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天然气地质研究与勘探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文智 窦立荣 宋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共6页
关键词 天然气地质 天然气勘探 中国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创新之路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德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共11页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探索与努力,中国已建设成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提出石油地质的新问题。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丰富了中国的石油地质新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涉及:1)陆相油气的形成与富聚规律;2)...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探索与努力,中国已建设成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提出石油地质的新问题。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丰富了中国的石油地质新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涉及:1)陆相油气的形成与富聚规律;2)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成矿规律;3)低-特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4)古潜山油气藏;5)煤成烃的研究与实践;6)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突破;和7)前陆盆地逆掩推覆带油气勘探的新进展。在当前能源供需矛盾的形势下,中国石油地球科学工作者将作出新努力,在陆地和海洋勘探开发更多的新油气田,特别是大油气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生油 复式油气带 特低渗透储层 古潜山 煤成烃 海相古生界 逆掩推覆带 石油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伟 陈践发 +9 位作者 王杰 王晓波 何大祥 王东良 刘凯旋 尤兵 陈聪 付娆 唐帅旗 张佳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89,共14页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已运用于地球深部物质及天体陨石研究,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在天然气研究中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使用目前最先进的稀有气体质谱仪,对中国东部松辽盆地中深部天然气的稀有气体全组分丰度及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已运用于地球深部物质及天体陨石研究,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在天然气研究中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使用目前最先进的稀有气体质谱仪,对中国东部松辽盆地中深部天然气的稀有气体全组分丰度及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明确了断陷盆地稀有气体的组成特征。研究表明,天然气中稀有气体的丰度从轻稀有气体到重稀有气体具有逐渐减小的反“厂”字形趋势。稀有气体的同位素比值^(3)He/^(4)He为2.64×10^(-6)、^(20)Ne/^(22)Ne为9.94、21Ne/^(22)Ne为0.02922、^(40)Ar/^(36)Ar为743.7,均高于大气值,^(80)Kr、^(84)Kr、^(86)Kr、^(131-136)Xe均表现出相对大气过剩的特征,显示天然气中有幔源气体的混入。综合稀有气体的组成特征,说明松辽盆地中深部天然气均为壳幔混源的无机成因,而且不同构造区块、不同类别天然气的幔源组分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对比稀有气体组成与天然气类型发现,轻稀有气体可以较好地区分天然气的类型,而重稀有气体的组成在各种天然气中没有明显差别。稀有气体同位素除了可以示踪天然气来源外,还可以应用在判别天然气成因、区分天然气类型、表征大地构造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氦源 壳幔混源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合 金旭 丁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4-1021,共8页
结合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需求,阐述纳米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探讨并展望未来纳米技术的应用关键与发展方向。纳米表征技术在分析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矿物组成、微观孔隙结构、岩石物理性质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需求,阐述纳米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探讨并展望未来纳米技术的应用关键与发展方向。纳米表征技术在分析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矿物组成、微观孔隙结构、岩石物理性质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储集层纳米传感器仍处于实验室攻关阶段、油藏纳米机器人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微纳米多孔介质中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技术将成为探究页岩油气及致密油气运聚机理、分布模式及资源评价的重要手段;纳米材料具有尺寸与表面效应、润湿特性、抑制微粒运移特性、剪切增稠特性、纳米光催化特性、纳滤特性及纳米防腐耐磨特性,在提高采收率、水处理、工程防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纳米技术现实的发展方向在于纳米表征与数值模拟、纳米传感、纳米材料3个方面,低品位油气资源原位改质和纳米光合作用合成油气是两个潜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纳米表征 纳米传感 微纳米多孔介质数值模拟 纳米材料 研究进展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组分的簇同位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帅燕华 张水昌 胡国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9-571,794,共13页
甲烷、乙烷簇同位素技术的成功开发,大大突破了天然气成分简单、可用信息少、研究手段有限的不足。天然气组分的簇同位素携带了反映其生成机制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反映天然气在后期各种地质过程中发生的运移及演化。目前,簇同位素研究尚... 甲烷、乙烷簇同位素技术的成功开发,大大突破了天然气成分简单、可用信息少、研究手段有限的不足。天然气组分的簇同位素携带了反映其生成机制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反映天然气在后期各种地质过程中发生的运移及演化。目前,簇同位素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基础性问题尚未清晰。本文综述了簇同位素的理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的进展、甲烷簇同位素稳态非稳态现象、判断方法,以及各种地质过程的可能影响,并概述了天然气中其他几类主要组分(C2H6、CO2、N2)的簇同位素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簇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同位素 温度计 天然气 甲烷 同位素 成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运聚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朱华银 李剑 李拥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2-154,161,共4页
运用长岩心实验装置在真实岩心中进行天然气运移模拟实验,研究了影响天然气运聚的因素。气体运移需要克服毛管压力的作用,优先进入输导层的大孔隙。输导层物性好、大孔隙多,聚集的气体就较多,否则气体向远处运移。气体运移速率快,基本... 运用长岩心实验装置在真实岩心中进行天然气运移模拟实验,研究了影响天然气运聚的因素。气体运移需要克服毛管压力的作用,优先进入输导层的大孔隙。输导层物性好、大孔隙多,聚集的气体就较多,否则气体向远处运移。气体运移速率快,基本不受时间影响,只要气源压力足够克服毛管压力,气体就可“瞬时”向前运移。受浮力影响,天然气更易向上运移,且效率高、距离远,相同条件下,上下运移所能到达的距离比约为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含气饱和度 模拟实验 天然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压裂-焖井-返排一体化开发微观渗流规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代刚 刘芳洲 +4 位作者 贾宁洪 李国永 宋考平 胡哲 石宇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致密油储层体积压裂后储渗空间复杂,微纳米孔隙与多尺度裂缝并存,压裂-焖井-返排一体化开发微观渗流规律认识不清。为此,采用微焦点CT扫描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构建致密油藏数字岩心模型,提出压裂-焖井-返排一体化开发微观渗流格子Boltzm... 致密油储层体积压裂后储渗空间复杂,微纳米孔隙与多尺度裂缝并存,压裂-焖井-返排一体化开发微观渗流规律认识不清。为此,采用微焦点CT扫描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构建致密油藏数字岩心模型,提出压裂-焖井-返排一体化开发微观渗流格子Boltzmann模拟方法,研究压裂驱动、焖井渗吸、返排开发3个阶段的油水渗流规律,阐明油水黏度比、岩石润湿性及毛细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压裂驱动阶段,压裂液优先沿裂缝运移,少量压裂液进入裂缝-孔隙接触区;焖井渗吸阶段,压裂液优先渗入小孔喉,置换采出的油滴通过大孔喉流入裂缝;返排开发阶段,裂缝-基质接触区的油滴优先被剥离,大量油滴难以被波及;毛细管数越大,油水黏度比越小,压裂增能效果越好,越利于动用基质原油,渗吸采收率越高;水湿程度越高,油滴拓扑连通性越强,越利于发生渗吸,压裂液返排难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体积压裂 裂缝-孔隙介质 格子BOLTZMANN模型 微观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31
8
作者 卞从胜 王红军 +3 位作者 汪泽成 李永新 朱如凯 刘柳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8-555,565,共9页
川中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具有砂泥岩交互、大面积分布的特征,已发现的广安、合川、八角场等大型气田以及充西等含气构造。这套含气组合平面上分布于川中地区各个不同的构造区域,纵向上各储层段交互发育。它们成藏背景相似,但又相互独立,... 川中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具有砂泥岩交互、大面积分布的特征,已发现的广安、合川、八角场等大型气田以及充西等含气构造。这套含气组合平面上分布于川中地区各个不同的构造区域,纵向上各储层段交互发育。它们成藏背景相似,但又相互独立,互不连通,表现为大面积成藏的地质特征。通过对须家河组成藏地质特征的深入分析认为,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①平缓构造背景下,大型开放式浅水湖盆广泛发育煤系与砂岩的交互组合,是大面积成藏的基础;②优质储层的广泛分布,是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条件,主要受早印支期古构造、沉积微相以及裂缝的联合控制;③白垩纪末盆地的整体抬升,天然气发生膨胀排烃以及储层的分隔化对气藏的保存作用是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成藏 主控因素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常规与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 被引量:19
9
作者 郑民 李建忠 +5 位作者 吴晓智 于京都 李欣 柳庄小雪 王建 易庆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共13页
油气资源是油气工业的基础,极大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石油勘探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下降,石油年产量连续3年(2016-2018年)下降,2018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因此,亟需对油气资源状况开展全面客... 油气资源是油气工业的基础,极大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石油勘探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下降,石油年产量连续3年(2016-2018年)下降,2018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因此,亟需对油气资源状况开展全面客观的评价,夯实国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基础,明确剩余油气资源的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方向。中石油以近十几年来取得的油气勘探成果、地质认识成果与资料积累成果为基础,攻关形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体系,针对中石油矿权区及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系统开展了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1080×10^8t;非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672.08×10^8t,其中包括致密油125.80×10^8t,油页岩油533.73×10^8t,油砂油12.55×10^8t。陆上常规剩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碎屑岩)、复杂构造2大重点领域;海域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域构造、生物礁和深水岩性3个领域。在剩余石油资源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出常规石油现实有利目标区带20个,致密油有利目标区带12个,油页岩油露天挖掘目标6个、原位改质目标4个,油砂油有利目标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价 资源潜力 剩余资源分布 勘探领域 有利目标区带 石油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氮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全有 戴金星 +2 位作者 刘文汇 秦胜飞 张殿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7,共6页
通过统计分析塔里木盆地103个天然气样品,发现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主要存在两种成因类型,即油型气和煤成气,且氮气含量在油型气中明显高于煤成气。在台盆区产自古生界地层的塔中、东河塘、哈得和中生界的轮南地区为异常高氮气天然气,氮气... 通过统计分析塔里木盆地103个天然气样品,发现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主要存在两种成因类型,即油型气和煤成气,且氮气含量在油型气中明显高于煤成气。在台盆区产自古生界地层的塔中、东河塘、哈得和中生界的轮南地区为异常高氮气天然气,氮气含量大于20%;新生界地层与塔西南和库车坳陷的中生界地层产出的天然气氮气含量最低(<5%),主要为煤成气;塔北地区,天然气氮气含量变化较大,低含量氮气主要为煤成气,而高氮气含量天然气为油型气,在高氮气含量的油型气中,不同热演化阶段氮气来源不同,其含量也不相同。雅克拉天然气高氮气含量可能是来源于高演化形成的氮气与少量深部气体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氮气 地球化学 成因类型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膏盐质盖层特征与天然气保存 被引量:22
11
作者 付晓飞 宋岩 +1 位作者 吕延防 孙永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9,共5页
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第三系膏盐质盖层岩石力学特征。膏岩、盐岩和泥岩为塑性材料,变形过程为典型的塑性形变,蠕变表明第三系膏盐质盖层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构造挤压使膏盐质盖层塑性流动,受断裂改造作用往往... 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第三系膏盐质盖层岩石力学特征。膏岩、盐岩和泥岩为塑性材料,变形过程为典型的塑性形变,蠕变表明第三系膏盐质盖层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构造挤压使膏盐质盖层塑性流动,受断裂改造作用往往在构造圈闭上方形成巨厚的膏泥岩层。膏泥岩岩性致密,排替压力高,普遍具有异常高的孔隙流体压力,是一套优质盖层。盖层段内的穿盐断裂和盐内滑脱断裂多为膏泥岩蠕变形成的塑性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主要为软泥充填的大裂缝组合,伴生裂缝不发育,断裂静止期封闭性好,有效阻止天然气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 塑性断层 岩石力学 膏盐质盖层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生物礁储集性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凯 关平 +2 位作者 邓世彪 刘沛显 金亦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6-396,共11页
通过塔北西部—柯坪地区大量的野外露头观测及室内薄片观察与物性分析,对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上二亚段微生物礁白云岩储集性进行了精细研究。该层微生物礁仅在研究区南部三个剖面有发现,其中在昆盖阔坦剖面发育数量最多、体... 通过塔北西部—柯坪地区大量的野外露头观测及室内薄片观察与物性分析,对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上二亚段微生物礁白云岩储集性进行了精细研究。该层微生物礁仅在研究区南部三个剖面有发现,其中在昆盖阔坦剖面发育数量最多、体积最大,呈近东西向带状、串珠状分布;英尔苏和苏盖特布拉克两剖面发育数量和体积皆较小,呈现由南到北逐减趋势。微生物礁白云岩具有粒内孔、晶间孔、溶孔、格架孔、微裂缝和缝合线6种储集空间,但储集性能远低于预期目标,平均孔隙度与渗透率分别仅有1.84%和0.91×10-3μm2,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集体。结合前人工作不难发现,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甚至更老地层的微生物礁不应再作为台缘带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而台缘微生物颗粒滩更具有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礁 储集性 塔里木盆地 下寒武统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东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运聚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兰晓东 朱炎铭 +1 位作者 冉启贵 程宏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4-329,共6页
塔东地区存在两套烃源岩,根据对样品组分、碳氢同位素及轻烃组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塔东地区天然气属于有机海相油型气,来自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温度较高,属于高温裂解气。结合碳同位素特征和天然气运移指数ΔR3对该区天然气运... 塔东地区存在两套烃源岩,根据对样品组分、碳氢同位素及轻烃组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塔东地区天然气属于有机海相油型气,来自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温度较高,属于高温裂解气。结合碳同位素特征和天然气运移指数ΔR3对该区天然气运聚规律进行了探讨,大致方向由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运移。从英南2井来看,其气藏充注过程至少有两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成因类型 地球化学特征 天然气运移和聚集 塔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充注史
14
作者 刘洋 李贤庆 +4 位作者 赵光杰 刘满仓 董才源 李谨 肖中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8-997,共10页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充注时间存在争议,油气充注史不明,制约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均一温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研究了库车坳陷东部吐...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充注时间存在争议,油气充注史不明,制约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均一温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研究了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油气充注时间,分析了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为75.56%~90.11%,干燥系数为0.79~0.93;δ^(13)C_(1);和δ^(13)C_(2)值为-35.73‰~-33.80‰和-26.41‰~-25.30‰,天然气成因类型属于成熟阶段的煤成气。吐格尔明地区侏罗系砂岩储层发育两类流体包裹体,分别为黄色液态烃包裹体和蓝白色荧光的气液烃包裹体、灰色的气烃包裹体,表明该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13~7 Ma的原油充注,第二期为2.6 Ma以来的天然气充注。康村组早中期,吐格尔明地区烃源岩形成的原油充注至宽缓背斜圈闭中保存;库车组晚期,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与阳霞组发育良好的源储组合,天然气近距离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东部 吐格尔明地区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开发水基钻屑的生物急性毒性测试研究
15
作者 朱天菊 宋娇 +3 位作者 黄涛 彭宝亮 董鑫杰 胡小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7,共6页
为探究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水基钻屑的生物急性毒性等级,以川南页岩气开发区域某井区开发平台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水基钻屑为研究对象,以明亮发光杆菌T_(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_(3))为受试物种,通过试验评价其生物急性毒性等级。试... 为探究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水基钻屑的生物急性毒性等级,以川南页岩气开发区域某井区开发平台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水基钻屑为研究对象,以明亮发光杆菌T_(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_(3))为受试物种,通过试验评价其生物急性毒性等级。试验过程中主要考察水基钻屑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液的制备条件对其生物急性毒性测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提剂与水基钻屑的液固比为5 L/kg,浸提剂pH为5,振荡18±2 h后静置30 min的条件下得到的中层液为水基钻屑生物毒性测试液;当水基钻屑测试液pH为8时,将其稀释50倍后对明亮发光杆菌T_(3)的发光抑制率为52%以上。根据不同受试物种对水基钻屑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方法适应性分析可知,以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为受试物种的水生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方法(GB/T 13267—91)与以明亮发光杆菌T_(3)为受试物种的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方法(Q/SY111—2007)对水基钻屑的生物急性毒性重复测试结果较为稳定,与标准物质测试结果对比P<5%,证明水基钻屑测试液能客观反应水基钻屑的生物急性毒性等级。该研究不仅能为前端环境友好型钻井工作液开发提供参考,也能为后续水基钻屑的处理处置、特别是为后续采用发光细菌法为油气田勘探开发产生的固废、不溶性固体材料等的生物毒性分级及检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屑 发光菌 生物急性毒性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成拱效应的水泥环对套管应力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峰辰 苗智博 +4 位作者 孟思炜 魏子莹 张潇 曾家明 王晓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4-71,共8页
【目的】随着对油气需求的增长以及开采技术的进步,油气钻井深度不断刷新纪录。随着钻井深度的增加,地应力急剧增加,因此超深油气井套管损伤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套管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承载力,通常采用大壁厚高强套管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的】随着对油气需求的增长以及开采技术的进步,油气钻井深度不断刷新纪录。随着钻井深度的增加,地应力急剧增加,因此超深油气井套管损伤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套管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承载力,通常采用大壁厚高强套管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方法】通过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证实在套管系统中成拱效应的存在以及柔性水泥环对套管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不同地层、水泥环的材料参数及其厚度对系统内应力传递机制的影响。【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柔性固井水泥通过允许套管附近地层发生有限变形的形式使地层能够承担地应力,进而减小套管所承担的载荷;刚性固井水泥通过限制套管附近地层发生变形来承担地应力,从而使套管与其共同承担地应力。在前者的受力体系中,固井水泥的弹性模量越小,套管应力越小,属于主动拱效应;而在后者的受力体系中,固井水泥的弹性模量越大,套管应力越小,属于被动拱效应。然而,主动拱效应场景中的应力减小幅度远远大于被动拱场景。因此,主动拱效应对套管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而且,在硬地层中要比软地层中明显。此外,水泥环泊松比及其厚度对套管应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及水泥环弹性模量。鉴于此,认为采用柔性水泥固井的条件应为地层是否具备成拱条件,即地层是否具有抗剪强度,而非地层本身的软硬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环 弹性模量 套管应力 有限元模型 成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泸州区块五峰-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特征与页岩气开发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钰洋 鞠玮 +5 位作者 熊伟 郭为 宁卫科 于国栋 梁孝柏 李永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00-3206,共7页
川南泸州区块是中国重要的页岩气产区,其内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现今地应力在页岩气运移与富集规律分析、钻完井工程、储层压裂改造以及井网部署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应用。分析泸州区块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 川南泸州区块是中国重要的页岩气产区,其内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现今地应力在页岩气运移与富集规律分析、钻完井工程、储层压裂改造以及井网部署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应用。分析泸州区块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现今地应力状态,并探讨在其影响下的天然裂缝活动性与压裂裂缝扩展。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现今地应力方向呈现WNW-ESE的优势方位;现今地应力值大小为:水平最大主应力最大、垂向主应力居中、水平最小主应力最小,指示走滑型地应力机制。五峰组和龙一11小层水平主应力差分别介于11.90~15.76 MPa和11.80~16.75 MPa范围内,具备形成复杂压裂缝网的地应力条件。在现今地应力条件下,川南泸州区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不活动,随着开发流体的注入,天然裂缝逐渐活化,其压力增量的临界值为15~23 MPa;压裂后主要形成垂向延伸的裂缝系统。研究成果可为川南泸州区块深层页岩气效益开发提供现今地应力分析的基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今地应力 地应力剖面 裂缝活动性 深层页岩气 泸州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催化脱氢过程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盖宏伟 张辰君 +7 位作者 屈晶莹 孙怀禄 脱永笑 王斌 金旭 张茜 冯翔 CHEN De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85,共22页
氢能是实现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然而氢的储运是制约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机氢化物(LOHC)储氢技术具有成本低、储氢密度大、安全稳定等优势,可匹配现有化石能源输运架构,有望在... 氢能是实现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然而氢的储运是制约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机氢化物(LOHC)储氢技术具有成本低、储氢密度大、安全稳定等优势,可匹配现有化石能源输运架构,有望在大规模、长距离和分布式的氢储运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LOHC储氢循环中,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加氢技术,LOHC脱氢过程效率低、稳定性差,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综述了LOHC储氢技术催化脱氢过程强化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概述了LOHC储氢基本概念和催化脱氢反应基本原理,从催化过程强化、产物分离强化、能量效率强化等方面总结了脱氢过程强化策略,通过对比不同技术手段的特点,分析了LOHC储氢技术催化脱氢过程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即开发高效的脱氢催化剂、提高催化脱氢过程的传热传质效率以及降低脱氢过程能耗,这对LOHC储氢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液体储氢 传热 传质 催化剂 催化剂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西段成藏演化与有利勘探区域:以巴什托普油田为例
19
作者 陈秀艳 孙崇浩 +5 位作者 陶小晚 李洪辉 杜德道 王珊 闫磊 王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1002,共12页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寒武系盐上、盐下是目前研究和勘探的热点区域。本文从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入手,进行断裂详细刻画,对断裂性质及其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构造、沉积、埋藏热演化史研究,以巴什托普油田为例,进行成藏演化研究,借以有机地球...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寒武系盐上、盐下是目前研究和勘探的热点区域。本文从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入手,进行断裂详细刻画,对断裂性质及其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构造、沉积、埋藏热演化史研究,以巴什托普油田为例,进行成藏演化研究,借以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数据佐证,探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麦盖提斜坡西段加里东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寒武系盐下,自北向南运移聚集;海西期油气经过巴什托普油田南北两侧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垂直向上运移,然后经过不整合界面和砂岩层向巴什托普背斜运聚,形成古油藏;喜山期油气除了自西向东调整外,还有少量侧向油气充注,形成了现今的巴什托普残余油藏。因此,巴什托普油田南北两侧的走滑断裂带和巴什托普滑脱断裂之下的圈闭是麦盖提斜坡西段寒武系盐上和盐下有利勘探区域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上 盐下 断裂作用 储层沥青 流体包裹体 成藏演化 勘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四段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20
作者 陈伟 江青春 +8 位作者 宋金民 叶玥豪 黄士鹏 李智武 苏旺 李柯然 王斌 张钊益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5-590,共16页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产区之一,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现多个大型油气聚集带。三叠系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层之一,在川南地区围绕泸州古隆起周缘取得重大成果,与之相比,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尚未取得...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产区之一,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现多个大型油气聚集带。三叠系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层之一,在川南地区围绕泸州古隆起周缘取得重大成果,与之相比,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尚未取得突破。近年来针对川东地区嘉二段提出了“邻水—丰都”台凹,其形成背景与印支运动导致古隆起隆升密切相关。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四段亦受到印支运动古隆起影响,但对于该地区是否发育隆凹格局的沉积特征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岩心描述、薄片鉴定和测井与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嘉四段沉积相和沉积格局进行研究,建立沉积模式,明确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嘉四段岩石类型包括膏盐岩、云质膏岩、膏质云岩、晶粒云岩、颗粒云岩、灰质云岩、云质灰岩和晶粒灰岩。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进一步细分为局限潮坪、蒸发潮坪、蒸发潟湖、台内滩、滩间等沉积亚相。局限潮坪发育云坪、灰云坪、云灰坪和灰坪等微相,蒸发潮坪发育云膏坪、膏云坪、云坪、膏坪等微相,蒸发潟湖为膏质潟湖微相,台内滩发育生屑滩、砂屑滩和砾屑滩微相。通过连井剖面沉积相对比及地震资料解释,发现川东北地区嘉四段受古隆起影响呈“两凹一隆”的沉积格局,地势低洼区域沉积厚层膏盐岩、发育膏质潟湖,而古隆起及古地貌高地区发育颗粒滩。颗粒滩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分布在潟湖之间的水下隆起及膏质潟湖周缘,沿着开县—宣汉—达州—渠县—梁平—石柱一线分布,可能是下一步嘉陵江组的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嘉四段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水下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