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陆良盆地天然气及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兼论滇黔桂地区寻找生物气田的可能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大锐 罗槐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15,共4页
陆良是我国滇黔桂地区为数不多的产出工业天然气的盆地。根据碳同位素与氦同位素以及气组成分析 ,表明该区所产天然气为典型的生物甲烷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显示 ,陆良盆地上第三系为气源岩 ,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 (有机碳平均值达 1.0 ... 陆良是我国滇黔桂地区为数不多的产出工业天然气的盆地。根据碳同位素与氦同位素以及气组成分析 ,表明该区所产天然气为典型的生物甲烷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显示 ,陆良盆地上第三系为气源岩 ,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 (有机碳平均值达 1.0 4% ,氯仿沥青“A”平均值达 0 .485 % ) ,热解生烃潜量均大于 0 .5。多项地化分析证明 ,生烃有机质类型为Ⅱ2 型干酪根 ,且为未成熟烃源岩。极佳的生气母质类型与丰富的有机质、低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地温适中、未成熟的烃源岩及良好的构造—岩性圈闭等因素 ,是形成陆良盆地工业性生物甲烷气藏的良好条件。在滇黔桂地区 ,存在为数不少类似陆良的构造与地球化学条件的盆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陆良 生物气 天然气勘探 地球化学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开发地球化学技术研究的新动态——石油开采过程的地球化学 被引量:1
2
作者 侯读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1,共4页
对注水开发的油田 ,由于向油层内大量注水 ,使地层原油粘度增加 ;注入水在与原油接触时 ,将溶解一部分地层原油中的轻质组分 ;注入水使油水乳化。随着注水井开始注水 ,造成地层的压力升高 ,从而使原油中轻分子量化合物的含量增加 ,原油... 对注水开发的油田 ,由于向油层内大量注水 ,使地层原油粘度增加 ;注入水在与原油接触时 ,将溶解一部分地层原油中的轻质组分 ;注入水使油水乳化。随着注水井开始注水 ,造成地层的压力升高 ,从而使原油中轻分子量化合物的含量增加 ,原油的产量增加 ;原油可以重新溶解蜡质 ,使得原油的蜡含量升高 ;一部分沉淀在大孔隙中的沥青质与一些可溶的沥青质松散地连接 ,在注入水驱替的过程中 ,也可以流出 ,造成生产过程中沥青质含量的增加。火烧油层则与原油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 :饱和烃在火烧油层中首先燃烧 ,在低温阶段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影响火烧层的前沿面 ;到了高温氧化阶段 ,沥青质发生反应 ,并释放大量的热能 ,影响火烧油层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油藏开发 注入水 火烧油层 石油开采 气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烃源岩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3
3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7 位作者 邓春萍 梁狄刚 张越迁 赵喆 倪云燕 支东明 杨海波 王屿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67,共31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烃源岩分布于盆地大部分地区,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以Ⅱ型有机质为主,碳质泥岩和煤...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烃源岩分布于盆地大部分地区,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以Ⅱ型有机质为主,碳质泥岩和煤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差。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轻,是盆地中最主要的烃源岩。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在盆地东部有机质丰度较高、以Ⅱ型有机质为主。侏罗系为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但以Ⅱ_2型和Ⅲ型有机质为主,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重。白垩系和古近系湖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有机质丰度中等,但以Ⅰ、Ⅱ型有机质为主。石炭系烃源岩目前主要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二叠系、三叠系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侏罗系烃源岩在大部分地区未成熟—低成熟,只在南部与东部坳陷达到成熟—高成熟,白垩系和古近系烃源岩目前也只在南部坳陷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准噶尔盆地目前发现了6大类典型原油,其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第二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素轻(δ^(13)C<-29‰)、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第四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含量低且以C_(19)、C_(20)为主,藿烷系列丰富,伽马蜡烷极低,甾烷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十分丰富;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Ⅴ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第二类原油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区域,其他类型原油均只分布于盆地局部地区。西北缘地区以第二类原油为主,可分为3个亚类;腹部地区以第二类原油为主,可分为4个亚类,还有少量第四类原油;东部地区有前4类典型原油,此外还有混合原油;南缘地区目前发现有第二、第四、第五及第六类4种典型原油,也有少量混合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烃源岩 有机质 成熟度 原油 碳同位素组成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岩时代判识 被引量:25
4
作者 朱扬明 苏爱国 +2 位作者 梁狄刚 程克明 彭德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2-279,共8页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各油田60余个原油样品轻烃、饱和烃和芳烃组成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了两地区原油的标志性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源岩分析资料,应用断代生物标志物建立了识别原油源岩时代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北缘各油田原油M...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各油田60余个原油样品轻烃、饱和烃和芳烃组成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了两地区原油的标志性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源岩分析资料,应用断代生物标志物建立了识别原油源岩时代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北缘各油田原油Mango轻烃参数K_1值波动在1.1上下,富含甲基环已烷和甲苯;正烷烃呈奇偶优势分布,姥鲛烷优势显著;反映侏罗系淡水湖沼相沉积有机质特征。西部原油K_1值大多在1.2以上,轻烃中富含异构支链化合物;正烷烃系列呈奇碳优势(C_(11)~C(17))和偶碳优势(C_(18)~C_(28))双重分布模式,强植烷优势;C_(28)甾烷相对含量高(>30%);脱羟基维生素E系列化合物丰富,5,7,8-三甲基-/8-甲基-MTTC比值大都低于10;表征古近系—新近系咸水湖相有机质性质。奥利烷和C_(26)降胆甾烷是区分侏罗系和古近系—新近系油源油的有效断代生物标志物。侏罗系原油无奥利烷,24-/(24-+27-)降胆甾烷比值小于0.25;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含有奥利烷,24-/(24-+27-)降胆甾烷比值高于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原油地球化学 饱和烃 芳烃 断代生物标志物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原油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培荣 张大江 +2 位作者 肖廷荣 宋孚庆 蔡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47,共3页
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原油轻烃数据库有548个中国油样的分析数据,样品基本覆盖了中国各个油区,具一定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江汉盆地(中国典型的盐湖相沉积盆地)原油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它们具甲苯... 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原油轻烃数据库有548个中国油样的分析数据,样品基本覆盖了中国各个油区,具一定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江汉盆地(中国典型的盐湖相沉积盆地)原油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它们具甲苯含量高、(2甲基己烷+2,3二甲基戊烷)/(3甲基己烷+2,4二甲基戊烷)值高的特征,推测可能与江汉盆地独特的沉积环境有关。原油轻烃中甲苯含量高和(2甲基己烷+2,3二甲基戊烷)/(3甲基己烷+2,4二甲基戊烷)值偏高的特征有望成为判别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地化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轻烃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姥鲛烷、植烷立体异构体的色谱分离及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冠军 帅燕华 +1 位作者 王培荣 张大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1-496,共6页
4个源自不同类型沉积环境烃源岩的原油样品分别采自吐哈、大庆、塔里木和江汉油田,另有一样品采自南海SO177航次(TVG3)冷泉碳酸盐岩作对比用,它富含crocetane(2,6,11,15-Tetramethylhexadecane)和2,6,10,15,19-Pentamethylicosane(PMI)... 4个源自不同类型沉积环境烃源岩的原油样品分别采自吐哈、大庆、塔里木和江汉油田,另有一样品采自南海SO177航次(TVG3)冷泉碳酸盐岩作对比用,它富含crocetane(2,6,11,15-Tetramethylhexadecane)和2,6,10,15,19-Pentamethylicosane(PMI)。用本分析条件120m的HP-5色谱柱可将植烷与植烷的立体异构体或与crocetane分离,分离度最高达0.9,同时将姥鲛烷与meso-姥鲛烷分离。饱和烃样品中正构烷烃被络合后测定其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值,广33井样品在植烷混合峰处的δ13C值为?28.4‰(PDB),塔里木TZ-10井原油为?33.9‰(PDB)。与采自南海冷泉碳酸盐岩中crocetane的色谱保留位置、质谱特征和稳定碳同位素值进行对比,推测crocetane可能有两种成因:一种与甲烷菌有关,另一种与植烷的成因相同,为植烷的立体异构体。同分异构体分离前后,4个原油的姥植比(Pr/Ph)变化均不大,因此,传统姥植比(Pr/Ph)参数的指示意义仍然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姥鲛烷 植烷立体异构体 crocetane 有机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下古生界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58
7
作者 王大锐 冯晓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0-408,共9页
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海相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O值分布区间为-10.6‰~-4.8‰,碳同位素的δ^(13)C值为-5.8‰~+1.6‰;奥陶系标准剖面(河北唐山剖面)海相碳酸盐岩的δ^(18)O值分布区间为-15.9‰~-6.0‰,δ^(13)... 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海相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O值分布区间为-10.6‰~-4.8‰,碳同位素的δ^(13)C值为-5.8‰~+1.6‰;奥陶系标准剖面(河北唐山剖面)海相碳酸盐岩的δ^(18)O值分布区间为-15.9‰~-6.0‰,δ^(13)C值为-7.6‰~+1.2‰。中国华北地区奥陶系未出现(或未保存有)中国塔里木区与华南地区、北美大陆及瑞士等中—上奥陶统海相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组成正向偏移现象。这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奥陶系应缺失兰代洛阶以上地层。碳同位素组成在华北地区奥陶系各组生物化石带更叠之间均有异常波动,稳定同位素地层曲线可以成为大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华北地区、塔里木区与华南地区的对比研究,海相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地正向波动,可成为地质时期烃源岩形成期的宏观地球化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地区 下古生界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地层学 烃源岩 中国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2
8
作者 贺训云 钟宁宁 +1 位作者 陈建平 王飞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4-398,共5页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成果对其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古油藏沥青抽提物含量低,族组成中芳烃和非烃含量高,饱和烃含量低,芳烃含量最高可达58.60%。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沥青具还原环境、以低等水生生源为主的母质来源及较高的热演化程度。沥青稳定碳同位素为-27.8‰^-28.7‰,反映其生烃母质以低等生源为主。沥青中的甾、萜烷含量很低,且以低分子量化合物占绝对优势,其中甾烷系列中具很高的孕甾烷含量,萜烷则以三环萜烷为主,反映其高热演化特征。沥青几乎不含芳香甾烷,与本区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特征相似;沥青反射率为1.9%~2.5%,结合本区生烃成藏演化史分析结果,反映其经历过230℃高温。最后结合相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关油气成藏信息,综合认为古油藏沥青与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有较好的亲缘关系,是古油藏早期原油高温裂解的产物之一,即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储层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来源 沥青成因 十万大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万大山盆地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 被引量:1
9
作者 贺训云 钟宁宁 +2 位作者 陈建平 梁狄刚 陈子炓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0-194,共5页
根据族组成、全油色谱、饱和烃色谱、稳定碳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等的系统分析,对十万大山盆地北缘下三叠统灰岩晶洞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来源。研究表明,油苗的族组成以高饱和烃含量及较高的饱芳比为特征;全油色谱分析及... 根据族组成、全油色谱、饱和烃色谱、稳定碳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等的系统分析,对十万大山盆地北缘下三叠统灰岩晶洞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来源。研究表明,油苗的族组成以高饱和烃含量及较高的饱芳比为特征;全油色谱分析及饱和烃色谱分析表明油苗的主峰碳均低于C21,饱和烃Pr/Ph值为0.67~0.84、OEP值为0.84~0.97;油苗碳同位素值为-31.6‰^-30.7‰;甾、萜烷含量低,分别以孕甾烷和三环萜烷为主,油苗中不含或含极少量的芳香甾烷。油苗源自还原环境的低等水生生源母质,具较高的成熟度;对比相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有关研究成果,认为岜西古油藏的油苗与下三叠统泥质烃源岩有亲缘关系,崇左城南油苗亦主要来源于下三叠统泥质烃源岩,但可能有少量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苗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物 芳香甾烷 十万大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 被引量:37
10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4 位作者 倪云燕 向宝力 廖凤蓉 廖键德 赵长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1-473,共13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很多背斜构造均发现了天然气,但对不同背斜构造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缺乏系统对比研究,特别是最近获得高产的高泉背斜高探1井,天然气类型与来源不清楚。系统梳理和对比该区天然气组分与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深入分析...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很多背斜构造均发现了天然气,但对不同背斜构造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缺乏系统对比研究,特别是最近获得高产的高泉背斜高探1井,天然气类型与来源不清楚。系统梳理和对比该区天然气组分与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深入分析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天然气来源。结果表明,南缘地区天然气以湿气为主,少量干气;南缘中西段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较重而氢同位素组成较轻,东段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均较轻;南缘地区天然气属于淡水—微咸水沉积有机质热成因天然气,可以分为煤型气、混合气与油型气3类,且以煤型气和混合气为主。侏罗系煤系为南缘地区主要的天然气源岩,二叠系湖相和上三叠统湖相—湖沼相烃源岩也是重要的天然气源岩。南缘西部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和二叠系湖相烃源岩,中部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部分来源于二叠系/三叠系烃源岩,东部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南缘西部高泉背斜高探1井清水河组油气藏天然气是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气,侏罗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的贡献约各占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天然气 氢同位素 碳同位素 成因类型 气源判识 侏罗系 煤系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成藏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0
11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3 位作者 倪云燕 向宝力 廖凤蓉 廖键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2-1019,共18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与塔里木库车坳陷有着相似的沉积地层和构造演化历史,但是天然气勘探始终未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在南缘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判识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探讨有利勘探方向与目标层系。结果表明,南缘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与塔里木库车坳陷有着相似的沉积地层和构造演化历史,但是天然气勘探始终未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在南缘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判识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探讨有利勘探方向与目标层系。结果表明,南缘地区天然气存在煤型气、混合气与油型气三类,且以煤型气和混合气为主;侏罗纪煤系为该地区主要的天然气源岩,其大量生气期与背斜构造形成期相匹配,构成最佳源灶-圈闭成藏组合;二叠系湖相和上三叠统湖相-湖沼相烃源岩也是重要的天然气源岩,其主要生气期在中部地区早于绝大多数背斜构造形成期,而在西部地区与背斜构造形成期相匹配。南缘地区生烃物质基础好于库车坳陷,只是主要气源岩侏罗纪煤系的成熟度略低于库车坳陷,盖层封盖性和储层发育规模略逊于库车坳陷,但仍具备形成大规模油气田的成藏条件。深层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成藏组合是最为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层系,西部是寻找和发现侏罗纪煤系和二叠系湖相油气藏的有利目标区域,中部是寻找和发现侏罗纪煤系天然气藏的有利目标区域。中浅层白垩系-新近系成藏组合是次要的天然气勘探目标层系,具有寻找和发现一定规模天然气藏的潜力。高探1井获得重大突破充分表明制约南缘天然气勘探大发现的因素不是气源规模、运移通道、储层物性和盖层封闭性,而是有效圈闭的落实、钻井工程技术及勘探工作量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天然气 成因类型 侏罗纪煤系 天然气成藏 勘探方向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第藩 梁狄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未成熟石油的认识等。通过这几方面的讨论,就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生油论 无机生油论 油气勘探 干酪根降解 未成熟石油 基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 被引量:128
13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7 位作者 邓春萍 梁狄刚 张越迁 赵喆 倪云燕 支东明 杨海波 王屿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1-450,共30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丰富,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为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腹部绝大多数原油与西北缘原油相似,但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伽马蜡烷等有差异,来源于不同凹陷的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少量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以C_(19)、C_(20)为主,藿烷丰富而伽马蜡烷极低,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为第四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东部存在5种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与腹部地区绝大多数原油十分相似,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索组成轻,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来源于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混合类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贡献平均分别为20%、15%和65%。南缘存在4类典型原油,为第二、第四、第五和第六类原油,其中第二、第四类分别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丰富,来源于白垩系湖相烃源岩;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原油,碳同位素组成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V"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来源于古近系湖相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有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前两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和石炭系海相烃源岩,煤型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和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不同类型油气分布与不同时代烃源灶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石炭系油气主要分布于陆东-五彩湾;二叠系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北缘、腹部与东部;三叠系原油仅分布于东部;侏罗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部与南部;白垩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中部;古近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西部。按照盆地构造特征及不同时代烃源灶与油气关系,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及乌伦古5个油气系统及15个子油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原油 天然气 油气源 烃源灶 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与方法 被引量:112
14
作者 陈建平 梁狄刚 +3 位作者 张水昌 邓春萍 赵喆 张蒂嘉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32-1142,共11页
中国古生界海相高、过成熟烃源岩原始生烃潜力评价问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至今没有可靠的评价方法与统一评价标准。低成熟元古宇—古生界海相泥岩/页岩与碳酸盐岩地球化学分析揭示,由于有机质组成不同,不同时代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 中国古生界海相高、过成熟烃源岩原始生烃潜力评价问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至今没有可靠的评价方法与统一评价标准。低成熟元古宇—古生界海相泥岩/页岩与碳酸盐岩地球化学分析揭示,由于有机质组成不同,不同时代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与热解生烃潜力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线性关系。按照岩石热解生烃潜力来衡量,泥岩/页岩与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没有本质区别,其有机碳含量必须大于0.5%;对于元古宇-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达到中等生烃潜力的有机碳含量必须大于0.75%,好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必须大于1.5%,很好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大于2%,有机碳含量大于4%的属于极好的烃源岩;上古生界海相泥岩各级烃源岩相应的有机碳界线值高于下古生界泥岩。按照低成熟元古宇—古生界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热解生烃潜力之间的关系方程,由有机碳含量基本上可以定量评价高、过成熟的元古宇—古生界烃源岩的原始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烃源岩 评价标准与方法 古生界 有机碳 生烃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页岩: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主要烃源岩 被引量:30
15
作者 陈建平 梁狄刚 +9 位作者 张水昌 边立曾 钟宁宁 赵喆 龚福华 邓春萍 张蒂嘉 张宝民 梁英波 涂建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05-921,共17页
在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体系中,碳酸盐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也一直是碳酸盐岩,对海相泥岩/页岩的关注比较少,并且认为碳酸盐岩是海相沉积盆地中主要的烃源岩。对中国南方上、中、下扬子地区、滇黔桂地区、... 在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体系中,碳酸盐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也一直是碳酸盐岩,对海相泥岩/页岩的关注比较少,并且认为碳酸盐岩是海相沉积盆地中主要的烃源岩。对中国南方上、中、下扬子地区、滇黔桂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地区等147条剖面、289口探井及浅井约11200余个样品有机碳含量的分析与统计表明,泥岩/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是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中主要的烃源岩类型,而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仅仅是次要的烃源岩类型。海相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碳酸盐含量呈现弱的负相关性,泥质输入有利于形成高有机质丰度的碳酸盐岩烃源岩,但并不是高有机质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的必要条件,决定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的生产率、有机质的沉积与保存环境。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中并不缺乏高有机质丰度泥岩/页岩类好烃源岩,上、中、下扬子地区主要发育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华南地区主要发育于中、下泥盆统;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华北地区为中新元古界洪水庄组、下马岭组。泥灰岩类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相对比较发育,在中国南方地区只有下二叠统相对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沉积 泥岩 页岩 碳酸盐岩 有机碳 烃源岩 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油源与成藏机理 被引量:27
16
作者 苏爱国 朱扬明 +4 位作者 梁狄刚 韩德馨 张水昌 王延斌 黄海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3-399,共7页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不同油气藏间原油性质特征变化明显,油层在纵向井段上分布范围逾3000余m。通过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构造等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各种深、浅层油气藏中的原油具有煤成烃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并且为同一来源,油源为...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不同油气藏间原油性质特征变化明显,油层在纵向井段上分布范围逾3000余m。通过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构造等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各种深、浅层油气藏中的原油具有煤成烃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并且为同一来源,油源为临近地区较深部位中侏罗统煤系地层;该区深、浅层原油物性间的差异也反映在地球化学指标上,其成因或成藏机理是:深部早期油藏在断裂等地质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其分馏出的产物在浅部再次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南八仙油气田 油源 成藏机理 原油性质 地球化学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高、过成熟区海相油源对比问题 被引量:104
17
作者 梁狄刚 陈建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4,共7页
中国南方古生界海相高成熟(Ro 值大于1.3%)、过成熟(Ro值大于2%)烃源岩的分布很广,其中古油藏沥青和油苗十分丰富。以往利用常规生物标志物(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烷、萜烷等)进行油源对比问题不少,因为随着成熟度增高,原油、沥青和烃源岩... 中国南方古生界海相高成熟(Ro 值大于1.3%)、过成熟(Ro值大于2%)烃源岩的分布很广,其中古油藏沥青和油苗十分丰富。以往利用常规生物标志物(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烷、萜烷等)进行油源对比问题不少,因为随着成熟度增高,原油、沥青和烃源岩的常规生物标志物分布趋于一致,失去了指示原始生物组成特征的意义,也完全区分不开不同层系的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因为有明显的热演化分馏作用,也难以用于精细的油源对比。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研究证明:在高、过成熟条件下,三芳甾烷仍能区分不同层系、不同岩性(泥岩、灰岩)的烃源岩,且不受成熟度的影响,很有希望作为高、过成熟区油源对比的有效指标。对比结果表明:南方海相有效烃源岩主要是泥质岩而不是碳酸盐岩。中国南、北方的海相、陆相烃源岩中都有高、过成熟烃源岩,因此,关于高、过成熟烃源岩区的油源对比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图12 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成熟 过成熟 烃源岩 三芳甾烷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对油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苏爱国 张水昌 +1 位作者 向龙斌 王小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49-555,共7页
油藏条件下的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使得油藏中油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不同温压条件下的 PVT实验及其产物测量为该观点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科学证据,其主要结论如下: (1)总的来看,气洗分馏作用较由温度和压力引起... 油藏条件下的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使得油藏中油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不同温压条件下的 PVT实验及其产物测量为该观点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科学证据,其主要结论如下: (1)总的来看,气洗分馏作用较由温度和压力引起的相控分馏作用明显,气洗作用是油藏中原油性质(如:含蜡量、密度和粘度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2)PVT分馏不仅导致凝析油中饱 /芳比值的异常高值,而且饱 /芳比值在凝析油和正常油中存在相反的分馏变化规律; (3)与温度变化和气洗作用相比,压力变化是导致油藏中天然气碳同位素产生明显且规律性分馏的主要因素(实验中天然气δ 13C值变化幅度高达 1.3‰左右); (4)轻烃参数的某些规律性变化与相控和气洗分馏过程有关,揭示了重要的成藏信息,可以用来区分和确定温压相控分馏和气洗分馏这两种最基本的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实验 相控分馏 气洗分馏 油气 碳同位素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西坳陷石北次凹油气生成、运移成藏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建平 陈建军 +6 位作者 倪云燕 范铭涛 魏军 廖凤蓉 李涛 田多文 韩永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2-271,共20页
酒泉盆地酒西凹陷石北次凹油气勘探历经70余年,仅在古近系发现了白杨河和单北两个小型油田。虽然许多探井在白垩系中也见到良好油气显示,但仅少数探井获得了低产油流,油气勘探始终未获得大突破。该凹陷究竟有没有勘探潜力以及油气勘探... 酒泉盆地酒西凹陷石北次凹油气勘探历经70余年,仅在古近系发现了白杨河和单北两个小型油田。虽然许多探井在白垩系中也见到良好油气显示,但仅少数探井获得了低产油流,油气勘探始终未获得大突破。该凹陷究竟有没有勘探潜力以及油气勘探方向始终不清楚。通过对该凹陷大量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发现,该凹陷发育下白垩统中沟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三套潜在烃源岩。中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以Ⅲ型有机质为主,处于未成熟阶段,没有生油能力;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II有机质为主,属于优质烃源岩,其中下沟组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仅具有生成少量低成熟原油的可能性,赤金堡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生成低成熟和成熟石油的能力。石北次凹烃源岩主要生油期为新近纪末期至第四纪早期,目前生烃作用已基本停止。石北次凹已经发现了三种不同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为低成熟原油,分布于浅层古近系,来源于石北次凹低成熟的赤金堡组上段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为中等成熟原油,分布于西部斜坡浅层古近系,来源于青南次凹下沟组中段烃源岩;第三类原油为成熟原油,分布于凹陷深层赤金堡组砂岩储层,来源于石北次凹成熟的赤金堡组中下段烃源岩。白杨河、单北和单东油田原油属于第二类原油,为长距离运移成藏,鸭儿峡至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为该类原油有利的勘探区域,古近系则为主要勘探目标层系。白南3井、白南6井赤金堡组原油属于第三类原油,为近距离运移自生自储型油藏,石北次凹中北部深层赤金堡组为该类原油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层系,包括常规油藏和非常规致密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坳陷 石北次凹 下白垩统烃源岩 原油 油源对比 油气成藏 资源预测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与模式 被引量:83
20
作者 陈建平 孙永革 +4 位作者 钟宁宁 黄振凯 邓春萍 谢柳娟 韩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05-2032,共28页
烃源岩排烃研究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而排烃效率又是准确评价常规油气与非常规页岩油气资源的关键参数.目前对于烃源岩排烃效率的认识差异很大,尚未建立完整的各种类型有机质湖相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生排烃效率与模式.本文... 烃源岩排烃研究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而排烃效率又是准确评价常规油气与非常规页岩油气资源的关键参数.目前对于烃源岩排烃效率的认识差异很大,尚未建立完整的各种类型有机质湖相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生排烃效率与模式.本文以中国渤海湾、松辽等4个大型湖相含油气盆地以及酒泉青西凹陷、泌阳凹陷等9个中小型湖相富油盆地/断陷为对象,通过15000余个湖相烃源岩样品在自然热演化过程中热解生烃潜力指数的变化研究,揭示了湖相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排烃特征,构建了湖相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型.无论是大型湖相沉积盆地还是中小型断陷盆地,甚至是盐湖相沉积盆地,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基本一致.随着成熟度的增高,湖相烃源岩排烃效率逐渐增高,在低成熟阶段排烃效率较低,在成熟与高成熟阶段具有高或很高的排烃效率.Ⅰ型、Ⅱ型有机质类型烃源岩排烃模式相似,相对排烃效率在低成熟阶段小于45%,成熟生油高峰时达85%~90%,至生油窗下限时达90%以上;累积排烃效率在低成熟阶段小于10%,生油高峰时达50%~60%,生油窗下限时达75%~85%,主要的排烃阶段在镜质组反射率0.7%~1.2%之间,生油窗阶段生成并排出了绝大部分烃类.湖相Ⅲ型有机质烃源岩排烃效率明显低于Ⅰ、Ⅱ型有机质烃源岩,生油窗阶段累积排烃效率仅为50%左右,主要生排烃阶段在镜质组反射率0.8%~2.0%之间.控制湖相烃源岩排烃量和排烃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而盆地类型、断裂发育程度、烃源岩沉积环境、相邻输导层孔渗条件等因素均不影响烃源岩排烃与排烃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烃源岩 生排烃效率 生排烃模式 生烃潜力指数 有机质类型 成熟度 生油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