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油田20#钢掺水管道腐蚀穿孔失效分析
1
作者 李彦鹏 冯大成 +4 位作者 崔鹏 胡斌 宋少华 李轩鹏 付安庆 《化工设备与管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5,共6页
为探究某油田20#钢掺水管道失效原因,采用宏观形貌分析、理化性能分析、微观形貌、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以及内涂层性能测试等技术手段对20#钢掺水管道进行失效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失效管道的理化性能符合GB/T 8163—2018... 为探究某油田20#钢掺水管道失效原因,采用宏观形貌分析、理化性能分析、微观形貌、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以及内涂层性能测试等技术手段对20#钢掺水管道进行失效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失效管道的理化性能符合GB/T 8163—2018标准;造成该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管道内壁金属由于内涂层的失效剥离与介质中的氧和Cl^(-)直接接触进而发生吸氧腐蚀,管道内壁形成的腐蚀孔呈现出孔内小阳极-孔外大阴极的微电偶电池,这一过程加速了腐蚀的进程,使得管道发生内穿孔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涂层 失效分析 氧腐蚀 掺水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油藏井震联合等时地层对比技术与应用——以大港王徐庄油田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文岭 王大星 +4 位作者 萧希航 侯伯刚 黄晓娣 吴勇 马水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0-549,共10页
复杂断块、复杂岩性、复杂地层油藏受复杂断裂体系、岩性和地层尖灭或剥蚀的影响,准确合理地开展地层对比难度大。油田现场的地质分层数据往往沿用不同历史时期测井资料解释的结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分层问题,因此,在老油田重构地下... 复杂断块、复杂岩性、复杂地层油藏受复杂断裂体系、岩性和地层尖灭或剥蚀的影响,准确合理地开展地层对比难度大。油田现场的地质分层数据往往沿用不同历史时期测井资料解释的结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分层问题,因此,在老油田重构地下层位认识体系很有必要。以大港王徐庄油田为例,在总结井震联合分层方案和细分层统层对比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声波引导地震约束模式控制等时地层对比技术,将声波时差曲线引入到地质分层工作之中,提高了含钙质较高、致密或含有较大泥岩段储层地质分层的品质。井震联合等时地层对比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大港王徐庄油田地质分层的精度,为复杂油藏开展细分层和不同层系单独分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复杂岩性油藏 高含水油田 地质分层 井震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机械钻速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双进 江厚顺 +4 位作者 熊梦园 孟胡 詹炜 程荣升 王立辉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共10页
为准确预测复杂工况下的机械钻速,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机械钻速预测方法。首先对收集的8000余条钻井数据进行斯皮尔曼和曼特尔特性分析,筛选出有效施工参数,采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VMD)进行数据降噪,然后构建时序卷积网... 为准确预测复杂工况下的机械钻速,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机械钻速预测方法。首先对收集的8000余条钻井数据进行斯皮尔曼和曼特尔特性分析,筛选出有效施工参数,采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VMD)进行数据降噪,然后构建时序卷积网络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TCN-LSTM)作为数据驱动模型,并融合多元钻速预测机理模型,通过物理约束增强数据驱动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解释性,实验表明融合模型比单一数据驱动模型或机理模型预测精度更高。随后,为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采用了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IDBO)对TCN-LSTM模型进行优化,通过改进种群初始化和更新策略,实现了参数的高效搜索。消融实验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对比BP、RF、LSTM、TCN模型,TCN-LSTM-IDBO模型可以实现机械钻速的精确预测,并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可为钻井施工人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钻速预测 时序卷积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 变分模态分解 蜣螂优化算法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噪声的强低频特征及其压制方法
4
作者 王鹏飞 李国发 +2 位作者 熊金良 李皓 左黄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1532,共12页
低频信号在地震勘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所开展的野外环境噪声调查表明:环境噪声的频率成分并非白噪分布,其低频端具有更强的能量.环境噪声的这种强低频特征降低了常规方法对低频信号的恢复能力.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频段... 低频信号在地震勘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所开展的野外环境噪声调查表明:环境噪声的频率成分并非白噪分布,其低频端具有更强的能量.环境噪声的这种强低频特征降低了常规方法对低频信号的恢复能力.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频段空间预测滤波算子映射关系的低频信号恢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计算信噪比较高频段的空间预测滤波算子,然后,基于不同频段空间预测滤波算子的映射关系,由信噪比较高频段的空间预测滤波算子构建低频端的滤波算子.最后,将该预测滤波算子作用在低频地震记录上,避免强低频噪声对预测滤波算子估算精度的影响,提高低频信号的恢复精度.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测试分析表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噪声 频率特性 空间预测滤波 噪声衰减 信号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深层页岩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评价:以板桥凹陷沙三段为例
5
作者 曹强 周可佳 +7 位作者 王昌丽 孟立娜 崔宇 董越崎 李宏军 尹玲玲 时永僖 赵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22,共17页
板桥凹陷沙三段扇体前缘远端−深湖区发育典型陆相断陷湖盆深层页岩层系,为了查明板桥凹陷深层沙三段页岩沉积特征,厘定页岩油气纵向甜点段,综合评价深层页岩勘探潜力,基于岩心、录井、分析测试等数据,采用地质统计、沉积相与有机地球化... 板桥凹陷沙三段扇体前缘远端−深湖区发育典型陆相断陷湖盆深层页岩层系,为了查明板桥凹陷深层沙三段页岩沉积特征,厘定页岩油气纵向甜点段,综合评价深层页岩勘探潜力,基于岩心、录井、分析测试等数据,采用地质统计、沉积相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岩石薄片观察、全岩矿物X衍射、显微CT扫描及地球物理预测等技术,综合剖析页岩的宏观沉积特征和岩石组构类型、层理结构以及微观结构和组成特征,分析其生烃物质基础和成烃条件。结果表明,沙三段页岩层系宏观上可分为混积型、夹层型和互层型3种类型,其中混积型和夹层型分布范围广,岩石发育黑色、深灰色泥岩,为优势岩石组构类型。微观上极薄纹层、薄纹层泥页岩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为优势纹层类型。成岩演化分析表明,3350 m深度以下发育层间水快速排出带、层间水随有机质快速排出带,形成的异常高压利于微观孔隙保存。综合研究表明,板桥凹陷沙三段页岩层系主体已达成熟−高熟阶段,具备油气富集成藏、规模聚集的良好条件,并指明C2,C6甜点段为主要的油气富集段,为页岩油气勘探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湖盆 板桥凹陷 沙河街组 页岩油气 岩石类型 孔隙结构 有机碳含量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九 渤海湾盆地千米桥凝析油气田的勘探与发现 被引量:22
6
作者 吴永平 杨池银 +2 位作者 付立新 肖敦清 马晓明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3期44-52,共9页
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田发现于1998年10月,于1999年6月产油气。它是渤海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低位潜山油气田,油气藏为新生古储式,潜山北、南两侧的古近系生油凹陷为其油气来源,油气主力产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面积为57.1k... 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田发现于1998年10月,于1999年6月产油气。它是渤海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低位潜山油气田,油气藏为新生古储式,潜山北、南两侧的古近系生油凹陷为其油气来源,油气主力产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面积为57.1km2,探明油气当量达394.68×108m3。该油气田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东北倾没端,是一个受裂缝和岩溶洞穴共同控制的复杂油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本文回顾了油田的勘探和发现历程。在论述潜山油气田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实践和认识,分析了此类潜山勘探的成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千米桥油气田 古潜山油气田 奥陶纪 海相地层 油气藏特征 油气勘探史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可容纳空间曲流河河道砂体划分与识别——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小层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段冬平 侯加根 +1 位作者 吴勇 吴师慧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29,112,共4页
在低可容纳空间下,曲流河常形成厚层连片状砂体,在开发中后期,需揭示其内部砂体的结构关系。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NmⅢ-5)小层厚层曲流河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平面与剖面识别标志相结合确定复合河道边界。利用平面识别标志识别出可能... 在低可容纳空间下,曲流河常形成厚层连片状砂体,在开发中后期,需揭示其内部砂体的结构关系。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NmⅢ-5)小层厚层曲流河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平面与剖面识别标志相结合确定复合河道边界。利用平面识别标志识别出可能的河道主体和废弃河道,再利用河道边界的4种剖面特征确定复合河道的边界位置。在复合河道内部,泥岩夹层、底部的滞留沉积和砂体间的钙质胶结带是单期河道的划分标志。在羊二庄油田NmⅢ-5小层识别出4期复合河道、12期单期河道,建立了厚油层网格间距为10 m×10 m×0.25 m的精细三维构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可容纳空间 曲流河 内部构型 复合河道 单期河道 羊二庄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千米桥潜山储层形成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9
8
作者 付立新 杨池银 肖敦清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2期33-38,共6页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之下的千米桥潜山是一个深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潜山形成经历了中—新生代褶皱抬升—埋藏改造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复杂,有效孔隙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晚期油气的充注。...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之下的千米桥潜山是一个深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潜山形成经历了中—新生代褶皱抬升—埋藏改造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复杂,有效孔隙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晚期油气的充注。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的解析表明,中生代强烈构造变形事件之后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形成了潜山储层基本格架,而第三纪埋藏过程中发生的选择性溶蚀与胶结作用则使储层结构复杂化,储集空间分割性进一步加强。在潜山油气充注过程中,缝洞系统与供烃窗口的对接关系决定着油气主疏导网络分布,而疏导网络与储集空间的连通与否则控制潜山油气分布。千米桥潜山油气藏应属于成岩封闭的裂缝性油气藏,而非块状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碳酸盐岩储层 古潜山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藏成因 油气藏类型 千米桥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济绿色的原油外输系统运行优化
9
作者 孙文苑 陈杰 +1 位作者 项勇 陈倩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针对原油外输系统高温运输、储存导致运营成本高、污染物排放多的问题,提出一种原油外输系统运行优化模型。该模型以运营成本、环保成本最低为目标,综合考虑流量平衡、管道水热力平衡、压力越站等约束,采用分段线性法处理原油黏温关系... 针对原油外输系统高温运输、储存导致运营成本高、污染物排放多的问题,提出一种原油外输系统运行优化模型。该模型以运营成本、环保成本最低为目标,综合考虑流量平衡、管道水热力平衡、压力越站等约束,采用分段线性法处理原油黏温关系曲线、压降方程中的非线性项,将MINLP模型转化为MILP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华北某外输系统,优化后总运行成本和环保成本最大可分别降低24.3%、30.6%;对原油价格、地温和输量进行变工况分析,结果表明增大输量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经济性、环保节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外输系统 经济绿色 运行优化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水集输多因素腐蚀环境中20钢的腐蚀行为
10
作者 常铭 王菁 +4 位作者 殷新田 王瑟 王玉博 潘景亚 李轩鹏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8,共7页
采用响应曲面法(RSM)研究了掺水集输多因素腐蚀环境中20钢的腐蚀行为。通过设计试验,构建了温度、溶氧含量、硫酸盐还原菌(SRB)含量、H_(2)S含量等因素及其耦合与腐蚀电流密度(J_(corr))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模型和各因素... 采用响应曲面法(RSM)研究了掺水集输多因素腐蚀环境中20钢的腐蚀行为。通过设计试验,构建了温度、溶氧含量、硫酸盐还原菌(SRB)含量、H_(2)S含量等因素及其耦合与腐蚀电流密度(J_(corr))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模型和各因素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温度、溶氧含量、SRB含量、温度与溶氧含量耦合、温度与SRB含量耦合、SRB含量和溶氧含量耦合对腐蚀电流密度影响显著,但是当H_2S质量分数在0~529mg/kg范围内时H_(2)S含量以及其与其他因素的耦合影响不显著;P_(areto)权重分析显示各单一因素及耦合因素对腐蚀电流密度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温度(64.90%)、溶氧含量(15.27%)、温度和溶氧含量耦合(9.39%)、温度和SRB含量耦合(5.29%)、SRB含量(2.67%)、SRB含量和溶氧含量耦合(2.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因素腐蚀环境 20钢 响应曲面法(RSM) 方差分析 权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20号钢弯头的失效原因
11
作者 朱凯峰 苏锋 +1 位作者 崔鹏 李轩鹏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112,118,共7页
通过理化性能检测、组织分析、腐蚀形貌、产物膜分析、流体和冲刷腐蚀数值模拟等手段,并结合现场服役工况,系统分析了某油田20号钢弯头短期内3次腐蚀穿孔的原因。结果表明:CO_(2)吞吐过程导致弯头部位出现CO_(2)腐蚀,生成的腐蚀产物膜... 通过理化性能检测、组织分析、腐蚀形貌、产物膜分析、流体和冲刷腐蚀数值模拟等手段,并结合现场服役工况,系统分析了某油田20号钢弯头短期内3次腐蚀穿孔的原因。结果表明:CO_(2)吞吐过程导致弯头部位出现CO_(2)腐蚀,生成的腐蚀产物膜疏松多孔,同时介质中固体颗粒的存在导致弯头外弧侧出现冲刷腐蚀。在CO_(2)腐蚀和冲刷腐蚀的共同作用下,弯头外弧侧FeCO3产物膜破坏,金属基体裸露,外弧侧壁厚迅速减薄最终发生穿孔。最后,给出了避免或减缓此类弯头失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号钢 弯头 腐蚀穿孔 冲刷腐蚀 CO_(2)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改性纳米碳酸钙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维安 李国真 +4 位作者 贾江鸿 张金昭 江琳 余婷 苏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4,共9页
纳米碳酸钙在钻井液中具有降滤失及封堵作用、且环保,但分散性差、易团聚,导致效果不理想。使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再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将抗温、抗盐单体接枝到改性纳米碳酸钙表面,得到改性纳米碳酸钙降滤失剂SDNPJ-2,... 纳米碳酸钙在钻井液中具有降滤失及封堵作用、且环保,但分散性差、易团聚,导致效果不理想。使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再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将抗温、抗盐单体接枝到改性纳米碳酸钙表面,得到改性纳米碳酸钙降滤失剂SDNPJ-2,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进行表征,同时对比评价其综合性能,通过对膨润土基浆粒径、zeta电位分析,滤饼扫描电镜(SEM)分析,考察SDNPJ-2在黏土颗粒上的吸附特征,研究改性纳米碳酸钙降滤失剂在水基钻井液中的降滤失机制。结果表明:SDNPJ-2可抗230℃高温;1%SDNPJ-2可分别使4%膨润土基浆、25%盐水基浆、10%CaCl_(2)基浆150℃/(16 h)老化后的API滤失量降低70%、89%和85%,可抗氯化钠250000 mg/L、抗氯化钙100000 mg/L,降滤失效果优于国外同类目前最优产品Driscal D;生化需氧量(BOD_(5))为558 mg/L、BOD_(5)/COD(化学需氧量)达22.6%,可生物降解;SDNPJ-2通过酰胺基团吸附于黏土表面、改善其分散性,优化体系粒径级配、通过物理堆积有效封堵滤饼和地层孔隙,两方面协同达到优良的降滤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降滤失剂 钻井液 耐温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及其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迁移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05
13
作者 索艳慧 李三忠 +2 位作者 戴黎明 刘鑫 周立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02-2618,共17页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西太平洋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对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等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地区中最具...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西太平洋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对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等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地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的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占据了全球板块汇聚中心的独特位置,并同时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入、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台湾造山带的楔入的联合作用,自新生代以来,形成了宽阔的自西向东后退式的沟弧盆体系。中国东部及邻区作为西太平活动大陆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地构造背景下,新生代的构造特征总体也表现出自西向东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在盆地的断裂活动性、沉积作用、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西向东变新逐步演化,新生代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油气成藏要素也表现出西早东晚、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这种成藏规律的识别对于中国东部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从板缘、板内和板下过程和机制,探讨了盆内和盆间的新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岩浆-成盆-成藏等的向洋变新迁移和跃迁是晚中生代以来挤出构造和新生代北西向壳内伸展、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软流圈向东流动的远程效应及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及其大陆边缘 构造迁移 板缘 板内 板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结构构造与演化 被引量:77
14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8 位作者 周立宏 戴黎明 周均太 赵峰梅 卢异 蒲秀刚 楼达 吴奇 焦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62-1379,共18页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有汾渭地堑、胶莱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内部一些次级拉分构造单元等。黄骅坳陷就是这样一个拉分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地带,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分割西侧北北东向的冀中坳陷和东侧北西西向的济阳坳陷,是发育在一个...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有汾渭地堑、胶莱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内部一些次级拉分构造单元等。黄骅坳陷就是这样一个拉分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地带,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分割西侧北北东向的冀中坳陷和东侧北西西向的济阳坳陷,是发育在一个巨型走滑构造带中的新生代拉分盆地。黄骅坳陷的西界为沧东断裂系,东界为兰聊—盐山—羊二庄断裂系,最大负向构造单元在'大歧口凹陷',古近系最大沉积厚度达11km以上,是渤海湾地区地壳伸展最剧烈的地区。黄骅坳陷东、西边界相对较陡,受其控制,整个黄骅坳陷表现为拉分盆地;而'大歧口凹陷'为其主体,'大歧口凹陷'内部构造样式的控制性构造为东西向的断裂,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沧东断裂等;所以,黄骅坳陷内部单个凹陷具有比较独特的下部为地堑式断陷、上部叠加北断南超的箕状结构。黄骅坳陷内部的凸起是沙一期才开始出现并起分割沉积空间的作用,沙一期以前,现今的歧口主凹、板桥次凹、歧北次凹、歧南次凹、北塘凹陷等都还是统一的一个湖盆。黄骅坳陷主要构造总体可划分为北北东向盆缘走滑断裂系、北东东向区域伸展断裂系、东西向盆内次级伸展构造和南北向变换构造,其中,最为显著的分割构造就是南北走向的沿岸变换带与孔店隆起。不同的伸展构造区受统一的基底拆离构造系统控制。'大歧口凹陷'的结构构造是华北克拉通破坏晚期阶段裂解过程的直接记录,是区域北北西向伸展背景下的产物。盆地构造经历了4个重要发展阶段:始新世孔店事件形成的拓展裂解阶段、渐新世初济阳运动事件形成的地堑式拉分断陷阶段、渐新世末东营运动形成的箕状断陷阶段、中—上新世热沉降期的碟状挠曲拗陷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拉分盆地 黄骅坳陷 渐新世 歧口凹陷 华北克拉通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成岩史分析和成岩阶段预测 被引量:42
15
作者 肖丽华 孟元林 +5 位作者 牛嘉玉 王志国 殷秀兰 祝文亮 张连雪 王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6-362,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有机酸生成和水岩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化学动力学模型中加入超压因子增加反应活化能,即可用于超压条件下有机质热演化和成岩作用的模拟。歧口凹陷深层(>3500m)主要为沙河街组(始新—...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有机酸生成和水岩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化学动力学模型中加入超压因子增加反应活化能,即可用于超压条件下有机质热演化和成岩作用的模拟。歧口凹陷深层(>3500m)主要为沙河街组(始新—渐新世)。在沙河街组沉积末期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就进入晚成岩阶段A1期,烃源岩开始生烃,生、储、盖层发育史与圈闭发育史匹配良好,油气藏开始形成。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渐新世)—新近纪,沙河街组大部分地层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是其主要成藏期。现今沙河街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的上部仍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然而,沙三段的下部在歧口凹陷的北部地区已进入晚成岩阶段BC期,镜质组反射率Ro≥1.3%,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储层物性较差,不利于成藏,但在南部地区的沙三段下部还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生、储、盖层发育,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用 成岩模拟 超压 古地温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带的控砂作用--储层预测的新思路 被引量:49
16
作者 王家豪 王华 +2 位作者 肖敦清 韦阿娟 廖远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5,共7页
断陷盆地中常见横向凸起、走向斜坡两种典型传递带类型,与之对应的断层下降盘普遍发育大型扇三角洲或浊积扇砂体,其控砂作用的机制在于同沉积断裂活动导致的古地貌差异,尤其是传递带断层下盘的古地貌低地对物源供给水系起着汇聚和引导... 断陷盆地中常见横向凸起、走向斜坡两种典型传递带类型,与之对应的断层下降盘普遍发育大型扇三角洲或浊积扇砂体,其控砂作用的机制在于同沉积断裂活动导致的古地貌差异,尤其是传递带断层下盘的古地貌低地对物源供给水系起着汇聚和引导作用。此外,在盆地中央的大型纵向隆起带上发育的反向平行型传递带,其形成的断沟、断槽常常成为沉积物轴向输送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带 伸展构造体系 储层预测 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第三系层序格架下的油气藏富集规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传炎 王华 +4 位作者 吴永平 陈思 王家豪 任陪罡 夏存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6-995,共10页
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出发,对歧口凹陷内1340口钻井进行筛选,将钻井现已揭示的油气藏投影到层序格架中,对油气藏的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油气主要富集在二级层序界面附近,距离二级层序界面越近油气越富集。在层序内部,油气... 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出发,对歧口凹陷内1340口钻井进行筛选,将钻井现已揭示的油气藏投影到层序格架中,对油气藏的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油气主要富集在二级层序界面附近,距离二级层序界面越近油气越富集。在层序内部,油气主要富集在最大湖泛面以下的湖扩体系域与低位体系域中。在各个层序中又有一定的差异:二级层序界面以上,油气主要富集在层序内部最大湖泛面以下的湖扩体系域与低位体系域中;在二级层序界面以下,主要富集在高位体系域中。平面上,油气藏主要富集在凹陷边缘断层控制的陡坡带附近,挠曲坡折带油气藏富集最少,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据此,作者提出了三元耦合控有利勘探区带的设想,即二级层序界面+相应的三级层序体系域+可对比的凹陷坡折带类型=油气勘探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层序地层学 三元耦合 歧口凹陷 第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曲长伟 林春明 +3 位作者 蔡明俊 程远忠 王兵杰 张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88-1602,共15页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分布广泛,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根据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沙三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白云岩有层状、结...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分布广泛,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根据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沙三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白云岩有层状、结核状、均匀块状和裂缝充填等4种产状,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和裂缝;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差,孔洞缝共同发育的层段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段,储层的含油性与储层的岩性及物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白云岩储层正处于中成岩阶段,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机械压实、压溶、胶结、溶蚀、重结晶和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的改造,其中溶蚀作用可分为三期,后两期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白云岩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准同生期的回流渗透白云岩化和成岩期的埋藏白云岩化。影响白云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环境、白云岩化作用和裂缝发育程度,沉积环境对白云岩储层物性起决定性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空间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裂缝的发育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提高了储层的储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北塘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地一体化测量的近地表品质因子Q值估算与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翟桐立 马雄 +4 位作者 彭雪梅 王文进 国春香 蔡爱兵 刘次源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5-690,共6页
疏松的近地表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是导致地震记录分辨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准确求取近地表地层Q值可为地震波能量和频率的补偿处理提供确切参数。针对常规微测井近地表Q值估计时面临的激发与接收耦合的一致性、虚反射以及近场问题等... 疏松的近地表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是导致地震记录分辨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准确求取近地表地层Q值可为地震波能量和频率的补偿处理提供确切参数。针对常规微测井近地表Q值估计时面临的激发与接收耦合的一致性、虚反射以及近场问题等,提出了一种深井激发、浅井和地面短排列联合接收的井地一体化测量的近地表Q值估算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低速层底部界面虚反射对子波的干涉,最大限度保证激发和接收的耦合一致性。大港探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深井激发、浅井和地面短排列联合接收的井地一体化测量方法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近地表低、降速层品质因子Q值,为近地表吸收衰减补偿处理奠定了基础。经补偿处理后的叠加剖面不仅拓宽了目的层频带,提高了地震资料分辨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地震数据分辨薄互储层和特殊岩性边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地一体化 近地表 品质因子 谱比法 微测井 Q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沉积格局与演变 被引量:15
20
作者 高志勇 韩国猛 +3 位作者 朱如凯 郭宏莉 王道串 李本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1-502,共12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和新近系碎屑岩沉积体,运用野外露头宏观分析与岩心、薄片微观描述来"定岩相和沉积相";依据地震相的不同特点及相变的不同位置,刻画湖岸线演化,从而对沉积体"定边界";根据重矿物组合特征...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和新近系碎屑岩沉积体,运用野外露头宏观分析与岩心、薄片微观描述来"定岩相和沉积相";依据地震相的不同特点及相变的不同位置,刻画湖岸线演化,从而对沉积体"定边界";根据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砂岩等厚图来"定主次物源"的方法,综合研究前陆盆地的沉积相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湖盆沉积格局与演变,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紫泥泉子组沉积时期,湖平面较低,天山山前带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扇三角洲朵状体;至安集海河组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山前带扇三角洲发生退积,仅沉积3个规模变小的朵状体,霍尔果斯地区扇三角洲朵状体不发育。新近系沙湾组沉积时期,由于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山前带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且气候干旱,随着湖平面的迅速下降,山前带发育更大规模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新近系2个主要物源分别是中部东湾—吐谷鲁—玛纳斯背斜、西部西湖—独山子背斜;2个次要物源分别为东部呼图壁背斜和中西部霍尔果斯背斜,此4个物源流向是由南向北。北部卡因迪克地区则是来自前陆隆起区的重要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盆地 古近系 新近系 扇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