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被引量:9
1
作者 廖远涛 王华 +4 位作者 王家豪 肖敦清 黄传炎 夏存银 刘彦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1-572,共12页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营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拗转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浊积体...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营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拗转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浊积体系等。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受控于构造背景和层序结构样式的差异,表现为东三段层序(SQEd3)以低位域三角洲和范围扩大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二段层序(SQEd2)、东一下段层序(SQEd1x)以板桥次凹等局部地区发育的低位域三角洲和普遍发育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一上段层序(SQEd1s)低位域三角洲和高位域三角洲主要分布于歧南次凹和歧北次凹,总体形成了缓坡背景、断控斜坡背景和多级断阶背景下的3类沉积模式。基于上述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5类有利圈闭区:坡折带附近的隐蔽圈闭区、越过凹陷中心的上超尖灭圈闭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区、低位域和高位域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区、下切谷充填岩性圈闭区,构成了6个有利的勘探区带,这对于指导研究区东营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东营组 沉积体系 有利区带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综合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敬领 王贵文 +1 位作者 王亚静 秦宇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1-530,538,共11页
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孔洞识别、储层参数表征、流体性质判别及数学方法的应用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厘定了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方法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评价方法可知:依据一定的数学算法,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不仅... 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孔洞识别、储层参数表征、流体性质判别及数学方法的应用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厘定了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方法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评价方法可知:依据一定的数学算法,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不仅能很好地识别储层类型,而且能实现对储层参数的半定量、定量计算评价。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新技术(电成像和声成像)资料计算出缝洞储层的各项物性参数,结合核磁共振测井和偶极横波测井能进一步判别出流体性质。地质统计学、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数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综合研究表明,在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综合应用各种方法相互补充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测井评价 参数计算 流体性质 数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千米桥潜山储层形成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9
3
作者 付立新 杨池银 肖敦清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2期33-38,共6页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之下的千米桥潜山是一个深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潜山形成经历了中—新生代褶皱抬升—埋藏改造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复杂,有效孔隙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晚期油气的充注。...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之下的千米桥潜山是一个深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潜山形成经历了中—新生代褶皱抬升—埋藏改造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复杂,有效孔隙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晚期油气的充注。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的解析表明,中生代强烈构造变形事件之后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形成了潜山储层基本格架,而第三纪埋藏过程中发生的选择性溶蚀与胶结作用则使储层结构复杂化,储集空间分割性进一步加强。在潜山油气充注过程中,缝洞系统与供烃窗口的对接关系决定着油气主疏导网络分布,而疏导网络与储集空间的连通与否则控制潜山油气分布。千米桥潜山油气藏应属于成岩封闭的裂缝性油气藏,而非块状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碳酸盐岩储层 古潜山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藏成因 油气藏类型 千米桥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沉积格局与演变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志勇 韩国猛 +3 位作者 朱如凯 郭宏莉 王道串 李本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1-502,共12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和新近系碎屑岩沉积体,运用野外露头宏观分析与岩心、薄片微观描述来"定岩相和沉积相";依据地震相的不同特点及相变的不同位置,刻画湖岸线演化,从而对沉积体"定边界";根据重矿物组合特征...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和新近系碎屑岩沉积体,运用野外露头宏观分析与岩心、薄片微观描述来"定岩相和沉积相";依据地震相的不同特点及相变的不同位置,刻画湖岸线演化,从而对沉积体"定边界";根据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砂岩等厚图来"定主次物源"的方法,综合研究前陆盆地的沉积相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湖盆沉积格局与演变,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紫泥泉子组沉积时期,湖平面较低,天山山前带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扇三角洲朵状体;至安集海河组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山前带扇三角洲发生退积,仅沉积3个规模变小的朵状体,霍尔果斯地区扇三角洲朵状体不发育。新近系沙湾组沉积时期,由于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山前带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且气候干旱,随着湖平面的迅速下降,山前带发育更大规模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新近系2个主要物源分别是中部东湾—吐谷鲁—玛纳斯背斜、西部西湖—独山子背斜;2个次要物源分别为东部呼图壁背斜和中西部霍尔果斯背斜,此4个物源流向是由南向北。北部卡因迪克地区则是来自前陆隆起区的重要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盆地 古近系 新近系 扇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沉积中的准层序——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高志勇 韩国猛 张丽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8,共10页
在详细分析了曲流河、辫状河沉积动力学特点的基础上,在四川中部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中初步建立了3种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模式。其中,在曲流河沉积中发育2种准层序模式,其一为粒级向上变细准层序,表现为与河道水体逐渐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 在详细分析了曲流河、辫状河沉积动力学特点的基础上,在四川中部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中初步建立了3种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模式。其中,在曲流河沉积中发育2种准层序模式,其一为粒级向上变细准层序,表现为与河道水体逐渐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下河道(滞留沉积)-边滩-水面之上的天然堤、泛滥平原的相序组合;其二为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交替沉积相序组合的准层序。辫状河准层序大多表现为粒级向上变细、与河道水体向上变浅相对应的水面之下河道(滞留沉积)-心滩-水面之上的漫滩沉积相序组合的准层序,而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不发育。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是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也是与湖(海)盆准层序边界湖泛面或者海泛面在陆上所相对应的界面,但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更与海相沉积中海侵滞留沉积物而非暗色泥岩的准层序界面特征相近似。在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或决口河道沉积中,准层序界面为暴露过泥岩与上部洪水期的暗色泥岩间的界面。在建立了河流相准层序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四川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河流相沉积地层,进行了准层序在垂向相序叠加样式与时空演化关系的分析,并探讨了河流相准层序中非均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非均质性 河流相 准层序 须家河组 四川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