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董桂玉 何幼斌 +2 位作者 陈洪德 罗进雄 秦志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3-601,共9页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发育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资料的详细观测和室内样品分析及数据统计等工作,对研究区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 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发育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资料的详细观测和室内样品分析及数据统计等工作,对研究区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不同类型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主要为内潮汐沉积作用和浊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复合式混合沉积Ⅱ,次为深水原地沉积作用形成的渐变式混合沉积,但是不同成因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混合沉积类型往往叠加在一起,形成复合式混合沉积Ⅱ+渐变式混合沉积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混合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发育内波、内潮汐混合沉积微相、深水原地混合沉积微相和远源浊流混合沉积微相等类型;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内波、内潮汐沉积特征,剖析了混合沉积的沉积机理;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杷榔组三段的混合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杷榔组 混合沉积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与井网调整新方法 被引量:16
2
作者 樊兆琪 程林松 +2 位作者 耿昌浩 汤云浦 王晖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渗透率非均质性与注水开发井网几何形式的耦合作用,引入了渗流因子及渗流因子变异系数,提出了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注水井偏移的井网调整新方法,并应用黑油模... 为了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渗透率非均质性与注水开发井网几何形式的耦合作用,引入了渗流因子及渗流因子变异系数,提出了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注水井偏移的井网调整新方法,并应用黑油模型数值模拟技术对其进行了适应性评价。将注水井沿井排方向偏移一定距离,井组内渗流因子变异系数降低,且随着砂体渗透率级差的增大、井网内横切比的减小,注水井向低渗砂体方向的偏移距离逐渐增大。注水井偏移最佳距离后,井组产油能力提高了5.6%,含水率下降了3.7%,明显提高了水驱开发效果。提出的非均质性评价方法及注水井最佳偏移量计算式,为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水开发时的井网调整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非均质油气藏 砂体 注水井 井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区杏六区中部油藏三次加密合理布井方式 被引量:5
3
作者 胡伟 闫超 +2 位作者 陈正涛 黄伟 康元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75,115-116,共3页
大庆油区杏六区油藏经过43 a注水开发,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低渗透薄差储层动用程度较低。在储层精细地质描述的基础上,应用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分析了杏六区中部油藏二次加密后剩余油分布特点、油层水洗状况和可调... 大庆油区杏六区油藏经过43 a注水开发,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低渗透薄差储层动用程度较低。在储层精细地质描述的基础上,应用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分析了杏六区中部油藏二次加密后剩余油分布特点、油层水洗状况和可调砂岩厚度。针对有效厚度小于0.5 m的表内薄层和表外储层,开展了三次加密调整合理布井方式研究。主要采用三次加密调整与原井网、注采系统调整及后期三次采油相结合的优化布井方式,通过实施调整井网类型、注采井距、注采系统等措施,达到完善注采系统、充分挖潜剩余油的目的。在杏六区中部油藏实施三次加密调整措施后,采收率同比提高2.72%,表外储层水驱控制程度提高9.69%,表内薄层、一类表外储层和二类表外储层动用砂岩厚度比例分别提高了4.32%,6.13%和14.78%,并形成了配套的三次加密调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差储层 三次加密调整 布井方式 表外储层 杏六区中部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江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露头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袁红旗 邓馨雨 +2 位作者 杜会尧 于英华 许凤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8-479,共12页
为了深入研究致密砂岩露头储层的非均质性,解决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多、综合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难度大的问题,对柳江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露头储层进行了系统化密集采样。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样品实验分析和显微镜薄片观察等方法... 为了深入研究致密砂岩露头储层的非均质性,解决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多、综合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难度大的问题,对柳江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露头储层进行了系统化密集采样。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样品实验分析和显微镜薄片观察等方法,确定了致密砂岩储层各项性质及相关定量数据。同时基于洛伦兹曲线理论分析处理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渗透率、孔隙度、面孔率、填隙物含量和粒度等影响因素的权重,提出了综合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研究表明,靶区山西组露头致密砂岩为强非均质性储层,区域垂直层面和平行层面的孔、渗特征近乎一致。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差相关性表明,基于突进系数、变异系数和级差等参数的传统非均质性评价方法不适用于致密砂岩储层。用新方法得到的结果比传统仅基于渗透率指标所构建的参数能更好地反映致密岩储层和非均质性。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类型非常规储层的非均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定量表征 洛伦兹系数 野外露头 致密砂岩 山西组 柳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变骨架参数的孔隙度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申波 王刚 +2 位作者 樊海涛 张金风 李彦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1-716,共6页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孔隙度是测井定量评价的基础内容,储层孔隙度计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储层评价可靠性。对于岩矿组分复杂地层,如何快速、准确地开展孔隙度测井评价是复杂储层解释与评价的首要问题。A凹陷L组发育凝灰质砂岩储...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孔隙度是测井定量评价的基础内容,储层孔隙度计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储层评价可靠性。对于岩矿组分复杂地层,如何快速、准确地开展孔隙度测井评价是复杂储层解释与评价的首要问题。A凹陷L组发育凝灰质砂岩储层,由于砂质成分复杂多变,且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导致不同层位骨架测井响应规律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导致基于岩心刻度测井的单孔隙度模型以及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孔隙度解释结果存在一定的适用性问题。以体积物理模型为基础,以主成分分析为手段,根据岩石骨架参数降维结果提出一种基于变骨架参数的孔隙度预测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且简化了分层段处理的解释流程,对复杂岩石组分的孔隙度预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变骨架参数 复杂岩石组分 凝灰质砂岩 孔隙度预测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油井水泥的原位增韧技术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程小伟 张高寅 +2 位作者 马志超 李斌 辜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74,共7页
针对页岩气水平井开发过程中油井水泥作为一种非均质多孔脆性复合材料,难以承受大型水力压裂带来的非均质载荷,导致水泥环的力学完整性失效破坏问题,开展了油井水泥原位增韧技术研究。研究中采用了固相烧结法和球形重淬技术,获得了微晶... 针对页岩气水平井开发过程中油井水泥作为一种非均质多孔脆性复合材料,难以承受大型水力压裂带来的非均质载荷,导致水泥环的力学完整性失效破坏问题,开展了油井水泥原位增韧技术研究。研究中采用了固相烧结法和球形重淬技术,获得了微晶铁铝酸钙(MB)作为原位增韧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原位增韧材料在提升力学性能的基础上降低了水泥石的弹性模量,养护7 d后的抗压强度可达24 MPa,抗拉强度提升50%,弹性模量降至5.55 GPa。微晶铁铝酸钙的增韧机制为:“裂纹偏转”、“裂纹终止”、“消耗断裂能”。该研究的开展对满足以页岩气开采条件下的油井水泥服役要求,延长页岩气井寿命,增加页岩气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水平井 固井 原位增韧材料 力学性能 页岩气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低阻油层精准识别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昕 张如玉 +3 位作者 孙琦 孙玉强 牛庆威 徐思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前中国大部分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常规油气逐渐开采殆尽,低阻油层等非常规油气藏成为重要探测目标。在复杂断块油藏中,受沉积微相、构造以及层间干扰等多因素所致,单纯依靠专家经验人工识别准确率不高且效率较低。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 目前中国大部分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常规油气逐渐开采殆尽,低阻油层等非常规油气藏成为重要探测目标。在复杂断块油藏中,受沉积微相、构造以及层间干扰等多因素所致,单纯依靠专家经验人工识别准确率不高且效率较低。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以小层数据为切入点,融合测井与研究成果资料筛选并核实低阻层;应用并行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小层的含油性相关参数关系;基于聚类分析算法进行小层分类,对包含已核实低阻油层类小层进行相似度计算,实现低阻油层识别。通过对东部地区某油田大量数据分析表明,大数据驱动的低阻油层精准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低阻油层的挖潜,识别准确率达90%,并将优选的潜力层在油田生产实施,获得了良好增油效果。该方法在油田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识别 快速聚类 相似度计算 并行关联规则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溶洞垮塌物理模拟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4
8
作者 吕心瑞 邬兴威 +4 位作者 孙建芳 夏东领 李彦普 丁炎志 王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05-1514,共10页
大型古岩溶洞穴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类型,钻井揭示溶洞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垮塌角砾充填,对溶洞垮塌机制、垮塌模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直接影响此类油藏的高效开发。依据相似性理论,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大型溶洞为工程背景,... 大型古岩溶洞穴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类型,钻井揭示溶洞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垮塌角砾充填,对溶洞垮塌机制、垮塌模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直接影响此类油藏的高效开发。依据相似性理论,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大型溶洞为工程背景,利用融蜡成腔方法制作未充填、砂泥充填和水充填3类球型溶洞,开展溶洞垮塌的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不同充填类型溶洞的垮塌机制,分析垮塌形态及破坏范围,建立溶洞垮塌体模式,根据其地震反射特征,探索不同类型溶洞垮塌体地震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物理模型试验适用于塔河地区深层应力作用下溶洞垮塌研究,弥补了传统方法在直观、真实方面的不足;揭示了溶洞垮塌机制主要为压实破坏和剪切破坏,溶洞顶板及周边原岩垮落,并出现剪切滑移破坏带,范围为2~3倍洞径;砂泥充填溶洞稳定性大于水充填溶洞的稳定性,未充填溶洞稳定性最差;建立了2类溶洞垮塌模式,Ⅰ类垮塌模式主要受上覆重力影响,Ⅱ类垮塌模式主要受剪切应力影响,二者地震反射特征存在局部差异,综合有色反演、分频能量、GR反演及相干能量梯度等地震属性能够实现2类溶洞垮塌体的预测,研究区不同类型垮塌体分布预测结果与油井产能具有较好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垮塌 物理模拟 垮塌模式 垮塌预测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形大分子乳液合成及特性黏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何柳 何志祥 张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89,共4页
将10-羟基葵酸与氯丙烯反应得到具有长亲水链结构的新型功能单体B。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将癸烷、乳化剂、丙烯酸、丙烯酰胺和单体B混合,以偶氮二异丁腈的盐酸盐为引发剂,合成梳形大分子聚合物乳液comb。研究了pH值,AM、AA、单体B、引发... 将10-羟基葵酸与氯丙烯反应得到具有长亲水链结构的新型功能单体B。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将癸烷、乳化剂、丙烯酸、丙烯酰胺和单体B混合,以偶氮二异丁腈的盐酸盐为引发剂,合成梳形大分子聚合物乳液comb。研究了pH值,AM、AA、单体B、引发剂加量,单体总质量分数,聚合温度和反应时间对comb特性黏数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高特性黏数梳形大分子乳液的最优合成条件:反应温度40℃,pH值7,单体总质量分数40%,AA、单体B和引发剂分别占单体总质量的20%、5%和0.15%,反应时间6 h。在最佳聚合条件下合成的comb有效含量30%,特性黏数22.9 d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乳液聚合 梳形大分子 特性黏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