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聚表剂/S二元复合体系评价及驱油实验
被引量:
12
1
作者
任刚
李宜强
+2 位作者
余昭艳
王超群
陈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3-626,共4页
利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聚表剂/S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性能、增黏性能、微观结构、乳化性能,据此评价聚表剂二元驱的相关性质,同时进行了聚驱后聚表剂/S二元体系与聚合物/S二元体系驱油效果对比,研究聚表剂/S二元体系的驱油潜力。研究结...
利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聚表剂/S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性能、增黏性能、微观结构、乳化性能,据此评价聚表剂二元驱的相关性质,同时进行了聚驱后聚表剂/S二元体系与聚合物/S二元体系驱油效果对比,研究聚表剂/S二元体系的驱油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含有高质量浓度的聚表剂/S二元体系比含有低质量浓度的聚表剂/S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更小,黏度更大,乳化性能更稳定;聚表剂分子具有独特的"网状"结构,分子线团尺寸远大于普通聚合物,使其具有更好的液流转向能力;驱油实验表明,聚驱后聚表剂/S二元体系主段塞提高采收率幅度比聚合物/S二元体系主段塞高11.48百分点,说明聚驱后聚表剂体系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聚驱后的剩余油可以采用聚表剂/S二元体系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剂/S二元体系
界面张力
黏度
微观结构
乳化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采油微生物的水动力学尺寸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
1
2
作者
毕永强
修建龙
+3 位作者
丛拯民
黄立信
俞理
马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6,共5页
为了研究采油微生物运移过程中的堵塞效应和不可入孔隙体积(IPV)效应,基于架桥堵塞理论,建立了应用微孔滤膜实验求取微生物水动力学尺寸(Dh)的测定方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SLY-3在不同菌浓和不同注入速度条件下的Dh,并结合岩心孔...
为了研究采油微生物运移过程中的堵塞效应和不可入孔隙体积(IPV)效应,基于架桥堵塞理论,建立了应用微孔滤膜实验求取微生物水动力学尺寸(Dh)的测定方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SLY-3在不同菌浓和不同注入速度条件下的Dh,并结合岩心孔隙累积分布概率曲线,确定了不同渗透率油藏的IPV。实验结果表明:Dh受到注入速度和注入菌浓的影响,大小范围在0.308~2.617μm之间,Dh随菌浓的升高而增大,注入速度过高,容易形成瞬时高压,促使菌群收缩,测定的Dh有所下降;注入速度对Dh有双重作用。在菌浓较低时,注入速度高容易形成聚集堵塞,菌浓较高时,注入速度高容易形成高压突破;SLY-3的IPV受岩心渗透率和菌浓的影响,随着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少,随菌浓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微生物
水动力学尺寸
孔喉
过孔能力
不可入孔隙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盐水调节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
被引量:
16
3
作者
林梅钦
华朝
李明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4,共9页
基于岩石表面基团与有机物分子间的黏附模型,分析油藏岩石表面的化学基团与原油中不同组分之间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岩石表面和原油-盐水界面处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盐水中H^+、OH^-和无机盐离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调节能力及其微观机...
基于岩石表面基团与有机物分子间的黏附模型,分析油藏岩石表面的化学基团与原油中不同组分之间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岩石表面和原油-盐水界面处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盐水中H^+、OH^-和无机盐离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调节能力及其微观机制,并建立了油藏润湿性调节的新方法。原油中有机物质与岩石表面基团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库仑力和表面力相互作用,改变这些相互作用力,利用盐水调节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包括:化学基团转化、界面电势改变、注入水pH值改变、多组分离子交换及盐溶/盐析效应。对砂岩油藏,随着盐水中阳离子价态、盐水浓度降低或盐水pH值(对矿化度影响不大)增加,原油与岩石表面间相互作用变弱,岩石表面亲水性增强;对碳酸盐岩油藏,高矿化度CaSO_4、MgSO_4盐水有利于增强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因此通过调节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可调控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表面润湿性
盐水
分子间作用力
微观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注入水中微生物对安塞低渗透储层的伤害评价
被引量:
5
4
作者
毕永强
俞理
+3 位作者
黄立信
伊丽娜
马婧
丛拯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2,共5页
为了改善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确定注入水中微生物限制指标,系统研究了腐生菌(TGB)、硫酸盐还原菌(SRB)和铁细菌(IB)对储层的伤害情况。研究表明:这3类菌在安塞油田注入水中普遍存在,其中TGB和SRB的菌浓均为1.1×10~4...
为了改善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确定注入水中微生物限制指标,系统研究了腐生菌(TGB)、硫酸盐还原菌(SRB)和铁细菌(IB)对储层的伤害情况。研究表明:这3类菌在安塞油田注入水中普遍存在,其中TGB和SRB的菌浓均为1.1×10~4个/mL,而IB的菌浓为7.0×10~3个/mL,它们可以在安塞油藏水环境中稳定存在,有危害扩大化的潜在性;三类菌的等效球体半径处于0.377~0.766μm之间,与低渗透岩心的0.46倍孔喉半径相当,容易形成稳定的架桥堵塞;流动实验表明,SRB对储层的伤害性最大,菌浓应严格控制在10~1个/mL范围内,而TGB和IB的菌浓也应当限制在10~2个/mL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污水回注
注水水质
微生物
储层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孔介质中示踪剂渗流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
被引量:
5
5
作者
刘同敬
姜宝益
+2 位作者
刘睿
张新红
谢晓庆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8-63,共6页
国内外矿场实践证明,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解释中存在解释模型部分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为此设计完成了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和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定性...
国内外矿场实践证明,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解释中存在解释模型部分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为此设计完成了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和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定性、定量的分析多孔介质示踪剂渗流特征,并提出了示踪剂渗流具有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显示:油藏特征色谱效应的基础是存在的,即小分子示踪剂可以进入束缚水、不连通孔隙及低渗团块。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显示:小尺寸非均质强的天然长岩心,水的突进和绕流明显,油藏特征色谱效应明显,水的运移速度和示踪剂孔隙运移速度差距大。对井间示踪剂监测的量化解释和定性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色谱效应
多孔介质渗流
实验
可视化
天然长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测定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新方法
6
作者
马云飞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1-366,共6页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IPV)对聚合物驱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从配方优选的角度减弱这一参数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一种测试IPV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通过岩心孔隙的聚合物浓度,结合质量守恒公式,直接计算聚合物对...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IPV)对聚合物驱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从配方优选的角度减弱这一参数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一种测试IPV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通过岩心孔隙的聚合物浓度,结合质量守恒公式,直接计算聚合物对于岩心的IPV,并借助压汞数据所得的岩心孔隙半径与频率分布关系,推算出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用该方法计算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交联聚合物溶液的IPV与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研究了岩心渗透率和交联剂浓度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岩心渗透率下降,聚合物溶液IPV逐渐增大;岩心渗透率相近时,交联剂浓度越高,不可及孔隙体积百分比越大。在渗透率较高的岩心中,交联聚合物的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随交联剂浓度增加而增大;在渗透率较低的岩心中,交联剂浓度对聚合物溶液的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几乎没有影响。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特点,可以通过采集得到的露头岩心测量任意油层的IPV和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并对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的配方优选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交联聚合物
渗透率
不可及孔隙体积
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聚表剂/S二元复合体系评价及驱油实验
被引量:
12
1
作者
任刚
李宜强
余昭艳
王超群
陈刚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
石油
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
石油
工程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
中国石油
大庆油田有限
公司
第一
采油
厂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3-626,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三元复合驱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形成机理"(51374221)
文摘
利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聚表剂/S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性能、增黏性能、微观结构、乳化性能,据此评价聚表剂二元驱的相关性质,同时进行了聚驱后聚表剂/S二元体系与聚合物/S二元体系驱油效果对比,研究聚表剂/S二元体系的驱油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含有高质量浓度的聚表剂/S二元体系比含有低质量浓度的聚表剂/S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更小,黏度更大,乳化性能更稳定;聚表剂分子具有独特的"网状"结构,分子线团尺寸远大于普通聚合物,使其具有更好的液流转向能力;驱油实验表明,聚驱后聚表剂/S二元体系主段塞提高采收率幅度比聚合物/S二元体系主段塞高11.48百分点,说明聚驱后聚表剂体系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聚驱后的剩余油可以采用聚表剂/S二元体系进行开发。
关键词
聚表剂/S二元体系
界面张力
黏度
微观结构
乳化
提高采收率
Keywords
surface-active polymer/surfactant system
interfacial tension
viscosity
microstructure
emulsifying performance
EOR
分类号
TE357.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采油微生物的水动力学尺寸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
1
2
作者
毕永强
修建龙
丛拯民
黄立信
俞理
马婧
机构
中国
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6,共5页
基金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064402)
中石油重大科技专项(2014E-3507)联合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采油微生物运移过程中的堵塞效应和不可入孔隙体积(IPV)效应,基于架桥堵塞理论,建立了应用微孔滤膜实验求取微生物水动力学尺寸(Dh)的测定方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SLY-3在不同菌浓和不同注入速度条件下的Dh,并结合岩心孔隙累积分布概率曲线,确定了不同渗透率油藏的IPV。实验结果表明:Dh受到注入速度和注入菌浓的影响,大小范围在0.308~2.617μm之间,Dh随菌浓的升高而增大,注入速度过高,容易形成瞬时高压,促使菌群收缩,测定的Dh有所下降;注入速度对Dh有双重作用。在菌浓较低时,注入速度高容易形成聚集堵塞,菌浓较高时,注入速度高容易形成高压突破;SLY-3的IPV受岩心渗透率和菌浓的影响,随着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少,随菌浓的增大而增加。
关键词
采油微生物
水动力学尺寸
孔喉
过孔能力
不可入孔隙体积
Keywords
microorganisms for oil recovery
hydrodynamic size
pore throat
through-pore capability
inaccessible pore volume
分类号
Q939.97 [生物学—微生物学]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盐水调节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
被引量:
16
3
作者
林梅钦
华朝
李明远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
海洋
石油
高效开发国家
重点
实验室
中海油研究总院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4,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9-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4211)
文摘
基于岩石表面基团与有机物分子间的黏附模型,分析油藏岩石表面的化学基团与原油中不同组分之间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岩石表面和原油-盐水界面处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盐水中H^+、OH^-和无机盐离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调节能力及其微观机制,并建立了油藏润湿性调节的新方法。原油中有机物质与岩石表面基团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库仑力和表面力相互作用,改变这些相互作用力,利用盐水调节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包括:化学基团转化、界面电势改变、注入水pH值改变、多组分离子交换及盐溶/盐析效应。对砂岩油藏,随着盐水中阳离子价态、盐水浓度降低或盐水pH值(对矿化度影响不大)增加,原油与岩石表面间相互作用变弱,岩石表面亲水性增强;对碳酸盐岩油藏,高矿化度CaSO_4、MgSO_4盐水有利于增强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因此通过调节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可调控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关键词
岩石表面润湿性
盐水
分子间作用力
微观机理
提高采收率
Keywords
rock surface
wettability
brine
intermolecular force
microscopic mechanism
enhanced oil recovery
分类号
O647 [理学—物理化学]
TE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注入水中微生物对安塞低渗透储层的伤害评价
被引量:
5
4
作者
毕永强
俞理
黄立信
伊丽娜
马婧
丛拯民
机构
中国
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2,共5页
基金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AA064402)
中石油重大科技专项"华北油田上产稳产800万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4E-3507)
文摘
为了改善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确定注入水中微生物限制指标,系统研究了腐生菌(TGB)、硫酸盐还原菌(SRB)和铁细菌(IB)对储层的伤害情况。研究表明:这3类菌在安塞油田注入水中普遍存在,其中TGB和SRB的菌浓均为1.1×10~4个/mL,而IB的菌浓为7.0×10~3个/mL,它们可以在安塞油藏水环境中稳定存在,有危害扩大化的潜在性;三类菌的等效球体半径处于0.377~0.766μm之间,与低渗透岩心的0.46倍孔喉半径相当,容易形成稳定的架桥堵塞;流动实验表明,SRB对储层的伤害性最大,菌浓应严格控制在10~1个/mL范围内,而TGB和IB的菌浓也应当限制在10~2个/mL范围内。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污水回注
注水水质
微生物
储层伤害
Keywords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produced-water-reinjection
injected water quality
microorganism
formation damage
分类号
TE34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孔介质中示踪剂渗流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
被引量:
5
5
作者
刘同敬
姜宝益
刘睿
张新红
谢晓庆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
石油
工程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温室气体封存与资源化利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
华电
集团
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
公司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
中国
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
中海油研究总院
出处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8-63,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802079)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09
+2 种基金
2011ZX05054
2011ZX05011)
中石油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9D-5006-02-01)
文摘
国内外矿场实践证明,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解释中存在解释模型部分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为此设计完成了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和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定性、定量的分析多孔介质示踪剂渗流特征,并提出了示踪剂渗流具有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显示:油藏特征色谱效应的基础是存在的,即小分子示踪剂可以进入束缚水、不连通孔隙及低渗团块。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显示:小尺寸非均质强的天然长岩心,水的突进和绕流明显,油藏特征色谱效应明显,水的运移速度和示踪剂孔隙运移速度差距大。对井间示踪剂监测的量化解释和定性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示踪剂
色谱效应
多孔介质渗流
实验
可视化
天然长岩心
Keywords
., tracer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flow in porous medium
experiment
visualization
natural long cor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分类号
TE13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测定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新方法
6
作者
马云飞
侯吉瑞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
低渗油田提高采收率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室
教育部油田开发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1-366,共6页
基金
国家重大专项"油田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编号2011ZX05009-004)
文摘
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IPV)对聚合物驱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从配方优选的角度减弱这一参数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一种测试IPV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通过岩心孔隙的聚合物浓度,结合质量守恒公式,直接计算聚合物对于岩心的IPV,并借助压汞数据所得的岩心孔隙半径与频率分布关系,推算出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用该方法计算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交联聚合物溶液的IPV与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研究了岩心渗透率和交联剂浓度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岩心渗透率下降,聚合物溶液IPV逐渐增大;岩心渗透率相近时,交联剂浓度越高,不可及孔隙体积百分比越大。在渗透率较高的岩心中,交联聚合物的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随交联剂浓度增加而增大;在渗透率较低的岩心中,交联剂浓度对聚合物溶液的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几乎没有影响。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特点,可以通过采集得到的露头岩心测量任意油层的IPV和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并对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的配方优选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交联聚合物
渗透率
不可及孔隙体积
不可及孔隙极限半径
Keywords
partially hydrolyzed polyacrylamide(HPAM)
crosslinking polymer
permeability
inaccessible pore volume(IPV)
limit radius of IPV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聚表剂/S二元复合体系评价及驱油实验
任刚
李宜强
余昭艳
王超群
陈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采油微生物的水动力学尺寸研究及应用
毕永强
修建龙
丛拯民
黄立信
俞理
马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利用盐水调节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
林梅钦
华朝
李明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注入水中微生物对安塞低渗透储层的伤害评价
毕永强
俞理
黄立信
伊丽娜
马婧
丛拯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多孔介质中示踪剂渗流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
刘同敬
姜宝益
刘睿
张新红
谢晓庆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测定聚合物或交联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新方法
马云飞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