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规律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江涛
黄志龙
+2 位作者
涂小仙
桑廷义
李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87-1893,共7页
在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分布规律基础上,对西部弧形带区域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第四纪中期之前,西部弧形带自东向西持续升高的构造脊提供了油气向西运移的动力,砂体、不整合面及断裂组成的输导体系...
在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分布规律基础上,对西部弧形带区域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第四纪中期之前,西部弧形带自东向西持续升高的构造脊提供了油气向西运移的动力,砂体、不整合面及断裂组成的输导体系良好配置,在油气成藏时期提供了油气自东向西运移的高效输导通道,且油源充足,具备油气远距离运移的条件;油气运聚过程主要有2期,即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和早第三纪末—第四纪早期,早期运聚过程以煤系油大规模侧向长距离运移为主,晚期以湖相油小规模侧向运移和早期油藏煤系油垂向调整为主;火焰山断裂形成时间较晚,对于西部弧形带地区早期的油气运移没有影响,但阻止了晚期油气向西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西部弧形带
油气
远距离运聚
输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盆地西区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10
2
作者
唐建云
宋红霞
赵进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9-785,794,共8页
通过岩心观察、测井及各类分析测试资料,对西区油田长8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8储层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呈强-中等非均质型;储层砂体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
通过岩心观察、测井及各类分析测试资料,对西区油田长8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8储层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呈强-中等非均质型;储层砂体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孔隙结构类型以小孔中细喉型和小孔微细喉型为主;研究区长8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与烃类充注改善了储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西区油田
长8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
12
3
作者
周康
王强
乔永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78-383,共6页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沉积和构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沉降与隆升的对应、物源与沉积的对应以及构造多幕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对应等特征上;沉积耦合关系控制着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及热演化程度,并影响着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而构造耦合关系则对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所需圈闭具有决定性作用;盆山耦合呈多期性,具有沉积、沉降中心以及沉积相展布不断迁移和多期叠加的特征;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深、中、浅层的三维立体幕式演化成藏模式。有利区带预测表明:梓潼坳陷南端是深盆气的有利聚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发育的盆地中、南段;深层气则多分布于盆地北部及中部地层尖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
幕式演化
油气成藏
成藏模式
有利区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规律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江涛
黄志龙
涂小仙
桑廷义
李杰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中国石油
化工
集团公司
石油
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87-1893,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202303)
文摘
在吐哈盆地西部弧形带油气分布规律基础上,对西部弧形带区域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第四纪中期之前,西部弧形带自东向西持续升高的构造脊提供了油气向西运移的动力,砂体、不整合面及断裂组成的输导体系良好配置,在油气成藏时期提供了油气自东向西运移的高效输导通道,且油源充足,具备油气远距离运移的条件;油气运聚过程主要有2期,即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和早第三纪末—第四纪早期,早期运聚过程以煤系油大规模侧向长距离运移为主,晚期以湖相油小规模侧向运移和早期油藏煤系油垂向调整为主;火焰山断裂形成时间较晚,对于西部弧形带地区早期的油气运移没有影响,但阻止了晚期油气向西运移。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西部弧形带
油气
远距离运聚
输导体系
Keywords
Turpan-Hami basin
western arc-like zone
oil-gas
distanc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igration pathways
分类号
TE122.3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西区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10
2
作者
唐建云
宋红霞
赵进义
机构
克拉玛依理工学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延长
油田
分公司
西区采油厂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9-785,794,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011ZX05005-004-007HZ)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0DM016)
文摘
通过岩心观察、测井及各类分析测试资料,对西区油田长8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8储层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呈强-中等非均质型;储层砂体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孔隙结构类型以小孔中细喉型和小孔微细喉型为主;研究区长8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与烃类充注改善了储层物性.
关键词
孔隙结构
西区油田
长8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pore structure
Xiqu Oilfield
Chang 8 Formation
Ordos Basin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
12
3
作者
周康
王强
乔永亮
机构
陕西延长
石油
(
集团
)有限责任
公司
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
温米采油厂
陕西延长
石油
(
集团
)有限责任
公司
油气勘探
公司
出处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78-383,共6页
文摘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沉积和构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沉降与隆升的对应、物源与沉积的对应以及构造多幕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对应等特征上;沉积耦合关系控制着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及热演化程度,并影响着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而构造耦合关系则对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所需圈闭具有决定性作用;盆山耦合呈多期性,具有沉积、沉降中心以及沉积相展布不断迁移和多期叠加的特征;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深、中、浅层的三维立体幕式演化成藏模式。有利区带预测表明:梓潼坳陷南端是深盆气的有利聚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发育的盆地中、南段;深层气则多分布于盆地北部及中部地层尖灭带。
关键词
盆山耦合
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
幕式演化
油气成藏
成藏模式
有利区带预测
Keywords
basin-range coupling
Longmen Mountain orogenic belt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
screen evolu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 model
predication of favorable area
分类号
TE1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弧形带油气远距离运聚规律
刘江涛
黄志龙
涂小仙
桑廷义
李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鄂尔多斯盆地西区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唐建云
宋红霞
赵进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周康
王强
乔永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