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25
1
作者 甘贵元 严晓兰 +1 位作者 赵东升 熊德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9-503,共5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德令哈断陷是一个勘探程度很低的地区。通过野外露头石油地质考察,结合目前钻井、地震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区内广泛发育中生界侏罗系和古生界石炭系泥岩、碳酸盐岩和煤系烃源岩,奥陶系泥岩和碳酸盐岩也是较好—好烃源... 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德令哈断陷是一个勘探程度很低的地区。通过野外露头石油地质考察,结合目前钻井、地震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区内广泛发育中生界侏罗系和古生界石炭系泥岩、碳酸盐岩和煤系烃源岩,奥陶系泥岩和碳酸盐岩也是较好—好烃源岩;储层发育,中新生界油气储层都为砂岩。德令哈断陷为两凹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区内构造发育,圈闭类型多样,数量多,面积大,埋藏深度多小于4 000 m,有利于钻探。预测油气总资源量在10×108t以上,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沉积地层 烃源岩 油气储层 德令哈断陷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纳日宗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 被引量:26
2
作者 胡兆国 张少鹏 +9 位作者 连国建 王磊 李绪蛟 李仕远 张之武 杨生飞 胡加斌 王小玉 赵晓博 张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1-492,共12页
纳日宗地区位于南祁连岩浆弧和宗务隆山—夏河—甘加裂谷的接触部位,该区及其周边已发现金属矿床(点)10余处,具有良好的金、铅、铜矿找矿前景。以该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16种元素含量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 纳日宗地区位于南祁连岩浆弧和宗务隆山—夏河—甘加裂谷的接触部位,该区及其周边已发现金属矿床(点)10余处,具有良好的金、铅、铜矿找矿前景。以该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16种元素含量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元素相关性、成矿有利度系数等指标,总结了元素组合、富集贫化规律及其与地质背景、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区内主要富集元素为Sn、Pb、Bi、As、Sb,成矿有利度系数高的元素有As、Pb、W、Au、Bi、Sb。结果显示,水系沉积物元素异常沿NW—NWW向断裂构造分布,初步认为构造发育地段具有较好的Au、Pb、W找矿潜力。依据单元素异常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圈定综合异常74处,划分出3个找矿远景区,指出了各找矿远景区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预测 纳日宗地区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水平井井壁稳定的钻井液优化与应用
3
作者 俞忠宝 吴若宁 +5 位作者 程欢 余海棠 何亚斌 刘艳梅 申锦江 梁利喜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5-1380,共6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页岩油水平井钻井中井壁失稳的问题,通过实验分析了长7页岩的矿物组分、理化特征、力学性能,揭示了井壁失稳的机理,构建了“以封堵性为主,兼顾抑制性和润滑性”的思路,优化形成了新的钻井液体系。研究表明,钻井...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页岩油水平井钻井中井壁失稳的问题,通过实验分析了长7页岩的矿物组分、理化特征、力学性能,揭示了井壁失稳的机理,构建了“以封堵性为主,兼顾抑制性和润滑性”的思路,优化形成了新的钻井液体系。研究表明,钻井液滤液沿微裂缝侵入地层引发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削弱岩石力学强度是井壁失稳的主要因素;优化后的钻井液采用广谱性复合封堵剂2%EP-1+1.5%ZD-1+1.5%ZD-2,泥饼封堵后渗透率降低率>60%;0.5%SJA-1抑制黏土水化膨胀分散性能优于5%KCl,滚动回收率>95%,线性膨胀率<4%;将石墨和聚合醇JY等比例复配添加改善了钻井液的润滑性,泥饼黏附系数<0.0787;优化后的体系在芦180平1水平井试验,起下钻顺畅,未出现井壁垮塌,平均井径扩大率仅为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井壁失稳 封堵性 力学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研究方法、理论及其勘探开发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忠权 贾承造 +8 位作者 江同文 陈更生 何骁 李国欣 杨洪志 石学文 吴伟 胡懿灵 龙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7-271,293,共16页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事故等问题。本文从野外调查、岩心观察、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处理解释等方面分析总结了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在初步应用过程中已取得良好成效,能够有效识别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式”页岩气 层内构造 构造“甜点” 研究方法 研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空气泡沫驱注入效果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洪 王庆 +2 位作者 夏星 勾炜 宋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5-382,共8页
空气泡沫驱是重要三采技术,为了了解该技术适用储层类型,笔者等通过文献调研、机理分析、室内实验及油藏生产动态数据分析研究其注入效果与储层非均质性关系,结果表明:该技术通过泡沫体系产生阻力提高波及系数,泡沫中包含的表面活性剂... 空气泡沫驱是重要三采技术,为了了解该技术适用储层类型,笔者等通过文献调研、机理分析、室内实验及油藏生产动态数据分析研究其注入效果与储层非均质性关系,结果表明:该技术通过泡沫体系产生阻力提高波及系数,泡沫中包含的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泡沫特性“遇油消泡,遇水不变”可有效调剖堵水并改善流度比,非均质性强的储层具有大小不一的孔喉、较大的孔喉比和较强的贾敏效应,使上述增加波及系数、驱油及堵水效果更强,从而在水驱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大幅提高采收率。实验和生产动态资料都说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表现为渗透率级差较大,增产和堵水效果越好,因此空气泡沫驱适用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该研究成果为空气泡沫驱的推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驱 驱油 调剖堵水 储层非均质性 渗透率级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空气采油过程中油田伴生气临界氧体积分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成博 李鹏亮 +2 位作者 栾睿智 程涛 扈福堂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97-2102,共6页
在注空气采油过程中,井筒内油田伴生气的存在可能导致油井发生爆炸事故。避免此类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是控制注气作业过程中的氧体积分数,因此需要对井筒高温高压条件下可燃气体的临界氧体积分数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 在注空气采油过程中,井筒内油田伴生气的存在可能导致油井发生爆炸事故。避免此类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是控制注气作业过程中的氧体积分数,因此需要对井筒高温高压条件下可燃气体的临界氧体积分数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对油田伴生气的临界氧体积分数进行了研究,初始温度为40℃和80℃,初始压力为1~15 MPa。结果表明,相较于温度,压力对临界氧体积分数的影响更为显著,临界氧体积分数随初始压力的升高而降低,且压力的影响逐渐减弱;依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临界氧体积分数的经验计算公式;结合现场工艺提出了相关监控指标和方法,为注空气采油过程的安全防护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注空气采油 高温高压 临界氧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成拱效应的水泥环对套管应力影响规律研究
7
作者 安峰辰 苗智博 +4 位作者 孟思炜 魏子莹 张潇 曾家明 王晓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4-71,共8页
【目的】随着对油气需求的增长以及开采技术的进步,油气钻井深度不断刷新纪录。随着钻井深度的增加,地应力急剧增加,因此超深油气井套管损伤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套管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承载力,通常采用大壁厚高强套管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的】随着对油气需求的增长以及开采技术的进步,油气钻井深度不断刷新纪录。随着钻井深度的增加,地应力急剧增加,因此超深油气井套管损伤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套管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承载力,通常采用大壁厚高强套管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方法】通过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证实在套管系统中成拱效应的存在以及柔性水泥环对套管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不同地层、水泥环的材料参数及其厚度对系统内应力传递机制的影响。【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柔性固井水泥通过允许套管附近地层发生有限变形的形式使地层能够承担地应力,进而减小套管所承担的载荷;刚性固井水泥通过限制套管附近地层发生变形来承担地应力,从而使套管与其共同承担地应力。在前者的受力体系中,固井水泥的弹性模量越小,套管应力越小,属于主动拱效应;而在后者的受力体系中,固井水泥的弹性模量越大,套管应力越小,属于被动拱效应。然而,主动拱效应场景中的应力减小幅度远远大于被动拱场景。因此,主动拱效应对套管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而且,在硬地层中要比软地层中明显。此外,水泥环泊松比及其厚度对套管应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及水泥环弹性模量。鉴于此,认为采用柔性水泥固井的条件应为地层是否具备成拱条件,即地层是否具有抗剪强度,而非地层本身的软硬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环 弹性模量 套管应力 有限元模型 成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多轮次转向压裂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熊先钺 甄怀宾 +9 位作者 李曙光 王红娜 张雷 宋伟 林海 徐凤银 李忠百 朱卫平 王成旺 陈高杰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度高,煤储层天然裂缝与煤自身割理裂隙发育、煤体结构好、机械强度高、顶底板封盖能力强,为大规模体积压裂缝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超大规模压裂改造工艺使深部煤层气单井产量获得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度高,煤储层天然裂缝与煤自身割理裂隙发育、煤体结构好、机械强度高、顶底板封盖能力强,为大规模体积压裂缝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超大规模压裂改造工艺使深部煤层气单井产量获得重大突破,但示踪剂监测结果显示,水平井各压裂段产气效果贡献不均一、资源动用存在盲区、综合效益未达预期。指出深部煤储层形成超大规模有效缝网面临两类主要挑战:(1)深部煤层裂缝扩展规律认识不清;(2)现有压裂技术存在过度改造及改造不充分区域。基于此问题,提出适合深部煤储层改造的多轮次转向缝网弥合压裂技术。首先,分析深部煤层超大规模缝网形成的可行性;其次结合现场压裂数据与微地震监测结果,分析地层曲率、倾角等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最后建立应力场计算方法,以此为依据,进行多轮次转向工艺优化及现场试验。在大宁-吉县区块现场进行试验验证,井周微应力场非均匀区域水力裂缝实现了较为均匀的扩展,增大了裂缝整体改造体积,单井产气效果较周边井有明显提升,其中DJ55井5轮次压裂,储层改造体积达到243.6×10^(4)m^(3),生产340 d累产气量970.5×10^(4)m^(3),平均日产气量2.85×10^(4)m^(3),日产量和压力均保持稳定,改造效果较好,预计采收储量(EUR)大于3000×10^(4)m^(3),产气潜力较大;JS8-6P05井第1-7段采用2~3轮次压裂,压后日产气量8.59×10^(4)m^(3),相比各段均采用单轮次压裂的JS8-6P04井加砂规模降低41.9%、压裂费用降低21%,但2口井水平段千米日产气量相当。试验效果表明,多轮次压裂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平井两侧应力差异而导致的裂缝单侧扩展问题,促进井筒两侧压裂裂缝趋于均匀扩展,极大程度上保障了深部煤储层资源动用程度和压后产量,是深部煤层气压裂工艺降本增效的主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深部煤层气 超大规模压裂 微应力场 多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开发先导试验效果与启示 被引量:27
9
作者 聂志宏 徐凤银 +10 位作者 时小松 熊先钺 宋伟 张雷 刘莹 孙伟 冯延青 刘世瑞 闫霞 孙潇逸 吴满生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对煤层气产业带来重大影响,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跟进。前期一些学者对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点与对策开展了研究,但缺乏对典型气田开发先导试验系统总结。通过深入剖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对煤层气产业带来重大影响,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跟进。前期一些学者对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点与对策开展了研究,但缺乏对典型气田开发先导试验系统总结。通过深入剖析深部煤层气地质特征与效益开发难点,总结大宁-吉县区块开发先导试验项目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明确开发规律并提出效益开发对策。结果表明:(1)深部煤层具有广覆式发育、含气性好、游离气含量高、保存条件好、煤体结构好、脆性指数高、顶底板封盖性强等地质特征,但微构造发育、渗透性极差、矿化度高等因素制约了深部煤层气效益开发;(2)不同地质条件下气井生产特征差异较大,通过先导试验落实气井产能和适应性开发技术对策,采用滚动开发模式可有效降低煤层强非均质性带来的开发风险;(3)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井网优化设计,构建井网与缝网高度弥合的人造气藏,可实现资源动用和采收率最大化;(4)“长水平段+多段多簇+大砂量”的大规模、大排量极限体积压裂技术可增大有效改造体积和井控储量,大幅提高单井产量;(5)深部煤层气井具有“见气时间短、上产速度快、初期产量高、递减快”的生产特征,可实现短期快速规模上产,但气田长期稳产需持续新井投入;(6)前期开发成本偏高,实现效益开发需不断提高工程作业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综合认为,深部煤层气资源品质好,可动用性强,具备快速推广复制条件,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开发实践可为国内其他区块深部煤层气规模动用提供技术借鉴,对加快深部煤层气规模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大宁-吉县区块 深部煤层气 先导试验 开发规律 极限体积压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电化学氧化废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瑶 沈燕婷 +3 位作者 宋伟 伍心怡 孙博 王赫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28,41,共7页
掺硼金刚石薄膜(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s,BDD)电极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质被认为是电化学氧化处理废水的有效材料,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概述了电化学氧化的基本原理与常用阳极材料,分析了在制备和运行中影响BDD电极电化... 掺硼金刚石薄膜(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s,BDD)电极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质被认为是电化学氧化处理废水的有效材料,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概述了电化学氧化的基本原理与常用阳极材料,分析了在制备和运行中影响BDD电极电化学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讨论了BDD电极的实际应用,包括在废水处理方面的耦合技术及微生物灭活、电合成和电分析。最后,展望了BDD电极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阳极材料 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 电化学性能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223
11
作者 刘永江 张兴洲 +8 位作者 金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3-951,共9页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佳—蒙地块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通示范区黄金坝气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地质特征 被引量:49
12
作者 伍坤宇 张廷山 +3 位作者 杨洋 梁兴 周松源 张朝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5-287,共13页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气田是继礁石坝和长宁—威远之后中国又一个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地区,为了系统地展示黄金坝气田页岩气资源富集的储层条件,为未来的勘探工作提供参考,以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气田是继礁石坝和长宁—威远之后中国又一个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地区,为了系统地展示黄金坝气田页岩气资源富集的储层条件,为未来的勘探工作提供参考,以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地质条件、储层岩石学、物性和地球化学4个方面对该页岩气储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的区域构造和良好的顶底板条件是黄金坝地区页岩气资源富集的关键,良好的保存条件使储层维持了较高的压力(压力系数〉1);较高的孔隙度(平均4%)和TOC含量(目的层〉2%)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使储层具有较高的含气量(1.35-3.48 cm^3/g,平均〉2.50 cm^3/g);天然气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区内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97%),其次还含有少量的C2H6、C3H8和CO2;天然气同位素数据表明烃类C同位素组成发生了倒转,表明储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但储层孔隙系统较为复杂,且非均质性极强,从而导致渗透率较低,在储层改造施工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总体上,黄金坝气田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生产测试表明,区内直井压裂产量为0.5×10^4-3.5×10^4m^3/d/井,水平井压裂产量可达12×10^4-40×10^4m^3/d/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地质特征 五峰—龙马溪组 黄金坝气田 昭通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模式及稳产、高产主控因素——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32
13
作者 黄成刚 倪祥龙 +5 位作者 马新民 高妍芳 张昭 杨森 崔俊 赵权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4-738,共15页
基于岩心观察和系统的微观岩石学和结构学特征研究,探究了英西地区渐新统的储集层特征、油气富集模式及稳产、高产主控因素:(1)目的层岩性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可分为盐间和盐下两套地层,盐间广泛发育厚盐层,以石盐为主,盐下零星发育薄盐... 基于岩心观察和系统的微观岩石学和结构学特征研究,探究了英西地区渐新统的储集层特征、油气富集模式及稳产、高产主控因素:(1)目的层岩性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可分为盐间和盐下两套地层,盐间广泛发育厚盐层,以石盐为主,盐下零星发育薄盐层,以硬石膏为主;(2)咸化条件下沉积的这套细粒的湖相碳酸盐岩,既是品质最好的烃源岩,又发育白云岩"甜点"储集层,具有自生自储特征(上部盐层因具有很高的毛管突破压力和塑性特征而具有很强的封盖能力,且盐下应力集中造缝),其多因素的良好匹配形成了盐下油气规模富集的有利区;(3)基质晶间孔的发育程度控制着油气藏的规模和稳产,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着油气藏的富集和高产。这一研究成果对深入研究英西E_3~2盐下油气的分布规律和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咸化湖盆 E32 富集模式 稳产高产 白云石晶间孔 微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变形机制的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周建勋 徐凤银 +3 位作者 曹爱锋 王铁成 尹成明 李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7,i0001-i0002,共8页
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的侧向传递十分有限,难以解释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本文设计的一组具有不同性质基底条件的弧形边界砂箱实验表明:刚性块体边界形态控制了褶皱冲断带走向和构造格局,同时基底力学性质也有部分影响作... 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的侧向传递十分有限,难以解释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本文设计的一组具有不同性质基底条件的弧形边界砂箱实验表明:刚性块体边界形态控制了褶皱冲断带走向和构造格局,同时基底力学性质也有部分影响作用,因而可用“刚性块体弧形边界联合作用”来解释其形成,即:1)冷湖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是赛什腾山前弧形边界与昆特依凹陷弧形边界联合作用的结果;2)鄂博梁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是昆特依凹陷与一里坪凹陷弧形边界联合作用的结果;3)位于一里坪凹陷南侧、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变形呈反牵引关系的褶皱冲断带则与该凹陷西南侧向南西突出的弧形边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 褶皱冲断带 基底性质 物理模拟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演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40
15
作者 王亚东 张涛 +5 位作者 迟云平 刘艳蕊 张志高 李仕远 方小敏 张跃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下,经历了两大构造变形期:第一变形期主要发育在古近纪,变形高峰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第二变形期发育在新近纪—第四纪,变形强度日益加剧。剖面沉积相的变化体现柴西地区经历了水进—静水沉降—水退的过程,平面沉积相演变是沉积中心受构造运动控制的直接结果;受构造演化控制柴西地区以Ⅺ号(油狮断裂)和油北断裂为分界线,由南至北地表形态表现为3种不同样式:柴西南区断裂发育,柴西中部为英雄岭新生造山带,柴西北区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柴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对青藏高原阶隆升的响应,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间歇性蔓延生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相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阿尔金山前中、下侏罗统展布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4
16
作者 段宏亮 钟建华 +2 位作者 马锋 张跃中 李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8,共6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中、下侏罗统暗色含煤地层发育,对其沉积及展布特征认识不够是导致该区侏罗系油气勘探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以古水流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表露头、地层残留厚度及钻井资料对该区中、下侏罗统的展布特征及其对...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中、下侏罗统暗色含煤地层发育,对其沉积及展布特征认识不够是导致该区侏罗系油气勘探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以古水流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表露头、地层残留厚度及钻井资料对该区中、下侏罗统的展布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之间发育一个大的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坳陷(古泛茫崖坳陷)。坳陷的沉积中心在古阿尔金山区,西北部边界越过古阿尔金山区与塔东南中、下侏罗统沉积连为一体,东北部边界位于阿拉巴斯套地区,南部边界在红柳泉—煤沟—黑石山—月牙山一线。山前斜坡带分布多为冲积扇、沼泽化冲积平原等边缘相粗碎屑沉积,烃源岩不发育;而山前带清水沟—月牙山北一线湖相暗色泥页岩发育,为中等烃源岩,具备一定的生烃能力。该区油气勘探应以山前带为主,适当靠近阿尔金山的清水沟和月牙山西是两个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阿尔金山 中、下侏罗统 古水流 沉积展布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差异性成岩演化对孔隙度演化定量表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为例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茜 孙卫 +1 位作者 杨晓菁 李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6-133,共8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致密砂岩储层三角洲前缘及半深湖的稳定沉积特征,按照碎屑岩成岩演化特征或地质综合效应,建立与孔隙度对应的模拟方程。采用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描述岩石的矿物组分及孔隙类型;图像粒度获取碎屑颗粒的结构...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致密砂岩储层三角洲前缘及半深湖的稳定沉积特征,按照碎屑岩成岩演化特征或地质综合效应,建立与孔隙度对应的模拟方程。采用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描述岩石的矿物组分及孔隙类型;图像粒度获取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及分选性;沉积微相、测井、样品取样点常规物性及深度分析获取沉积环境、埋藏深度、物性;同时测试古温度、镜质组反射率、最高热解温度、黏土矿物等数据,开展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相对高渗成因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埋藏史研究,为致密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参考。4类典型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层主要属于压实型成岩改造类型,差异性成岩演化过程是导致储层物性不同和孔隙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孔隙度 定量演化 地质响应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鹤永 刘震 +4 位作者 党玉琪 马达德 张永庶 张延华 陈艳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4-577,共14页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层压力恢复 地温-地压系统演化 流体势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被引量:38
19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汪立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359,共7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各油田所产原油在成因上大多属咸水湖相,因而具有咸水湖相成因原油某些共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低的姥植比和正构烷烃的偶碳优势等。对比后发现,柴西南区所产原油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基本都具有nC37优势、姥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各油田所产原油在成因上大多属咸水湖相,因而具有咸水湖相成因原油某些共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低的姥植比和正构烷烃的偶碳优势等。对比后发现,柴西南区所产原油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基本都具有nC37优势、姥植比相对较低且伽马蜡烷含量丰富,而柴西北区所产原油则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大多没有nC37优势、姥植比相对偏高且伽马蜡烷含量明显偏低,这表明柴西南区与北区的原油其烃源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依据原油中的nC37优势与姥植比之间负相关、与伽马蜡烷指数之间正相关这一现象,推测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nC37优势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性质,高盐度和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是导致原油中出现nC37优势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伽马蜡烷 姥植比 沉积环境 原油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兰斌 孙家振 +2 位作者 夏晓燕 蒋武明 吴光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5,共6页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断展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单向挤压断层扩展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滑脱褶皱构造以中浅层滑脱型近于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英雄岭滑脱断褶带和中央坳陷带以及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浅部;底辟构造(泥拱构造)以塑性泥岩上拱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带和英雄岭滑脱断褶带东部;复合褶皱构造由断展和滑脱型共同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英雄岭滑脱断褶带的西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拱构造 褶皱 构造样式 柴达木盆地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