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航
李胜利
+4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刘官庄地区
馆陶组
隔夹层
泛滥平原
落淤层
废弃河道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在小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从军
夏国朝
+2 位作者
郑泰山
宋金甫
许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0-391,共2页
黄骅坳陷南部小集油田是典型的复式油藏,该油田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诸如剖面多方式显示、剖面的局部拉伸放大、断层检验分析、...
黄骅坳陷南部小集油田是典型的复式油藏,该油田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诸如剖面多方式显示、剖面的局部拉伸放大、断层检验分析、椅状显示、时间切片及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小集油田的构造进行了精雕细刻,发现了一些新的含油断块,有效实现了老油田的增储上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小集油田
复式油藏
滚动勘探
三维精细解释技术
增储上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研究
被引量:
15
3
作者
林小云
魏民生
+2 位作者
丰勇
李璐
韩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7,共8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是印支期以来龙门山挤压推覆所形成的前陆盆地,中段东坡地区包含合兴场—高庙子、丰谷、永太、中江—回龙和知新场—石泉场共计5个三维地震勘探区块,涉及3个构造区带。通过研究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并对研究区6口井22块流...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是印支期以来龙门山挤压推覆所形成的前陆盆地,中段东坡地区包含合兴场—高庙子、丰谷、永太、中江—回龙和知新场—石泉场共计5个三维地震勘探区块,涉及3个构造区带。通过研究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并对研究区6口井2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于151~145 Ma进入生烃门限,130 Ma达到生烃高峰;研究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储层发生过3期与油气成藏有关的流体活动,分别发生在距今141~128 Ma(J_3-K_1),105~88 Ma(K_1-K_2),83~68 Ma(K_2),成藏关键时刻主要在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130~68 Ma(K_1-K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
沙溪庙组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裂缝性油藏耐温耐盐调驱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
3
4
作者
纪成
梅海燕
+2 位作者
李影
王凌云
贾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5,共5页
针对常规调驱封堵剂在裂缝性高温高盐油藏易降解、适应性差的难题,以丙烯酰胺、二甲基二丙烯酰胺基磺酸钠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丙烯酰胺为化学交联剂,锂皂石为物理交联剂,合成一种新型的耐温耐盐调驱剂颗粒,并对其...
针对常规调驱封堵剂在裂缝性高温高盐油藏易降解、适应性差的难题,以丙烯酰胺、二甲基二丙烯酰胺基磺酸钠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丙烯酰胺为化学交联剂,锂皂石为物理交联剂,合成一种新型的耐温耐盐调驱剂颗粒,并对其微观形貌和粘弹性进行表征,评价其耐剪切性能、膨胀性能、封堵性能和提高采收率能力。结果表明:调驱剂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初始平均粒径为66.87μm,在75℃的模拟地层水中吸水48 h后的粒径能达到初始粒径的3.53倍左右,其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分别为1 600和150 Pa;该颗粒封堵率均大于80%,总体封堵效果较好,在渗透率级差为4.03的条件下,水驱后提高采收率幅度达20.1%。该调驱剂颗粒在裂缝性高温高矿化度非均质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性能
流变性能
耐温耐盐性
裂缝性油藏
封堵率
调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化皮背斜中新元古界油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曲永强
张虎权
+1 位作者
刘利勤
王海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33-37,共5页
对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生、储、盖组合的分析,以及对该区化皮背斜的野外观察,认为由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构成的地层组合是研究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化皮背斜油气藏形成于三叠纪时期,背斜顶部铁岭组上段及以上大部分地层已...
对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生、储、盖组合的分析,以及对该区化皮背斜的野外观察,认为由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构成的地层组合是研究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化皮背斜油气藏形成于三叠纪时期,背斜顶部铁岭组上段及以上大部分地层已遭受剥蚀,其实际是一个遭受破坏后残留的背斜古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界
化皮背斜
古油藏
冀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航
李胜利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机构
中国
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2112,41572080)。
文摘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刘官庄地区
馆陶组
隔夹层
泛滥平原
落淤层
废弃河道
剩余油分布
Keywords
Dagang oilfield
Liuguanzhuang area
Guantao formation
barrier and interlayer
floodplain
fall⁃silt seam
abandoned channel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分类号
TE112.2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在小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从军
夏国朝
郑泰山
宋金甫
许静
机构
中国石油
大港油田
分公司
第三
采油厂
地质研究所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0-391,共2页
文摘
黄骅坳陷南部小集油田是典型的复式油藏,该油田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诸如剖面多方式显示、剖面的局部拉伸放大、断层检验分析、椅状显示、时间切片及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小集油田的构造进行了精雕细刻,发现了一些新的含油断块,有效实现了老油田的增储上产。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小集油田
复式油藏
滚动勘探
三维精细解释技术
增储上产
Keywords
Huanghua depression
xiaoji oilfield
complex reservoir
rolling exploration 3-D fin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cremental reserves and production
分类号
P631.445.6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研究
被引量:
15
3
作者
林小云
魏民生
丰勇
李璐
韩艳
机构
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7,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潜力与大油气田形成条件
分布规律研究"(2011ZX05004-001)资助
文摘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是印支期以来龙门山挤压推覆所形成的前陆盆地,中段东坡地区包含合兴场—高庙子、丰谷、永太、中江—回龙和知新场—石泉场共计5个三维地震勘探区块,涉及3个构造区带。通过研究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并对研究区6口井2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于151~145 Ma进入生烃门限,130 Ma达到生烃高峰;研究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储层发生过3期与油气成藏有关的流体活动,分别发生在距今141~128 Ma(J_3-K_1),105~88 Ma(K_1-K_2),83~68 Ma(K_2),成藏关键时刻主要在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130~68 Ma(K_1-K_2)。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
沙溪庙组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Keywords
flui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haximiao Formation
West Sichuan Depression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裂缝性油藏耐温耐盐调驱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
3
4
作者
纪成
梅海燕
李影
王凌云
贾瑢
机构
中国
石化河南
油田
分公司
新疆
采油厂
西南
石油
大学
石油
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
石油
大学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中国石油
长庆
油田
分公司
第十
采油厂
中国
石化河南
油田
分公司
勘探局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5,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基于非线性渗流的水驱稠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及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2011ZX05024-002-004)
文摘
针对常规调驱封堵剂在裂缝性高温高盐油藏易降解、适应性差的难题,以丙烯酰胺、二甲基二丙烯酰胺基磺酸钠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丙烯酰胺为化学交联剂,锂皂石为物理交联剂,合成一种新型的耐温耐盐调驱剂颗粒,并对其微观形貌和粘弹性进行表征,评价其耐剪切性能、膨胀性能、封堵性能和提高采收率能力。结果表明:调驱剂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初始平均粒径为66.87μm,在75℃的模拟地层水中吸水48 h后的粒径能达到初始粒径的3.53倍左右,其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分别为1 600和150 Pa;该颗粒封堵率均大于80%,总体封堵效果较好,在渗透率级差为4.03的条件下,水驱后提高采收率幅度达20.1%。该调驱剂颗粒在裂缝性高温高矿化度非均质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
膨胀性能
流变性能
耐温耐盐性
裂缝性油藏
封堵率
调驱剂
Keywords
swelling property
rheology property
temperature-resistant and salt-tolerant property
fractured reservoirs
plugging ratio
profile control agent
分类号
TE357.4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化皮背斜中新元古界油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曲永强
张虎权
刘利勤
王海龙
机构
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33-37,共5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2-YW-Q04-04)资助
文摘
对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生、储、盖组合的分析,以及对该区化皮背斜的野外观察,认为由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构成的地层组合是研究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化皮背斜油气藏形成于三叠纪时期,背斜顶部铁岭组上段及以上大部分地层已遭受剥蚀,其实际是一个遭受破坏后残留的背斜古油藏。
关键词
中新元古界
化皮背斜
古油藏
冀北地区
Keywords
Meso-Neoproterozoic
Huapi Anticline
ancient oil pool
northern Hebei area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李航
李胜利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在小集油田的应用
朱从军
夏国朝
郑泰山
宋金甫
许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研究
林小云
魏民生
丰勇
李璐
韩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裂缝性油藏耐温耐盐调驱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纪成
梅海燕
李影
王凌云
贾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化皮背斜中新元古界油藏条件分析
曲永强
张虎权
刘利勤
王海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