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是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被引量:186
1
作者 闫存章 黄玉珍 +2 位作者 葛春梅 董大忠 程克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共6页
通过对北美页岩气藏的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其勘探开发历史与成功经验,指出页岩气藏是典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探讨了页岩气藏在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上与常规天然气藏的明显差异。北美油气生产商把页岩气藏作为重要天然气开发目标,其有效勘... 通过对北美页岩气藏的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其勘探开发历史与成功经验,指出页岩气藏是典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探讨了页岩气藏在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上与常规天然气藏的明显差异。北美油气生产商把页岩气藏作为重要天然气开发目标,其有效勘探开发的关键在于有政策引导和水平井、水力压裂等先进钻、完井技术的成功应用。借鉴其经验,认为我国对页岩气的研究与勘探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两大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在地质理论和钻、完井等生产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将成为中国现实的天然气资源。建议加快我国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外合作,推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和产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非常规天然气 资源 地质特征 勘探开发 领域 北美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黑色页岩优势岩相类型及成因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为例 被引量:40
2
作者 武瑾 王红岩 +7 位作者 施振生 王琦 赵群 董大忠 李树新 刘德勋 孙莎莎 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7-1149,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结果,综合利用薄片鉴定、X-衍射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山2^(3)亚段页岩岩相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组山2^(3)亚段发育低TOC黏土质页岩相(C-L)、... 基于岩心观察结果,综合利用薄片鉴定、X-衍射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山2^(3)亚段页岩岩相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组山2^(3)亚段发育低TOC黏土质页岩相(C-L)、低TOC硅质页岩相(S-L)、中TOC硅质页岩相(S-M)、中TOC混合质页岩相(M-M)、高TOC硅质页岩相(S-H)、高TOC黏土质页岩相(C-H)6种岩相。其中,S-H岩相为储集条件最优的岩相,S-M、M-M岩相次之。C-L、C-H岩相位于山_(2)^(3)亚段中上部,普遍发育于潮控三角洲相;S-L、S-M、S-H和M-M 4类岩相位于山2^(3)亚段下部,发育于潮控河口海湾相。S-H、S-M和M-M岩相以有机质孔缝和矿物粒间孔为主,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黄铁矿晶间孔、矿物溶蚀孔,孔隙结构整体优;C-L、S-L岩相发育矿物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缝及少量有机质微孔,孔隙结构较差;C-H岩相发育有机质微孔及少量黏土矿物层间孔缝,微孔孔隙结构优,中孔、宏孔孔隙结构差。优势岩相的形成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浅海海湾—潟湖沉积环境有利于Ⅱ_(2)型干酪根形成,易于产生大量蜂窝状有机质气泡孔,富生物成因硅有利于各类孔隙的保存,并增强了储集层的可压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优势岩相 储集层特征 二叠系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单井生产动态分析与管理 被引量:37
3
作者 张啸枫 唐俊伟 +1 位作者 位云生 贾成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0-114,共5页
苏里格气田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差、天然气丰度低、单井产量低,甚至不压裂就无自然产能,并且产量下降快,稳产期短,开采速度和采收率都比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这类气藏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开发技术。针对这些情况,根据气井生... 苏里格气田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差、天然气丰度低、单井产量低,甚至不压裂就无自然产能,并且产量下降快,稳产期短,开采速度和采收率都比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这类气藏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开发技术。针对这些情况,根据气井生产动态特征,建立了苏里格气田单井分类标准,综合运用气藏工程方法分析了各类气井的动态特征和递减规律,通过压降法、产量递减法和累计产量法对气井动态可采储量进行了准确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井下节流保持稳产,合理配产以提高可采储量,后期间歇生产以动用外围低渗透储量的单井管理方法,以期为类似于苏里格气田的低渗透强非均质性气藏的高效合理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气田 动态分析 可采储量 气井生产管理 产量递减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华 肖军 +2 位作者 崔宝琛 陈亮 严德天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22,共8页
从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大量的实际工作入手,论述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手段、方法和流程;描述与分析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地层单元界面,如层面、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界面、I型和II型层序界面的地表特征... 从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大量的实际工作入手,论述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手段、方法和流程;描述与分析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地层单元界面,如层面、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界面、I型和II型层序界面的地表特征及其识别标志;针对野外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图件编制问题,提出了"点、线、面、体、时"系列图件的编绘流程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 层序地层学 沉积环境 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开发注采井网系统设计探讨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学文 方宏长 齐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7-59,共3页
对比研究了低渗透率砂岩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及其产能的影响因素。裂缝的存在大大加剧了低渗透率油藏中渗透率分布的方向性,在对比分析了不同井网的特点及数值模拟结果后,提出菱形反九点井网是低渗透率油田开发中的相对合理井网。菱形... 对比研究了低渗透率砂岩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及其产能的影响因素。裂缝的存在大大加剧了低渗透率油藏中渗透率分布的方向性,在对比分析了不同井网的特点及数值模拟结果后,提出菱形反九点井网是低渗透率油田开发中的相对合理井网。菱形反九点井网中,储集层渗透率与合理排距/井距值关系密切,渗透率越低,合理排距/井距值越小,对渗透率较大的油藏,排距/井距值约为1:2。影响菱形反九点井网开发效果的因素有:采油井和注水井的压裂状况、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压裂规模、油层的韵律性、平面渗透率比值及角井的转注时机。图4表1参5(郭海莉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油田开发 油田注水 注水井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气藏开发指标数值模拟预测 被引量:8
6
作者 贾成业 姬鹏程 +2 位作者 贾爱林 孟德伟 张啸枫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104,共5页
以苏里格气田苏14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气藏精细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对低渗透砂岩气藏不同井网井距下的开发指标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针对苏里格型砂体规模较小、储量丰度低的低渗透砂岩气藏,800m&#... 以苏里格气田苏14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气藏精细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对低渗透砂岩气藏不同井网井距下的开发指标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针对苏里格型砂体规模较小、储量丰度低的低渗透砂岩气藏,800m×600m井网为最优井网,可以实现单井累计采气量和区块生产井数最大化;在800m×600m井网、区块整体稳产10年的情况下,单井最终采出量为2160×104m3,稳产期采收率为12.90%,气田最终采收率为2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14区 随机地质建模 数值模拟 开发指标 低渗透砂岩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石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5
7
作者 易海永 崔宝琛 +3 位作者 王瑶琳 邱玉超 徐胜林 李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4-464,共11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勘探发现系列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学、岩相学等综合分析,对广安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古...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勘探发现系列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学、岩相学等综合分析,对广安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古地理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广安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亮晶颗粒灰岩、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颗粒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和泥晶灰岩7种岩石类型;碳酸盐岩颗粒主要以生物碎屑为主,部分层位发育球粒;古生物化石以三叶虫、腕足和有孔虫为主,同时可见棘皮类和藻类;栖霞组沉积期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其中栖霞组晚期(栖二段)台缘滩和台内滩较为发育,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沉积环境 栖霞组 广安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卡那封盆地沉积演化规律与烃源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婷 康洪全 +2 位作者 刘东旭 李欣 赵忠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91,共11页
以研究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中生代沉积环境与烃源岩特征的关系为目的,根据盆地内400余口钻井及分析测试资料,首次系统开展了盆地中生代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评价了北卡那封盆地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深入探讨了沉积环境对烃源岩有机质发育... 以研究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中生代沉积环境与烃源岩特征的关系为目的,根据盆地内400余口钻井及分析测试资料,首次系统开展了盆地中生代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评价了北卡那封盆地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深入探讨了沉积环境对烃源岩有机质发育的影响。研究认为,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北卡那封盆地中生代沉积格局发生多次转变:晚三叠世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侏罗纪为隆拗相间的浅海、局限海沉积,早白垩世局部发育三角洲—海底扇沉积,晚白垩世为开阔海、半深海—深海沉积。盆地中生代发育两套优质烃源岩:上三叠统Mungaroo组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倾气型烃源岩和上侏罗统Dingo组局限海环境倾油型烃源岩,其中Mungaroo组倾气型烃源岩为盆地主要的供烃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卡那封盆地 中生代 沉积演化 烃源岩 三角洲 局限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明君 杨瑞召 +4 位作者 崔宝琛 李宗飞 周少强 雷安贵 孙月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117-118,共2页
将含油气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对象 ,可以建立统一的基于动力学的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有利区带和勘探目标资源评价新体系。在盆地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开发了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软件PSMES ,并应用于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的油气资源评价... 将含油气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对象 ,可以建立统一的基于动力学的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有利区带和勘探目标资源评价新体系。在盆地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开发了含油气系统定量模拟软件PSMES ,并应用于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的油气资源评价和含油气系统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资源评价 流体动力学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东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8,共7页
为了研究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规律,在二叠系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分布与其侧向运移成藏条件之间关系,对台南凹陷二叠系油侧向运移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 为了研究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规律,在二叠系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分布与其侧向运移成藏条件之间关系,对台南凹陷二叠系油侧向运移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控制。(1)油运移路径控制着油平面分布部位,二叠系油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火焰山断阶带和东部火焰山断垒带油运移路径上;(2)断—盖配置控制着油分布层位,上梧桐沟组泥岩盖层封闭区油仅分布在其下二叠系,不封闭区油上调至其上三叠系,少量分布在其下二叠系;(3)封闭断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聚集部位,凹陷西部油聚集主要是因鲁北断裂侧向封闭,而凹陷东部油聚集除了库北断裂侧向封闭外,上二叠统底不整合遮挡也起了重要作用。二叠系油侧向运聚成藏存在断层遮挡和断层—不整合遮挡2种侧向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油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火焰山断阶带和鲁克沁断垒带,少数分布在火焰山断垒带,断层—不整合遮挡油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主要分布在火焰山断垒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南凹陷 二叠系 油侧向运聚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