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近期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未来主要勘探对象与潜力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政璋 赵贤正 何海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分析了中国石油近期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新进展:岩性-地层油气藏精细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冲断带油气勘探不断有重大发现;低渗透探区不断发现整装规模效益储量;天然气勘探进入储量的快速发现阶段;大盆地内... 分析了中国石油近期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新进展:岩性-地层油气藏精细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冲断带油气勘探不断有重大发现;低渗透探区不断发现整装规模效益储量;天然气勘探进入储量的快速发现阶段;大盆地内新区带、新层系不断有新的重要发现;新盆地、新凹陷的勘探有重要进展。并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油在五个方面行之有效的勘探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的领域和主要对象及其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石油勘探工作 前陆盆地 冲断带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近几年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下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措施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政璋 何海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7,共7页
自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家大型国家石油公司的相继成立,中国的油气勘探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大石油公司将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目前,从油气资源、探明储量、产量和探矿权上看,中国石油在国内仍均处于主导... 自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家大型国家石油公司的相继成立,中国的油气勘探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大石油公司将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目前,从油气资源、探明储量、产量和探矿权上看,中国石油在国内仍均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作为以上游为主体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所辖探区经过近40多年的油气勘探工作,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程度日益提高,勘探难度日趋加大,面临日益复杂的地下、地面条件的挑战,勘探工作任重道远。近几年,针对中国石油的实际和现状,通过苦练内功、加强分层次的综合地质研究工作、加强地震技术攻关和地震准备工作、加大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应用力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新区勘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发现和成果,为近几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下步新区勘探准备了一批潜在的目标和重点工作地区。下一步新区勘探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但通过继续坚持近几年探索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坚定信念、精细研究、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新区勘探将会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储量 产量 探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喜双 曾忠 +4 位作者 易维启 董世泰 张研 张玮 邓志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8-777,共10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五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在高陡构造、碳酸盐岩、低渗透油气藏和火山岩等复杂勘探对象技术攻关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分析了在攻关中创新集成并推广应用的一系列地球物理新技术,如高密度、全数字、拓频处理、新老资料融合处理... 本文系统介绍了五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在高陡构造、碳酸盐岩、低渗透油气藏和火山岩等复杂勘探对象技术攻关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分析了在攻关中创新集成并推广应用的一系列地球物理新技术,如高密度、全数字、拓频处理、新老资料融合处理、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叠前储层预测、烃类检测、碳酸盐岩缝洞精细雕刻及多波地震等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技术适用性和下步发展方向。同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石油集团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地球物理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发展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天然气地球物理三大技术系列的任务和发展思路,展示了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集团 地球物理勘探 技术攻关 油气勘探地球物理 油藏地球物理 天然气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成气理论发展及其在天然气工业发展中的地位 被引量:27
4
作者 赵文智 王红军 钱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煤系形成天然气的认识于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煤成气在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中所占比例已升至近70%。中国煤成气理论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引进、吸收、创新、发展、形成体系、及时指导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全过程... 煤系形成天然气的认识于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煤成气在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中所占比例已升至近70%。中国煤成气理论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引进、吸收、创新、发展、形成体系、及时指导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全过程,理论体系涵盖煤成气与煤层气两大常规与非常规资源系列,内涵包括气源鉴别指标体系、煤成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评价预测技术方法等;已有效指导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推动我国天然气产量和储量在过去30年间快速增长,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做出重大基础性贡献,也是科技攻关紧密结合生产并有效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理论体系 成藏机制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30
5
作者 杜金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共14页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具备良好的天然气藏形成条件,是该盆地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领域几十年久攻不克,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认识不清。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重力、磁法等资料,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具备良好的天然气藏形成条件,是该盆地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领域几十年久攻不克,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认识不清。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重力、磁法等资料,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央古隆起带(北部)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提出了4点新认识:(1)中央古隆起带为一个在冲断褶皱基底上形成的具有潜山性质的隆起带;(2)中央古隆起带(北部)东侧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气强度大,侧向供气能力强;(3)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发育花岗岩、变质岩、砾岩及砂岩4种储层类型;(4)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发育3种类型圈闭、2套输导体系和3种类型气藏。进而明确了基岩潜山气藏、冲沟岩性气藏的勘探方向,评价优选了I类勘探区10个、II类勘探区6个,为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深层天然气风险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覆 冲沟 基岩潜山 天然气成藏条件 中央古隆起带(北部)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勘探项目管理 发展主导勘探技术 走油公司科学勘探之路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政璋 赵贤正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勘探工作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寻找经济可采储量为目标,深化地质综合研究,加强科学勘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强化了先进适用的主导勘探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勘探技术 项目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 被引量:123
7
作者 赵文智 王红军 +3 位作者 徐春春 卞从胜 汪泽成 高晓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以广安、合川等典型气藏解剖研究为基础,对川中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机理等进行研究。川中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大范围斑块式"成藏:平缓构造背景和生储盖组合"三明治"结构为大面积成藏提供了基础,但源灶生气强度平面... 以广安、合川等典型气藏解剖研究为基础,对川中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机理等进行研究。川中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大范围斑块式"成藏:平缓构造背景和生储盖组合"三明治"结构为大面积成藏提供了基础,但源灶生气强度平面分布不均衡和储集层横向非均质性决定不能大面积连片式成藏,而是大范围斑块式成藏;白垩纪末期以来的整体抬升是一次重要的卸载排烃、成藏事件,成藏是大范围的,成岩和构造作用以后保留下来的有效储集空间是"斑块状"而非"席状"分布的,决定经济性的天然气成藏是"大范围斑块状"而非"大面积连片式"的。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具有源控性,天然气富集主要受气源灶、主砂体、构造背景和裂缝发育的联合控制,应细化气源灶研究,在高生气强度区内,寻找主砂体和裂缝共生发育带。此外,加强与须家河组一、三、五段源岩同期沉积砂体的评价研究,应有新气藏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斑块式成藏 大面积连片式成藏 经济性成藏 天然气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研究方法、理论及其勘探开发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忠权 贾承造 +8 位作者 江同文 陈更生 何骁 李国欣 杨洪志 石学文 吴伟 胡懿灵 龙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7-271,293,共16页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事故等问题。本文从野外调查、岩心观察、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处理解释等方面分析总结了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在初步应用过程中已取得良好成效,能够有效识别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式”页岩气 层内构造 构造“甜点” 研究方法 研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化氢天然气井井喷事故应急疏散技术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穆剑 钱新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4-146,共3页
井喷事故后果严重,特别是当井喷物质中含有H_2S等有毒气体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研究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后的安全疏散问题,建立了含H_2S天然气井井喷事故模型,对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了含H_2... 井喷事故后果严重,特别是当井喷物质中含有H_2S等有毒气体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研究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后的安全疏散问题,建立了含H_2S天然气井井喷事故模型,对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了含H_2S天然气井喷事故中井喷气体的浓度场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确定安全疏散时间和最小安全疏散半径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模拟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硫化氢(H2S) 天然气 井喷 安全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66
10
作者 魏国齐 刘德来 +3 位作者 张英 李本亮 胡国艺 李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4-89,共6页
从生物气成烃条件、运移方式和封盖机理等方面,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原始有机质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原始有机质生物转化率可以高达85%以上。虽然第四系烃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低,平均有机碳含量为0.... 从生物气成烃条件、运移方式和封盖机理等方面,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原始有机质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原始有机质生物转化率可以高达85%以上。虽然第四系烃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低,平均有机碳含量为0.3%,但低丰度烃源岩仍然可以形成大型生物气田。柴达木盆地中东部三湖地区生物气主要以水溶相运移为主,即在盆地南侧和深部生成的生物气溶解在地层水中,由南向北侧向运移,当到达北侧时,埋藏变浅,地层水矿化度变高,天然气从地层水中析出,以游离相形式垂向运移成藏。在柴达木盆地北斜坡地区,同时存在物性封闭、饱和盐水封闭和动态封闭3种机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条件良好,三湖地区北斜坡仍然是今后生物气的勘探重点地区,东部察尔汗地区和北斜坡深层是生物气勘探的有前景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四系 生物气 生气机理 运聚模式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探1井重大发现及下组合勘探前景展望 被引量:115
11
作者 杜金虎 支东明 +5 位作者 李建忠 杨迪生 唐勇 齐雪峰 肖立新 魏凌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高探1井于白垩系清水河组测试获日产千方高产油气流,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成藏条件,主要表现在:①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侏罗系、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烃源灶规模大;②发育... 高探1井于白垩系清水河组测试获日产千方高产油气流,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成藏条件,主要表现在:①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侏罗系、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烃源灶规模大;②发育白垩系清水河组、侏罗系头屯河组和喀拉扎组等多套规模有效储集层;③发育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性巨厚泥岩盖层,普遍发育异常高压,具备良好封盖能力;④发育成排成带分布的大型背斜构造,北部斜坡区还具有形成大型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为形成大油气田提供了良好圈闭条件;⑤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静态要素匹配良好,动态演化有利于油气规模聚集。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具有西段四棵树凹陷、中段和东段大构造、北部斜坡等3个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高探1井 下组合 成藏条件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上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成藏比较研究与意义 被引量:117
12
作者 赵文智 邹才能 +5 位作者 李建忠 冯志强 张光亚 胡素云 匡立春 张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油气成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特征是:生储盖组合类型均以近源组合为主;物性受埋深影响小,非均质性普遍较强;主力烃源岩以煤系泥岩为主,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差异表现为:东部火山岩多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裂谷... 中国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油气成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特征是:生储盖组合类型均以近源组合为主;物性受埋深影响小,非均质性普遍较强;主力烃源岩以煤系泥岩为主,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差异表现为:东部火山岩多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裂谷,以中酸性为主,以受深大断裂控制的中心式喷发为主,西部火山岩多形成于古生代陆内裂谷和岛弧,以中基性为主,喷发期次和类型多;东部火山岩储集空间以原生气孔和裂缝为主,西部主要以次生溶孔和裂缝为主;东部以岩性、构造-岩性气藏为主,成藏受生烃中心、深大断裂和火山岩喷发结构控制,原位性明显,西部多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面、烃源岩和大型断裂是主要控制因素,原位性和异位性兼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气藏 成藏特征 共性 差异性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中国油气储量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国干 胡允栋 +1 位作者 王永祥 胡素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5期62-65,70,共5页
美国油气储量评估师按照油气藏工程分析的基本做法,不能被视为SEC规则。SEC的"尺"没有变,但评估师的"度"却可能有不同的把握。实践中,专业的知识背景、有效的地区经验、客观的评估心态,再加上合理的规则运用,四方... 美国油气储量评估师按照油气藏工程分析的基本做法,不能被视为SEC规则。SEC的"尺"没有变,但评估师的"度"却可能有不同的把握。实践中,专业的知识背景、有效的地区经验、客观的评估心态,再加上合理的规则运用,四方面结合才是油气储量评估"制胜的法宝"。经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和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分别可对应于SPE/WPC/AAPG的证实已开发储量和证实未开发储量。然而,在建立储量的思维方式、立足点、阶段性、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的对应性、不同级别储量的依存性、经济内涵及其对储量的界定作用、管理的重心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量 分类 比较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油气勘探势在必行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杜小弟 姚超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近年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埋深大干3500m的深层不仅可以而且也能找到工业性大型油藏。随着Tissot传统烃源岩演化理论的被修正,勘探深度可大幅向下延伸。深层可通过原生孔隙的大量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而发育工业性储层,尽管深层的... 近年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埋深大干3500m的深层不仅可以而且也能找到工业性大型油藏。随着Tissot传统烃源岩演化理论的被修正,勘探深度可大幅向下延伸。深层可通过原生孔隙的大量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而发育工业性储层,尽管深层的高压、超高压条件给钻探带来诸多困难,但对深部油气藏的形成却是有利的。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深层具有相当的油气资源量,深层勘探是有资源基础的。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针对深层勘探的技术系列,为深层勘探的实施和争取更大的发现奠定了基础。深层勘探具有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本文为此分析探讨了如何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获得良好投资回报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深层勘探 油气藏形成 油气资源 勘探技术 勘探风险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量地震勘探在岩性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15
作者 赵邦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7-409,423,共14页
由于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增加了横波信息,降低了储集层预测的多解性,提高了储集层流体识别和预测的可能性,因而受到了石油工业界的普遍重视。但因横波传播的特殊性,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采集、处理及解释方面都与传统纵波勘探不同。为了... 由于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增加了横波信息,降低了储集层预测的多解性,提高了储集层流体识别和预测的可能性,因而受到了石油工业界的普遍重视。但因横波传播的特殊性,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采集、处理及解释方面都与传统纵波勘探不同。为了推动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2002年起,陆续在鄂尔多斯盆地的苏里格气田、四川盆地的广安气田、松辽盆地的徐深气田和柴达木盆地的三湖地区进行了二维或三维多分量地震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定进展。试验结果表明,转换波在松辽深层火成岩体和柴达木三湖含气构造的成像效果优于纵波,可以更好地圈定气藏的边界;在苏里格和广安致密砂岩气藏描述中,提高了储集层预测和流体识别的精度,为井位部署提供了有利依据。随着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在复杂岩性油气藏勘探和油气评价与开发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 转换波 岩性气藏 流体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气藏开发分类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谭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在分析了中国现行气藏分类方法的特点基础上,针对中国现行气藏分类标准体系庞大、繁琐,实际工作中运用不便的现状,从开发角度出发,本着实用、简便的原则,通过研究影响气藏开发部署、开发方式和开发主体工艺技术的主要因素,分析认为气藏... 在分析了中国现行气藏分类方法的特点基础上,针对中国现行气藏分类标准体系庞大、繁琐,实际工作中运用不便的现状,从开发角度出发,本着实用、简便的原则,通过研究影响气藏开发部署、开发方式和开发主体工艺技术的主要因素,分析认为气藏流体特征和储层渗流特征是影响气藏投入开发的两大关键性控制特征,并结合中国已发现的主要气藏类型,提出了气藏开发分类的新思路。为此,把中国主要气藏划分为七大类型,并针对每一种类型气藏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这对于客观认识气藏特征、合理划分气藏类型、科学开发气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藏 开发 分类 特征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洪泽凹陷油气地质特征及下步勘探领域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文科 杜小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4,共4页
洪泽凹陷为一典型的箕状凹陷,根据其特点将该凹陷及其次凹分为陡断带、深凹带、中部断裂构造带(或枢纽带)和缓坡带4个构造单元。在系统总结洪泽凹陷生储盖发育及组合特点基础上,阐述了油藏发育类型、分布与4个构造单元的相互关系,指出... 洪泽凹陷为一典型的箕状凹陷,根据其特点将该凹陷及其次凹分为陡断带、深凹带、中部断裂构造带(或枢纽带)和缓坡带4个构造单元。在系统总结洪泽凹陷生储盖发育及组合特点基础上,阐述了油藏发育类型、分布与4个构造单元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洪泽凹陷下步的勘探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洪泽凹陷 油气地质特征 油气藏类型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地震预测技术效果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0
18
作者 曾忠 阎世信 +1 位作者 魏修成 刘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67,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气藏属于大面积分布的低压、低含气饱和度气藏,主要储集层为上古生界河流相叠合砂体,以高分辨率二维地震为基础的储集层预测在该气田的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分析近年地震预测效果的基础上,从野外采集、原...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气藏属于大面积分布的低压、低含气饱和度气藏,主要储集层为上古生界河流相叠合砂体,以高分辨率二维地震为基础的储集层预测在该气田的发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分析近年地震预测效果的基础上,从野外采集、原始资料品质、处理及解释等方面分析影响预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寻找富集高产区的开发生产需求,建议加强基于全三维数据体的叠前多属性分析、以测井资料和地层等时格架约束储集层反演、开展弹性波反演技术研究,并建议在积极开展地震资料品质攻关的基础上,进行适量的三维VSP及多波地震的试验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上古生界气藏 三维地震 储集层预测效果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杨庚 柴育成 吴正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2-332,共11页
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为大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 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为大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掩断层,以及在这些逆掩断层上盘发育的大型推覆体组成。逆冲构造的扩展方式为背驮式,逆冲指向南东,定型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即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碎屑岩(110Ma)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之间。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形成的辽西地区道冲推覆构造系既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最终闭合碰撞有关,同时也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在东亚大陆之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构造样式 中生代 辽西地区 逆冲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南部海相侏罗系古油藏例析 被引量:43
20
作者 赵政璋 李永铁 +4 位作者 王岫岩 滕玉洪 单光华 张宽忠 郭祖军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34-36,共3页
羌塘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盆地内已发现100多处油气显示,其中最典型的南羌塘坳陷“隆鄂尼古油藏”发现于中侏罗统布曲组,为一被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出露面积约10km^2。主要储层白云岩累计厚度达400.9m,孔隙度最高达15.5%,渗... 羌塘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盆地内已发现100多处油气显示,其中最典型的南羌塘坳陷“隆鄂尼古油藏”发现于中侏罗统布曲组,为一被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出露面积约10km^2。主要储层白云岩累计厚度达400.9m,孔隙度最高达15.5%,渗透率最高达283×10~3μm^2。分析结果显示油苗性质为“轻质油”,具有海相原油的特征,其烃源岩主要为中侏罗统夏里组页岩。据构造及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史分析,盆地内构造形成和烃类转化的高峰期同处于燕山运动晚期。该古油藏的发现,说明了羌塘盆地内确实发生过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特别是在盆地内三叠系一中侏罗统未出露的大量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侏罗纪 古油藏 油气藏 油源对比 勘探远景 背斜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