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地震响应特征与分布预测 被引量:4
1
作者 周路 任本兵 +4 位作者 吴勇 李东 李飞 刘志敏 袁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5-447,共23页
井下钻探和地震资料显示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多套鲕粒滩储层,该套储层也是飞仙关组主要的天然气产层。通过鲕粒滩储层发育段井震标定,并结合鲕粒滩储层地震正演数字模型分析结果,建立了飞仙关组不同层段鲕粒滩储层... 井下钻探和地震资料显示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多套鲕粒滩储层,该套储层也是飞仙关组主要的天然气产层。通过鲕粒滩储层发育段井震标定,并结合鲕粒滩储层地震正演数字模型分析结果,建立了飞仙关组不同层段鲕粒滩储层发育所对应的4种地震响应模式,总结了不同地区鲕粒滩储层地震响应的异常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对飞仙关组一段、二段、三段开展连片二维地震测线地震相分析,通过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恢复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飞仙关组一段、二段、三段沉积相特征,综合鲕粒滩储层地震异常特征与沉积相分布区,预测了飞仙关组鲕粒滩储层在该地区的分布特征。飞仙关组一段、二段存在环陆棚相的台地前缘斜坡一台地边缘鲕滩相一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台地边缘鲕滩相在陆棚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大于4400km2,飞仙关组三段全区演变成开阔台地沉积,鲕粒滩分布广阔,主要分布在龙岗一元坝、剑阁、九龙山、河坝一黑池梁、普光一铁山坡等大部分地区,面积达15000km2,因此,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北地区 飞仙关组 鲕粒滩 正演模型 地震响应 地震相 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DS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期次解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顺 秦启荣 +2 位作者 周吉羚 范存辉 钟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9,共9页
裂缝发育特征和期次对页岩气储集空间的研究非常重要。以川东南DS地区龙马溪组为例,通过对地表及岩心裂缝观测分析和样品采集,开展了裂缝分期配套、构造反演、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包裹体测温,确定了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期次。研究表明,川... 裂缝发育特征和期次对页岩气储集空间的研究非常重要。以川东南DS地区龙马溪组为例,通过对地表及岩心裂缝观测分析和样品采集,开展了裂缝分期配套、构造反演、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包裹体测温,确定了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期次。研究表明,川东南DS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内发育了2套平面剪切缝和1套剖面剪切缝,这些裂缝形成于3期构造运动。第1期为NNW、NWW向和NE向裂缝,以方解石和黄铁矿全充填为主,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晚期,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为67.8~58.6 Ma,包裹体测温为295~325℃;第2期为NNE向、NEE向平面剪切缝和NW向剖面剪切缝,以方解石半充填为主,形成于燕山末-喜山中期,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为58.6~18.2 Ma,包裹体测温为297~309℃;第3期为NNE向、NEE向平面剪切缝和NW向剖面剪切缝,并对前期裂缝进行改造,裂缝以未充填为主,形成于喜山运动末期以来,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为18.2~7.8 Ma,包裹体测温为189~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龙马溪组 页岩裂缝 构造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吸附耐高矿化度滑溜水体系研制与现场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应娴 马乐瑶 +4 位作者 郭建春 周瀚 熊雨佳 陈晔希 车继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622,共7页
为降低压裂用滑溜水对储层的吸附伤害和实现产出水直接配制,提高回收再利用率,基于耐高矿化度、低吸附的要求,通过引入极性阳离子片段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高耐盐低吸附降阻剂NY,将NY与助排剂、黏土稳定剂等添加剂复配得到滑溜水体系,对滑... 为降低压裂用滑溜水对储层的吸附伤害和实现产出水直接配制,提高回收再利用率,基于耐高矿化度、低吸附的要求,通过引入极性阳离子片段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高耐盐低吸附降阻剂NY,将NY与助排剂、黏土稳定剂等添加剂复配得到滑溜水体系,对滑溜水配方进行了优化,评价了滑溜水的综合性能,并在四川盆地页岩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降阻剂NY的耐盐降阻性能良好,在高矿化度(≤300 g/L)下的降阻率大于70%,并与各添加剂的配伍性良好。滑溜水的耐盐降阻性能良好,在矿化度为0~300 g/L的条件下,滑溜水体系的起黏时间均小于60 s,表观黏度为1~3 mPa·s,表面张力均小于30 mN/m,防膨率均大于80%,页岩吸附量≤3.66 mg/g,各项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与现场压裂需求。现场实施8口井,施工成功率100%,产出水重复利用率100%。与普通耐盐滑溜水相比,该滑溜水吸附性和对储层的伤害低,液体综合成本降低17%,单井产量提升44%,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图4表7参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滑溜水 低吸附 高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旋回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宏 吴兴波 +4 位作者 谭秀成 周彦 姚宴波 唐青松 周成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8-684,共7页
以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第二亚段多旋回碳酸盐岩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利用物性分析、压汞、铸体、扫描电镜等实验室分析资料,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储层成因机理出发,提出地质约束条件下的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根据不... 以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第二亚段多旋回碳酸盐岩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利用物性分析、压汞、铸体、扫描电镜等实验室分析资料,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储层成因机理出发,提出地质约束条件下的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根据不同岩性及不同孔喉结构建立储层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所得到的渗透率与岩心分析数据相关性较好,其结果能准确表征非均质性极强的多旋回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为储层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渗关系 渗透率模型 孔喉结构 嘉陵江组 碳酸盐岩储层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全速度建模技术在山地地震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源 刘伟 +2 位作者 刘微 王敏 秦龙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针对我国南方山地探区复杂地表和复杂地下构造导致常规各向同性叠前深度偏移难以准确成像问题,研究了基于TTI各向异性的全速度建模技术,建立了一套起伏地表条件下各向异性全速度建模的技术思路和实现流程。首先采用井约束初至层析反演... 针对我国南方山地探区复杂地表和复杂地下构造导致常规各向同性叠前深度偏移难以准确成像问题,研究了基于TTI各向异性的全速度建模技术,建立了一套起伏地表条件下各向异性全速度建模的技术思路和实现流程。首先采用井约束初至层析反演方法建立准确的起伏地表速度模型,将其与常规处理获得的中深层速度模型进行匹配拼接,建立起初始的各向同性起伏地表全速度模型;然后通过井震联合的方法获取各向异性参数,将其加入到各向同性起伏地表全速度模型中,结合倾角和方位角数据,实现TTI各向异性起伏地表全速度建模。四川盆地DXC工区地震资料的成像处理验证了各向异性全速度建模技术的有效性;基于TTI各向异性全速度模型的起伏地表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结果有效地消除了起伏地表的影响,同时降低了复杂构造与速度各向异性对地震成像的影响,使得地下构造成像更合理也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表 复杂构造 TTI介质 全速度建模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上新统等深流影响的水道沉积体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俞锋 蒲仁海 +5 位作者 樊笑微 张功成 赵学钦 鲍晶晶 李雅漠 王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89,共10页
等深流影响的水道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过程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但研究程度较为薄弱。该文以北礁凹陷上新统(地震反射T20−T30)为研究对象,利用覆盖北礁凹陷局部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均方根属性、相干... 等深流影响的水道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过程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但研究程度较为薄弱。该文以北礁凹陷上新统(地震反射T20−T30)为研究对象,利用覆盖北礁凹陷局部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均方根属性、相干属性、时间域构造,再结合地震切片等方法,研究北礁凹陷深水区上新统斜交斜坡(走向)的特殊水道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过程。研究发现,该水道沉积体系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发育水道和片状、扇状溢堤沉积,晚期仅发育水道和片状溢堤沉积,其中扇状溢堤沉积仅发育在水道右侧弯曲处,片状溢堤沉积仅分布在水道左侧,水道始终与区域斜坡斜交,水道对称分布且无明显迁移现象。结合该时期北礁凸起发育等深流相关的丘状漂积体和环槽,认为该水道沉积体系特殊的形态主要受控于等深流与浊流交互作用的沉积结果:浊流流经水道,其上覆浊流溢出水道,形成溢岸浊流,在水道左侧,该溢岸浊流与等深流发生相向运动,被等深流“吹拂”到单侧,大面积分布,延伸千米,形成片状溢堤沉积;而在水道弯曲处(右侧),溢岸浊流与等深流发生相对运动,抑制溢岸浊流进一步扩展,形成相对小范围扇状溢堤沉积,该沉积结果与前人水槽实验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礁凹陷 水道沉积体系 溢堤沉积 等深流 浊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