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化集团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
1
作者 冬震寰 《现代化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4,共3页
关键词 石油化工 集团公司 知识产权工作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钻井液和完井液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48
2
作者 徐同台 赵忠举 袁春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0,共10页
近两年 ,国外钻井液和完井液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特别是在防止油气层损害、井壁稳定、新型钻井液的研制以及钻井液的设计和钻井液的管理等方面 ,为提高钻井效率、油井产能和可采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钻井液技术 外国 完井液技术 地层损害 井壁 硬葡聚糖 充氮泡沫钻井液 井眼 多相流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新生界终端扇沉积体系与储层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朱如凯 魏伟 张运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12期752-757,共6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新主界沉积时期气候干燥,沉积物主要为陆相碎屑岩。根据岩石学、沉积构造、沉积相序组合等分析,认为其沉积体系为终端扇体系,发育补给带、分流带、盆地带三种主要相组合类型。结合储层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传集物... 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新主界沉积时期气候干燥,沉积物主要为陆相碎屑岩。根据岩石学、沉积构造、沉积相序组合等分析,认为其沉积体系为终端扇体系,发育补给带、分流带、盆地带三种主要相组合类型。结合储层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传集物性等的综合分析,认为下第三系储层质量较差,上第三系好储层主要发育于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终端扇 沉积体系 油气田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钻井液技术新进展及对21世纪的展望(Ⅰ) 被引量:27
4
作者 徐同台 赵忠举 徐云英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0年第6期30-37,共8页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外钻井液技术在井壁稳定、保护油气层等方面的新进展。
关键词 钻井液 井眼稳定 防止地层损害 废泥浆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钻井液技术新进展及对21世纪的展望(Ⅱ) 被引量:13
5
作者 徐同台 赵忠举 徐云英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0-40,共11页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外钻井液技术在新型钻井液、防漏堵漏、废弃钻井液处理等方面的新进展,并展望了21世纪钻井液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石油钻井 钻井液 井眼稳定 防止地层损害 废泥浆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钻井液新技术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忠举 徐同台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0年第2期32-36,共5页
介绍了国外几种新型钻井液体系及其使用情况,对特殊钻井工艺使用的钻井液体系、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比了90年代国外研制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合成基钻井液的优缺点。
关键词 钻井液 完井液 综述 采油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运聚散失烃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石兴春 周海燕 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2-54,共3页
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损耗量与聚集量是互补的,准确计算损耗量对于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将损耗烃量分为烃源岩残留烃量、储集层滞留烃量、盖前排失烃量、运移流散烃量以及构造破坏烃量5个部分。通过地质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这5种损耗烃量... 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损耗量与聚集量是互补的,准确计算损耗量对于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将损耗烃量分为烃源岩残留烃量、储集层滞留烃量、盖前排失烃量、运移流散烃量以及构造破坏烃量5个部分。通过地质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这5种损耗烃量的计算模型,并且将其应用于吐哈盆地前侏罗系资源评价。计算出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的烃源岩残留烃量为 5. 438 × 1010t(油气当量),占生烃量的 67. 9%;储集层滞留烃量为3.479 × 109t,占生烃量的 4. 47%;盖前排失烃量为1.14 × 109t,占生烃量的1.466%;运移流散烃量为1.266 × 1010 t,占生烃量的15.27%;构造损失烃量为9. 653 × 109t,占生烃量的11. 4%。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表明,通过计算运移过程中的损耗烃量来计算运聚系数、可供聚集烃量及远景资源量是可行并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前侏罗系 油气运聚 散失烃量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第三系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运东 宋建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14,共4页
依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探讨了层序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与油气的关系。把第三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组,19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中主要发育海(湖)侵体... 依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探讨了层序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与油气的关系。把第三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组,19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中主要发育海(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第三系不乏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上第三系不具备生烃能力,但具备好的储盖组合关系,昆仑山和天山山前的背斜带、英吉沙—棋北背斜带以及麦盖提上倾斜坡带是这类有利储盖组合的发育区;下第三系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且生储盖组合良好,发育于山前带的乌恰背斜、柯克亚深部背斜及杜瓦背斜等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第三系 层序地层 西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