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堡凹陷柳赞油田沙三^3亚段扇三角洲相构型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延强 吴胜和 +4 位作者 齐立新 刘志家 岳大力 刘丽 曲晶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30,5,共10页
利用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开发区的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分析沙三3段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相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扇三角洲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水道、溢岸、水道间、河口坝和坝间等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发育规模较大,具有重力流的成因机制... 利用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开发区的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分析沙三3段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相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扇三角洲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水道、溢岸、水道间、河口坝和坝间等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发育规模较大,具有重力流的成因机制。扇三角洲各沉积微相组合样式多样:单期微相砂体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有水道-水道型、水道-溢岸-水道型、水道-河口坝型、河口坝-河口坝型、孤立水道型5种类型。辫状水道之间的侧向拼接样式包括辫状水道与辫状水道的侧向叠置、辫状水道-溢岸-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水道间泥岩-辫状水道拼接等;河口坝之间的侧向拼接主要包括坝主体的侧向叠置、坝缘的侧向叠置、坝缘的相互交错,以及河口坝-坝间泥岩-河口坝拼接等;辫状水道与河口坝的侧向拼接主要为河口坝-辫状水道-河口坝拼接。多期辫状水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切物源方向的近水平叠置,多期河口坝垂向上主要表现为顺物源方向的前积叠置,前积倾角约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赞油田 扇三角洲 沉积微相 组合样式 辫状水道 河口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建军 陈践发 +3 位作者 朱雷 叶治续 师生宝 刘应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7-582,共6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成因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塔中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塔中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塔中东、西部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塔中东部和I号构造带的天然气具有较...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成因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塔中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塔中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塔中东、西部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塔中东部和I号构造带的天然气具有较高的干燥系数、较重的碳同位素比值和较高的氮含量。研究认为这些差异除了一定程度上受有机质类型和次生变化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差异。塔中东部下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的定型时间较早,紧邻满加尔凹陷的寒武系烃源岩,因此主要聚集了高-过成熟的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塔中西部主要发育中—上奥陶统有机质,且有机质成熟度的定型时间较晚,因此主要聚集了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综合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生成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干酪根,原油裂解生气在本区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奥陶系 寒武系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井分层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高飞明 肖国华 +1 位作者 王金忠 吴琼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1-116,共6页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井采用多层合采的采油方式使得层间矛盾日益突出,产生分层注水困难、高压层遏制相对低压层产出等副作用,常规笼统压力测试结果是各层的综合结果,不能解释分层参数,制约了各种措施的增产效果,现有油井测试技术受工...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井采用多层合采的采油方式使得层间矛盾日益突出,产生分层注水困难、高压层遏制相对低压层产出等副作用,常规笼统压力测试结果是各层的综合结果,不能解释分层参数,制约了各种措施的增产效果,现有油井测试技术受工艺和油田井况限制,无法推广应用。为此,开展了油井分层测试技术和相关配套工具研究,设计了满足不同地质要求的分层测试管柱,研发了压力计托筒、智能开关和智能多参数仪等井下测试工具。初步形成了3种测试技术:分层卡封静压测试技术可以准确得到各小段地层静压、温度及其变化情况,量化层间矛盾,指导下步开发措施;分层压力恢复测试技术在不影响油井生产的条件下,井下关井测试单层段压力恢复,可直接得到单层段静压和生产流压,还可对单层段压力恢复资料进行试井解释;智能多参数分层测试技术可实现分层压力恢复测试技术的全部功能,还可以得到产液剖面数据以及单层段采油曲线,为后续的选泵及提液等措施提供指导意见。这3种测试技术基本满足油田分层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测试 层间矛盾 压力恢复 产液剖面 智能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型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成藏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被引量:26
4
作者 罗群 吏锋兵 +1 位作者 黄捍东 周海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0-565,573,共7页
中小型含油气盆地凹隆相间,同沉积断裂和褶皱发育,相变剧烈,不整合面多,生储盖组合优越,具备大规模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存在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等多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它们控制了上倾尖... 中小型含油气盆地凹隆相间,同沉积断裂和褶皱发育,相变剧烈,不整合面多,生储盖组合优越,具备大规模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存在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等多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它们控制了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岩性、地层超覆、不整合遮挡、物性封闭等多种类型的隐蔽圈闭(油气藏)。隐蔽圈闭为隐蔽油气藏形成提供空间,输导体系沟通油源和隐蔽圈闭为隐蔽圈闭输送油气,烃源岩供给成熟油气,这3个基本要素在时空上形成有利的三维(元)一体关系,导致了隐蔽油气藏的形成。隐蔽油气藏形成需要经过3步(三步曲):断裂控坡折带、坡折带控隐蔽圈闭和油源断裂输导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背景 成藏模式 隐蔽油气藏 坡折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辽西低凸起潜山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50
5
作者 吕丁友 杨明慧 +4 位作者 周心怀 魏刚 刘乐 李春霞 郑晓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0-496,共7页
辽东湾坳陷辽西低凸起具有明确的南、中、北3段构造分段特征,潜山构造样式呈典型的翘倾断块状态,潜山地层结构由太古界变质岩、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火山岩构成3层复式结构。辽西低凸起潜山油气聚集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古近... 辽东湾坳陷辽西低凸起具有明确的南、中、北3段构造分段特征,潜山构造样式呈典型的翘倾断块状态,潜山地层结构由太古界变质岩、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火山岩构成3层复式结构。辽西低凸起潜山油气聚集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古近系是否发育储层,二是辽中凹陷油气资源是否充足。因此,大规模的潜山油气聚集多是在主断槽油气供应充分、且潜山上覆古近系缺乏优质储层的情况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构造 油气聚集 辽西低凸起 辽东湾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融合平面波分解地层倾角计算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穆立华 杨国涛 +2 位作者 高文中 张建坤 王方鲁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0-826,共7页
基于倾角测井得到的井口附近高精度倾角数据,提出了一种井震融合的平面波分解地层倾角计算方法。在有倾角测井的探区,根据Tikhonov正则化的思想在平面波分解滤波器中引入地层倾角测井数据约束,井震融合计算空间任意点的地层视倾角,通过... 基于倾角测井得到的井口附近高精度倾角数据,提出了一种井震融合的平面波分解地层倾角计算方法。在有倾角测井的探区,根据Tikhonov正则化的思想在平面波分解滤波器中引入地层倾角测井数据约束,井震融合计算空间任意点的地层视倾角,通过三角变换将视倾角转化为真倾角和真倾向。理论模型测试及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估计的地层倾角和地层厚度转换结果比常规平面波分解计算得到的结果更精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角测井数据 平面波分解 井震融合 模型正则化 地层倾角 地层倾角测井信息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