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掺氢天然气输送管线钢氢脆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贾雪峰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6,共9页
近年来,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网输送氢气以其经济性和高效性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氢气导致管线钢的氢脆问题给管道的长期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挑战,掺氢天然气输送管线钢的氢脆行为研究迫在眉睫。综述了金属氢脆机理的研究进... 近年来,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网输送氢气以其经济性和高效性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氢气导致管线钢的氢脆问题给管道的长期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挑战,掺氢天然气输送管线钢的氢脆行为研究迫在眉睫。综述了金属氢脆机理的研究进展,对氢气/掺氢天然气环境中管线钢金属力学性能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此外,还介绍了抑制管线钢氢脆行为的常用方法,为氢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参考,从而保障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线钢 氢气 掺氢天然气 氢脆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油田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乾146区块开发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苗长盛 董清水 +3 位作者 张旗 崔大勇 许圣传 王敏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5,共7页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39小层主要发育A、B类优质储层流动单元,42、41、38小层则以C、D、E类储层流动单元为主,各小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及展布与初始产能吻合度较高,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差异是控制本区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油藏地质特征及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对各储层流动单元的注采渗流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总结出乾146区块高台子油层XII砂组中剩余油分布的5条规律,据此在剩余油分布预测区部署了1口扩边井和2口老区加密井,投产后分别获得了11.2t/d、5.5t/d和8.6t/d的初始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多参数模糊聚类分析 油田老区挖潜 高台子油层 乾146区块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的修正及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锦铭 孙凯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8-80,共3页
对隐患的评价分级是治理的重要依据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是常用的一种危险评价方法。笔者认为 ,这种方法中的L项过于强调生产系统自身的客观不利因素 ,对管理行为外界主观因素没有考虑 ,恰恰就是这些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客观不... 对隐患的评价分级是治理的重要依据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是常用的一种危险评价方法。笔者认为 ,这种方法中的L项过于强调生产系统自身的客观不利因素 ,对管理行为外界主观因素没有考虑 ,恰恰就是这些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客观不利因素。因此 ,通过对L项的修正 ,客观地评价危险的等级 ,从而降低了安全投入 ,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隐患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修正 石油储运行业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开发过程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评《石油地质与勘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欧阳兆灼 李乙鸿 李朝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20-I0020,共1页
全球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严重的地区失衡,其中中东和亚太地区是最突出的。中东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供过于求问题,而亚太地区则严重供不应求。因此,能源行业正朝着全球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各能源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全球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严重的地区失衡,其中中东和亚太地区是最突出的。中东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供过于求问题,而亚太地区则严重供不应求。因此,能源行业正朝着全球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各能源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为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的石油和石化行业必须朝着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参考了郭玉海等编写,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石油地质与勘探》一书,该书以石油油藏的地质结构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石油地质结构、勘探技术和开发知识,为石油高效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业出版社 石油开发 能源行业 地质勘探技术 石油资源 能源安全 中东地区 供过于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军 宋新民 +2 位作者 薛培华 张海龙 孙景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4°~7°,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细分 单砂体构型 空间配置 剩余油 曲流河油藏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史超群 王云龙 +11 位作者 秦智 林艳波 潘兆光 陈国辉 刘小芹 鲍志东 陶醉 方松 窦鲁星 姚婷婷 杨尚锋 杨益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是导致大安油田泉...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是导致大安油田泉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物性变差最主要的成岩作用。研究区储集层压实程度为中等,压实破坏程度与储集层复合砂体厚度、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变差的又一重要因素。区内胶结作用强度较弱,胶结作用减孔率与相对构型界面的位置、石英绝对含量、碎屑组分含量和杂基含量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溶蚀作用对区内储集层物性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小。溶蚀作用增孔率与复合砂体厚度、杂基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压实、胶结、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改造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反映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河道厚度规模、水动力强度等沉积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强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泉头组 泉四段 成岩作用 特低渗—超低渗 储集层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与多期地壳再造事件
7
作者 傅雪梅 李猛 +1 位作者 杨巍 王超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55-2671,共17页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具有929±6 Ma变质年龄、915±6~904±5 M...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广泛出露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具有929±6 Ma变质年龄、915±6~904±5 Ma岩浆结晶年龄以及420±3~402±4 Ma的变质流体改造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鱼卡河、开屏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K_(2)O/Na_(2)O比值为1.53~2.60,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有低的锆石ε_(Hf)(t)值(-12.86~-0.76),源岩为变沉积岩或变质杂砂岩。彩石沟、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K_(2)O/Na_(2)O<1,为中钾钙碱性系列,与鱼卡河、开屏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相比,Eu异常不明显,具有Sr正异常,源岩具有角闪岩或英云闪长岩源区特征。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ε_(Hf)(t)值为-5.21~+15.52,说明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的源区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其源区可能以基性新生地壳物质为主,存在一定的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样品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源区角闪石和白云母的脱水熔融,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饱含水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鱼卡地体中约915~904 Ma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其中石棉矿西沟花岗质片麻岩记录了新元古代地壳在420~400 Ma的变质流体改造事件,可能与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有关。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多期熔融/变质流体改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超高压变质地体 大陆地壳 花岗岩 脱水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守伟 范晶 王颖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2,共10页
致密油的勘探开发,使松辽盆地南部的石油资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需要开展新一轮系统的资源评价。松辽盆地南部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中浅层,中浅层发育下部、中部和上部等3套成藏组合,常规油在3个组合中均有分布,致密油发育于下组合... 致密油的勘探开发,使松辽盆地南部的石油资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需要开展新一轮系统的资源评价。松辽盆地南部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中浅层,中浅层发育下部、中部和上部等3套成藏组合,常规油在3个组合中均有分布,致密油发育于下组合。对于常规油,建立了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等3种类型的刻度区,划分了13个评价单元,资源评价方法以统计法和类比法为主;对于致密油,建立了1个刻度区,按照渗透率大小划分了3个评价单元,资源评价方法采用了资源丰度分类类比法、小面元容积法。评价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石油资源量约为32.2×10^8t,其中常规油资源量为22.5×10^8t,致密油资源量为9.7×10^8t;剩余石油资源量约10×10^8t,其中,常规油为5.7×10^8t,主要分布于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致密油为4.3×10^8t,主要分布于扶余油层。大情字井地区的高台子油层和乾安地区的扶余油层,是近期-中期勘探的重点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油 致密油 资源评价 勘探方向 白垩纪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混相驱提高石油采收率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海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吉林油田黑59区块CO2驱油先导试验在注气一段时间以后,仍有部分油井不见效。为了明确影响CO2混相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原因,开展了岩心驱替实验和岩心核磁共振检测实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CO2混相驱可以降低CO2—原油体系的启动压力... 吉林油田黑59区块CO2驱油先导试验在注气一段时间以后,仍有部分油井不见效。为了明确影响CO2混相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原因,开展了岩心驱替实验和岩心核磁共振检测实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CO2混相驱可以降低CO2—原油体系的启动压力梯度。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CO2混相驱可以驱动水驱无法动用的低孔低渗储层中的原油。在室内实验研究的指导下,对现场不见效油井的低渗储层进行补孔压裂试验,见到了显著的增油效果,验证了CO2驱在低渗透非均质储层中的驱替波及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启动压力梯度 核磁共振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全量化处理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水平转化特征
10
作者 钟全发 钟琳 +4 位作者 徐国徽 金青海 余瑾 徐飞 何頔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7,共9页
为探究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在全量化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去除和转化规律,以深圳某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膜浓缩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全面表征了DOM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化特征。该中转站采用“生化+高级氧化+生... 为探究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在全量化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去除和转化规律,以深圳某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膜浓缩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全面表征了DOM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化特征。该中转站采用“生化+高级氧化+生化”的全量化处理工艺,处理后膜浓缩液色度明显降低,COD和DOC去除率均可达90%以上。紫外可见光谱表明,DOM的芳香性经生化处理后略有提高,而经紫外光/Fenton处理后又显著降低。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表明,膜浓缩液中荧光物质以腐殖质和黄腐酸为主,所识别出的4种荧光组分在经全量化工艺处理后可被完全去除。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分析表明,膜浓缩液DOM以CHO物质以及木质素/富羧基脂环类物质为主,其质量分数分别可达61%~66%和67%~72%。一生化工艺对DOM的去除及转化作用有限,处理过程中仅观察到少量有机物的去除和生成。紫外光/Fenton工艺作为全量化处理中的核心技术可大量去除有机污染物,且所去除的物质主要集中在更低氧化度区域[n(O)/n(C)<0.6],生成的物质则主要集中于高氧化度区域[n(O)/n(C)>0.6]。二生化工艺处理能继续去除有机物,并且仅观察到少量产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 全量化处理 生化处理 高级氧化 溶解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及生态脆弱性分析
11
作者 李康宁 林伊琳 +2 位作者 赵俊三 王健 葛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95,共13页
探究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及生态脆弱性对其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和地理探测器,探究植被覆盖时... 探究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及生态脆弱性对其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和地理探测器,探究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并运用“敏感恢复-压力”模型评价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植被NDVI和kNDVI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改善区域主要在东北部和西部,分别占73.70%和79.79%,退化区域主要在中部和南部,分别占23.23%和18.18%。(2)降水量、海拔和气温是主导因素,因子间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降水量在573~675 mm、海拔在3447~3850 m范围内更适宜植被生长。(3)生态脆弱性程度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呈递增趋势,空间差异显著,该地区生态脆弱性较高,NDVI和kNDVI代表的重度、极度脆弱性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35.38%和3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kNDVI 植被时空变化 生态脆弱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断陷神字井—哈什坨洼槽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意义
12
作者 滕家铭 苗蒙 +7 位作者 赵丹 杨光 胡佳 张珈畅 任玉洪 苗露 仇谢 宋立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8784-8795,共12页
神字井—哈什坨洼槽位处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中部,油气勘探前景良好,是松辽盆地有利的油气富集带,其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因的影响分析对于长岭断陷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构造特征、断层古落差、活动速率及生长指数对洼槽开展... 神字井—哈什坨洼槽位处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中部,油气勘探前景良好,是松辽盆地有利的油气富集带,其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因的影响分析对于长岭断陷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构造特征、断层古落差、活动速率及生长指数对洼槽开展构造演化分析,结合地层剥蚀特征,明确了神字井—哈什坨洼槽早期为共同沉积,沙河子组末期受挤压隆升影响,整体剥蚀分割,哈什坨洼槽西侧隆升在登娄库组时期进一步加强。同时明确了长岭断陷神字井洼槽-哈什坨洼槽断陷层构造演化为断陷-同沉积-反转的纵向演化规律,而这种早期快速沉降,晚期反转隆升,形成了较为有利的下生上储型成藏组合模式,研究成果可为长岭断陷古构造恢复与进一步勘探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断陷 神字井洼槽 哈什坨洼槽 断裂活动 剥蚀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OA优化VMD-IAWT岩石声发射信号降噪算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婷婷 徐华一 +2 位作者 赵万春 刘永胜 何增军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66,共17页
针对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AE)信号夹杂大量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斑马优化算法(ZOA)改进变分模态分解(VMD)并与改进的自适应小波阈值(IAWT)联合的声发射信号降噪算法。利用ZOA算法优选出影响VMD分解效果的模态个数K和二次惩... 针对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AE)信号夹杂大量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斑马优化算法(ZOA)改进变分模态分解(VMD)并与改进的自适应小波阈值(IAWT)联合的声发射信号降噪算法。利用ZOA算法优选出影响VMD分解效果的模态个数K和二次惩罚因子α;通过相关系数将分解出的IMFs划分为有效分量、含噪分量和剔除分量;针对小波阈值(WT)降噪算法不具备自动调整小波基以及软、硬阈值函数存在偏差大和不连续的弊端,提出了IAWT算法去除IMFs中的噪声分量,并与有效分量合并重构,得到降噪后的AE信号。通过模拟和实测AE信号验证并与现有降噪算法对比,结果表明ZOA-VMD-IAWT降噪算法适合处理AE信号,信号的时频特征得以保留。研究结果可为岩石AE信号理论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声发射信号 斑马优化算法 变分模态分解 自适应小波阈值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环境下水泥单矿C_(2)S的腐蚀速率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熹颖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6-653,共8页
在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过程中,固井水泥容易与井下的酸性介质CO_(2)发生碳酸化反应,腐蚀固井水泥石造成水泥石力学性能大幅度衰退。针对水泥石单矿C_(2)S在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环境中腐蚀反应速率不清晰的问题,通过SEM、XRD以及TG的... 在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过程中,固井水泥容易与井下的酸性介质CO_(2)发生碳酸化反应,腐蚀固井水泥石造成水泥石力学性能大幅度衰退。针对水泥石单矿C_(2)S在CO_(2)地质封存和利用环境中腐蚀反应速率不清晰的问题,通过SEM、XRD以及TG的测试方法,定量分析C_(2)S腐蚀产物的变化规律。根据腐蚀产物CaCO_(3)的摩尔生成率和非稳态扩散渗透模型拟合得到腐蚀反应产物CaCO_(3)的生成系数α。SEM实验结果表明,腐蚀反应后C_(2)S水泥单矿颗粒的表面均有较大改变,生成了部分腐蚀产物CaCO_(3);XRD结果表明,单矿C_(2)S腐蚀产物CaCO_(3)的晶型主要有方解石和文石;TG测试结果表明,C_(2)S水泥单矿随着腐蚀龄期的增加,腐蚀产物的量均明显增加。拟合结果表明,C_(2)S腐蚀产物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0℃下CaCO_(3)腐蚀产物的生成速率系数α最大为54.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2)S CO_(2)封存与利用 物相定量分析 CO_(2)腐蚀反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千慧 李海波 +5 位作者 邢济麟 杨正明 薛伟 姚兰兰 杜猛 孟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42-4951,共10页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实验岩心T 2谱右峰比例减少,可动油变少。区块一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7.88%,区块二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4.56%;不同渗透率岩心均含有一定量微米级渗流通道,两区块岩心中微米喉/缝控制的可动油分别为9.34%和5.7%;0.10~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低,区块一平均为4.05%,区块二平均为3.22%;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区块一为4.49%,区块二为5.64%。区块一大于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区块二更高,区块二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高。高压压汞表明,目标页岩油储层有一定比例较大喉道发育,但基质喉道总体非常小,主要喉道分布在5~30 nm,6块岩心平均喉道半径为30 nm,储层喉道分布和可动油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喉道分布特征决定了可动油的分布特征。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目标页岩油藏基质致密、喉道小,多数孔隙呈孤立状,部分储层发育裂缝隙、间裂缝等微裂缝,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一定比例微裂缝,因此离心力较小时能驱出一定量的原油,但储层基质整体致密,喉道小,导致其总可动油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高速离心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南自贡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成因及地震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雷 纪学武 +6 位作者 屈卫华 孙增玖 柯钦 孙国翔 查小军 陈迎楠 李瑞珍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48,471,共13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茅口组大量非构造圈闭钻井获得高产,证实了岩溶储层是茅口组岩性气藏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但岩溶储层的成因及地震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不同地区的岩溶储层预测方法不尽相同。通过对蜀南自贡地区茅口组构造特征、... 近年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茅口组大量非构造圈闭钻井获得高产,证实了岩溶储层是茅口组岩性气藏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但岩溶储层的成因及地震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不同地区的岩溶储层预测方法不尽相同。通过对蜀南自贡地区茅口组构造特征、地层特征和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得出以下5方面认识:①台内滩相是岩溶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自贡地区茅口组台内滩相主要在茅三段和茅二b段发育;②东吴运动差异抬升是研究区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③断层形成于茅口组沉积之后,茅口组顶部岩溶储层受后期局部持续风化控制,茅口组内部岩溶储层受后期断层改造控制;④距茅口组顶距离不同,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同,茅三段表层型岩溶储层物性与茅口组顶部波峰振幅呈负相关,茅二b段内幕型岩溶储层物性则与茅口组内部波峰振幅呈正相关;⑤表层型岩溶储层在平面上不依赖断层且具有一定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南自贡地区 茅口组 岩溶储层成因 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东吴运动 内幕型岩溶 表层型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退役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方案构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国荣 黄泽奇 +6 位作者 周守为 刘清友 钟林 郭欣承 陈勇 陈义哲 黄春海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5-258,共14页
海洋退役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是集约利用资源、充分挖掘退役平台经济及生态效益的优选模式,是维护和提升海洋领域碳减排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海洋领域绿色低碳开发进程刚刚起步,退役海洋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多停留在概念设想层面,亟... 海洋退役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是集约利用资源、充分挖掘退役平台经济及生态效益的优选模式,是维护和提升海洋领域碳减排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海洋领域绿色低碳开发进程刚刚起步,退役海洋油气平台低碳化改建多停留在概念设想层面,亟需立足低碳化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性改建方案。本文完成了我国退役油气平台处置现状和低碳化技术水平的调研分析,提出了构建海上碳循环利用枢纽的改建主导形式以及3条低碳化改建路线,明确了平台安全评估、改建方案选取策略、全生命周期环境保护等平台改建的关键工程实施策略。针对平台改建法规及政策缺失、海洋领域低碳化技术应用存在短板、跨产业合作机制不明确等现实问题,建议健全平台改建法规及引导政策;聚焦核心技术装备的海上应用性能,优化技术理论支撑,加紧国产装备转型;优先开展退役平台的改建示范工程,以推动我国海洋退役平台低碳化改建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油气平台 低碳化改建 碳循环利用枢纽 平台改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储层特征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杨铭辉 郭力 +2 位作者 赵洪涛 史雅丽 张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0-334,共5页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深层发育4种类型的储层,以往的勘探成果证实,砂岩、砂砾岩是主要储集层。各断陷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强烈,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盆地东南深层...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深层发育4种类型的储层,以往的勘探成果证实,砂岩、砂砾岩是主要储集层。各断陷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强烈,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盆地东南深层的砂岩和砂砾岩储层中,发育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各断陷中泉头组一段储层的物性相对较好,应是今后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王府断陷各层位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火山岩 变质岩 储层 次生孔隙 成岩作用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生气潜力评价 被引量:13
19
作者 黄志龙 王斌 +3 位作者 张秀颀 唐振兴 贺君玲 逯晓喻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55-65,共11页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热演化程度普遍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松辽盆地在三叠纪经历了长期的暴露剥蚀,之后又发生快速深埋,致使上古生界烃源岩普遍发生了二次生烃过程。因此,对上古生界烃源岩生气潜力的综合评价,...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热演化程度普遍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松辽盆地在三叠纪经历了长期的暴露剥蚀,之后又发生快速深埋,致使上古生界烃源岩普遍发生了二次生烃过程。因此,对上古生界烃源岩生气潜力的综合评价,应该包括一次生烃和二次生烃2部分。通过生烃热模拟试验、镜质体反射率和有机碳含量的恢复,证实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现今生烃潜力已经很低,地质历史时期其生烃潜力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一次生烃以盆地西部和北部地区为主,二次生烃以盆地东部为主。在上述关键参数恢复的基础上,采用热降解率法分别计算了上古生界烃源岩的一次生气量和二次生气量。计算结果显示:上古生界烃源岩一次生气量约为566.24×1012 m3,二次生烃所提供的天然气资源量为(0.97~1.29)×1012 m3;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地区主要为大庆—肇州和大安—农安一带,盆地西部已经没有生气能力,北部生气区范围小,东部成为主要的有效生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模拟 镜质体反射率 有机碳含量 生气潜力 上古生界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艳 张秀颀 +5 位作者 逯晓喻 崔洋 唐振兴 王斌 贺君玲 黄志龙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9-48,共10页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不相同。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和采集的上古生界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特征及其有...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不相同。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和采集的上古生界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较差(主要为Ⅲ型和Ⅱ2型),现今热演化程度高(已达到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后期生烃潜力有限,但不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生烃贡献小;肇源、长岭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为后期深埋藏型,存在二次生烃,为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对天然气资源有贡献;杜尔伯特地区由于受周边侵入岩烘烤、后期浅埋深等因素的影响,古地温远高于现今地温,不能发生二次生烃,烃源岩基本无效。因此,松辽盆地肇源、长岭地区为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利生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演化史 上古生界 地球化学 二次生烃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