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驱后油田采出液地面增殖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任付平 余吉良 +4 位作者 陈京生 霍然 邵忠华 刘倩 吴应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54,共4页
利用微生物驱后油田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在室内开展了微生物驱采出液地面增殖技术研究。该方法可使回注的采出液菌数由6.4×105个/m L增至3.6×108个/m L;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烃氧化菌、发酵菌、反硝化菌菌数增加3率4个数量级,... 利用微生物驱后油田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在室内开展了微生物驱采出液地面增殖技术研究。该方法可使回注的采出液菌数由6.4×105个/m L增至3.6×108个/m L;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烃氧化菌、发酵菌、反硝化菌菌数增加3率4个数量级,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菌数降低1个数量级;向微生物驱采出液中添加营养剂和油田混合油,乳化液表面张力降低35.4%,原油黏度降低43.0%。通过整体提高注入液菌数,可使采出液菌数增至107个/m L,采收率在原微生物驱的基础上增加10.67百分点。利用现场污水处理流程中的处理容器开展了现场试验,措施后回注采出液菌数提高到5.8×108个/m L,采出液菌数达到3.0×106个/m L,阶段累计增油2.005万吨,投入产出比为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液 微生物驱 地面增殖技术 宝力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场耦合作用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永全 王强 +3 位作者 史向阳 侯庆香 张倩 赵金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89,共8页
为深入研究水力裂缝几何形态变化,基于热流固耦合基本理论,将压裂过程中物性参数视为应力、应变、孔隙压力、温度的函数,采用位移不连续法、有限差分、迭代等计算方法,分析热流、流固、热流固、非热流固耦合条件等因素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为深入研究水力裂缝几何形态变化,基于热流固耦合基本理论,将压裂过程中物性参数视为应力、应变、孔隙压力、温度的函数,采用位移不连续法、有限差分、迭代等计算方法,分析热流、流固、热流固、非热流固耦合条件等因素对裂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压裂过程中耦合作用对储层温度场影响较小,对井底附近裂缝内流体温度影响较大;考虑耦合效应与不考虑耦合效应条件下,裂缝形态有较大差异,流固、热流固耦合作用使裂缝长度、缝内流体压力、缝宽相对减小,而热流耦合作用则相反;相对非热流固耦合条件,流固耦合影响最为突出,热流耦合影响相对较小,热流固耦合作用下裂缝形态与现场测试数据最为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热流固耦合 流固耦合 有限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缓坡带河流沉积砂体定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东营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张自力 朱筱敏 +4 位作者 廖凤英 李琦 张锐锋 曹兰柱 施瑞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断陷湖盆缓坡河流成因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单元。根据岩心观察、钻井岩/电特征并结合地震沉积学方法,分析断陷湖盆缓坡河流沉积体系和砂体时空分布特征,能为油气精细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中部东营组三段周期... 断陷湖盆缓坡河流成因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单元。根据岩心观察、钻井岩/电特征并结合地震沉积学方法,分析断陷湖盆缓坡河流沉积体系和砂体时空分布特征,能为油气精细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中部东营组三段周期性地发育4条呈NE-SW辫曲复合型河流沉积,由河道沉积、砂坝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3种亚相以及辫状河道、曲流河道、砂质河道砂坝、泥质河道砂坝、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泥6种微相构成。河流展布方向与正北夹角(α)为40°~65°,河道视宽度(l)为1.47~2.64 km,主河道的视宽度(w)为0.03~0.58 km,河道带测量厚度(H)为16.0~52.0 m,主河道测量厚度(D)为8.0~23.0 m,主河道钻井解释厚度(d)为1~16.5 m,平均厚度6.5 m。断陷盆地断坳转换期缓坡河流相沉积受控于盆地构造、气候、物源、沉积物压实及流速等多因素。边界断层差异性活动导致的盆地不均衡沉降是缓坡带河流相类型及砂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气候周期性变化通过流量控制了河型,调整和改造早期河道沉积物,决定了微相和砂体组合。斜坡中外带是粗粒沉积物主要卸载区,河道及河道砂坝等优势储集砂体呈条带状连片分布,斜坡内带形成的厚层泥岩限制油气垂向运移和侧向充注。斜坡中外带被油源断层切割,在油气运移路径上受晚期断层切割的厚层河道及河道砂坝是岩性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潜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县凹陷 东营组 河流相 沉积相 砂体分散 定量表征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