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太原组低品质气藏储层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涛 巩肖可 +5 位作者 黄朝 曹青赟 孟凤鸣 董占民 陈朝兵 王恒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5,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周边气田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表现出低品质气藏特征,给气田勘探部署及持续稳产带来一定困扰。为了揭示低品质气藏成因,基于不同尺度微观实验手段,对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开展了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神...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周边气田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表现出低品质气藏特征,给气田勘探部署及持续稳产带来一定困扰。为了揭示低品质气藏成因,基于不同尺度微观实验手段,对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开展了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具有“富石英、贫长石、岩屑含量较高”的特征,发育小孔—细喉型孔喉组合,孔喉连通性较差,储渗能力较弱,为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太原组低品质储层的形成受杂基、喷发岩岩屑含量及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内蒙古古隆起火山活动的影响明显,砂岩内喷发岩岩屑和杂基含量普遍较高,喷发岩岩屑为次生孔隙的发育提供了主要物质基础,杂基在堵塞孔隙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数量杂基溶孔,对储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成岩过程中的溶蚀作用对于太原组储层的形成至关重要,增孔效应占现今孔隙度的64.3%。晚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末幕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反转,气水重新调整,盆地东部天然气沿断裂部分逸散,最终形成了现今神木气田太原组的低品质气藏。神木气田下一步勘探重点应在摸清成岩作用宏观展布规律及有利岩性圈闭的基础上,寻找高含量喷发岩岩屑和低含量杂基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喉结构 凝灰质杂基 构造反转 太原组 神木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TSO-BPNN模型的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肖荣鸽 刘国庆 +3 位作者 刘博 魏王颖 庄琦 靳帅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8,共7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在役的和建设中的海底油气管道越来越多,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对于海底油气管道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修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基于主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在役的和建设中的海底油气管道越来越多,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对于海底油气管道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修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金枪鱼群算法(Tuna Swarm Optimization,T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组合模型PCA-TSO-BPNN。运用PCA进行数据降维,筛选出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BPNN预测模型,并采用TSO算法对BPNN预测模型的权值和阈值参数进行寻优;利用PCA-TSO-BPNN组合模型对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进行预测,并与对比模型进行比较,验证PCA-TSO-BPNN组合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PCA-TSO-BPNN组合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8441%和0.06757,远低于对比模型,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可为海底管道内腐蚀防护和流动保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主成分分析 金枪鱼群算法 海底管道 腐蚀速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川-黄龙地区低丰度气藏成因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朝兵 冯炎松 +5 位作者 汪淑洁 胡薇薇 朱玉双 王超 陈江萌 叶葱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2-430,共9页
从"生、储、盖、圈、运、保"6大油气成藏要素出发,结合地震、测井、试气、生产曲线等动静态分析,探讨宜川—黄龙地区低丰度气藏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区低丰度气藏主要受"储、保"两大因素控制。研究区储层整体致密,... 从"生、储、盖、圈、运、保"6大油气成藏要素出发,结合地震、测井、试气、生产曲线等动静态分析,探讨宜川—黄龙地区低丰度气藏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区低丰度气藏主要受"储、保"两大因素控制。研究区储层整体致密,孔渗相关性差,有效储集空间有限,导致原始气藏含气饱和度偏低,是低丰度气藏形成的内因。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岩性-物性圈闭能有效降低或隔绝后期裂缝带对气藏的破坏,对残余气藏的保存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地震、岩心及成像测井等资料表明,该区断裂及裂缝普遍发育,是低丰度气藏最终形成的主控因素。构造运动对原始气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早期断裂带将储层孔隙改造为双孔介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另一方面,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破坏了原始气藏的保存条件,天然气发生逸散并重新分布。同时,外围地层水涌入裂缝带及周围储层,形成地层水富集区,造成气井普遍产水。从目前完钻井的试气效果来看,试气效果与断裂发育程度相关,距离裂缝边界越远,试气产量越高,产水现象越少。因此,钻遇储层中部且距裂缝边界较远是研究区获得工业产能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川-黄龙地区 低丰度气藏 油气成藏要素 烃源岩 油气运移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小型断陷湖盆扇三角洲沉积及演化特征
4
作者 任江丽 李君 +5 位作者 张云德 王婷娟 杨宁波 徐紫烨 王乾 王玥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8-250,共13页
为探究小型断陷湖盆扇三角洲的沉积形成条件、沉积特征以及纵向沉积演化规律,以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阿尔善组扇三角洲为研究对象,综合岩芯观察、岩芯分析化验、录井和测井资料,对阿尔善组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剖... 为探究小型断陷湖盆扇三角洲的沉积形成条件、沉积特征以及纵向沉积演化规律,以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阿尔善组扇三角洲为研究对象,综合岩芯观察、岩芯分析化验、录井和测井资料,对阿尔善组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剖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阿尔善沉积期构造相对简单,基底起伏不大,古气候温暖湿润,古水体较深,为形成扇三角洲沉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尔善组扇三角洲砂岩颜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主,水动力条件较强;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体现了近源沉积的特征;沉积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河口坝砂为主。阿尔善组自下而上分为4个砂组,其中阿Ⅳ砂组为最主要的储集层。扇三角洲的沉积演化与构造活动、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紧密相关,沉积演化特征明显。研究成果可对小型断陷湖盆中的扇三角洲地区后期油气资源开发和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规律 沉积特征 扇三角洲 阿尔善组 乌里雅斯太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作用对深水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24
5
作者 曹江骏 陈朝兵 +4 位作者 程皇辉 朱玉杰 罗静兰 王茜 马迪娜·马吾提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1-1046,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深水砂岩储集体发育,但受成岩作用影响导致储层孔渗低、物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RD分析、高压压汞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孔隙演化规律,对盆内合水地区长7深水致密...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深水砂岩储集体发育,但受成岩作用影响导致储层孔渗低、物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RD分析、高压压汞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孔隙演化规律,对盆内合水地区长7深水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旨在找出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更好地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1)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分别控制了储层原生及次生孔隙的大小,是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两类主要成岩作用,从120 Ma之后,储层开始受其影响,微观非均质性变强;2)胶结—溶蚀指数影响着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胶结—溶蚀指数越小,储层孔隙含量越高、渗流能力越强。提出以胶结—溶蚀指数为标准,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3)根据胶结—溶蚀指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三类:Ⅰ类为弱胶结—强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在小于0.55,微观非均质性最弱,是有利储层分布的主要区域;Ⅱ类为中等胶结—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在0.55~0.80之间,微观非均质性中等;Ⅲ类为强胶结—弱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大于0.80,微观非均质性最强。平面上,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马岭—固城—盘客—九岘一带,以条带状、片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胶结—溶蚀指数 有利储层 长7油层组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以华庆地区长63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何拓平 李元昊 +5 位作者 陈朝兵 王超 阮昱 王茜 李昊远 南凡驰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宏观非均质性是评价含油储层的重要控制因素,深水重力流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通常较强,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首要难题。通过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实验测试等分析,描述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深水重力流储层宏观非均质... 宏观非均质性是评价含油储层的重要控制因素,深水重力流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通常较强,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首要难题。通过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实验测试等分析,描述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深水重力流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华庆地区长63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发育浊积岩、滑塌岩、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4种重力流沉积物;层内夹层分为泥质、钙质和泥砾3类,泥质夹层出现频率较高,对沉积物内部非均质性影响较大,钙质夹层主要出现在砂质碎屑流中;根据沉积物砂体的叠置关系,将重力流沉积物砂体分为4类,层间非均质性由弱到强分别为连续叠加型、间隔叠加型、侧向尖灭型、砂泥互层型;分析砂体厚度与沉积微相、孔渗、流动单元等影响因子在研究区的展布,得出华庆长63储层宏观非均质程度平面分布情况图。总结6个角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影响储层宏观非均质程度综合评价表,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储层 宏观非均质性 华庆地区 长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