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微相分析技术在大港滩海探区的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延章 廖前进 +1 位作者 范军侠 赵海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8-60,共3页
在大港滩海探区 ,依据复杂构造和复杂储集层分布区的不同地震 地质条件 ,优化选取地震微相聚类分析、地震沿层相干分析、地震属性信息优化、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分类、全三维储集层特征反演等多种地球物理技术 ,进行地震微相分析和沉积微... 在大港滩海探区 ,依据复杂构造和复杂储集层分布区的不同地震 地质条件 ,优化选取地震微相聚类分析、地震沿层相干分析、地震属性信息优化、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分类、全三维储集层特征反演等多种地球物理技术 ,进行地震微相分析和沉积微相划分 ,并结合构造背景资料 ,预测岩性圈闭可能发育的区带 ,获得了很好的钻探效果 ,证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 ,以宏观沉积相模型为指导 ,应用多种地震微相分析技术进行砂体和岩性油藏分布的预测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微相聚类分析 沿层相干分析 地震属性信息优化 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分类 储集层特征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塘凹陷塘沽油田勘探实践 被引量:6
2
作者 邓荣敬 杨桦 +4 位作者 鲁凤婷 钱茂路 杨燕军 李建英 郭福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北塘凹陷位于黄骅坳陷北区,油气勘探难度较大,从1964年开始勘探,长期未获重大突破,素有“贫油凹陷”之称。近十年,从盆地分析入手,整体解剖,选择塘沽构造为突破口,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一个 5000 × 104t资源规模的中型油田。回... 北塘凹陷位于黄骅坳陷北区,油气勘探难度较大,从1964年开始勘探,长期未获重大突破,素有“贫油凹陷”之称。近十年,从盆地分析入手,整体解剖,选择塘沽构造为突破口,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一个 5000 × 104t资源规模的中型油田。回顾油田勘探历程并总结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此类地区勘探具有借鉴意义。认为塘沽油田勘探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强化地震勘探、加强综合地质研究以加深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广泛应用新技术、注重提高工艺水平。图3参3(邓荣敬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塘凹陷 塘沽油田 油气勘探 地震勘探 勘探历程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桥—北大港地区深层碎屑岩储集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高勇 张连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6-39,共4页
板桥一北大港地区深层(3500m以下深度)沙二段、沙三段发育以深水浊积扇、扇三角洲和冲积扇指状砂坝为主的碎屑岩沉积体系。为了评价深层砂岩的储集性能,在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 板桥一北大港地区深层(3500m以下深度)沙二段、沙三段发育以深水浊积扇、扇三角洲和冲积扇指状砂坝为主的碎屑岩沉积体系。为了评价深层砂岩的储集性能,在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手段,研究深层碎屑岩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认为,沉积相类型、异常高压和成岩演化对板桥—北大港地区储集层性能有重要影响,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发育两个次生孔隙带,有机酸和CO3是导致次生孔隙形成的直接因素。图5表1参3(李建国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桥-北大港地区 深层碎屑岩 储集层 特征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桥油田中区板桥油层组综合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梁宝芹 左松华 +1 位作者 李卉朋 冷继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大港油区板桥油田中区目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为寻找优质储量接替区块,2002年以来对全区板桥油层组进行系统综合评价,利用地震、地质及测井等资料,应用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技术,注重对小断层、微构造高点的解释,为建立准确的构造模... 大港油区板桥油田中区目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为寻找优质储量接替区块,2002年以来对全区板桥油层组进行系统综合评价,利用地震、地质及测井等资料,应用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技术,注重对小断层、微构造高点的解释,为建立准确的构造模型及寻找潜力目标奠定了基础;划分沉积微相,研究砂体类型,认为水道砂体、水道侧翼砂体是该区的主要含油砂体。根据综合地质评价结论,先后在3个断块部署新井7口,均获得高产油气流,新增探明含油面积1.9km2,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0万t,为板桥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的后备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位标定 微构造 单砂体 沉积微相 滚动勘探 板桥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观透明模型研究微生物驱油机理 被引量:20
5
作者 冯庆贤 邰庐山 +3 位作者 滕克孟 牟伯中 杨怀军 倪方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0-263,共4页
在模拟大港油田官 69断块油藏条件下 ,在微观透明仿真蚀刻模型上进行了该断块候选嗜热驱油菌种的驱油实验 ,在孔隙级别考察了微生物驱油机理。模型孔隙最大直径为 80 0 μm ,最小直径为 8μm ,渗透率 0 .3— 0 .6μm2 。由实验观测得到... 在模拟大港油田官 69断块油藏条件下 ,在微观透明仿真蚀刻模型上进行了该断块候选嗜热驱油菌种的驱油实验 ,在孔隙级别考察了微生物驱油机理。模型孔隙最大直径为 80 0 μm ,最小直径为 8μm ,渗透率 0 .3— 0 .6μm2 。由实验观测得到该菌液的驱油机理如下 :①乳化、携带并启动剩余油 ;②剥离油膜 ;③不动生物气的Jamin效应导致液流转向 ,可动生物气泡与粘附的细小油滴一起流动。在非均质透明薄板夹砂模型上进行菌液驱油 ,观察到显著的重力作用 (菌液下移 ,气体上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MEOR 嗜热菌种 微观透明模型 驱油机理 孔隙级 大港官69断块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吴李泉 郑玉梅 +1 位作者 曹代勇 魏迎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40,共3页
千米桥潜山是黄骅坳陷最典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 ,恢复潜山古构造是认识其油气藏特征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运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潜山内幕构造之后认为 ,该潜山的形成基础是古生界印支期宽缓复背斜 ,在燕山期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由逆冲叠瓦... 千米桥潜山是黄骅坳陷最典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 ,恢复潜山古构造是认识其油气藏特征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运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潜山内幕构造之后认为 ,该潜山的形成基础是古生界印支期宽缓复背斜 ,在燕山期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由逆冲叠瓦扇和反冲断层构成的三角带内幕构造 ,抬升受侵蚀形成潜山主体 ,喜马拉雅期的两次右旋拉张使潜山掀斜定型 ,晚第三纪以来发生整体热沉降 ,潜山两侧凹陷沙三段生成油气向潜山侧向运移成藏。图 4参 4(吴李泉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米桥潜山 构造特征 油气成藏 途径 逆冲断层 三角带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塘凹陷新港探区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肖坤叶 邓荣敬 +5 位作者 杨桦 肖敦清 韦阿娟 徐备 李建英 高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28,共4页
黄骅坳陷北塘凹陷近东西走向高密度岩浆岩体导致的布格重力异常高曾被解释为下古生界潜山。新港地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强烈的岩浆活动与沿海岸带北北东向断裂的大规模走滑伸展有关 ,岩浆活动形成火成岩刺穿圈闭 ,深源热流体萃取分... 黄骅坳陷北塘凹陷近东西走向高密度岩浆岩体导致的布格重力异常高曾被解释为下古生界潜山。新港地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强烈的岩浆活动与沿海岸带北北东向断裂的大规模走滑伸展有关 ,岩浆活动形成火成岩刺穿圈闭 ,深源热流体萃取分散有机质和对有机质起加氢、催化作用 ,促进了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转化 ,作为岩浆上涌通道的断裂也是油气向上运移通道 ,因此油气纵向分布层位多。因火成岩的屏蔽作用 ,新港地区深部地震资料品质差 ,构造畸变严重 ,应采用变速成图。图 4表 2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塘凹陷 新港地区 新生代 岩浆活动 石油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裂缝的低渗透砂岩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被引量:15
8
作者 姜瑞忠 侯建锋 赵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0-32,共3页
在低渗透砂岩油藏中的天然或人工裂缝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不同类型裂缝的特点,进而提出相应类型的数值模拟技术,其中包括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启缝中应用双孔介质模拟技术、低渗透砂岩油藏闭合缝/人工缝中应用平面渗透率级差及过井人工... 在低渗透砂岩油藏中的天然或人工裂缝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不同类型裂缝的特点,进而提出相应类型的数值模拟技术,其中包括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启缝中应用双孔介质模拟技术、低渗透砂岩油藏闭合缝/人工缝中应用平面渗透率级差及过井人工裂缝反映天然裂缝的方向性非均质模拟技术;并对压裂井产能与人工裂缝(裂缝的长度、条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压裂井产能模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开启缝 闭合缝 压裂井 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东高成熟探区中浅层精细勘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子藏 王东林 +6 位作者 韦阿娟 吴雪松 郭金凤 于超 肖玉勇 滕钟杰 周宝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1-52,80,共3页
官东地区为大港油田的高成熟探区之一 ,2 0 0 0年以来开展精细勘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现了千万吨级的优质储量区块。精细勘探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关注动态信息及时分析研究 ,地震与地质紧密结合解决关键地质问题 ,采用多种技术(地层精... 官东地区为大港油田的高成熟探区之一 ,2 0 0 0年以来开展精细勘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现了千万吨级的优质储量区块。精细勘探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关注动态信息及时分析研究 ,地震与地质紧密结合解决关键地质问题 ,采用多种技术(地层精细对比 ,高精度目标处理 ,构造精细解释 ,储集层预测 ,油藏研究等 )加强综合研究 ,优化部署方案 ,降低勘探风险。官东地区的勘探实践说明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高成熟探区仍然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图 3(刘子藏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浅层 官东地区 精细解释 储集层预测 圈闭 大港油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宝东 张晓弟 倪方天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51-54,共4页
根据物理模拟实验的相似性准则 ,进行了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实验、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实验、不同的代谢产物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及复配菌种的增殖作用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 ,结果表明 ,N80菌种能够随着注入水在多孔介质中生长和运移 ... 根据物理模拟实验的相似性准则 ,进行了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实验、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实验、不同的代谢产物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及复配菌种的增殖作用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 ,结果表明 ,N80菌种能够随着注入水在多孔介质中生长和运移 ,其代谢产物各组分对采收率影响随代谢产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对采收率提高值贡献最大的是代谢产物中的表面活性剂 ,其次为代谢产生的酸及气体 ,并发现单个代谢产物的驱油效率的代数和小于各组分共同作用时的驱油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运移实验 采收率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解决北京市季节调峰的大张坨地下储气库 被引量:30
11
作者 马小明 杨树合 +5 位作者 史长林 蒲建 曹国明 李宝荣 李国生 吴国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由于北京市冬夏季用气量差在 7倍左右 ,而仅仅依靠输气管线自身调节能力 ,远远不能满足相差如此悬殊的供气与用气矛盾 ,因此急需建立地下储气库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大张坨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我国第一座大型地下储气... 由于北京市冬夏季用气量差在 7倍左右 ,而仅仅依靠输气管线自身调节能力 ,远远不能满足相差如此悬殊的供气与用气矛盾 ,因此急需建立地下储气库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大张坨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我国第一座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项目。文章通过国内外有关资料的调研分析 ,总结出地下储气库建库地质筛选原则 ;并以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地质设计方案研究为例 ,在对该气藏的构造、圈闭、断层、储层、盖层等进行深入的建库地质分析及评价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方法落实了气库库容量 ,并结合北京市用气规律动用物质平衡原理和数值模拟技术设计了气库运行基本指标 ,同时利用试井资料及气井节点法计算软件确定了气井合理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并优选了设计指标 :工作气量为 6 .0× 10 8m3 ,日调峰为 5 0 0× 10 4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地下储气库 设计方案 地质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油藏流体饱和度形成条件建立碎屑岩油层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凤敏 孙广博 +1 位作者 于俊文 曹宏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5,共3页
电法测井受井身环境制约,对岩性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含油饱和度评价常使用的Waxman-Smits以及双水模型的众多参数无法量化,而难以推广。影响含油饱和度的因素分别是油藏高度、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从油藏流体饱和度形成条件入... 电法测井受井身环境制约,对岩性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含油饱和度评价常使用的Waxman-Smits以及双水模型的众多参数无法量化,而难以推广。影响含油饱和度的因素分别是油藏高度、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从油藏流体饱和度形成条件入手,构造孔隙结构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及胶结系数的函数),分析大港油田现有岩电资料及毛管压力分析资料,应用含油高度、油水密度差以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了纯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统一解释图版。实践证明,该解释模型不仅适用于准确求取低电阻率岩性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也适用于研究非低电阻率碎屑岩油层含油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含油气饱和度 毛管压力 含油饱和度形成条件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油可采储量计算经验公式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广荣 余元洲 +2 位作者 陶自强 李保荣 杨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在凝析气藏的降压开采过程中 ,当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后 ,地层中将出现气、液两相。对于中高凝析油含量的中高渗砂岩凝析气藏 ,在消耗式开发方式下 ,凝析油采收率分别与原始凝析油含量、原始气油比、天然气采收率以及初期凝析气井米采... 在凝析气藏的降压开采过程中 ,当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后 ,地层中将出现气、液两相。对于中高凝析油含量的中高渗砂岩凝析气藏 ,在消耗式开发方式下 ,凝析油采收率分别与原始凝析油含量、原始气油比、天然气采收率以及初期凝析气井米采气指数 (反映储集层物性 )之间的相关性良好。根据对大港油田凝析气藏矿场资料的研究 ,得出 4种计算凝析油采收率的经验公式 ,为计算凝析气藏的凝析油可采储量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图 4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凝析油 采收率 可采储量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西断裂带包裹体中硫化氢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路 丁魏伟 +3 位作者 杨池银 戴金星 陶士振 米敬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1,共4页
对黄骅坳陷港西断裂带奥陶系和第三系包裹体样品的氯同位素分析以及对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组分测试表明,包裹体普遍具有地幔成因,且局部十分富集,同时发现包裹体中的硫化氢含量较高,范围分布在5.5%~15.2%(摩尔分数)之间。文... 对黄骅坳陷港西断裂带奥陶系和第三系包裹体样品的氯同位素分析以及对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组分测试表明,包裹体普遍具有地幔成因,且局部十分富集,同时发现包裹体中的硫化氢含量较高,范围分布在5.5%~15.2%(摩尔分数)之间。文章探讨了其硫化氢的来源,认为工区硫化氢的来源可能为幔源、岩浆-火山岩和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形成,生物成因和裂解成因的可能性较小,并指出高含硫气藏的有利区带位于断裂带附近和火山活动频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港西断裂带 奥陶纪 第三纪 硫化氢 包裹体 氯同位素 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高有机物含量的地表水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忠林 牛晚扬 +3 位作者 马军 王东田 李圭白 焦明书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5-16,26,共3页
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 ,对受高浓度有机物废水污染的地表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仅用硫酸亚铁氯化法混凝处理时 ,原水CODMn浓度增加使混凝效果变差 ,混凝曲线的最佳投药量范围变窄 ,处理后水质难以达到要求。高锰酸盐... 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 ,对受高浓度有机物废水污染的地表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仅用硫酸亚铁氯化法混凝处理时 ,原水CODMn浓度增加使混凝效果变差 ,混凝曲线的最佳投药量范围变窄 ,处理后水质难以达到要求。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有显著强化混凝效能 ,其强化混凝效果与投加方式有关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在硫酸亚铁混凝剂之后投加的混凝效果最好。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处理使混凝曲线向下移动且向两极张开 ,拓宽了最佳混凝剂投量范围 ,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或抗冲击性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最佳投量与原水CODMn之间符合双矩形双曲线方程 y=4.85 4x/ (2 5 .5 2 7+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给水处理 强化混凝 高锰酸盐 复合药剂 污染处理 有机物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异常压力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书香 于学敏 +1 位作者 何咏梅 李延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25,63,共3页
根据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泥岩声波时差资料的分析 ,认为石炭系煤系地层和二叠系顶部的石千峰组为两个异常高压段。上古生界超压在整个黄骅坳陷均有分布 ,且坳陷南区的超压幅度高于中区。产生超压的原因主要为不均衡压实 ,与烃类生成和黏... 根据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泥岩声波时差资料的分析 ,认为石炭系煤系地层和二叠系顶部的石千峰组为两个异常高压段。上古生界超压在整个黄骅坳陷均有分布 ,且坳陷南区的超压幅度高于中区。产生超压的原因主要为不均衡压实 ,与烃类生成和黏土矿物转化亦有一定关系。异常高压层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 ,十分有利于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保存。实际资料表明 ,超压使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滞后 ,油气大量生成和运移期较晚 ,因此既有可能形成“古生古储”、“古生中储”的油气藏 ,还有可能形成“古生新储”油气藏 ,拓宽了以古生界为油气源的找油范围。图 4参 4(王书香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上古生界 异常压力 异常高压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的监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庆贤 李玉萍 陈智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6-78,共3页
在室内实验研究和矿场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微生物驱油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 ,并在实际中进行了初步应用 ,评价了现场试验效果。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监测 矿场试验 大港港东二区七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