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低某油田采油污水处理中污泥产生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云 白海涛 +2 位作者 杨立华 付伟 崔海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69,73,共4页
针对陕北某油田处理采油污水絮凝剂投加量和污泥产生量大的特点,采用"先回流污泥后絮凝"的方法进行降低污泥产生量研究,探讨了常规简单絮凝和"先回流污泥后絮凝"处理中污水pH、絮凝剂投加量、回流污泥量等因素对污... 针对陕北某油田处理采油污水絮凝剂投加量和污泥产生量大的特点,采用"先回流污泥后絮凝"的方法进行降低污泥产生量研究,探讨了常规简单絮凝和"先回流污泥后絮凝"处理中污水pH、絮凝剂投加量、回流污泥量等因素对污泥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回流污泥后絮凝"处理工艺能显著降低絮凝剂用量和污泥产生量,其中PAC和PAM投加量分别降低81.25%和50%,污泥产生量降低48.40%。处理后污水可达到SY/T 5329-1994回注水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污水 絮凝 回流污泥 污泥产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坐封井口堵塞器的研制及其评价试验
2
作者 平恩顺 王玉忠 +4 位作者 任宝良 赵磊 李迪 黄峰 邵俊龙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140,共5页
针对段塞加砂压裂或生产放喷过程中井口装置易发生刺漏,无法及时解决井控风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问题,研制了一套新型自动坐封井口堵塞器及配套的液压打捞工具。介绍了自动坐封井口堵塞器及液压打捞工具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 针对段塞加砂压裂或生产放喷过程中井口装置易发生刺漏,无法及时解决井控风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问题,研制了一套新型自动坐封井口堵塞器及配套的液压打捞工具。介绍了自动坐封井口堵塞器及液压打捞工具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主要性能参数和性能特点,对自动坐封井口堵塞器物理样机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15 MPa井筒压力条件下,研制的新型自动坐封井口堵塞器拉动挡销自由落体落入井筒内,实现自动丢手和延时自动坐封,满足50 MPa承压密封性能要求;通过液压打捞工具加压10 MPa,实现自动解封并泄压平衡后可安全起出自动坐封井口堵塞器。研制的整套工具具备现场试验的条件,可在短时间内及时解决井口刺漏问题,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口刺漏 自动坐封 井口堵塞器 液压打捞工具 性能评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源河流相辫状河—曲流河微相转换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一波 李胜利 +6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杨龙庆 李宁 常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5,I0002,共13页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泥岩相7种岩相类型;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箱形、钟形、箱形—钟形组合、指形、线形5类;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坝、泛滥平原、曲流河道、点坝、漫溢砂6种沉积微相;研究区馆三段垂向呈“先辫后曲”、平面呈“东辫西曲、南辫北曲”的特点;辫状河砂体垂向心滩坝发育,河道频繁侵蚀、沉积,二者多期叠置成大型复合砂体并构成馆三段的主力储层,曲流河垂向砂体孤立发育,横向连续性较差。研究区河型转换控制因素中,靠近古隆起的充足物源供给和构造作用形成较陡的地形坡度,二者构成的物坡控砂效应影响馆三段早期辫状河的沉积和中后期辫状河向曲流河的转换;古气候影响下的古环境从湿润向干燥的转变及基准面旋回上升二者耦合,对辫—曲的转换起辅助作用。该结果对厘清刘官庄油田河流相储层形成因素、指导同类型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官庄油田 馆陶组三段 辫状河—曲流河转换 近源河流沉积 物坡效应 黄骅坳陷 埕宁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制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晓燕 章杨 +7 位作者 张杰 程海鹰 姬虎军 汪文昌 李辉 梁晨 李陈洋 张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以大港油田埕隆1601稠油油藏为例,采用高温高压PVT试验装置和填砂管驱替试验装置,开展CO_(2)-原油体系高压物性测定和CO_(2)吞吐增产效果评价;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先导CO_(2)吞吐水平井生产历史拟合和增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油... 以大港油田埕隆1601稠油油藏为例,采用高温高压PVT试验装置和填砂管驱替试验装置,开展CO_(2)-原油体系高压物性测定和CO_(2)吞吐增产效果评价;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先导CO_(2)吞吐水平井生产历史拟合和增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CO_(2)-原油界面张力为2.9 mN/m,为非混相状态;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为45 m^(3)/t,膨胀系数为1.17,降黏率达到99.18%;依靠扩散作用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速度仅为0.0059 mL/mL/min,而在动态混溶条件下CO_(2)溶解速率可达0.2912 mL/mL/min;超临界CO_(2)主要萃取原油中C5~C14烷烃组分,剩余油中芳香烃、胶质及沥青质含量提高10.14%,原油黏度略微增加;先导试验井CO_(2)吞吐增产效果显著,换油率达1.21,高于室内试验平均值,主要发挥CO_(2)溶胀降黏、溶解气驱及抑制底水锥进的增产机制,底水对扩大CO_(2)波及体积和补充地层能量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CO_(2) 溶胀降黏 溶解扩散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含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马水平 王志宏 +2 位作者 田永乐 杨军 王海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457,共4页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只有在代表原始沉积界面的情况下才具有等时意义,也才能成为地震解释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但是,挠曲构造作用、成岩、碎屑流沉积作用、重力滑塌、天然气水合物等均可改变或形成新的、具有足够波阻抗差的地层...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只有在代表原始沉积界面的情况下才具有等时意义,也才能成为地震解释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但是,挠曲构造作用、成岩、碎屑流沉积作用、重力滑塌、天然气水合物等均可改变或形成新的、具有足够波阻抗差的地层界面并形成地震反射。因而在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必须识别并排除此类反射轴,否则就会导致年代地层框架的错误认识,所以掌握此类界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 挠曲作用 成岩作用 碎屑流 反射同相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页岩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6
作者 赵靖舟 王芮 耳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3,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在研究区志丹-甘泉地区主要为一套深湖相暗色泥岩和页岩沉积,其TOC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Ro多在0.6%~1.2%,是该盆地已发现大量油藏的主要源岩。为了探讨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吸附特征,选取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在研究区志丹-甘泉地区主要为一套深湖相暗色泥岩和页岩沉积,其TOC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Ro多在0.6%~1.2%,是该盆地已发现大量油藏的主要源岩。为了探讨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吸附特征,选取了研究区长7段16块泥页岩样品进行了等温吸附、总有机碳含量、X-衍射、热成熟度及液氮吸附等配套分析测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7段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吸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泥页岩的兰氏体积为0.56~4.43m3/t,随着压力的增大,吸附能力迅速增加,当增至一定程度,达到饱和后,将不再增加;泥页岩的吸附能力与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含量、比表面和孔体积具有正相关关系;与许多海相泥页岩相反,研究区陆相泥页岩的吸附能力与石英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这可能与石英来源不同有关,陆相泥页岩的石英为陆源碎屑成因;泥页岩的吸附能力与热成熟度在Ro〈0.9%左右时呈负相关,而后当Ro〉0.9%时呈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认为,TOC含量、黏土矿物含量是影响泥页岩吸附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而比表面是最直接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延长组 陆相页岩 等温吸附特征 影响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白海涛 王新强 +2 位作者 吕乃欣 高燕 姬虎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36-638,645,共4页
分析了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为现场解堵施工的优化提供了实际和理论依据。通过对污水回注系统中回注罐沉积物组成分析和沉积物上清液水质分析来研究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和机理。回注罐罐底沉积物粒径大、含油量高、CaCO3和酸不... 分析了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为现场解堵施工的优化提供了实际和理论依据。通过对污水回注系统中回注罐沉积物组成分析和沉积物上清液水质分析来研究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和机理。回注罐罐底沉积物粒径大、含油量高、CaCO3和酸不溶物含量占其质量的50%以上,回注罐底部水中细菌含量远远高于回注污水水质指标。由此得出: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可能为悬浮固体或残油导致的孔隙通道堵塞、回注污水与地层水不配伍或自身引起的结垢堵塞和微生物繁殖造成的有机物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 回注井 污水 堵塞 罐底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场构造须四段储层压裂改造难点和工艺技术措施 被引量:3
8
作者 蒲洪江 叶晓端 +2 位作者 于文静 王玉明 杨冠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3-85,共3页
川西新场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埋藏深、温度高、异常高压,压裂改造难度很大。通过对新855井须四段储层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了压裂技术改造难点,并制定了采用常规加砂量、低砂比、段塞冲刷、多种粒径支撑剂组合、线性加砂、... 川西新场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埋藏深、温度高、异常高压,压裂改造难度很大。通过对新855井须四段储层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了压裂技术改造难点,并制定了采用常规加砂量、低砂比、段塞冲刷、多种粒径支撑剂组合、线性加砂、测试压裂等针对性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说明高温、高压、高难度压裂改造气藏只要采取的加砂压裂工艺技术得当,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加砂压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场气田 晚三叠世 储集层 压裂 技术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态王6.53的抽油杆拉拔机自动监控系统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文秀 王小辉 冯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2-74,共3页
针对抽油杆拉伸检验过程中存在手动控制劳动强度大、废品率高、单片机控制存储容量小、不便于历史数据查阅等问题,构建了一套以Simens S7-200 PLC为核心、基于组态王6.53的抽油杆拉拔机自动监控系统。室内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能满足自... 针对抽油杆拉伸检验过程中存在手动控制劳动强度大、废品率高、单片机控制存储容量小、不便于历史数据查阅等问题,构建了一套以Simens S7-200 PLC为核心、基于组态王6.53的抽油杆拉拔机自动监控系统。室内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能满足自动化测控要求。与现有控制方式相比,该系统具有显示直观、数据易于共享、功能易于扩展等特点,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控制方式广泛存在的工人劳动强度大、废品率高、不便于历史数据查阅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态王6.53 抽油杆 拉拔机 自动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挖掘方法在测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政宏 刘永福 +3 位作者 张立强 赵海涛 陈曦 李昊东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3-718,共6页
测井岩性识别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岩性识别以提高预测准确性。数据挖掘方法可归纳为多元统计算法和智能性算法两大类,其中多元统计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智能... 测井岩性识别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岩性识别以提高预测准确性。数据挖掘方法可归纳为多元统计算法和智能性算法两大类,其中多元统计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智能性算法有神经网络、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目前多元统计算法在测井岩性识别中应用广泛,智能性算法的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基于大量文献调研的成果,概述了多元统计算法的原理及应用现状,重点梳理智能性算法的理论和优势,提出在应用智能性算法时需要将测井数据预处理,包括测井参数选择、测井数据归一化和降维。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验证了智能性算法的应用效果,认为这是测井岩性识别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数据挖掘 多元统计算法 智能性算法 测井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