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近期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未来主要勘探对象与潜力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政璋 赵贤正 何海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分析了中国石油近期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新进展:岩性-地层油气藏精细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冲断带油气勘探不断有重大发现;低渗透探区不断发现整装规模效益储量;天然气勘探进入储量的快速发现阶段;大盆地内... 分析了中国石油近期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新进展:岩性-地层油气藏精细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冲断带油气勘探不断有重大发现;低渗透探区不断发现整装规模效益储量;天然气勘探进入储量的快速发现阶段;大盆地内新区带、新层系不断有新的重要发现;新盆地、新凹陷的勘探有重要进展。并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油在五个方面行之有效的勘探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的领域和主要对象及其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石油勘探工作 前陆盆地 冲断带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喜双 曾忠 +4 位作者 易维启 董世泰 张研 张玮 邓志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8-777,共10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五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在高陡构造、碳酸盐岩、低渗透油气藏和火山岩等复杂勘探对象技术攻关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分析了在攻关中创新集成并推广应用的一系列地球物理新技术,如高密度、全数字、拓频处理、新老资料融合处理... 本文系统介绍了五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在高陡构造、碳酸盐岩、低渗透油气藏和火山岩等复杂勘探对象技术攻关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分析了在攻关中创新集成并推广应用的一系列地球物理新技术,如高密度、全数字、拓频处理、新老资料融合处理、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叠前储层预测、烃类检测、碳酸盐岩缝洞精细雕刻及多波地震等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技术适用性和下步发展方向。同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石油集团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地球物理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发展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天然气地球物理三大技术系列的任务和发展思路,展示了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集团 地球物理勘探 技术攻关 油气勘探地球物理 油藏地球物理 天然气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30
3
作者 杜金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共14页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具备良好的天然气藏形成条件,是该盆地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领域几十年久攻不克,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认识不清。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重力、磁法等资料,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具备良好的天然气藏形成条件,是该盆地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领域几十年久攻不克,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认识不清。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重力、磁法等资料,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央古隆起带(北部)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提出了4点新认识:(1)中央古隆起带为一个在冲断褶皱基底上形成的具有潜山性质的隆起带;(2)中央古隆起带(北部)东侧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气强度大,侧向供气能力强;(3)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发育花岗岩、变质岩、砾岩及砂岩4种储层类型;(4)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发育3种类型圈闭、2套输导体系和3种类型气藏。进而明确了基岩潜山气藏、冲沟岩性气藏的勘探方向,评价优选了I类勘探区10个、II类勘探区6个,为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深层天然气风险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覆 冲沟 基岩潜山 天然气成藏条件 中央古隆起带(北部)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研究方法、理论及其勘探开发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忠权 贾承造 +8 位作者 江同文 陈更生 何骁 李国欣 杨洪志 石学文 吴伟 胡懿灵 龙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7-271,293,共16页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事故等问题。本文从野外调查、岩心观察、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处理解释等方面分析总结了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在初步应用过程中已取得良好成效,能够有效识别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式”页岩气 层内构造 构造“甜点” 研究方法 研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化氢天然气井井喷事故应急疏散技术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穆剑 钱新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4-146,共3页
井喷事故后果严重,特别是当井喷物质中含有H_2S等有毒气体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研究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后的安全疏散问题,建立了含H_2S天然气井井喷事故模型,对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了含H_2... 井喷事故后果严重,特别是当井喷物质中含有H_2S等有毒气体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研究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后的安全疏散问题,建立了含H_2S天然气井井喷事故模型,对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了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中井喷气体的浓度场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确定安全疏散时间和最小安全疏散半径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模拟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硫化氢(H2S) 天然气 井喷 安全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上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成藏比较研究与意义 被引量:117
6
作者 赵文智 邹才能 +5 位作者 李建忠 冯志强 张光亚 胡素云 匡立春 张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油气成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特征是:生储盖组合类型均以近源组合为主;物性受埋深影响小,非均质性普遍较强;主力烃源岩以煤系泥岩为主,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差异表现为:东部火山岩多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裂谷... 中国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油气成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特征是:生储盖组合类型均以近源组合为主;物性受埋深影响小,非均质性普遍较强;主力烃源岩以煤系泥岩为主,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差异表现为:东部火山岩多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裂谷,以中酸性为主,以受深大断裂控制的中心式喷发为主,西部火山岩多形成于古生代陆内裂谷和岛弧,以中基性为主,喷发期次和类型多;东部火山岩储集空间以原生气孔和裂缝为主,西部主要以次生溶孔和裂缝为主;东部以岩性、构造-岩性气藏为主,成藏受生烃中心、深大断裂和火山岩喷发结构控制,原位性明显,西部多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面、烃源岩和大型断裂是主要控制因素,原位性和异位性兼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气藏 成藏特征 共性 差异性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中国油气储量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国干 胡允栋 +1 位作者 王永祥 胡素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5期62-65,70,共5页
美国油气储量评估师按照油气藏工程分析的基本做法,不能被视为SEC规则。SEC的"尺"没有变,但评估师的"度"却可能有不同的把握。实践中,专业的知识背景、有效的地区经验、客观的评估心态,再加上合理的规则运用,四方... 美国油气储量评估师按照油气藏工程分析的基本做法,不能被视为SEC规则。SEC的"尺"没有变,但评估师的"度"却可能有不同的把握。实践中,专业的知识背景、有效的地区经验、客观的评估心态,再加上合理的规则运用,四方面结合才是油气储量评估"制胜的法宝"。经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和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分别可对应于SPE/WPC/AAPG的证实已开发储量和证实未开发储量。然而,在建立储量的思维方式、立足点、阶段性、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的对应性、不同级别储量的依存性、经济内涵及其对储量的界定作用、管理的重心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量 分类 比较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油气勘探势在必行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小弟 姚超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近年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埋深大干3500m的深层不仅可以而且也能找到工业性大型油藏。随着Tissot传统烃源岩演化理论的被修正,勘探深度可大幅向下延伸。深层可通过原生孔隙的大量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而发育工业性储层,尽管深层的... 近年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埋深大干3500m的深层不仅可以而且也能找到工业性大型油藏。随着Tissot传统烃源岩演化理论的被修正,勘探深度可大幅向下延伸。深层可通过原生孔隙的大量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而发育工业性储层,尽管深层的高压、超高压条件给钻探带来诸多困难,但对深部油气藏的形成却是有利的。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深层具有相当的油气资源量,深层勘探是有资源基础的。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针对深层勘探的技术系列,为深层勘探的实施和争取更大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深层勘探具有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本文为此分析探讨了如何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获得良好投资回报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深层勘探 油气藏形成 油气资源 勘探技术 勘探风险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洪泽凹陷油气地质特征及下步勘探领域 被引量:2
9
作者 范文科 杜小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4,共4页
洪泽凹陷为一典型的箕状凹陷,根据其特点将该凹陷及其次凹分为陡断带、深凹带、中部断裂构造带(或枢纽带)和缓坡带4个构造单元。在系统总结洪泽凹陷生储盖发育及组合特点基础上,阐述了油藏发育类型、分布与4个构造单元的相互关系,指出... 洪泽凹陷为一典型的箕状凹陷,根据其特点将该凹陷及其次凹分为陡断带、深凹带、中部断裂构造带(或枢纽带)和缓坡带4个构造单元。在系统总结洪泽凹陷生储盖发育及组合特点基础上,阐述了油藏发育类型、分布与4个构造单元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洪泽凹陷下步的勘探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洪泽凹陷 油气地质特征 油气藏类型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地震预测技术效果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0
10
作者 曾忠 阎世信 +1 位作者 魏修成 刘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67,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气藏属于大面积分布的低压、低含气饱和度气藏,主要储集层为上古生界河流相叠合砂体,以高分辨率二维地震为基础的储集层预测在该气田的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分析近年地震预测效果的基础上,从野外采集、原...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气藏属于大面积分布的低压、低含气饱和度气藏,主要储集层为上古生界河流相叠合砂体,以高分辨率二维地震为基础的储集层预测在该气田的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分析近年地震预测效果的基础上,从野外采集、原始资料品质、处理及解释等方面分析影响预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寻找富集高产区的开发生产需求,建议加强基于全三维数据体的叠前多属性分析、以测井资料和地层等时格架约束储集层反演、开展弹性波反演技术研究,并建议在积极开展地震资料品质攻关的基础上,进行适量的三维VSP及多波地震的试验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上古生界气藏 三维地震 储集层预测效果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大型陆缘逆冲推覆体系 被引量:41
11
作者 张家声 何自新 +2 位作者 费安琪 李天斌 黄雄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1-281,共31页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是一个自中生代末以来形成的、结晶基底和早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盖层同时卷入的巨型陆缘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根据区域地层发育、变形岩石属性、冲断层几何学以及它们与联冲断层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不同形成阶段的3个冲...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是一个自中生代末以来形成的、结晶基底和早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盖层同时卷入的巨型陆缘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根据区域地层发育、变形岩石属性、冲断层几何学以及它们与联冲断层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不同形成阶段的3个冲断层构造组合,包括9个次级构造单元(B1-B7,BN,BS)。受冲断层运动自西向东的一致推进,整体呈现一个局部被近东西走向联冲断层切错、向东凸出的弧形:前端为陆缘褶皱冲断带;中部表现为一系列“原地”或“异地”推覆体和冲断席,发育低角度滑脱层和双冲构造;后部又被最晚期的冲断体叠置。侏罗-白垩纪为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发展阶段,经历了3期主要的冲断层作用。第Ⅰ期发生在侏罗纪末,沿阿拉善-华北两类不同性质结晶基底之间的主滑脱面发生大规模冲断层作用,形成桌子山-岗德尔山褶皱冲断带。第Ⅱ期冲断层作用的持续位移,形成了具有上、下两个构造层的石嘴山-尖山大型异地推覆体,主滑脱面为石炭纪煤系地层,其中发育典型的双冲构造。新生代(距今65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和青藏高原早期向北推挤,加剧了鄂尔多斯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的进一步发育,第Ⅲ期冲断层作用在东部陆缘褶皱冲断带形成了苏海图反冲构造的同时,在西部将异地推覆体下部的奥陶系再次推至地表。第Ⅰ期和第Ⅱ期冲断层作用累计位移幅度可能达到60~80km,第Ⅲ期冲断层作用的位移幅度为8km。相邻冲断席之间位移矢量的差异,通过近东西走向的联冲断层得到了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不整合 双冲构造 联冲断层 鄂尔多斯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南部海相侏罗系古油藏例析 被引量:43
12
作者 赵政璋 李永铁 +4 位作者 王岫岩 滕玉洪 单光华 张宽忠 郭祖军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34-36,共3页
羌塘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盆地内已发现100多处油气显示,其中最典型的南羌塘坳陷“隆鄂尼古油藏”发现于中侏罗统布曲组,为一被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出露面积约10km^2。主要储层白云岩累计厚度达400.9m,孔隙度最高达15.5%,渗... 羌塘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盆地内已发现100多处油气显示,其中最典型的南羌塘坳陷“隆鄂尼古油藏”发现于中侏罗统布曲组,为一被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出露面积约10km^2。主要储层白云岩累计厚度达400.9m,孔隙度最高达15.5%,渗透率最高达283×10~3μm^2。分析结果显示油苗性质为“轻质油”,具有海相原油的特征,其烃源岩主要为中侏罗统夏里组页岩。据构造及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史分析,盆地内构造形成和烃类转化的高峰期同处于燕山运动晚期。该古油藏的发现,说明了羌塘盆地内确实发生过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特别是在盆地内三叠系一中侏罗统未出露的大量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侏罗纪 古油藏 油气藏 油源对比 勘探远景 背斜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的二次生烃作用与煤层气的富集 被引量:36
13
作者 汤达祯 王激流 +1 位作者 张君峰 黄文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构造-地热-煤变质演化配置研究表明.在燕山期岩浆异常热影响区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古生代保的煤层气发生量显著.主产气时段集中.二次生烃作用不仅制约着生烃强度,同时决定了煤层气优越的富集和保存条件。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生代 煤层气 煤化作用 二次生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与水资源协同发展模式探索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永楠 苏健 +6 位作者 王建华 李国欣 刘合 何国华 姜珊 张国生 马建国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134,共6页
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最干旱、最缺水的地区,能源–水资源之间存在复杂的纽带关系,加强能源–水资源领域的协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宏观研判我国西部地区油气生产前景和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国石油位于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最干旱、最缺水的地区,能源–水资源之间存在复杂的纽带关系,加强能源–水资源领域的协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宏观研判我国西部地区油气生产前景和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国石油位于西部地区的7家油气田企业为例,调研不同类型油气田开发模式与用水现状,分析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水资源、水环境保障风险。研究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油气产量稳步增加,随着污水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油气田新鲜水用量变化不大。但考虑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步开发,未来西部地区油气开发很可能对区域地表和地下水系统带来诸多影响。建议发展精准注水和无水压裂技术实现稳油控水,加大油气田生产水的循环利用和科学用水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配置保障体系,在提升能源产业用水安全保证程度的同时全方位降低油气开发对水系统的影响,以实现西部地区能源与水资源协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油气资源开采 水资源 能源与水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许晓明 刘震 +3 位作者 肖伟 郝琦 赵贤正 杨德相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8,共6页
二连盆地主要凹陷的压力场基本上都呈现为异常低压特征,地层压力系数大多小于1.0,但用现有的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来解释二连盆地的异常低压却遇到了困难,为此将该区异常低压埋藏史曲线与异常高压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埋藏... 二连盆地主要凹陷的压力场基本上都呈现为异常低压特征,地层压力系数大多小于1.0,但用现有的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来解释二连盆地的异常低压却遇到了困难,为此将该区异常低压埋藏史曲线与异常高压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埋藏史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在晚白垩世具有长达50~60Ma的沉积停滞期,长时期的沉积停滞可能是二连盆地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沉积停滞条件下既不会出现欠压实现象,也无法产生异常高压,但却造成地层具有较高的压实程度,使得后来再次沉积深埋时,压实作用受阻,上覆负荷过多地加载在了岩石骨架上,流体压力相对变小,形成异常低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异常低压 成因机理 沉积停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欢庆 石成方 曹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5-1146,共12页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人手,详细介绍了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的重点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分析、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向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微地震方法储层表征、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研究对象也由传统的砂岩和碳...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人手,详细介绍了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的重点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分析、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向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微地震方法储层表征、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研究对象也由传统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向致密油致密气储层转变。研究方法中综合性、地震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加强。天然裂缝储层表征等专项研究进步很大。国内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学习国外油藏描述研究方法,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精细油藏描述程序和方法,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完善,几乎涵盖了储层地质研究的各个方面。结合研究自身实践,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总结为高分辨率层系地层学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成因分析基础上的储层构型分析、储层定量分类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和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等5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精细油藏描述定量研究还需要加强,各种地震和测井等新技术手段有待加强,实验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等方面还需发展完善。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等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指出了该项研究8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油藏描述 高分辨率层系地层学 构型分析 储层分类评价 流动单元 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欢庆 胡海燕 +2 位作者 吴洪彪 曹晨 隋宇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140-153,共14页
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总结剩余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剩余油分类和发育规律刻画、剩余油成因和分布模式、多种方法描述剩余油、相关学科成果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井间... 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总结剩余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剩余油分类和发育规律刻画、剩余油成因和分布模式、多种方法描述剩余油、相关学科成果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井间剩余油预测、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描述等。剩余油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开发地质学、岩心观察和分析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四维地震、各种数理统计学、油藏数值模拟、动态监测分析、油藏工程、试井解释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剩余油研究主要问题包括9方面:剩余油成因分析难度大、剩余油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改进剩余油研究方法难度大、井间剩余油预测问题多、相关学科成果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不成熟、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还在探索、复杂岩性油藏剩余油研究问题多、剩余油研究定量化水平不高、微观剩余油研究比较薄弱等。剩余油研究发展趋势包括9方面:加大剩余油成因研究力度、改进剩余油研究方法、明确数理统计分析研究剩余油参数的地球物理意义、提高剩余油井间预测精度、将相关学科成果充分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探索建立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方法技术体系、加大非常规油藏剩余油研究力度、提高剩余油研究定量化水平、加强微观剩余油研究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精细油藏描述 开发中后期 开发地质学 水淹层测井解释 油藏数值模拟 井间预测 三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评价指标刍议 被引量:13
18
作者 兰朝利 王金秀 +2 位作者 杨明慧 张君峰 何顺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34,共3页
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在中国发现较晚,对其储层特征进行评价还缺乏合适的标准。通过兴城气田典型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与火山岩油藏储层评价指标的对比,认为火山岩油藏储层评价标准中的有效渗透率、基质空气渗透率和有效厚度指标不... 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在中国发现较晚,对其储层特征进行评价还缺乏合适的标准。通过兴城气田典型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与火山岩油藏储层评价指标的对比,认为火山岩油藏储层评价标准中的有效渗透率、基质空气渗透率和有效厚度指标不适合对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进行评价。为此,须建立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评价标准,以便更准确地对火山岩气藏储层作出评价。笔者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试油资料,在对兴城气田火山岩储层定量描述参数(有效渗透率、基质有效孔隙度、基质空气渗透率和平均孔喉半径)和定性描述参数(岩相、岩性、储集空间和储层产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试油成果,建立了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分类评价标准。该标准确定的有效渗透率、基质空气渗透率指标值明显较火山岩油藏储层标准低,更适用于低渗透火山岩气藏储层的评价。同时,该标准也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火山岩气藏储层评价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火山岩气藏 储层评价指标 兴城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资料相对保真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西文 赵邦六 +1 位作者 吕焕通 唐东磊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9-331,共13页
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为了能有效识别岩性油气藏,通常要求对地震资料做提高分辨率处理,但过分强调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会使处理结果的保真度变差。为此,基于准噶尔盆地石东地区一条长8 km的高分辨率数据采集试验测线,通过分析剖面的反射... 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为了能有效识别岩性油气藏,通常要求对地震资料做提高分辨率处理,但过分强调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会使处理结果的保真度变差。为此,基于准噶尔盆地石东地区一条长8 km的高分辨率数据采集试验测线,通过分析剖面的反射特征和频谱特征,对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认为剖面中出现的薄层反射信息是一种假象。然后利用相对保真地震处理方法重新处理了同一条测线的地震资料,并与高分辨率高信噪比方法的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最后利用两种方法解释的砂体模式建立了正演模型,模拟结果验证了相对保真处理的可信度,并证实了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处理结果中出现的薄层信息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勘探 高分辨率处理 陷频带 相对保真处理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对油藏有效开发的影响——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油藏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欢庆 王珏 +2 位作者 胡海燕 杜宜静 樊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6-170,共15页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和分析测试资料,400口井测井资料以及工区地震资料,在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和确定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沉积微相,刻画不同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同时分析了沉积...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和分析测试资料,400口井测井资料以及工区地震资料,在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和确定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沉积微相,刻画不同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同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开发的影响。通过岩性、层理构造、泥岩颜色、化石特征和粒度概率曲线等相标志,确定研究区目的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呈北西-南东和南北向,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沉积微相。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沉积为主。自底部的单层yII36b至顶部的单层yI11a,目的层整体上为向上逐渐变粗的反旋回特征。河道宽200~300m,长度可达数百米,砂体数量多,规模小。受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流改道,砂体相互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强烈。蒸汽驱热采时应该充分考虑单砂体沉积微相空间组合模式和平面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 于楼油层 沉积微相 扇三角洲前缘 油藏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