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非裂谷系Muglad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非均质性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毛凤军 肖洪 +5 位作者 刘计国 程顶胜 王文强 邹荃 史艳丽 黄彤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45,共12页
为了进一步刻画中非裂谷系Muglad盆地下白垩统Abu Gabra组烃源岩的垂向有机地球化学非均质性,将Abu Gabra组划分为了4个层段,即AG_(1)、AG_(1)^(2)、AG_(2)^(2)和AG_(3),对其进行总有机碳和岩石热解实验分析,结果表明,AG_(1)和AG_(1)^(2... 为了进一步刻画中非裂谷系Muglad盆地下白垩统Abu Gabra组烃源岩的垂向有机地球化学非均质性,将Abu Gabra组划分为了4个层段,即AG_(1)、AG_(1)^(2)、AG_(2)^(2)和AG_(3),对其进行总有机碳和岩石热解实验分析,结果表明,AG_(1)和AG_(1)^(2)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低,干酪根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热成熟度普遍偏低;而AG_(2)^(2)和AG_(3)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且正处于主要生油窗阶段。基于原油与AG_(1)、AG_(1)^(2)、AG_(2)^(2)和AG_(3)代表性烃源岩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发现,原油与AG_(2)^(2)、AG_(3)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而完全不同于AG_(1)和AG_(1)^(2)烃源岩。据此可知,AG_(2)^(2)和AG_(3)烃源岩是Muglad盆地已发现油气聚集的主力供烃层段,而AG_(1)和AG_(1)^(2)烃源岩的贡献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非均质性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海外油气勘探 Muglad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