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S井地联合勘探实例分析——以长庆油田环县三维井地联采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彦鹏 刘学刚 +4 位作者 王大兴 吴俊军 王艳华 陈策 李飞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因其耐高温高压和高密度全井段采集等技术优势使得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更加高效,在井驱参数提取及井旁成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该技术面临记录数据的信噪比偏低、单分量数据波场分离困难、地面激... 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因其耐高温高压和高密度全井段采集等技术优势使得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更加高效,在井驱参数提取及井旁成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该技术面临记录数据的信噪比偏低、单分量数据波场分离困难、地面激发点稀疏造成照明不均匀和成像质量欠佳等技术难题。为此,系统分析了长庆油田珠60井的套管外DAS-VSP井地联采数据的采集质量及对处理结果的影响、DAS单分量波场特征及反射波分离、井驱参数提取、井地联合多次波分析、3D-VSP成像的技术优势和不足等,形成了高效初至拾取及井驱参数提取、单分量保真波场分离、扩展面元VSP CDP成像等一系列技术成果,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将高密度优势转化为高信噪比,进一步提高波场分离保真度,并在处理中尽可能克服激发点稀疏的影响,以实现3D-VSP的精确成像,最终实现井地联合成像,这些结果对于今后的DAS井地联合勘探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 井地联采 井地联合处理 VSP 波场分离 扩展面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含硫化氢区块中J55钢套管的腐蚀机理 被引量:7
2
作者 朱广社 张晓博 +7 位作者 杨学峰 刘洋 张立原 赵春雨 游家庆 江丰 刘曼 刘思佳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59,共5页
采用能谱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长庆油田含硫化氢区块中J55钢套管表面的腐蚀产物,及不同腐蚀环境(纯CO_(2)、纯H_(2)S、不同分压CO_(2)+H_(2)S环境)中J55钢试样表面腐蚀产物的组成及形貌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腐蚀速率,... 采用能谱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长庆油田含硫化氢区块中J55钢套管表面的腐蚀产物,及不同腐蚀环境(纯CO_(2)、纯H_(2)S、不同分压CO_(2)+H_(2)S环境)中J55钢试样表面腐蚀产物的组成及形貌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腐蚀速率,并研究了含硫化氢区块J55钢套管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J55钢在纯CO_(2)环境中会形成粗粒径且致密性较差的FeCO_(3)腐蚀产物膜,其腐蚀速率较高;H_(2)S的加入使得J55钢在CO_(2)+H_(2)S环境中形成了细粒径致密性高的FeS腐蚀产物膜,对基体金属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显著降低了腐蚀速率;J55钢在长庆油田含硫区块的腐蚀机理为以H_(2)S腐蚀占主导的CO_(2)+H_(2)S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CO_(2) H_(2)S 腐蚀机理 腐蚀速率 腐蚀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盐盆东部盐下马四段富K、Li、Br油田水新发现
3
作者 樊馥 马占荣 +2 位作者 刘建平 张永生 包洪平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3-496,共4页
钾、锂资源是保障我国农业粮食安全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一直以来均保持极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通过“油盐兼探”,在鄂尔多斯陕北盐盆东部地区,... 钾、锂资源是保障我国农业粮食安全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一直以来均保持极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通过“油盐兼探”,在鄂尔多斯陕北盐盆东部地区,获得了米探6井、榆阳1井盐下段马家沟组四段富K、Li、Br油田水新发现,为鄂尔多斯盆地锂、钾资源新层系。测试结果表明:该层段卤水KCl含量为1.798%~3.573%,LiCl为1460.606~1915.152 mg/L,均为工业品位数倍;Rb_(2)O和Br含量也达到工业利用和综合利用标准。马家沟组四段,在盆地范围内分布较广,其富K、Li、Br油田水的发现,展示了鄂尔多斯盆地良好的K、Li等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油盐兼探 盐下段 马四段 富K、Li、Br油田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长7段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K因子的求取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林思达 关平 +2 位作者 牛小兵 付玲 梁小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1-788,共8页
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烃源岩的长7段泥页岩,目前被证实可以作为页岩油储层,这就使得定量分析长7段岩石中各类黏土矿物含量变得十分重要。由于不同地区黏土矿物结晶程度存在差异,导致传统X衍射定量分析的行业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要精确... 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烃源岩的长7段泥页岩,目前被证实可以作为页岩油储层,这就使得定量分析长7段岩石中各类黏土矿物含量变得十分重要。由于不同地区黏土矿物结晶程度存在差异,导致传统X衍射定量分析的行业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要精确测量长7段黏土矿物含量,就需要针对研究区具体情况,实测一套符合该区情况的K因子。利用X衍射定量分析中的K因子法,以石英为内标物,求取长7段岩石中各类黏土矿物的K因子,进而计算出了各矿物的含量。此外,通过X荧光光谱矿物化学配平以及热重分析两种方法对相应样品进行了黏土矿物的定量和半定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K因子的正确性,分析结果与利用K因子法获得的矿物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求取的K因子,对今后该区域利用X射线衍射法定量分析黏土矿物含量提供了基础参数,从而可以促进判断页岩的岩性、对比不同岩性岩石中单矿物含量及变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K因子 X衍射分析 长7段泥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低合金耐蚀管材耐蚀性评价及现场应用
5
作者 郭钢 刘广胜 +4 位作者 王小鹏 李琼玮 杨利华 孙雨来 周志平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3-87,共5页
长庆油田重点腐蚀区单一内防腐蚀技术无法满足现场需要。本工作介绍了长庆油田低合金耐蚀管材的优选,通过室内高温高压试验和现场挂环试验,对其耐蚀性进行了评价,并在油田现场实现了规模应用。结果表明:各因素中温度对腐蚀速率影响最大... 长庆油田重点腐蚀区单一内防腐蚀技术无法满足现场需要。本工作介绍了长庆油田低合金耐蚀管材的优选,通过室内高温高压试验和现场挂环试验,对其耐蚀性进行了评价,并在油田现场实现了规模应用。结果表明:各因素中温度对腐蚀速率影响最大,相同腐蚀条件下,宝钢和包钢生产的5Cr低合金耐蚀钢的平均腐蚀速率和局部腐蚀速率较N80钢分别低50%以上和40%以上,其预测寿命可达10a,5Cr低合金钢是有效降低长庆油田重点腐蚀区域局部腐蚀且经济的选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油田 防腐蚀技术 低合金耐蚀钢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源与沉积相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优质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65
6
作者 罗静兰 魏新善 +2 位作者 姚泾利 刘新社 刘小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1-820,共10页
利用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定年方法,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段与山西组山1段砂岩碎屑锆石的年龄谱系,结合砂岩重矿物分析、显微镜下碎屑矿物的定量统计与阴极发光鉴定,通过与源区地层同位素年代学的对比,分... 利用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定年方法,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段与山西组山1段砂岩碎屑锆石的年龄谱系,结合砂岩重矿物分析、显微镜下碎屑矿物的定量统计与阴极发光鉴定,通过与源区地层同位素年代学的对比,分析了研究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的物源区和母岩的时代、性质。在大量岩心观察与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镜下对砂岩薄片中碎屑矿物、填隙物、孔隙类型及其含量的观察与定量统计,结合砂岩图像粒度、孔隙度、渗透率、毛细管压力测试,研究了各砂岩类型及其骨架矿物与胶结物的特征、孔隙类型、储集物性及平面分布规律。讨论了源区母岩的性质、沉积相及空间展布、沉积作用与水动力条件等对形成天然气优质储层及储层储集性能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碎屑锆石微区U—Pb定年 源区与母岩的性质 源控与相控 优质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性的成岩演化对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天然气储层为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杪 罗静兰 +3 位作者 赵会涛 王少飞 付晓燕 康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通过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的定量统计与研究,利用图像孔喉、毛细管压力、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荧光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盒8段致密砂岩的类型、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成岩-烃类充注演化历史及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的定量统计与研究,利用图像孔喉、毛细管压力、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荧光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盒8段致密砂岩的类型、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成岩-烃类充注演化历史及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各砂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砂岩孔隙结构与储集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盒8段不同砂岩类型的岩石学特征、孔隙发育状况及其成岩演化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石英砂岩与岩屑石英砂岩经历了3期明显的烃类充注过程和多期复杂的成岩作用,应是边充注边致密,二者各类孔隙均较发育,含气性和储集性能均较好。高塑性岩屑砂岩与钙质胶结砂岩的成岩-烃类充注演化过程相对简单,前者经历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后部分成为致密储层,含气性和储集性能较差;后者在中成岩阶段A期后成为致密储层,各类孔隙均不发育,基本为非储层。该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砂岩类型,岩石学组分的成岩-烃类充注演化过程及其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预测有利储集地带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砂岩类型 成岩演化 孔隙结构 储集性能 盒8段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冲断带南段构造特征及其对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包洪平 邵东波 +3 位作者 武春英 李维 蔡郑红 宋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457,共24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处在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及北祁连褶皱带之间的特殊构造位置,因而也是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盆地本部的一个复杂构造区。本文试图在西缘南段与盆地本部沉积演化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与古生...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处在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及北祁连褶皱带之间的特殊构造位置,因而也是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盆地本部的一个复杂构造区。本文试图在西缘南段与盆地本部沉积演化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与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关系的研究,评价优选西缘南段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区带和目标。主要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相对盆地本部而言,西缘南段早古生代沉积结束的晚、晚古生代沉积开始的早,表现出拉张、裂陷为主的早期构造活动特征,形成上、下古生界两套有利的成藏组合;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以来,则由于受冲断推覆构造活动的影响,西缘南段侏罗系及其后续构造层系的地层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各构造层系的厚度差异可达千余米以上;2)西缘南段在大规模冲断推覆构造前即已基本成藏,燕山中-晚期以来的强烈冲断推覆构造,使部分地区古生界地层抬升剥露至近地表附近,导致古生界先成气藏遭受大面积破坏;3)在推覆体系的宽缓向斜区、以及主冲断层下盘的原地岩体中,古生界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受断裂破坏程度低,仍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4)综合分析认为石沟驿向斜、韦州向斜、红寺堡向斜及银洞子向斜等4个宽缓向斜构造区的上古生界,以及处在惠安堡一沙井子主冲断层下盘原地岩体中的奥陶系台缘相带,是西缘南段古生界岩性圈闭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缘南段 冲断带 成藏演化 保存条件 联冲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8纳米流体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的产品纯度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瑞航 曹潘 +6 位作者 杨锋 李昆 肖朋 邓春 刘蓓 孙长宇 陈光进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86-3393,共8页
天然气乙烷回收可为乙烷裂解制乙烯提供优质的原料。多孔纳米流体吸收-吸附耦合分离是一种新兴的气体分离技术,基于ZIF-8/水-乙二醇纳米流体,利用传统的吸收-解吸流程,可高效低耗地回收天然气中的乙烷。利用平衡级法对多孔纳米流体天然... 天然气乙烷回收可为乙烷裂解制乙烯提供优质的原料。多孔纳米流体吸收-吸附耦合分离是一种新兴的气体分离技术,基于ZIF-8/水-乙二醇纳米流体,利用传统的吸收-解吸流程,可高效低耗地回收天然气中的乙烷。利用平衡级法对多孔纳米流体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建模,提高乙烷产品纯度是流程模拟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模拟结果表明吸收-吸附塔理论板数和闪蒸压力是影响乙烷产品纯度的关键因素。随着吸收-吸附塔理论板数增加,乙烷产品纯度先明显升高,后趋于稳定。通过绘制y-x图可知,乙烷产品纯度难以持续升高的原因是操作线趋近了相平衡线。随着闪蒸压力降低,乙烷产品纯度升高,其原理为闪蒸压力影响了吸收-吸附塔的闪蒸再沸比,而闪蒸再沸比与乙烷产品纯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轻烃回收 吸收 吸附 气体分离 流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垢剂和CO_(2)对J55钢在油田模拟采出水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10
作者 张立原 宋洋 +8 位作者 胡天宝 袁梦瑶 王映超 王锴 刘黎明 王叙乔 李斌 丁恺 魏巍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02,共8页
通过浸泡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测试,研究了J55钢在不含阻垢剂和CO_(2)、只含CO_(2)、只含阻垢剂和同时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下的油田模拟采出水中的均匀腐蚀和点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下,J55钢的均匀腐蚀速率较低,最... 通过浸泡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测试,研究了J55钢在不含阻垢剂和CO_(2)、只含CO_(2)、只含阻垢剂和同时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下的油田模拟采出水中的均匀腐蚀和点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下,J55钢的均匀腐蚀速率较低,最大点蚀速率最高;相较于不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只含CO_(2)条件下该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升高,但最大点蚀速率降低,只含阻垢剂条件下该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和最大点蚀速率均降低;在同时含CO_(2)和阻垢剂条件下,该钢的均匀腐蚀速率最高,最大点蚀速率较不含阻垢剂和CO_(2)条件有所降低。当体系中存在CO_(2)时,该钢表面主要生成CaCO3或CaMg(CO3)2结垢物。同时含CO_(2)和阻垢剂条件下,阻垢剂能抑制结垢过程,改变腐蚀产物膜和结垢物的结构,失去对基体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55钢 阻垢剂 二氧化碳腐蚀 均匀腐蚀 点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裂缝调流-基质增注协同体系研发及提高采收率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明伟 马振峰 +3 位作者 戴彩丽 张育铖 杨子腾 谢雨欣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了解决低渗油藏存在着裂缝与基质的非均质性强、驱油流体易沿裂缝窜流导致基质原油动用程度低等开发难题,研发一种水凝胶粒子裂缝调流-碳量子点基质降压增注协同体系,对比评价协同体系提高采收率性能,并借助核磁共振试验分析基质原油... 为了解决低渗油藏存在着裂缝与基质的非均质性强、驱油流体易沿裂缝窜流导致基质原油动用程度低等开发难题,研发一种水凝胶粒子裂缝调流-碳量子点基质降压增注协同体系,对比评价协同体系提高采收率性能,并借助核磁共振试验分析基质原油动用机制。结果表明:水凝胶粒子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本体水凝胶与水的体积比1∶1,剪切速率40 Hz,剪切时间8 min,得到的水凝胶粒子平均粒径为1.2μm,Zeta电位绝对值为31.46 mV,黏度为7.5 mPa·s;碳量子点的平均粒径为2.0~3.5 nm,碳基纳米流体的耐温耐盐性能良好,耐温可达到90℃,耐盐可达到7×10^(4) mg/L;纯水驱、水凝胶粒子裂缝调流、碳基纳米流体基质降压增注以及协同体系调流增注驱油试验的最终油相采出程度分别为8.56%、25.70%、14.78%、37.89%,核磁共振成像与T 2谱结果表明通过调流-增注协同体系对裂缝基质岩心的调控,岩心基质中的剩余油得到了有效波及和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粒子 碳量子点 裂缝调流 基质降压增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S的全生命周期矿山生态修复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金满 冯宇 +5 位作者 叶甜甜 贾梦旋 高亭玉 刘悦 吴大为 李明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7-391,共15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实施技术框架,包括保护与预防控制、复垦修复、管理维护、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修复技术促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首先,将NbS理念融入矿山生态保护及预防控制阶段,应采取避让措施、重要物种保护、物种采集利用等手段来减轻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矿山生态系统的自恢复能力,降低成本效益;其次,将NbS引入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和景观营建等具体修复措施中,通过模拟自然过程激发矿山生态系统自恢复,提供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修复方案;再次,将NbS准则融入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维护阶段,围绕基础设施、土壤与植被及生态系统功能维持进行管理维护,符合当前生态系统修复的主流方式;最后,基于NbS进行矿山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全周期监测评估,并对比不同恢复情景开展适应性管理。基于NbS理念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径为新时期矿山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有助于实现矿山生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油岩相互作用的离子调控机制
13
作者 吴一宁 姚新龙 +6 位作者 李嘉林 代英杰 戴彩丽 彭颖锋 刘一杉 袁彬 谢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7,共9页
碳酸盐岩储层油岩相互作用决定润湿性,进而影响采收率,而离子对相互作用具有调控功能。通过岩心驱替试验、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多尺度地研究干/湿孔条件下沥青质-方解石间相互作用的离子... 碳酸盐岩储层油岩相互作用决定润湿性,进而影响采收率,而离子对相互作用具有调控功能。通过岩心驱替试验、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多尺度地研究干/湿孔条件下沥青质-方解石间相互作用的离子调控机制,及其对储层润湿性与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质-方解石间的相互作用对采收率具有显著影响;单价离子(Na^(+))对相互作用的增强效果有限,而二价离子(Ca^(2+)、Mg^(2+))使得相互作用显著增强,高矿化度条件下表现出强吸引力,其中Ca^(2+)作用尤为突出;高矿化度的CaCl_(2)和MgCl_(2)溶液预处理使沥青质平衡吸附量提高36.6%和28.8%,显著影响润湿性;孔径增大可降低沥青质黏附层厚度并提高原油流动性,且孔隙表面水膜削弱沥青质-方解石间相互作用,但高矿化度地层水可通过离子效应部分恢复沥青质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润湿性调控 沥青质吸附 离子特异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4
作者 李培枝 雷盼 +3 位作者 张玉书 张康 鄢长灏 王晨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9-1515,共7页
以纳米硅和人造石墨为活性物质、黏土为黏结剂、导电炭黑为导电剂,经球磨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三维硅碳负极材料。采用SEM、Raman光谱、XRD、XPS、TEM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 以纳米硅和人造石墨为活性物质、黏土为黏结剂、导电炭黑为导电剂,经球磨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三维硅碳负极材料。采用SEM、Raman光谱、XRD、XPS、TEM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恒电流充放电和倍率测试,考察了硅掺杂量(以人造石墨质量计,下同)对三维硅碳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硅掺杂量为20%时制备的三维硅碳负极材料Si/C-2形成了有序稳定的三维骨架结构,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Si/C-2电极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754.7和1816.5 mA·h/g;在0.1、0.2、0.5和1.0 C倍率下,Si/C-2电极可逆比容量分别为1816.5、1386.5、872.2和566.3 mA·h/g,当倍率恢复到0.1 C时,容量保持率为91.6%;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Si/C-2电极循环100圈后具有1757.5 mA·h/g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96.8%。黏土在高温煅烧下形成了骨架结构,且热解炭包裹在硅的表面,阻止了纳米硅和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有利于固体电解质中间相膜的稳定形成,减少了电解液的消耗,同时三维骨架结构的存在有效缓解了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对其电化学性能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 三维结构 电化学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黏度暂堵剂液滴形态与成型效率
15
作者 华剑 余泽坤 +1 位作者 李晓鹏 谭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04-1912,共9页
为解决高温高黏度暂堵剂生产中液滴断裂时间过长和液滴长径比过大的问题,采用理论计算得到暂堵剂液滴成型的最小速度为0.2039 m/s,并推导出其最优扰动周期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暂堵剂液滴成型过程,探究在无扰动和外加方波扰... 为解决高温高黏度暂堵剂生产中液滴断裂时间过长和液滴长径比过大的问题,采用理论计算得到暂堵剂液滴成型的最小速度为0.2039 m/s,并推导出其最优扰动周期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暂堵剂液滴成型过程,探究在无扰动和外加方波扰动作用下的液滴成型流场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无扰动时的射流在300 mm内难以断裂形成液滴,射流温度在0.5 s内基本不变,射流速度增长到初始速度的2.13倍;在外加方波扰动时,扰动周期过短不利于液滴均匀成型,扰动周期过长会导致液柱在断裂前过度拉长,在扰动周期为0.11 s左右时液滴成型效率最高,其断裂频率稳定在0.11 s,最终液滴长径比稳定在2左右。研究结果为高黏度暂堵剂液滴成型的工艺参数选取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黏度 液滴成型 扰动周期 断裂时间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TSO-BPNN模型的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荣鸽 刘国庆 +3 位作者 刘博 魏王颖 庄琦 靳帅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8,共7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在役的和建设中的海底油气管道越来越多,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对于海底油气管道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修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基于主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在役的和建设中的海底油气管道越来越多,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对于海底油气管道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修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金枪鱼群算法(Tuna Swarm Optimization,T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组合模型PCA-TSO-BPNN。运用PCA进行数据降维,筛选出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BPNN预测模型,并采用TSO算法对BPNN预测模型的权值和阈值参数进行寻优;利用PCA-TSO-BPNN组合模型对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进行预测,并与对比模型进行比较,验证PCA-TSO-BPNN组合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PCA-TSO-BPNN组合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8441%和0.06757,远低于对比模型,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可为海底管道内腐蚀防护和流动保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主成分分析 金枪鱼群算法 海底管道 腐蚀速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3油藏华152块为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朱玉双 柳益群 +4 位作者 赵继勇 党永潮 毕义君 郭兵 刘正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渗流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流体进入次序、流体驱替方式和剩余油类型上的不同。流体总是优先进入A类流动单元,其次进入B类流动单元,C类流动单元流体进入困难,在水驱油时,注入水无法进入C类流动单元;流体驱替方式不同,A类流动单元油驱水为非活塞式,而B类和C类流动单元油驱水均为活塞式;水驱油之后剩余油类型不同,A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小绕流形成的小簇状油块和厚膜状残余油,而B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大绕流形成的大簇状油块和珠状、滴状残余油。不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和润湿性的差别是造成各流动单元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实验研究还表明,研究区C类和B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应加大挖潜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特征 驱替方式 残余油类型 剩余油分布 流动单元 真实砂岩模型 华池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长7沉积相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8
作者 庞军刚 李文厚 +1 位作者 石硕 王若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8-492,共5页
目的查明陕北地区延长组长7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进而寻找有利砂体及石油聚集区。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长7沉积相进行专项研究。结果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角洲前缘及深湖浊积岩发育。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 目的查明陕北地区延长组长7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进而寻找有利砂体及石油聚集区。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长7沉积相进行专项研究。结果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角洲前缘及深湖浊积岩发育。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3湖盆达到鼎盛,浅湖区及深湖区分布范围均最大,沉积了广泛分布的张家滩油页岩;三角洲砂体不太发育,浊积岩零星分布;从长73—72—长71,湖岸线及深湖线均向湖内收缩,三角洲前缘砂体及浊积砂体逐渐发育。结论发育良好的油页岩为延长组主要的烃源岩,而三角洲及浊积岩砂体可以作为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7 延长组 沉积相 陕北地区 石油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火山岩的层位归属、火山岩岩石学与岩相学特征 被引量:39
19
作者 罗静兰 翟晓先 +4 位作者 蒲仁海 何发歧 赵会涛 俞任连 周家驹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8-391,共14页
火山岩顶、底地层中的微古化石组合研究表明:塔河油田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二叠纪。岩石学、岩相学、地球物理测井与地震学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火山岩主要为英安岩和玄武岩。存在两次火山喷发旋回,形成下部玄武岩、上部英安岩或单一英安岩... 火山岩顶、底地层中的微古化石组合研究表明:塔河油田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二叠纪。岩石学、岩相学、地球物理测井与地震学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火山岩主要为英安岩和玄武岩。存在两次火山喷发旋回,形成下部玄武岩、上部英安岩或单一英安岩的垂向火山喷发序列。玄武岩呈带状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南部古地貌低洼区,以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河谷充填式地震反射为特点;英安岩分布于北部及东北部地区,以下平上凸的丘形反射形态为特征。可划分出火山爆发相、火山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3个岩相带。火山爆发相位于火山喷发中心地带,研究区以火山熔岩溢流相为主,火山沉积相布范围局限,位于岩体边缘。火山活动具有喷发频率低、间隔时间短、以宁静的溢流式喷发为主间或伴随较强烈的爆发式喷发为特点。火山活动喷发中心可能是由西南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火山岩 岩石学 岩相学 塔河油田 塔里木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史超群 王云龙 +11 位作者 秦智 林艳波 潘兆光 陈国辉 刘小芹 鲍志东 陶醉 方松 窦鲁星 姚婷婷 杨尚锋 杨益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是导致大安油田泉...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是导致大安油田泉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物性变差最主要的成岩作用。研究区储集层压实程度为中等,压实破坏程度与储集层复合砂体厚度、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变差的又一重要因素。区内胶结作用强度较弱,胶结作用减孔率与相对构型界面的位置、石英绝对含量、碎屑组分含量和杂基含量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溶蚀作用对区内储集层物性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小。溶蚀作用增孔率与复合砂体厚度、杂基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压实、胶结、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改造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反映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河道厚度规模、水动力强度等沉积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强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泉头组 泉四段 成岩作用 特低渗—超低渗 储集层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