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天然气储气调峰方式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魏欢 田静 +3 位作者 李波 高永刚 王影 朱丽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5-150,共6页
为有效缓解冬季供气紧张局面,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应统筹考虑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气田等多种调峰手段,提出适应中国国情的调峰方式及战略部署。为此,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及地区的调峰经验,归纳出当前中国天然气调峰所面临的主要问... 为有效缓解冬季供气紧张局面,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应统筹考虑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气田等多种调峰手段,提出适应中国国情的调峰方式及战略部署。为此,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及地区的调峰经验,归纳出当前中国天然气调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地下建库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速度缓慢;(2)LNG接收站调峰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3)气田调峰不利于气田科学开发。针对不同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地质条件的差异,比较不同调峰方式的功能及成本,提出中国天然气调峰的布局方式:(1)东部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低油价的时机,发挥已建储罐的周转能力弥补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的不足,近期采取地下储气库与LNG调峰并重的策略,中远期调峰手段逐渐转向以地下储气库为主,LNG为辅;(2)在四大气区(塔里木、青海、西南、长庆)周边首先应充分利用已建地下储气库进行调峰,当地下储气库无法满足调峰需求时,可利用气田进行辅助调峰;(3)其他地区则应进一步寻找地下储气库建库目标,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以地下储气库调峰为主,管网调配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 调峰方式 地下储气库 LNG接收站 气田调峰 需求 调峰成本 战略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下储气库现状及技术发展方向 被引量:151
2
作者 丁国生 李春 +4 位作者 王皆明 胥红成 郑雅丽 完颜祺琪 赵艳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投产的11座地下储气库群设计工作气量达到180×10~8 m^3,在国内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内地下储气库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①储气库工作气量增长速...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投产的11座地下储气库群设计工作气量达到180×10~8 m^3,在国内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内地下储气库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①储气库工作气量增长速度慢,落后于调峰需求量增长的速度;②建设工程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高;③安全运行压力大,风险识别和控制困难;④库址资源少,建库条件复杂;⑤尤其是在现有天然气价格体制下,储气库难以通过自身运营获得经营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已经形成的运营方式和建库技术尚不足以应对市场和复杂地质条件所带来的挑战。为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在开展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的同时,更需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研究地质评价与气藏工程、钻井完井工程、储气库注采工程、地面配套工艺及储气库完整性评价等多个方面的核心技术,大幅提高储气库建库效率,以促进我国地下储气库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下储气库 调峰 挑战 地质评价 注采工程 完整性评价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下储气库业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09
3
作者 张刚雄 李彬 +4 位作者 郑得文 丁国生 魏欢 钱品淑 李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59,共7页
在地下储气库、气田、小型LNG等众多调峰方式中,前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气储存方式和调峰手段。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季节性调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地下储气库业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天然气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地下储气库、气田、小型LNG等众多调峰方式中,前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气储存方式和调峰手段。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季节性调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地下储气库业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天然气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调研了国外地下储气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我国地下储气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①建设明显滞后,调峰能力不足;②优质库源缺乏,建库地质条件复杂,建库成本高;③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安全、科学运行管理经验不足;④建设、管理、使用主体相对分离,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⑤未实行单独的核算,难以体现储气库的经济效益。进而借鉴国外地下储气库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地下储气库业务发展的建议:①强化战略布局,继续加大库址筛选力度,稳步推进地下储气库建设;②建立地下储气库专业技术和管理团队,加大地下储气库技术科研攻关力度;③逐步形成配套的储气库建设经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下储气库 调峰能力 优质库源 体制政策 核算 经济效益 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建库相关技术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建中 李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0-103,共4页
世界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调峰工作气量占已经投运地下储气库总工作气量的83%,目前中国天然气调峰应急储备类型也以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应用最为广泛。为此,分析了全球天然气调峰储备现状及中国天然气调峰应急储备的需求,将国外天... 世界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调峰工作气量占已经投运地下储气库总工作气量的83%,目前中国天然气调峰应急储备类型也以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应用最为广泛。为此,分析了全球天然气调峰储备现状及中国天然气调峰应急储备的需求,将国外天然气利用发达国家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期。论述了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在中国天然气供需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具有油气藏开发历史情况清楚、建库地质资料丰富、投资经济、建设周期短、投产快等优点,建设周期一般只需3-5年,在有条件的天然气消费区域附近首选油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可实现快速应急调峰的目标。进而阐述了建设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核心关键技术:①库容恢复与有效工作气量的优化技术;②储气库运行调峰应急能力优化技术;③储气库交变载荷运行状况下的井身结构优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调峰应急储备 油气藏类型 地下储气库 建库工程 建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地下储气库运营管理模式的启示 被引量:32
5
作者 郑得文 赵堂玉 +2 位作者 张刚雄 田静 魏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7-101,共5页
地下储气库是调峰保供的有效手段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地下储气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运营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与管道系统统一建设、通过管输费回收建设投资的方式,存在着效益评价体系未建立、运营模式待完善等问题,并由此导... 地下储气库是调峰保供的有效手段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地下储气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运营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与管道系统统一建设、通过管输费回收建设投资的方式,存在着效益评价体系未建立、运营模式待完善等问题,并由此导致建设的相对滞后,调峰保供能力严重不足。为此,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发现欧盟和北美各国储气库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市场环境及政策法规下,采取了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总体上与本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国情相适应。据此,借鉴欧美储气库运营模式的经验,对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与运营提出几点建议:①储气库建设与管理涉及整个天然气产业链,应分步推进储气库建设、运行和经营的市场化;②加快储运业务相关制度出台,保障储气库业务稳步的发展;③鼓励油气企业建立储气库与已开发油气田之间的联动机制,提升上中下游整体综合效益;④在理顺体制机制的前提下,推进储气库建设融资多元化,充分利用市场化运营机制,降低风险,提升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欧盟和北美 运营模式 调峰保供 市场环境 价格机制 市场监管 政策法规 机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渗流规律 被引量:25
6
作者 丁云宏 张倩 +4 位作者 郑得文 王皆明 石磊 李春 胥洪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边底水选择性水侵,渗流规律复杂,为了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需要研究储层在改建地下储气库多周期强注强采过程中的多相流体渗流规律。在获取有代表性的裂缝发育碳酸盐岩岩心较为困难的条...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边底水选择性水侵,渗流规律复杂,为了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需要研究储层在改建地下储气库多周期强注强采过程中的多相流体渗流规律。在获取有代表性的裂缝发育碳酸盐岩岩心较为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对天然岩心进行剪切造缝和多轮次气水互驱实验,研究了地下储气库气水过渡带在注采过程中的多相渗流规律,分析了裂缝合气空间贡献率以及储气库含气空间动用效果。结果表明:裂缝模型的相渗曲线近似于"X"形,多次气水互驱后相渗曲线基本没有变化,基质岩心模型相渗曲线经多次气水互驱后气水两相共渗区间变窄,共渗点降低;微裂缝对储层含气空间贡献率较高,微裂缝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徽裂缝不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因此,在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过程中可以在徽裂缝不发育储层布置生产井,同时通过控制边底水运移范围降低注入气损失,从而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孔隙型 碳酸盐岩气藏 地下储气库 渗流规律 气水互驱 裂缝贡献率 含气空间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105
7
作者 马新华 郑得文 +3 位作者 申瑞臣 王春燕 罗金恒 孙军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9-499,共11页
针对中国复杂地质条件和储气库周期性大流量强注强采交变载荷工况,建立了包括选址评价、指标设计、钻完井、地面工程、风险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矿场应用实效。建立了开发中后期构造破碎气藏建库选址圈... 针对中国复杂地质条件和储气库周期性大流量强注强采交变载荷工况,建立了包括选址评价、指标设计、钻完井、地面工程、风险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矿场应用实效。建立了开发中后期构造破碎气藏建库选址圈闭密封性评价技术,提出了以非均质水侵储集层有效库容量设计为核心的建库关键指标设计方法,建立了适应超深超低压地层和交变载荷工况的安全钻井、高质量固井技术和高压大流量地面注采工程优化技术,实现了高压注气压缩机等储气库地面核心装备国产化,建立了储气库地下、地面全系统风险预警和评估技术。5项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新疆呼图壁等6座气藏型储气库群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方案设计主要指标与实际动态高度吻合,已建成调峰能力超过75.0×10~8 m^3,实现了建设和运行高效且零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圈闭动态密封性 关键指标设计 有效库容量 超深超低压钻完井 交变载荷 地面工程 核心装备 风险评估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注采动态预测方法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皆明 赵凯 +3 位作者 李春 胥洪成 张海山 耿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92,共5页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尚缺乏现场实用的运行注采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为此,根据气顶注采气过程中气相与油相的压力响应特征,引入了周期可变动用剩余油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真实还原了剩余油量在注采气过程中对...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尚缺乏现场实用的运行注采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为此,根据气顶注采气过程中气相与油相的压力响应特征,引入了周期可变动用剩余油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真实还原了剩余油量在注采气过程中对地下储气库运行的影响,建立了周期注采气动态预测数学模型,得到了一个完整注采周期内气顶自由气、地层剩余油的动用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库容参数预测指标。实例计算结果表明:(1)一方面,周期可动用剩余油量对气顶自由气动用量的影响不能忽略,可动剩余油的弹性作用使气顶内部压力响应特征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库周期较气藏型地下储气库长;(2)另一方面,随着注采周期的延长,储气库内动用自由气、剩余油的动用量逐步增长,但趋势渐缓,从而使注入气向剩余油溶解扩散造成的损耗气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不会对储气库的稳定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地下储气库 注采 压力响应特征 可动用剩余油库容 参数预测 动态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先山 孙军昌 +3 位作者 郭和坤 王皆明 李春 朱思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1,91,共8页
为深入研究喷发成岩的强非均质性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综合使用气水驱替、核磁共振、X-CT成像等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岩实验样品自发渗吸含水饱和度增加主要发生在渗吸初期的2 h,渗吸24 h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储层渗透率越小渗吸... 为深入研究喷发成岩的强非均质性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综合使用气水驱替、核磁共振、X-CT成像等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岩实验样品自发渗吸含水饱和度增加主要发生在渗吸初期的2 h,渗吸24 h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储层渗透率越小渗吸水饱和度越大。自发渗吸过程中微小孔隙渗吸速度和渗吸水分布比例均大于较大孔隙,约有80%的渗吸水分布在微小孔隙,残余气主要分布在较大孔隙中。而动态渗吸过程中较大孔隙渗吸速度和渗吸水分布比例均大于微小孔隙。复杂火山岩气藏自发与动态渗吸残余气饱和度分别为18.51%和6.55%,渗吸效率分别为48.62%和80.25%,渗透率越小,渗吸效率越高,但残余气饱和度与孔隙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火山岩气藏 自发渗吸 动态渗吸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残余气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关键技术 被引量:68
10
作者 郑得文 胥洪成 +5 位作者 王皆明 孙军昌 赵凯 李春 石磊 唐立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4-801,共8页
从储气库与气藏在开采方式和运行规律方面的差异性出发,考虑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储气库特色建库评价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矿场应用实例分析。通过总结国内第1批商业储气库建设运行经验,深入研究储气库短期大... 从储气库与气藏在开采方式和运行规律方面的差异性出发,考虑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储气库特色建库评价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矿场应用实例分析。通过总结国内第1批商业储气库建设运行经验,深入研究储气库短期大流量往复注采的内在机理,提出圈闭动态密封性、建库有效孔隙空间、高速不稳定渗流有限供给等理念,创建了圈闭密封性评价、库容参数设计、注采井网优化和监测方案设计4项储气库特色关键技术,分别解决储气库保存条件、容量大小、高效注采、安全运行方面的技术瓶颈,丰富和完善了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成功指导了某气藏建库地质方案设计和现场工程实施,扩容达产效果好,实际动态与方案设计指标吻合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动态密封性 库容参数 产能评价 注采井网 监测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夹层盐穴储气库扩大储气空间造腔技术 被引量:27
11
作者 郑雅丽 赵艳杰 +7 位作者 丁国生 武志德 陆守权 赖欣 邱小松 杨冬 韩冰洁 王玲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7-143,共7页
针对目前国内盐矿普遍发育厚夹层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分析厚夹层是否可以垮塌,以实现上下盐层连通,扩大单腔储气空间。分析夹层的水溶机理、水浸后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后发现:水浸后夹层呈蜂窝状溶解且产生裂缝,利于... 针对目前国内盐矿普遍发育厚夹层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分析厚夹层是否可以垮塌,以实现上下盐层连通,扩大单腔储气空间。分析夹层的水溶机理、水浸后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后发现:水浸后夹层呈蜂窝状溶解且产生裂缝,利于剥落,剥落残渣占据空间较小;水浸后夹层力学强度明显降低,易发生破坏,有利于夹层垮塌。利用夹层垮塌临界跨度计算模型可预测夹层垮塌时机,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厚夹层垮塌规律,表明夹层厚度越小,夹层埋深、腾空跨度和盐腔高度越大,夹层垮塌的可能性越大。提出了"充分浸泡夹层、二次建槽"的设计思路,针对某储气库12 m厚夹层进行造腔试验设计,并在2口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表明厚夹层可以垮塌,且增加了造腔高度,提高了单腔工作气量,具有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储气库 厚夹层 夹层垮塌 水溶机理 水浸力学参数 造腔设计 造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侵枯竭气藏型储气库运行初期合理配注方法 被引量:21
12
作者 胥洪成 董宏 +5 位作者 吕建 武刚 王皆明 赵凯 孙军昌 李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96,共5页
在早期建设的水侵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投产之初,以节点压力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的注气能力来进行配注。但由于对储气库短期高速渗流特征认识不清,注气量大且速度过快,导致气驱水前缘非均匀稳定外推,对有效库容恢复和扩容达产效率均会产生... 在早期建设的水侵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投产之初,以节点压力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的注气能力来进行配注。但由于对储气库短期高速渗流特征认识不清,注气量大且速度过快,导致气驱水前缘非均匀稳定外推,对有效库容恢复和扩容达产效率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通过室内机理分析和注采动态跟踪研究,明确了地层亏空程度、气水分布特征、地层倾角、注气井控半径是影响储气库配注的主要地质因素。利用气水地层渗流基本理论和物质平衡原理,以注气驱替气水界面稳定运移气体临界渗流速度和注气井控范围内地层吸气能力为约束,借鉴国外储气库注气量优化设计经验,建立了水侵枯竭气藏型储气库投产运行初期合理配注方法,成功指导了国内某地下储气库投产方案的设计。该储气库实际运行效果表明:经过3个周期运行,注气驱替效果好,稳定扩容,达容率超过85%,预计第4周期将达到90%。结论认为,所建立的配注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国内同类型储气库投产方案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侵枯竭气藏 地下储气库 投产方案 气水界面 吸气能力 配注方法 气水分布 地层倾角 注气井控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储气库注采运行物理模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春柳 侯吉瑞 +2 位作者 石磊 梁冲 甘忠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61,共4页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运行过程中常出现实际库容量小于设计库容量及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为此,研发了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定量研究了气藏型储气库建库与注采运行机理。以水侵砂岩气藏储气库为例,采用该系统针对储气库高速反复注采的工况,研究了...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运行过程中常出现实际库容量小于设计库容量及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为此,研发了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定量研究了气藏型储气库建库与注采运行机理。以水侵砂岩气藏储气库为例,采用该系统针对储气库高速反复注采的工况,研究了建库气驱机理、多周期注采过程气水渗流规律及其对库容量和注采能力的影响,确定了影响气库运行效率的主控因素;并与矿场生产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储层受边水运移影响,孔隙空间可利用程度逐步降低,气相渗流阻力逐步增加,从而影响气库扩容及注采效果;2储层的可动含气孔隙空间比例随注采周期增加呈上升趋势,由于受储层孔喉分布非均质性、驱替压力梯度限制以及细小孔喉较强的毛细管力作用,扩容所增加的可动孔隙空间有限,使可动孔隙空间利用效率较低,约为45%;3物理模拟孔隙空间利用率与储气库实际运行过程变化趋势相同,误差在5%以内。结论认为:该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所得结果的可靠度较高,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运行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储气库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地下储气库 物理模拟 注采运行机理 应用 气水渗流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储气库库容参数的预测方法 被引量:32
14
作者 胥洪成 王皆明 +2 位作者 屈平 冯裕才 邓彩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国内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经过10余周期注采后工作气量仅为建库方案设计工作气量的一半,运行效率偏低。为此,利用气藏地质、动态及建库机理,建立了地下储气库注采运行剖面模型,根据气藏开发、气藏建库及稳定注采运行过程中纵向... 国内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经过10余周期注采后工作气量仅为建库方案设计工作气量的一半,运行效率偏低。为此,利用气藏地质、动态及建库机理,建立了地下储气库注采运行剖面模型,根据气藏开发、气藏建库及稳定注采运行过程中纵向上流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将地下储气库剖面分成4个区带(建库前纯气带、气驱水纯气带、气水过渡带及水淹带);按区带确定了影响建库有效孔隙体积的主控因素(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水侵和应力敏感)及其量化评价方法,进一步考虑束缚水和岩石形变的影响,并引入注气驱动相,根据注采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库容参数预测数学模型。该模型涵盖了地质、动态及建库机理,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综合评价了影响建库空间的主控因素,大大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使建库技术指标设计更趋合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群的建设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地下储气库 非均质性 水侵 应力敏感 有效库存量 库容参数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盐岩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完颜祺琪 沈雪明 +1 位作者 垢艳侠 冉莉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7,共8页
通过单轴、三轴压缩实验及劈裂等实验研究了湖北云应、江苏淮安和河南平顶山3个地区层状盐矿岩样的短期力学特性,并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深度地层的纯盐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地区中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的岩样为泥... 通过单轴、三轴压缩实验及劈裂等实验研究了湖北云应、江苏淮安和河南平顶山3个地区层状盐矿岩样的短期力学特性,并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深度地层的纯盐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地区中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的岩样为泥岩和含泥岩的盐岩,而其泊松比却是最小的,证明了泥岩变形性能差的特性。含有不同杂质的盐岩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有所增加,其泊松比对杂质的变化不是太敏感。纯盐岩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取自较浅地层的岩样单轴实验有明显的压密阶段。(2)不同地区的岩样都有随围压的增大峰值强度相应增大的规律。纯盐岩的内摩擦角基本都大于其他岩样的值,而黏聚力则都小于其他岩样的值。反映了纯盐岩晶体颗粒大,含杂质少的特点。(3)不同地区的纯盐岩相对于其他岩样的抗拉强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泊松比 弹性模量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