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考核方法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于晓丽 杜卫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总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括了从源头控制、处理过程监控到末端治理全过程。总量控制监督监测考核是实施总量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石油、炼化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探讨了废水排放基数、外排达标率及总... 总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括了从源头控制、处理过程监控到末端治理全过程。总量控制监督监测考核是实施总量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石油、炼化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探讨了废水排放基数、外排达标率及总量控制监督监测考核质量保证等具体内容 ,提出了石油、炼化企业的采油废水、炼化废水的总量基数核定、废水外排达标率计算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量控制 石油工业 废物 污染物排放总量 总量基数 外排达标率 考核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采油废水的处理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35
2
作者 于晓丽 李斌莲 李秀珍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7-328,共2页
针对目前油田采油废水的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探讨了活性污泥法、臭氧氧化法和过滤技术在处理油田采油废水方面的工艺参数、处理效果和工艺优缺点。同时给出了作者利用活性污泥法处理高含氯采油废水的研究结果 。
关键词 油田 采油 废水处理 活性污泥法 臭氧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发光菌评价油田采油污水综合毒性 被引量:3
3
作者 于晓丽 李秀珍 +2 位作者 谢萍 李斌莲 范俊欣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本文通过发光菌发光强度与发光时间、发光菌发光强度与pH值的两个影响关系实验 ,确定了发光菌稳定发光时间和pH值范围。通过 8种单因子生物毒性实验 ,确定了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对发光菌的半致死浓度。在此基础上 ,评价了某油田不达标... 本文通过发光菌发光强度与发光时间、发光菌发光强度与pH值的两个影响关系实验 ,确定了发光菌稳定发光时间和pH值范围。通过 8种单因子生物毒性实验 ,确定了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对发光菌的半致死浓度。在此基础上 ,评价了某油田不达标采油污水的综合毒性以及有机化合物对生物的致毒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菌 评价 油田 采油污水 综合毒性 生物毒性 发光强度 毒性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污土壤治理中供氧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金文标 宋莉晖 +1 位作者 吴东平 董晓利 《钻采工艺》 CAS 2000年第2期84-84,共1页
油污土壤就地生物治理通过翻耕方式向土壤中供氧。翻耕频率对治理效果有一定影响。翻耕供氧充分 ,油污土壤中细菌大量繁殖 ,土壤呼吸作用强 ,油污去除率大。在实验室研究中 ,翻耕以 1次 /3天为宜 ;在实际治理中 ,翻耕以 1次 /7天或 1次 ... 油污土壤就地生物治理通过翻耕方式向土壤中供氧。翻耕频率对治理效果有一定影响。翻耕供氧充分 ,油污土壤中细菌大量繁殖 ,土壤呼吸作用强 ,油污去除率大。在实验室研究中 ,翻耕以 1次 /3天为宜 ;在实际治理中 ,翻耕以 1次 /7天或 1次 /1 5天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污 翻耕 生物治理 土壤污染 微生物 降解 供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污染土壤生物治理研究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文标 宋莉晖 吴东平 《钻采工艺》 CAS 2001年第3期70-71,共2页
治理原油污染土壤的经济 ,简便方法是就地生物治理法。掌握生物治理研究方法 ,进行处理能力测试是有效开展治理工作的前提。
关键词 原油 土壤污染 生物治理 原油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污土壤治理中细菌对原油的降解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金文标 宋莉晖 +1 位作者 吴东平 董晓利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0年第1期75-76,共2页
在油污土壤生物治理中 ,细菌对原油降解起主导作用。细菌对原油各组份降解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通过添加原油降解菌和营养物 ,使细菌对原油组份的降解作用提高了 2 0 7%。处理 3个月 ,饱和烃、芳香... 在油污土壤生物治理中 ,细菌对原油降解起主导作用。细菌对原油各组份降解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通过添加原油降解菌和营养物 ,使细菌对原油组份的降解作用提高了 2 0 7%。处理 3个月 ,饱和烃、芳香烃分别被降解 75 %、 6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降解 土壤污染 油污 原油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粘酸用转向稠化剂VCA的研制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梦云 赵忠扬 赵青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5,129,共4页
由长链脂肪酸衍生物合成了分子量~480、易溶于水和酸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VCA,实验考察了VCA作为自变粘盐酸液稠化剂的性能.VCA为50%水溶液,呈棕红色,粘度~10 mPa·s,在22%盐酸中当温度<40℃时可稳定存在7天以上.在25℃模拟酸岩反... 由长链脂肪酸衍生物合成了分子量~480、易溶于水和酸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VCA,实验考察了VCA作为自变粘盐酸液稠化剂的性能.VCA为50%水溶液,呈棕红色,粘度~10 mPa·s,在22%盐酸中当温度<40℃时可稳定存在7天以上.在25℃模拟酸岩反应中,含VCA的22%盐酸液逐步被Ca(OH)2中和,当酸浓度降至17%以下时,在Ca2+作用下VCA球形胶束变为蠕虫状胶束并形成网状结构,酸液变为粘弹性凝胶,20和40 g/L VCA酸液粘度最高达~450和接近900mPa·s(乏酸浓度3%时),酸岩反应完成、pH值升至4以上时凝胶完全破解.VCA酸液耐温性良好,浓度由22%被中和至16%的含40 g/L VCA的盐酸液,在90℃、170 s-1粘温性测定中,初始粘度~82 mPa·s(~25℃),最高粘度~95 mPa·s(90℃),1J时后粘度≥19 mPa·s(90℃).含20 g/L VCA的22%盐酸液与大理石在90℃、常压、静态反应100min,大理石剩余质量>50%,表明该酸液缓速性良好.含40 g/L VCA的22%盐酸液在相同条件下与大理石完全反应后,乏酸液粘度<5.0 mPa·s,无沉淀,与水完全混溶.图3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稠化剂 酸化液 盐酸 胶束酸 响应型工作液 自变粘酸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 酸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