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长庆油田安全监管分离实践及效果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国君 柴锐 张亮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12年第S1期102-104,共3页
针对长庆油田油气生产特点,为有效控制安全风险,长庆油田不断摸索适应油田发展需要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模式,经过五年的实践,建立完善了适应长庆油田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日常油气生产安全监督,完善承包商安全监督和安全监督的监管,为油田... 针对长庆油田油气生产特点,为有效控制安全风险,长庆油田不断摸索适应油田发展需要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模式,经过五年的实践,建立完善了适应长庆油田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日常油气生产安全监督,完善承包商安全监督和安全监督的监管,为油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监管 实践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零价过渡金属在双氧化体系下降解高稳定油田污染物
2
作者 白兵兵 杨晨晔 +3 位作者 豆龙龙 周瑞 张洁 汤颖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130,共8页
过硫酸盐单一氧化技术在过渡金属活化下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但存在氧化剂投加量过大、pH适用范围窄和金属离子浸出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上述问题,采用浸渍还原法将过渡金属Cu负载至水滑石(LDHs)载体上,得到高分散负载型零价... 过硫酸盐单一氧化技术在过渡金属活化下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但存在氧化剂投加量过大、pH适用范围窄和金属离子浸出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上述问题,采用浸渍还原法将过渡金属Cu负载至水滑石(LDHs)载体上,得到高分散负载型零价铜固体催化剂(Cu^(0)@LDHs)。通过Cu^(0)@LDHs活化过氧化氢-过硫酸钠(H_(2)O_(2)-Na_(2)S_(2)O_(8))双氧化体系降解油田高聚物羟丙基瓜尔胶(HPG)。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pH为3~11的范围内,H_(2)O_(2)-Na_(2)S_(2)O_(8)双氧化体系对HPG均能保持较高的降解效果,25 min内降解率皆高于76.30%,且120 min后COD去除率最高可达93.91%。Cu^(0)@LDHs循环再生5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其对HPG的降解效率能保持在80%以上。在此过程中,·OH和SO_(4)^(·-)是主要活性物种并且二者间存在协同作用。反应前后Cu^(0)@LDHs的XRD、SEM、BET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所表现出的高活性主要归结于高度分散在水滑石载体表面的Cu^(0)具有良好的活性以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过硫酸钠 双氧化体系 羟丙基瓜尔胶 负载型零价金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氢储罐真空多层绝热结构的连续变密度优化及性能分析
3
作者 李科 谢昊琳 +1 位作者 冯莉 文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6,共10页
为实现液氢储罐中真空多层绝热结构更优异的绝热性能,在以往三密度区或四密度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绝热结构逐层连续变密度优化方法,对其辐射屏层间距布置进行优化。确定了耦合蒸气冷却屏(VCS)和VCS内引入仲正转化后的最优层间距布置,... 为实现液氢储罐中真空多层绝热结构更优异的绝热性能,在以往三密度区或四密度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绝热结构逐层连续变密度优化方法,对其辐射屏层间距布置进行优化。确定了耦合蒸气冷却屏(VCS)和VCS内引入仲正转化后的最优层间距布置,分析了连续变密度优化对温度和热流密度分布的影响,并与采用分段变密度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绝热结构总厚度一定的情况下,优化后冷边界附近的屏间距显著增加,从而降低了冷边界附近的固体导热和热边界附近的辐射换热。对于仅耦合VCS的绝热结构,当VCS设置在第3层辐射屏时,优化效果最显著,最小热流密度从0.2492 W·m^(-2)降至0.2088 W·m^(-2),降幅达16.2%;优化后VCS最佳安装位置从第18层调整至第14层,相对位置从0.51移至0.56。当VCS内引入仲正转化时,VCS在第2层辐射屏时优化效果最为显著,热流密度较优化前降低了22.0%。研究了连续变密度优化方法对绝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多层绝热结构的变密度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性能 多层绝热结构 蒸气冷却屏 仲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原油性质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郑荣才 牛小兵 +2 位作者 梁晓伟 王成玉 辛红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42-145,206,共5页
通过原油与油田水物理性质、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以及萜烷与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长6、长4+5等油层组原油性质较为复杂,其成熟度、母源氧化-还原环境及... 通过原油与油田水物理性质、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以及萜烷与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长6、长4+5等油层组原油性质较为复杂,其成熟度、母源氧化-还原环境及母质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烃源岩评价也显示长9、长8、长7、长6、长4+5段的暗色泥岩有机质质量和类型有所差别,但均具备生排烃能力。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明:成藏过程存在多套油源混源供油的成藏效应,其中长8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8段烃源岩;长6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6段烃源岩;长4+5油层组原油存在长7、长6及长4+5段多源烃源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油田 延长组 原油性质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38
5
作者 赵彦德 罗安湘 +3 位作者 孙柏年 惠潇 张忠义 程党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3,共7页
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分子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和长8油层组原油,进行地球化学精细定量分析,研究了长7段暗色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评价了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烃源岩生烃潜力,并对长8油层... 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分子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和长8油层组原油,进行地球化学精细定量分析,研究了长7段暗色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评价了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烃源岩生烃潜力,并对长8油层组原油展开精细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与盆地本部长7优质烃源岩具相近似的电性、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长8油层组原油在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等方而与长7段烃源岩有相近似的特征,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长8原油来自长7段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油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王洼子地区早侏罗世沉积微相及古地貌恢复 被引量:15
6
作者 庞军刚 杨友运 +3 位作者 王桂成 李赛 麻平社 国吉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471,共7页
应用印模法恢复的王洼子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主要由古河道、斜坡脊和沟组成.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早侏罗世的沉积,延10期为辫状河亚相河道砂坝、泛滥平原,延9期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漫滩沼泽.研究区总体受西北物源的控制,发育北西-... 应用印模法恢复的王洼子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主要由古河道、斜坡脊和沟组成.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早侏罗世的沉积,延10期为辫状河亚相河道砂坝、泛滥平原,延9期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漫滩沼泽.研究区总体受西北物源的控制,发育北西--南东向的河道砂体.分析了侏罗系沉积前古地貌与延10、延9的成藏关系,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紧邻高地的斜坡等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带.河道砂体的发育控制着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勘探区大面积位于古地貌的斜坡位置,北部的古河道下切河谷为延长组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研究区侏罗系油藏发育,下一步勘探重点为前侏罗纪斜坡脊与延9、延10河道砂体的叠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古地貌恢复 早侏罗世 王洼子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及其现代活动性 被引量:35
7
作者 马润勇 朱浩平 +1 位作者 张道法 潘爱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400-408,共9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作了总结、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不仅是一个四周被活动断裂或深大断裂围限的块体,其内部还存在大量规模不等的基底断裂,并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盆地内基底断裂带可分成4组:几乎贯穿... 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作了总结、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不仅是一个四周被活动断裂或深大断裂围限的块体,其内部还存在大量规模不等的基底断裂,并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盆地内基底断裂带可分成4组:几乎贯穿整个盆地的华池—米脂—大同北东向断裂带;盆地北部的多条东西向断裂带和中部的定边—绥德、南部的庆阳—富县—宜川等东西向断裂带;中部发育的定边—吴起、乌审旗—榆林北西向断裂带与盆地东西两侧的近南北向巨型断裂带。鄂尔多斯盆地内存在的现代构造地貌以及普遍发育的雁行状、X共轭状节理等现象,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盆地内存在的深部流体活动信息、现代地球化学景观特征以及众多的小地震、微地震活动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密切关系,反映了这些断裂的现代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基底断裂 新构造活动 现代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9
8
作者 白玉彬 罗静兰 +2 位作者 张天杰 刘正伟 冯小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28,共7页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烃源岩总有机碳、烃源岩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组反射率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吴堡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烃源岩总有机碳、烃源岩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组反射率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吴堡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长6-长9油层组,厚度大、分布而积广、有机质丰度高,为好的烃源岩,以长7烃源岩为最优;烃源岩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其中长7烃源岩主要为Ⅰ型和Ⅱ_1型,长6和长8烃源岩主要为Ⅱ_1型,长9烃源岩主要为Ⅱ_1型和Ⅰ型,烃源岩成熟度普遍达到成熟阶段.研究区延长组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其中长7张家滩页岩为主力烃源岩,长9李家畔页岩为次要烃源岩,长6、长7、长8、长9除张家滩页岩与李家畔页岩以外的暗色泥岩为辅助烃源岩.吴堡地区延长组具有良好的石油勘探前景,特别要加大长7、长8和长9油层组的勘探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延长组 吴堡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DB1井中生界碎屑锆石LA-ICP-MSU-Pb定年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甫 陈刚 +5 位作者 章辉若 侯斌 张甲明 丁超 胡延旭 雷盼盼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319,共7页
对准噶尔盆地东北部Db1井中生界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三组砂岩样品,共计199颗锆石进行了显微结构和LA-ICP-MSU-Pb定年分析.根据锆石矿物特征,阴极发光图像和年龄分布特征,结合区域沉积古流体系的地质约束,对研究区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的... 对准噶尔盆地东北部Db1井中生界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三组砂岩样品,共计199颗锆石进行了显微结构和LA-ICP-MSU-Pb定年分析.根据锆石矿物特征,阴极发光图像和年龄分布特征,结合区域沉积古流体系的地质约束,对研究区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的沉积物源环境及其地质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碎屑锆石主要物源可能包括准噶尔盆地内部、准北周缘造山带,碎屑锆石U-Pb年龄以较宽的时域分布在150~1 224 Ma,并在统计分布上存在4个主要的538~360 Ma,354~271 Ma,267~208 Ma,185~150 Ma年龄区间及对应的510,490,410,330,290,250,162 Ma7个峰值年龄.碎屑锆石出现162 Ma的峰值年龄,反映了燕山运动对准噶尔地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 U-PB定年 物源分析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不同类型成岩相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生产动态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师调调 孙卫 +3 位作者 何生平 牛小兵 李廷艳 尹红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3,共7页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以及试油试采资料,深入分析了超低渗储层成岩相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其生产动态.结果表明:优势成岩相主要有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长石溶蚀相、长石溶蚀+水云母胶...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以及试油试采资料,深入分析了超低渗储层成岩相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其生产动态.结果表明:优势成岩相主要有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长石溶蚀相、长石溶蚀+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等.不同类型成岩相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生产动态特征不同,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相孔喉比高且配位数高,试采初期日产液低,含水率低且稳定,稳产周期较长;长石溶孔+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孔喉比高且配位数低,试采初期日产液高,含水率高且上升较快,稳产周期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储层 成岩相 微观孔隙结构 华庆地区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庆地区长6^3储层裂缝分布模型与裂缝有效性 被引量:24
11
作者 周新桂 张林炎 +1 位作者 黄臣军 万晓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9-69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油层组属于特低渗储层,裂缝发育、分布情况及裂缝的有效性已成为制约油气有效勘探开发的瓶颈之一。以统计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以非均质性储层有限元应力场模拟为手段,对华庆地...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油层组属于特低渗储层,裂缝发育、分布情况及裂缝的有效性已成为制约油气有效勘探开发的瓶颈之一。以统计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以非均质性储层有限元应力场模拟为手段,对华庆地区长63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进行了定量化预测研究,同时结合定向岩心、薄片裂缝定量观测结果,主要依据裂缝方位、间距和密度等特征参数,初步建立了长63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网络概念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储层裂缝发育基本状况,包括天然裂缝密度、裂缝展布形态和不同井区裂缝组合的差异性。同时,根据长63储层岩心裂缝充填情况与充填概率、裂缝结构面力学性质以及裂缝产状与现今水平主应力走向之间的关系,对储层裂缝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储层中无效裂缝居多,达85.6%,有效裂缝仅为14.4%;但经压裂改造后,NEE—NWW向范围内的天然裂缝系统往往易改造或转变为'有效''显'裂缝系统,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储层 裂缝分布网络概念模型 现今地应力 裂缝有效性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和侏罗系原油芳烃化合物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显阳 赵彦德 +2 位作者 王飞 罗安湘 向才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和延长组原油及延长组长7段泥岩样品芳烃化合物,发现芳烃馏分以奈系列化合物为主,其次是菲系列化合物,指示高等植物的生物标志物丰度低,反映原油母质及泥岩有机质以腐泥型为主.三芴系列相...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和延长组原油及延长组长7段泥岩样品芳烃化合物,发现芳烃馏分以奈系列化合物为主,其次是菲系列化合物,指示高等植物的生物标志物丰度低,反映原油母质及泥岩有机质以腐泥型为主.三芴系列相对质量分数,ω(二苯并噻吩)/ω(菲)、三芳甾烷丰度和ω(C_(26))/训(C_(28))20S三芳甾烷等参数反映了原油母质及泥岩总体形成于弱氧化一弱还原、淡水一微咸水的沉积环境,延长组长7段泥岩沉积环境的还原性较强.利用烷基二苯并噻吩比值换算的镜质组反射率指示天环坳陷南段西翼原油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天环坳陷东翼原油处于高熟阶段,三芳甾烷成熟度参数C_(28)-三芳甾烷20S/(20S+20R)也指示天环坳陷东翼原油及泥岩的成熟度高于天环坳陷西翼原油及泥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芳烃 三叠系 侏罗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对气井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魏虎 孙卫 +3 位作者 李达 任大忠 郑杰 梁利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69-875,共7页
目的分析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对气井生产的影响,为致密砂岩储层气井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分析和综合分析。结果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为4类,各类的孔隙类型和孔喉半径分布不同;不同孔喉空间的作... 目的分析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对气井生产的影响,为致密砂岩储层气井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分析和综合分析。结果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为4类,各类的孔隙类型和孔喉半径分布不同;不同孔喉空间的作用不同,水锁效应、压敏效应、主要渗流空间和生产方式是影响气井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Ⅳ类孔隙结构束缚水饱和度高,Ⅱ类和Ⅲ类水锁现象严重,Ⅰ类和Ⅳ类主流孔喉半径大,盒8和山1储层压敏效应强。结论建议生产压差山2小于10 MPa,盒8和山15 MPa左右;采取排水措施,避免频繁开关井是致密砂岩气藏延长稳产期和提高累积产气量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微观孔隙结构 水锁效应 压敏效应 生产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递减规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建民 魏天存 +3 位作者 魏文科 郭向东 迟静 杨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49,共6页
密切结合油田开发实际,综合运用动态分析、典型曲线拟合以及公式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自然开采特征及递减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可大致划分为滚动建产、快速递减、减速递减、... 密切结合油田开发实际,综合运用动态分析、典型曲线拟合以及公式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自然开采特征及递减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可大致划分为滚动建产、快速递减、减速递减、缓慢衰减等四个阶段.滚动建产阶段持续时间很短,油藏投产后2个月内即可实现最大产能;随后开发进入一个漫长的递减历程.递减初期为快速递减阶段,亦称指数递减阶段,历时约5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5.8%;之后为减速递减阶段,亦称双曲递减阶段,历时约7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3.7%;再后为缓慢衰减阶段,亦称调和递减阶段,历时70个月以上,月均综合递减率0.92%,折合年递减率为11%.缓慢衰减阶段几乎贯穿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始终,成为其开发历程中最主要的开发阶段,其递减率大致代表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综合递减率.滚动建产和快速递减阶段该油藏以溶解气驱动为主,减速递减阶段以弹性—溶解气混合驱动为主,缓慢衰减阶段以弹性驱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超低渗透油藏 递减规律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Q型聚类分析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间的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潘爱芳 王方一 +1 位作者 张道法 赫英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48-53,共6页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间的关系,根据盆地石油、油气伴生水以及煤、煤层夹矸、铀矿及围岩样品的氯仿沥青中57种元素的分析结果,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石油、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石油与三叠系延长组石油有...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间的关系,根据盆地石油、油气伴生水以及煤、煤层夹矸、铀矿及围岩样品的氯仿沥青中57种元素的分析结果,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石油、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石油与三叠系延长组石油有相近的成因特征;三叠系延长组石油沥青、三叠系延长组含油砂岩沥青与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石油沥青具有类似的成因特征;神木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煤沥青、东胜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煤沥青、铜川陈家山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煤层石油以及铜川陈家山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煤沥青成因特征相近;铜川陈家山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煤层石油沥青可能与准格尔黑岱沟石炭二叠系煤沥青具有成因上的联系;侏罗系下统延安组石油沥青与放射性铀矿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天然气的物质来源复杂,且与石油和煤的进一步演化有一定关系。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因较复杂、相互间关系密切,且具有多源性成藏(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Q型聚类 流体 能源矿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斜坡中部长2储层主要孔隙类型及成岩作用的控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永刚 韩永林 +2 位作者 粱晓伟 方艳兵 王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8,共8页
通过岩心观察及岩石薄片鉴定,利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图像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结合大量的岩心孔渗数据,在研究陕北斜坡中部长2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定性描述孔隙与定量分析孔隙构成相结合识别长2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揭示... 通过岩心观察及岩石薄片鉴定,利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图像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结合大量的岩心孔渗数据,在研究陕北斜坡中部长2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定性描述孔隙与定量分析孔隙构成相结合识别长2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揭示孔隙特征,重点探讨这些主要孔隙类型的成岩作用控制机制.研究认为:长2储层整体上属于中孔低渗型细粒长石砂岩,多数孔隙中见绿泥石薄膜;主要发育粒间孔(包括残余粒间孔)、杂基内微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主要是长石、岩屑溶孔)、碳酸盐溶孔和晶间微孔等6类孔隙,其中粒间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粒内溶孔是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杂基内微孔和晶间微孔的储渗意义不大;长21、长22储层的孔隙构成特征与长2储层的相似;粒间孔的保存主要受保持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粒内溶孔主要是大气水淋滤作用的产物.早成岩阶段的自生绿泥石胶结、微晶石英胶结和碳酸盐矿物胶结都不同程度地保护了粒间孔;粒内溶孔则是与2次构造抬升剥蚀事件相对应的两期大气水淋滤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间孔 粒内溶孔 保持性成岩作用 大气水淋滤作用 长2储层 陕北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油区包气带土壤对原油吸附行为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丽华 周立辉 +1 位作者 张彧瑞 潘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6-60,共5页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陇东油区包气带土壤对原油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pH、温度、石英砂及不同介质对原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土壤对原油吸附等温线很好地符合Langmuir和线性吸附方程,其吸附系数为0.0135,0.0126L/g,且在水相中...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陇东油区包气带土壤对原油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pH、温度、石英砂及不同介质对原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土壤对原油吸附等温线很好地符合Langmuir和线性吸附方程,其吸附系数为0.0135,0.0126L/g,且在水相中原油快速吸附到土壤颗粒上,5h后基本达到平衡.5种介质吸附原油能力依次为石英砂<高岭土<黄绵土<高压灭菌土<硅藻土.水相pH、温度和石英砂质量分数的升高,不利于原油在土壤中的吸附,而增加盐度会加大原油的吸附量.对于土壤偏碱性,砂粒质量分数高的陇东地区,这些特性有利于原油在包气带土壤中向下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行为 土壤 原油 固相吸附量 陇东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成岩相及其差异性研究--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盒8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辉 李天太 +2 位作者 徐自强 杨玲 李达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28,共8页
以物性、铸体薄片、电镜扫描、阴极发光、高压压汞、X衍射等测试结果为基础,对苏东41-33区盒8段储层的成岩相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岩性为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和细-中粒岩屑砂岩,填隙物质量分数较高,磨圆度为次棱角状... 以物性、铸体薄片、电镜扫描、阴极发光、高压压汞、X衍射等测试结果为基础,对苏东41-33区盒8段储层的成岩相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岩性为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和细-中粒岩屑砂岩,填隙物质量分数较高,磨圆度为次棱角状-次圆,分选中等.成岩序列划分指标分析表明:成岩演化阶段为中成岩B期,压实压溶作用使原生粒间孔隙大量损失,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进一步变差,优质储层的形成与溶解作用所产生的次生溶蚀孔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综合考虑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孔隙发育程度的影响,划分出五种成岩相;绿泥石胶结-溶蚀孔相孔隙结构好,排驱压力小,大孔喉质量分数高,渗透率大,为最有利的成岩相带.成岩相分布的差异性在宏观上主要源于物源距离和沉积微相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成岩作用 特低渗透气藏 盒8储层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成熟度页岩有机孔隙结构与压力系数关系初探——以川东南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玉霞 王亮 +2 位作者 程秀梅 刘莉 罗濯濯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4期77-82,共6页
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对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隙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情况,将有机孔隙结构与地层压力系数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构造较稳定的盆内到改造活跃的盆缘,地层压力系数逐渐降低,并伴随着... 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对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隙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情况,将有机孔隙结构与地层压力系数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构造较稳定的盆内到改造活跃的盆缘,地层压力系数逐渐降低,并伴随着有机孔隙孔隙度逐渐缩小,圆度降低,非均质性变弱等变化过程。因此,通过对有机孔隙结构的观察可为进一步判断页岩气的保存条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页岩 压力系数 有机孔隙 扫描电镜(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梯形螺距样板校准方法初探
20
作者 白小亮 卫尊义 +3 位作者 安喜梅 吴健 冯娜 艾裕丰 《工具技术》 2011年第11期48-50,共3页
结合测量机功能特点和螺距样板自身工艺特性,应用PMM12106三坐标测量机对石油管螺纹用偏梯形螺距样板作校准,并给出了三种具体样板测量方法。介绍各种方法的测量原理,对比方法之间的优缺点,最后提出结合自定心测量方法的偏梯形螺距样板... 结合测量机功能特点和螺距样板自身工艺特性,应用PMM12106三坐标测量机对石油管螺纹用偏梯形螺距样板作校准,并给出了三种具体样板测量方法。介绍各种方法的测量原理,对比方法之间的优缺点,最后提出结合自定心测量方法的偏梯形螺距样板测量程序最为可靠,校准方法完全符合规范要求,且数据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致性 开线扫描 最小二乘法拟合 自定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