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西部大型湖盆沉积体系域研究进展及页岩油气勘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因业 李国欣 +6 位作者 吴洛菲 徐兆辉 龙国徽 方向 付蕾 张天舒 陶士振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8-741,共14页
中国陆相大型湖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区分布广泛,含油气盆地内新发现了多个油气田,特别是近年来在致密油/页岩油勘探方面获得了突破。根据沉积体系域演化和可容纳空间演变解释层序地层单元,建立层序演化模式,预测油气储集体,适合于研... 中国陆相大型湖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区分布广泛,含油气盆地内新发现了多个油气田,特别是近年来在致密油/页岩油勘探方面获得了突破。根据沉积体系域演化和可容纳空间演变解释层序地层单元,建立层序演化模式,预测油气储集体,适合于研究有成因联系的异旋回地层序列。深水体系的沉积层序体系域研究进展表现为引入强制海退(湖退)的概念,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格架三分体系域发展为四分体系域和二分体系域,不同尺度的相对整合序列和体系域分布与命名具有紧密联系。强制海(湖)退条件下形成的下降期体系域(FSST)和强制海(湖)退楔体系域(FRW)有内涵细节上的差异。采用A-P-D(加积-进积-降积)准层序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体系域格架下薄层细粒沉积砂体的沉积搬运机理,提高了体系域识别和油气储集体预测的准确度。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和四川盆地侏罗系研究实例表明,湖侵体系域随湖平面上升,浅湖和半深湖范围扩大,沉积中心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薄层砂体和深水浊积扇及多旋回泥页岩—泥灰岩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储集体的发育,成为“甜点”勘探目标区。展望未来,与页岩油气勘探有关的沉积层序体系域领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取得重要进展:(1)咸化湖盆深水沉积体系的高频旋回体系域研究;(2)与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相关的湖侵体系域混积体系研究;(3)体系域级别的层序—古地理研究;(4)体系域格架下的源-汇系统及其古湖泊分布特征研究;(5)湖泊古水深、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分析;(6)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微纳米级孔—缝体系储集能力研究;(7)煤系环境纯湖相泥岩和沼泽相(湖沼或河沼)泥岩对规模天然气生烃贡献率的沉积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域 深水沉积体系 页岩油气勘探 退积型浊积砂体 层序地层 页岩层系纹层结构 中国中西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的特殊来源及非烃组分的成因 被引量:47
2
作者 赵孟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0-486,共7页
本文主要讨论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以及非烃气体的可能成因。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但含有较高的非烃气体,含量一般为10%~25%。乙烷碳同位素值为-37.8‰~-34.9‰,说明形成该天然气的母质属于腐泥型。烃... 本文主要讨论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以及非烃气体的可能成因。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但含有较高的非烃气体,含量一般为10%~25%。乙烷碳同位素值为-37.8‰~-34.9‰,说明形成该天然气的母质属于腐泥型。烃类组分、非烃组分分布以及天然气δ^(13)C_1值在和田河气田的东、西部存在明显的差异。和田河气田天然气源自寒武系烃源岩,但表现为具有原油二次裂解气的特殊来源特征。东部的玛4井区天然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西部的玛3、玛8井区则为干酪根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初步分析N_2、CO_2和H_2S的成因,认为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的特殊来源是天然气中非烃气体高含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天然气 非烃组分 组分特征 碳同位素 和田河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CO_2吞吐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拓 刘学伟 +2 位作者 王艳丽 秦春光 盖长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31,共7页
目前,某油田正在进行CO_2吞吐试验,该油田属于致密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CO_2吞吐效果受诸多因素制约,急需通过物理模拟方法研究复杂条件下的CO_2吞吐机理。因此,采用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首次选用露头平板模型,针对致密油首次利用致密... 目前,某油田正在进行CO_2吞吐试验,该油田属于致密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CO_2吞吐效果受诸多因素制约,急需通过物理模拟方法研究复杂条件下的CO_2吞吐机理。因此,采用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首次选用露头平板模型,针对致密油首次利用致密岩芯和实际原油,开展分段压裂水平井CO_2吞吐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能有效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且注入压力是CO_2吞吐效果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吞吐过程中模型不同位置压力、出口产量等关键参数分析,明确了CO_2吞吐地层能量补充特征。研究成果对于致密油藏有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压裂水平井 大型物理模拟 CO2吞吐 注入压力 补充地层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勇 鲍志东 胡广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0-27,共8页
在详细研究单剖面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中上扬子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期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通过研究认为,雷口坡期以海相沉积为主。由于海退,研究区整体处于浅水沉积区,不发育盆地和斜坡。西部康滇古陆趋... 在详细研究单剖面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中上扬子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期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通过研究认为,雷口坡期以海相沉积为主。由于海退,研究区整体处于浅水沉积区,不发育盆地和斜坡。西部康滇古陆趋于稳定,东南部华夏古陆上升,使中上扬子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东部为碎屑岩台地,西部为碳酸盐岩台地。根据研究区沉积背景和该期岩相古地理平面上的展布特征,总结出了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古地理演化过程及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中三叠世 单因素 定量岩相古地理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沉积构型研究进展:沉积演化与构型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伟 岳大力 +5 位作者 王武荣 高建 吴胜和 王南溯 刘警阳 张佳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2-1048,共17页
辫状河沉积是陆相沉积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气、铀等矿产资源的重要载体。近30年来,辫状河研究在沉积演化与构型特征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因此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业价值。综合辫状河研究... 辫状河沉积是陆相沉积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气、铀等矿产资源的重要载体。近30年来,辫状河研究在沉积演化与构型特征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因此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业价值。综合辫状河研究进展并结合笔者及团队的多个研究实例,根据辫状河沉积内部结构与地貌演化速率分为稳定型与游荡型辫状河,两者地貌特征无显著区分标志,形成与演化过程基本相似,可划分为4个发育阶段:水流扰动形成横向朵状(叶状)单元坝,河流汇聚形成初始河道与坝尾沉积,单元坝生长、拼接形成复合坝,河流动态平衡阶段。但是两河型的内部构型存在显著区别,稳定型辫状河心滩内部由一系列横向较为稳定的垂积体与落淤层组成;游荡型辫状河心滩频繁被河道冲刷,导致辫状河道沉积与心滩之间无明显界限、形成“泛连通体”。目前,针对辫状河沉积构型的研究已十分丰富,通过河流动力学与沉积学交叉学科研究辫状河沉积构型模式的主控因素、建立不同沉积条件下多样化的沉积模式,并探究多样化沉积模式的演化过程与成因机理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难点、热点与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单元坝 复合坝 心滩 沉积构型 演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丁美洲主要沉积盆地类型及典型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谢寅符 赵明章 +1 位作者 杨福忠 魏春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1期65-73,共9页
拉丁美洲的沉积盆地分成弧前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内克拉通盆地等类型。以马拉农盆地和坎波斯盆地为例,阐述拉丁美洲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前陆盆地和被动边缘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马拉农盆地上白垩统的Chonta组和三叠系—侏罗... 拉丁美洲的沉积盆地分成弧前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内克拉通盆地等类型。以马拉农盆地和坎波斯盆地为例,阐述拉丁美洲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前陆盆地和被动边缘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马拉农盆地上白垩统的Chonta组和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群的烃源岩,Chonta组和Vivian组储层,以及Chonta组和古近系Cachiyacu组的泥岩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下白垩统Cushabtay组高孔、高渗砂岩和活动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坎波斯盆地强烈的盐运动在油气运移和成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白垩统LagoaFeia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由盐运动形成的盐窗进入上覆浊积岩储层,再经过断层和不整合面的沟通,最终在与盐运动有关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 盆地类型 马拉农盆地 坎波斯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