通背景上发育的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古隆起及斜坡区、克拉通内裂陷及台缘带礁滩等是深层一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领域的重点勘探区带,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断陷深层古隆起及斜坡区、基岩潜山是中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深层一超深层领域的重点勘探区带,深层一超深层火山岩等是重要探索领域。研究认为中国深层一超深层天然气仍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针对性基础攻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深层一超深层 前陆 海相碳酸盐岩 断陷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形势与前景 被引量:94
3
作者 李剑 佘源琦 +3 位作者 高阳 李明鹏 杨桂茹 史艳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我国天然气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供、销、储、运体系正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客观把握当前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形势、趋势并做好科学预判,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为此,通过分析全球天然气资源现状、贸易格局与... 我国天然气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供、销、储、运体系正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客观把握当前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形势、趋势并做好科学预判,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为此,通过分析全球天然气资源现状、贸易格局与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需求、供给等方面对我国天然气产业进行了展望分析与判识,进而提出了推进天然气产业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综合能源弹性系数法,预测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6500×10^8 m^3;②受能源供给侧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增速远高于产量增速,天然气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③需要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以保障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④持续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分散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增长过快的风险;⑤加快全国性、动态化互联互通体系及枢纽建设;⑥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逐步放开行业性、季节性消费管控,加强对全国市场的整体销售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 市场供需 管道气 LNG 消费量 获得量 弹性系数法 对外依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带震旦系—二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9
4
作者 谢增业 魏国齐 +7 位作者 李剑 徐亮 张璐 李谨 李志生 武赛军 郭泽清 郝爱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67,共18页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带震旦系—寒武系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发现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洗象池组、茅口组、玄武岩组、长兴组等层系获工业气流,不同层系气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大量新获气井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带震旦系—寒武系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发现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洗象池组、茅口组、玄武岩组、长兴组等层系获工业气流,不同层系气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大量新获气井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氢同位素等分析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川中隆起带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明确了下一个万亿立方米级重点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1)震旦系、寒武系和二叠系天然气均是以烃类气体为主且干燥系数大于0.997的干气,属于原油裂解气。绝大多数二叠系天然气C_(2)H6含量、δ^(13)C_(2)、δ^(2)HCH_(4)与源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的寒武系天然气相似;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C_(2)H6含量低、δ^(13)C_(2)重、δ^(2)HCH_(4)轻;GS19栖霞组气藏天然气C_(2)H_(6)含量高、δ^(13)C_(2)轻、δ^(2)HCH_(4)轻。C_(2)H_(6)与δ^(13)C_(2)差异主要与成熟度有关,δ^(2)HCH_(4)主要受原始母质沉积水介质盐度影响。(2)安岳气区与太和气区聚集了不同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气,其中,安岳气区天然气δ^(13)C比太和气区重,主要聚集原油晚期阶段的裂解气,太和气区聚集早期—晚期裂解气。(3)震旦系—二叠系气藏具有单源和双源聚集模式。寒武系气藏和GS19栖霞组气藏为单源聚集模式,烃源岩分别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灯影组气藏和其他二叠系气藏为双源供烃成藏模式,除均有筇竹寺组烃源岩贡献外,分别还有震旦系烃源岩和二叠系烃源岩的贡献。研究认为,不同时代烃源岩贡献比例大小是造成不同层系气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太和气区多层叠置连片的优质储层紧邻烃源灶或处于古油藏范围,具备万亿立方米级资源规模,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模式 震旦系—二叠系 安岳气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台缘带和台内地区天然气成藏差异性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剑 杨春龙 +5 位作者 谢武仁 芮宇润 王晓波 张璐 谢增业 郭泽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5,共12页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3×10^(12)m^(3),其中震旦系灯影组占56.3%。目前灯影组勘探开发主要围绕灯影组四段台缘带展开,且台缘带单井产能明显高于台内地区。基于台...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3×10^(12)m^(3),其中震旦系灯影组占56.3%。目前灯影组勘探开发主要围绕灯影组四段台缘带展开,且台缘带单井产能明显高于台内地区。基于台缘带和台内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藏对比关系,结合成藏条件分析,探讨其成藏差异性。研究表明:(1)灯影组台缘带较台内地区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明显偏重,对应寒武系源岩古水体介质盐度高于震旦系,反映由台缘带到台内地区震旦系烃源岩贡献比例的增加;(2)台缘带与台内地区储层在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等方面一致,但台缘带储层内部溶蚀孔洞发育程度强于台内地区,主要受控于丘滩发育程度和表生岩溶作用强度;(3)台缘带和台内地区成藏组合存在差异,台缘带紧邻裂陷内烃源岩,储层侧向对接烃源岩,存在旁生侧储、上生下储等多种成藏组合,而台内地区距裂陷内烃源岩较远,需要通过沟通油、源的断裂输导油气,成藏组合单一;(4)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贡献比例的不同和优质储层发育位置及组合类型的差异,是导致台缘带和台内地区产能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川西北蓬莱—剑阁地区是未来深层灯影组台缘带的有利勘探领域,古隆起围斜部位台地内部构造-岩性气藏是灯影组台内地区主要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地区 台缘带 成藏差异 碳酸盐岩 寒武系 震旦系 安岳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璐 李剑 +5 位作者 宋永 陈世加 路俊刚 国建英 曾源 崔会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151,共11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发现程度差别大,天然气探明率较低。石炭系火山岩是盆地内目前天然气储量最多的层系,勘探证实其天然气成藏特征非常复杂。依据盆地内克拉美丽气田、五彩湾气田、阜康凹陷、滴北凸起等地区井的岩心、薄片鉴定及分析化验数... 准噶尔盆地油气发现程度差别大,天然气探明率较低。石炭系火山岩是盆地内目前天然气储量最多的层系,勘探证实其天然气成藏特征非常复杂。依据盆地内克拉美丽气田、五彩湾气田、阜康凹陷、滴北凸起等地区井的岩心、薄片鉴定及分析化验数据,在重点研究主力烃源岩松喀尔苏组b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天然气来源,分析石炭系火山岩天然气的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结果表明:石炭系烃源岩在五彩湾凹陷、滴水泉凹陷及东道海子凹陷等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58%;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大部分达到高成熟阶段,且火山活动增加了有机质的生烃能力。优质储集体以爆发相和溢流相为主,孔隙和裂缝发育,与上覆二叠系或石炭系内部致密层段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靠近凹陷深部地区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成藏条件,滴南凸起、滴北凸起、北三台凸起和车拐地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石炭系 火山岩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太和气区的勘探潜力 被引量:48
7
作者 谢增业 李剑 +9 位作者 杨春龙 田兴旺 张璐 李谨 李志生 国建英 谢武仁 郭泽清 齐雪宁 郝爱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4,共14页
2020年,相继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PT1井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和JT1井下寒武统沧浪铺组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并且与安岳气田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深化对于川中古... 2020年,相继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PT1井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和JT1井下寒武统沧浪铺组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并且与安岳气田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深化对于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天然气成因的认识,基于大量探井、评价井和开发井的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天然气氢同位素等分析实验数据,对该区天然气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目前的勘探认识,明确了该区下一个万亿立方米天然气重点区块——太和气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太和气区的天然气与安岳气区震旦系—寒武系具有相似的组分,并且湿度系数均为小于0.2%,在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图版中,均属于原油裂解气;②较之于沧浪铺组,太和气区灯影组天然气C_(2)H_(6)含量低、δ^(13)C_(2)重、δ^(2)H_(CH)_(4)轻,造成C_(2)H_(6)含量和δ^(13)C_(2)差异主要与热演化程度有关,并且δ^(2)H_(CH)_(4)主要受原始母质沉积水介质盐度的影响;③太和气区与安岳气区都聚集了不同演化阶段的原油裂解气,其中太和气区聚集古油藏早期—晚期的原油裂解气,早期原油裂解气占比越大δ^(13)C越轻,而安岳气区主要聚集晚期阶段原油裂解气,晚期原油裂解气的比例越大δ^(13)C越重。结论认为,太和气区具备保存早—晚原油裂解气的封闭条件,发育多层叠置的规模优质滩相储层,古油藏范围内或紧邻古油藏储—盖组合好的区域是下一步天然气拓展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 天然气 原油裂解气 地球化学特征 安岳气区 太和气区 天然气拓展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基础地质理论研究新进展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剑 王晓波 +8 位作者 魏国齐 杨威 谢增业 李志生 国建英 王义凤 马卫 李君 郝爱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45,共9页
随着天然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等领域拓展,勘探对象日趋复杂,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天然气基础地质理论,以指导勘探和发现更多的大气田。为此,"十二五"以来,在开展天然气基础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今后大气田... 随着天然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等领域拓展,勘探对象日趋复杂,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天然气基础地质理论,以指导勘探和发现更多的大气田。为此,"十二五"以来,在开展天然气基础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今后大气田勘探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1)"十二五"以来完善了有机质全过程生烃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干酪根热降解生烃、有机质接力成气等有机质生烃地质理论;(2)建立了多元天然气成因鉴别新方法、不同类型封盖层定量评价方法、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古老碳酸盐岩大气田成藏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天然气生成、天然气成因鉴别和天然气成藏等基础地质理论,有效指导了近年来我国重点盆地大气田的勘探突破和重大发现。结论认为:(1)古老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前陆区、页岩、火山岩等是今后大气田勘探的主要领域;(2)克拉通和前陆盆地仍是大气田勘探的重点领域,古隆起、平缓斜坡、冲断带是大气田的主要富集区带;(3)古老层系、深层领域是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方向;(4)海相盆地原油裂解气、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是未来天然气储量、产量增长的重要接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基础地质理论 新进展 勘探领域 古老碳酸盐岩 致密砂岩 克拉通 前陆盆地 大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气藏井网加密开采提高采收率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
9
作者 胡勇 焦春艳 +6 位作者 赵益 吴娟 贾松 杨东升 郭长敏 陈灿 陈璐瑶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为了研究井网加密开采对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以四川盆地磨溪雷一1气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18 m长的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装置。在渗透率为0.56×10-3μm2,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实验模拟单井开采和井网加密开采... 为了研究井网加密开采对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以四川盆地磨溪雷一1气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18 m长的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装置。在渗透率为0.56×10-3μm2,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实验模拟单井开采和井网加密开采两种方式,对于井网加密开采方式,实验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分批加密、同时加密两种方式在两种不同加密时机(稳产期末和废弃条件)时对气藏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单井开采时,采收率受含水饱和度影响十分显著,在含水饱和度为20%~50%的条件下,不加密时采收率为14.6%~64.7%;两口井加密后采收率可提高至85.9%~92.7%,效果明显;②加密井提高采收率主要是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提高未动用区储量动用范围,另一方面是提高已动用区压降效率。气藏储量动用情况与含水饱和度和距离气井远近密切相关,井网加密可以根据储量动用情况进行部署,优选储量未动用区域和已动用(未充分)区域。③部署加密井提高采收率幅度随加密井数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建议老区需要根据气藏剩余储量特征合理优化加密井数,不宜过度加密。从提高采收率幅度和开采效率两个角度分析,在稳产期末采用集中部署加密井同时加密方式,对延长稳产期、提高采收率和缩短生产周期更为有利。研究成果对于气藏井网加密部署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藏 碳酸盐岩 井网加密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T气侵实验中链烷烃分馏效应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李博偲 潘志强 +3 位作者 何大祥 唐友军 李美俊 王义凤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在实际地质过程中,气侵作用导致烃类流体分馏的变化主要与油藏PVT条件有关,随着实验体系和实验条件的固定化,从宏观上不能详尽展现某种系列化合物在PVT气侵实验中的分馏效应。为了厘定气、液两相中不同烃类的化学组成,文中开展横向、纵... 在实际地质过程中,气侵作用导致烃类流体分馏的变化主要与油藏PVT条件有关,随着实验体系和实验条件的固定化,从宏观上不能详尽展现某种系列化合物在PVT气侵实验中的分馏效应。为了厘定气、液两相中不同烃类的化学组成,文中开展横向、纵向实验期次的气侵实验,聚焦气侵作用对链烷烃的分馏效应,匹配地质背景和成藏过程,剖析不同强度气侵作用下链烷烃分子化合物组成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侵程度增强,不同烃类分子在气、液两相中分配系数发生变化,残余油轻组分不断降低,中、重组分分馏程度较小,呈现中—后峰形;凝析油轻组分不断增加,呈现前峰形。由于烃类组分分馏效应的影响,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参数(Pr/Ph,Pr/nC_(17),Ph/nC_(18))出现变化。在具体地质应用中,链烷烃的分馏效应可以作为气侵作用的示踪指标运用在次生凝析气藏的形成模式中。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深层油气相态的预测提供模拟实验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气侵实验 链烷烃 烃类流体 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剑 曾旭 +3 位作者 田继先 佘源琦 程宏岗 谢武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共20页
中国陆上天然气气藏类型多样,依据综合地质条件及勘探规模潜力,可划分为古老碳酸盐岩气藏、前陆冲断带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基岩—火山岩气藏4种类型。为了指导中国陆上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结合天然气最新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 中国陆上天然气气藏类型多样,依据综合地质条件及勘探规模潜力,可划分为古老碳酸盐岩气藏、前陆冲断带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基岩—火山岩气藏4种类型。为了指导中国陆上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结合天然气最新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进展、基础成藏条件等方面,从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出发,系统总结了中国陆上不同类型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受优质烃源岩、规模储层及大型圈闭控制,前陆冲断带气藏受优质烃源岩、储盖组合及构造圈闭等因素控制,致密砂岩气藏受构造背景、源储组合方式及储层分布等因素控制,而基岩—火山岩气藏受生烃凹陷、储层类型及输导体系等因素控制。同时,对陆上大气田的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1)优质烃源岩决定了天然气宏观分布,烃源岩中心周缘普遍分布大气藏;(2)优质储层类型多、分布广,天然气富集控制作用明显;(3)稳定构造期形成多期盖层是天然气多期成藏的关键因素;(4)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天然气分布的方向性。在富集主控因素及规律认识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天然气勘探领域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带进行梳理,指出了陆上天然气勘探主攻领域,天然气勘探仍需立足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三大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主控因素 富集规律 勘探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南缘甫沙8井原油与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
12
作者 王祥 葛祝时 +6 位作者 张慧芳 孙迪 王张虎 谢小敏 孟强 陈果 肖七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分析,从烃源岩基础地球化学性质、分子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刻画普司格组不同层段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初步探讨甫沙8井原油的来源。研究区普司格组上段上部和中段有机质丰度较低,为Ⅲ型有机质,难以作为有效源岩,同时可能存在深部运移烃侵染;普司格组上段下部和下段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为Ⅱ_(1)—Ⅲ型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沉积于偏氧化的浅湖环境,有机质为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下段沉积于还原性较强的深湖—半深湖环境,水生生物贡献相对较高。甫沙8井下侏罗统产出原油的Pr/Ph、C_(24)Te/C_(26)TT和甾烷/藿烷比值较高,C_(19)-C_(23)TT/C_(30)H比值较低,相对富含C_(29)规则甾烷、芴和氧芴,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介于-32.0‰~-29.0‰之间,这与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证实两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稳定碳同位素 普司格组 二叠系 柯克亚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24
13
作者 姜华 李文正 +5 位作者 黄士鹏 江青春 翟秀芬 谷志东 谢武仁 王瑞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3,共13页
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叠合盆地深层含油气系统最显著的成藏特征,研究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的有效性和规模性对于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了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变革为主线的盆地级古构... 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叠合盆地深层含油气系统最显著的成藏特征,研究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的有效性和规模性对于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了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变革为主线的盆地级古构造恢复和成藏模拟,研究了烃源灶演化,并恢复了成藏过程,构建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灶热演化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灯影组圈闭不断调整改造,烃类运移与圈闭的动态配置控制油气富集。②筇竹寺组烃源岩普遍为高—过成熟,经历全过程生排烃,生成的原油发生热裂解生气并作为新的烃源灶;干酪根热解与原油裂解构成的烃源灶接力供烃体系控制着跨重大构造期油气聚集过程中的持续烃类补给。③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成藏类型可划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2类:原生型气藏为成油期已具备圈闭条件的气藏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型和岩性型2个亚类4个小类。其中,原位构造型长期继承性捕获油气,最有利于规模成藏;岩性型侧向遮挡条件好,可规模成藏,不受埋深控制;次生型气藏受较晚构造活动控制,可划分为3个亚类。结论认为,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深层、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的基本条件,其规模性和有效性受构造演化控制作用显著;已发现四川盆地灯影组原位构造型气藏,揭示原位岩性型及次生型气藏将成为未来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 灯影组 重大构造期 成藏类型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充注模拟实验及气藏特征--以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气藏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谢增业 杨春龙 +6 位作者 李剑 金惠 王小娟 郝翠果 张璐 国建英 郝爱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40,共10页
致密砂岩气藏岩石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含水饱和度较高且主控因素不明,制约了对天然气规模成藏机制的认识和气水分布的预测。为此,以四川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 致密砂岩气藏岩石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含水饱和度较高且主控因素不明,制约了对天然气规模成藏机制的认识和气水分布的预测。为此,以四川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与高压驱替装置有机结合的模拟实验设备,开展致密砂岩在不同驱替压力下气驱水过程的在线动态模拟,研究不同压力下气、水在岩石中的赋存及流动特征,定量表征流体饱和度与充注压力、岩石孔径等的关系,探讨致密砂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决定须家河组气藏含气饱和度高低的储集主体是孔径介于0.1~10.0μm的储集空间;②含气饱和度总体上有随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而升高的趋势,孔渗条件相近时,含气饱和度高低主要受控于孔径大于1.0μm的储集空间,大孔径占比越高,含气饱和度越大;③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在3.0~5.5 MPa充注压力下达到总含气饱和度的70%,此后随充注压力增大,含气饱和度增幅缓慢且总量小;④“小压差驱动、相对大孔径空间储集的耦合”是低生气强度区致密砂岩形成较高含水饱和度大中型气田的重要因素。结论认为,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孔径小、生气强度低、近源聚集”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以小压差驱动、相对大孔径空间储集,天然气可以规模富集成藏,但储层含水饱和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生气强度区 致密砂岩 模拟实验 天然气 核磁共振 晚三叠世须家河期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区域不整合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威 魏国齐 +7 位作者 武赛军 谢武仁 金惠 曾富英 郝翠果 白壮壮 苏亦晴 黎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4-515,共12页
基于露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主要区域不整合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主要发育6个区域地层不整合,由下至上分别是前震旦系与震旦系之间、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前二叠系与二叠系之间、中... 基于露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主要区域不整合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主要发育6个区域地层不整合,由下至上分别是前震旦系与震旦系之间、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前二叠系与二叠系之间、中上二叠统之间、中上三叠统之间以及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已发现的21个常规大气田(包括致密气)中有16个的形成与区域性不整合有关。(2)区域性地层不整合对四川盆地大气田成藏有重要作用:一是通过风化壳岩溶作用改善不整合面之下储集体的孔渗条件,形成规模岩溶储集层;二是不整合面附近有利于形成良好源储盖组合,为大气田形成提供基础;三是产生地层尖灭和高低不平的古地貌,形成大面积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群;四是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优势通道;五是有利于油气规模聚集。(3)与区域性不整合相关的领域是四川盆地大气田勘探的重点,前震旦系具备形成大气田的烃源岩、储集层及其良好的配置条件,具有较大勘探潜力,有望成为重要战略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大气田 四川盆地 岩溶储集层 油气成藏 控制作用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1圈闭油气来源与成藏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剑 李谨 +7 位作者 谢增业 王超 张海祖 刘满仓 李德江 马卫 毛丹凤 曾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2-52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中秋构造下盘部署的中秋1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然而,中秋构造带油气来源和油气成藏尚不明确,开展中秋1井油气来源和中秋1圈闭成藏研究有望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下...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中秋构造下盘部署的中秋1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然而,中秋构造带油气来源和油气成藏尚不明确,开展中秋1井油气来源和中秋1圈闭成藏研究有望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中秋1井开展了系统的油气源对比研究,认为中秋1井原油主要来源于三叠系湖相泥岩,天然气为煤型气,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煤系。油气成藏研究显示,中秋1井原油充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吉迪克组—康村组沉积时期,以三叠系生烃贡献为主;天然气大规模充注发生在新近纪库车组沉积时期,晚期侏罗系生成的煤型气对早期形成的三叠系原油构成大规模气侵;中秋1圈闭形成时期早于或等于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期,活动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条件,烃源岩-断裂-圏闭时空有效匹配,中秋构造断层下盘一系列圈闭与中秋1圈闭成藏条件相似,有望成为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前陆冲断带 秋里塔格构造带 油气来源 油气成藏 中秋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春龙 苏楠 +4 位作者 芮宇润 郑越 王晓波 张欲清 金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109,共12页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盆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具有埋藏浅、投资少、效益高等特点,目前核心建产区主要位于川西地区,急需从盆地尺度对沙溪庙组致密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梳理,拓展勘探领域。基于沙溪庙组烃源岩、天然气来源、断裂...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盆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具有埋藏浅、投资少、效益高等特点,目前核心建产区主要位于川西地区,急需从盆地尺度对沙溪庙组致密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梳理,拓展勘探领域。基于沙溪庙组烃源岩、天然气来源、断裂发育研究,系统分析盆地内不同地区源储匹配关系,建立成藏模式,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及中侏罗统凉高山组共同供烃,天然气类型自西向东依次以煤型气、油型气、油型气—煤型气混合气为主;不同区域间成藏模式由于地质条件差异有显著的区别,川西地区以三叠系供烃、逆断层沟通的下生上储为主,川中地区以侏罗系内部供烃、正断层沟通的自生自储为主,川东地区以逆断层沟通的侏罗系自生自储为主、三叠系下生上储为辅。川西地区、川中北部地区及川东北部地区的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相对优越,勘探潜力相对较大,川中北部地区目前勘探程度较低,为下一步重点勘探突破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沙溪庙组 侏罗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叶浅1井二叠系普斯格组烃源岩分段性发育特征
18
作者 陈才 邓琳 +6 位作者 罗强 赵冠宇 张文 程斌 黄礼 王云鹏 廖泽文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6-335,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油气勘探在二叠系获得突破,东部柯克亚山前叶探1井获得高产油气,主要来自二叠系普斯格组烃源岩的贡献。针对该套烃源岩,塔里木油田在柯克亚山前部署叶浅1井,连续钻取二叠系普斯格组岩心样品用于精细剖析。本研究对叶浅...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油气勘探在二叠系获得突破,东部柯克亚山前叶探1井获得高产油气,主要来自二叠系普斯格组烃源岩的贡献。针对该套烃源岩,塔里木油田在柯克亚山前部署叶浅1井,连续钻取二叠系普斯格组岩心样品用于精细剖析。本研究对叶浅1井岩心样品系统开展无机、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包括岩石热解评价,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和富有机质层段抽提物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结果表明:叶浅1井二叠系普斯格组烃源岩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发育特征,其中,下段(380~550 m)与上段(50~200 m)有机质含量高(TOC=0.02%~3.27%,平均值0.60%),生烃潜力好(S_(1)+S_(2)=0.08~19.25 mg/g,平均值1.39 mg/g);而中间段(200~380 m)有机质含量低(TOC=0.09%~0.77%,平均值0.42%),生烃潜力差(S_(1)+S_(2)=0.17~1.52 mg/g,平均值0.58 mg/g)。叶浅1井普斯格组下段可能处于盐湖沉积环境,高盐度、缺氧环境以及高生产力有利于有机质富集保存;中间段存在大量淡水注入,导致沉积环境盐度变低、陆源输入增加,不利于有机质保存;而上段进入相对封闭稳定的沉积环境,还原性增强有利于有机质富集保存。普斯格组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发育层段对油气藏资源存在差异性贡献,研究结果为该套烃源岩的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浅1井 普斯格组 烃源岩评价 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造山带东段变流纹岩原岩的喷发时代与构造背景:来自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的约束
19
作者 黄少英 陈守文 +4 位作者 袁文芳 罗彩明 段云江 亢茜 章凤奇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440,共17页
【研究目的】变质岩的组成和时代是认识造山带基底性质和形成演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南天山造山带东段的哈满沟地区辛格尔组中变流纹岩的时代和锆石微量元素研究,探讨变流纹岩的时代及其对南天山构造演化的意义。【研究方法】系统开展南... 【研究目的】变质岩的组成和时代是认识造山带基底性质和形成演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南天山造山带东段的哈满沟地区辛格尔组中变流纹岩的时代和锆石微量元素研究,探讨变流纹岩的时代及其对南天山构造演化的意义。【研究方法】系统开展南天山造山带东段的哈满沟地区辛格尔组中变流纹岩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对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背景开展综合研究。【研究结果】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变流纹岩原岩形成于早泥盆世(418~412 Ma)。锆石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显示负Eu异常、正Ce异常的特征。微量元素显示U、Hf正异常,Nb、La、Pr、Ti负异常。根据锆石微量元素分析,推测流纹岩喷发时的地壳厚度小于35 km,且其岩浆源区存在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锆石Ti温度计指示其岩浆结晶温度较高(>800℃),属于高温岩浆成因,提出该流纹岩的发育可能与大陆裂谷作用有关。【结论】结合前人研究,推测南天山造山带早古生代可能是塔里木克拉通的一部分,其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大致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受北缘俯冲后撤作用影响,南天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弧后伸展,本次识别的流纹岩可能形成于早泥盆世弧后伸展裂谷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造山带 变流纹岩 锆石U-PB年龄 泥盆纪 高温岩浆作用 弧后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规模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与发育模式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威 李德江 +3 位作者 魏国齐 刘满仓 董才源 武雪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1,共12页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石炭系储层是控制气藏发育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评价川东地区黄龙组储层,拓展勘探新领域,寻找接替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量钻井、岩心、露头和分析化验...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石炭系储层是控制气藏发育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评价川东地区黄龙组储层,拓展勘探新领域,寻找接替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量钻井、岩心、露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黄龙组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发育模式,并预测规模储层的展布。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溶洞和裂缝,颗粒滩为有利储集体,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质量好;(2)储层发育主要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古隆起控制颗粒滩分布和准同生期成岩作用,是规模成储的基础,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层间岩溶和风化壳岩溶作用的叠加是形成规模储层的关键,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产生大量构造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滤性和规模性;(3)一定厚度和较大面积的Ⅰ—Ⅲ类储层可形成规模储层区,对5个规模储层发育区进行了评价,已发现气藏主要分布在这5个区域的背斜构造部位。结论认为,川东地区石炭系仍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向斜区发育大面积的规模储层,是下一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石炭系黄龙组 规模储层 主控因素 储层展布 演化模式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