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港油田多涂层预包防砂支撑剂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怀文 邵力飞 +2 位作者 曹庆平 刘毅 刘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9-102,共4页
针对浅层低温(低于50℃)防砂井化学材料难以固结、影响防砂效果的问题,研制了一种不需要外固化剂,就具有低温快速固化且高强度特点的多涂层包胶防砂支撑剂。从树脂胶结体系选择、固化体系选择、外包胶材料及包胶工艺选择、颗粒配方等方... 针对浅层低温(低于50℃)防砂井化学材料难以固结、影响防砂效果的问题,研制了一种不需要外固化剂,就具有低温快速固化且高强度特点的多涂层包胶防砂支撑剂。从树脂胶结体系选择、固化体系选择、外包胶材料及包胶工艺选择、颗粒配方等方面进行了多涂层预包防砂支撑剂配方的研究。研制的防砂支撑剂分为A剂和B剂,其中A剂为树脂胶结支撑剂,B剂为树脂固化支撑剂。对该支撑剂进行了性能评价,包括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对人工岩心固结强度和渗流能力的影响评价、耐酸碱介质性能评价、岩心稳定性及其他性能评价。性能测试发现,A剂和B剂按质量比1:1充分混合,在25℃下固化4 h后抗压强度能达到6 MPa以上,液相渗透率大于1μm^2。该防砂支撑剂在大港油田现场应用4口井,结果表明,该防砂支撑剂能够解决低温出砂井、生产大压差并、注水井和侧钻井的防砂难题,且防砂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 压裂支撑剂 低温 固化 化学防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以大港油区羊三木油田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35
2
作者 陈玉琨 吴胜和 +3 位作者 毛平 周福双 董亚南 任燕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3-526,共4页
随着对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的研究深入到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对控制夹层形态的心滩坝的表征愈发引起重视。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以羊三木油田的井网资料为例,依据层次分析的思路,首先进行辫流带边界的识别,然后在辫流带内部进行心滩坝... 随着对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的研究深入到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对控制夹层形态的心滩坝的表征愈发引起重视。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以羊三木油田的井网资料为例,依据层次分析的思路,首先进行辫流带边界的识别,然后在辫流带内部进行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的展布研究。根据辫状河道的3种充填样式,以模式指导、厚度控制、规模约束为原则,总结了一套地下砂质辫状河心滩坝级储集层构型要素平面组合的方法和步骤。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的展布进行预测,通过2011年多口水平井的实钻轨迹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这一研究既可以为心滩坝内部夹层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以为油田部署水平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三木油田 砂质辫状河 构型表征 层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制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尹伟 吴胜和 +1 位作者 孙琦 周志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抬升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形成中期大规模原生背斜油气藏;晚期(新近纪上寺组沉积末期)断裂发育,早、中期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同时深凹区核三下、上段生成的高成熟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补给,油气大规模沿断层向上运移,遇遮挡形成大量次生油气藏和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构造演化分析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下二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陆相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东区克拉玛依组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岩 丁晓琪 李学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0,111-112,共6页
克拉玛依油田经过半个世纪注水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对研究区克拉玛依组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剖面结构代表的基准面变化规律,将该组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2大类12个小类。短... 克拉玛依油田经过半个世纪注水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对研究区克拉玛依组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剖面结构代表的基准面变化规律,将该组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2大类12个小类。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规律性变化是受中期基准面变化控制的,克拉玛依组可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短期基准面旋回内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高可容纳空间的储层,等时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弱,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储层厚度薄、面积小、未动用或水洗程度差的区域;低可容纳空间的储层,等时性较差,往往是不同期储层的叠置,层内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呈透镜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渗透性相对较差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剩余油非均质性 陆相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中心管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俊奇 周学青 张祖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7,共3页
水平井在开采过程中常常由于水平段的压降和采出程度不均,导致边水或底水水窜,使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油井产量急剧下降。基于这种技术需求,对中心管采油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水平井的水平段中插入一根直径较小的生产管,通过控制水平... 水平井在开采过程中常常由于水平段的压降和采出程度不均,导致边水或底水水窜,使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油井产量急剧下降。基于这种技术需求,对中心管采油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水平井的水平段中插入一根直径较小的生产管,通过控制水平井生产压差分布,重新调整产液剖面。并利用定压模拟优选了中心管参数,在大港油田扣9H1井进行了现场试验,使该井含水率下降2.3%,日产油增加3.2t,取得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因此,提出的方法对调节水平段流入剖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水平井的稳产提供了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中心管 采油 产液剖面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频谱分解技术预测东印尼Seram岛Oseil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展布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晓兰 林畅松 +4 位作者 王子良 李桂芬 孙龙 王志强 刘显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4-189,125+246,共8页
位于东印尼Seram岛上的Oseil油田是侏罗系Manusela碳酸盐岩裂缝型油藏,油气的分布严格受控于裂缝的展布和发育程度。本文运用频谱分解技术对该区的断裂系统分布和微裂缝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Manusela层反射特征的分析和裂缝型... 位于东印尼Seram岛上的Oseil油田是侏罗系Manusela碳酸盐岩裂缝型油藏,油气的分布严格受控于裂缝的展布和发育程度。本文运用频谱分解技术对该区的断裂系统分布和微裂缝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Manusela层反射特征的分析和裂缝型储层正演模型模拟,总结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选择最能反映目标层断层特征的40ms时窗制作了频率调谐体和时频四维体。频率调谐体分析表明,研究区中部和南部发育两组交叉的断裂体系,北部发育一组断裂体系,断层的附近裂缝较为发育,裂缝的展布严格受控于断层的发育。时频四维体从空间上雕刻出了断层和裂缝的分布,裂缝具有表层较发育、深层发育较差的特征,但两者的深层裂缝分布规律比较一致。频谱分解技术预测的结果与钻探结果较为吻合,表明此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分解 裂缝预测 碳酸盐岩 Manusela层 Oseil油田 印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54
7
作者 李德江 朱筱敏 +4 位作者 董艳蕾 张小静 陈建庆 孙琦 熊作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9-676,共8页
辽东湾坳陷是中国东部海上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包括3凹2凸共5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辽中凹陷面积最大、埋藏也最深,整个盆地充填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积。通过对全盆地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辽东湾坳陷沙河街... 辽东湾坳陷是中国东部海上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包括3凹2凸共5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辽中凹陷面积最大、埋藏也最深,整个盆地充填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积。通过对全盆地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辽东湾坳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将辽东湾坳陷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并对各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3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沙河街组各个层序的沉积模式。Es4沉积范围较小,Es1+2和Es3沉积范围较大,Es3沉积水体比Es1+2沉积水体深,Es1+2层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坳陷 沙河街组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的垂直压裂井产能计算 被引量:16
8
作者 姜瑞忠 李林凯 +2 位作者 彭元怀 徐建春 董亚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5,117,共4页
低渗透储层往往通过水力压裂提高单井产能,垂直压裂井产能的评价对低渗透油田开发尤为重要。基于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建立了低渗透无限导流能力和有限导流能力垂直压裂井产能公式,并与基于达西模型和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的垂直压裂井... 低渗透储层往往通过水力压裂提高单井产能,垂直压裂井产能的评价对低渗透油田开发尤为重要。基于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建立了低渗透无限导流能力和有限导流能力垂直压裂井产能公式,并与基于达西模型和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的垂直压裂井产能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模型所预测的产能仅在驱替压差非常小时有区别,其中达西模型预测的产能最高,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次之,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最小;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大,3个模型预测的产能几乎一样。为了便于工程应用,用等效直井产能表示有限导流能力裂缝的产能,结果表明,等效直井井径随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无因次泄油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非线性渗流 垂直压裂井 产能 有限导流能力 保角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上亚段页岩岩相特征及含油性差异 被引量:5
9
作者 蒲秀刚 马超 +6 位作者 郭彬程 周可佳 卞从胜 马建英 周素彦 曾旭 张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9,I0004,I0005,共17页
页岩岩相精细识别与类型划分是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热解、矿物组成、显微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及高频二维核磁共振(2D-NMR)等方法,识别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三上亚... 页岩岩相精细识别与类型划分是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热解、矿物组成、显微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及高频二维核磁共振(2D-NMR)等方法,识别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三上亚段)主要岩相类型及特征,分析不同岩相含油性差异。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上亚段页岩富含石英、黏土和碳酸盐矿物,w(TOC)平均为1.08%,发育纹层状、薄层状和块状3类层理沉积构造,沙三上亚段细粒岩划分为纹层状页岩相、层状页岩相、块状页岩相、钙质页岩相和粉砂岩相5类岩相,不同岩相储层内部含油性不同,长英质矿物质量分数及沉积构造类型对页岩油含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纹层状和层状页岩相内部发育大规模由有机质、矿物纹层和薄层控制的孔—缝网结构,为页岩油提供大量的有效储集空间,具有高可动油含量特征;块状和钙质页岩相生烃潜力较差且储层结构相对致密,储集性能较差,具有低可动油含量特征。该结果为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段页岩油勘探选区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页岩岩相 含油性 沙三上亚段 歧北次凹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 被引量:16
10
作者 付广 郭玉超 +1 位作者 董亚南 郭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11,共4页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地化资料分析、断裂活动期次、烃源岩排烃期、盖层识别和砂地比分析等,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方法,对烃源岩、断裂、盖层、储层和构造部位5个方...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地化资料分析、断裂活动期次、烃源岩排烃期、盖层识别和砂地比分析等,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方法,对烃源岩、断裂、盖层、储层和构造部位5个方面的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厘定了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油气成藏具有5个有利地质条件:①2套烃源岩为油气运聚提供充足来源;②油源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③3套区域性盖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保存条件;④高砂地比地层为油气聚集提供储集空间;⑤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有利地质条件 油源断裂 烃源岩 盖层 正向构造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石 万琼华 +2 位作者 陈玉琨 李学伟 梁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1,68,共6页
随着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储层构型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大港油区A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辫状河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其分布规律。首先在渗流屏障的识别、连... 随着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储层构型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大港油区A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辫状河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其分布规律。首先在渗流屏障的识别、连通体划分和连通体内渗流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特征,优选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流动带指数和流度4个判别参数,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层划分为最好(Ⅰ类)、较好(Ⅱ类)、中等(Ⅲ类)、较差(Ⅳ类)和最差(Ⅴ类)5类流动单元;然后根据流动单元的判别标准,进行单井流动单元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流动单元剖面和平面互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平面上,优质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核部、砂质充填河道等砂体主体部位;垂向上,河道底部的流动单元优于河道顶部,在心滩内部夹层上、下流动单元类型会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渗流屏障 连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气态CO_(2)环境中X65钢腐蚀行为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冲 刘建新 +4 位作者 孙建波 李晗 赵智 林学强 王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9-139,共11页
通过腐蚀模拟实验、表面分析技术及水化学模拟计算与腐蚀预测等方法,研究含O_(2)、SO_(2)和H_(2)S杂质的气态CO_(2)环境中X65钢的腐蚀行为,对比分析X65钢在富CO_(2)相和富H_(2)O相中的腐蚀差异,并探讨杂质对X65钢腐蚀机制的影响。结果... 通过腐蚀模拟实验、表面分析技术及水化学模拟计算与腐蚀预测等方法,研究含O_(2)、SO_(2)和H_(2)S杂质的气态CO_(2)环境中X65钢的腐蚀行为,对比分析X65钢在富CO_(2)相和富H_(2)O相中的腐蚀差异,并探讨杂质对X65钢腐蚀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富CO_(2)相中X65裸钢具有更高的初始腐蚀速率,但随着腐蚀进行,X65钢在富H_(2)O相中的腐蚀更为严重;在两种环境中X65钢的腐蚀过程均由CO_(2)和杂质的直接腐蚀效应、杂质的交互作用及腐蚀膜的氧化作用共同控制;而两种环境中X65钢腐蚀速率及腐蚀膜沉积状态不同的原因在于杂质对二者液相化学环境、阴极过程及腐蚀膜特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气态CO_(2) 杂质 腐蚀 水化学 腐蚀产物 X65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油管传输标记物分段找水技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于永生 廖汉明 +3 位作者 齐行涛 刘贺 张祖峰 邵彦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08,共4页
针对目前水平井找水作业的需求和技术难点,利用稀土元素的丰度和元素间γ峰值的干扰等性能特点,选取由中子照射产生的5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冶金工艺将其制备成具有一定孔隙度的固态标记物,并将其放置在具有限压打开结... 针对目前水平井找水作业的需求和技术难点,利用稀土元素的丰度和元素间γ峰值的干扰等性能特点,选取由中子照射产生的5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冶金工艺将其制备成具有一定孔隙度的固态标记物,并将其放置在具有限压打开结构的释放装置中,通过油管输送至水平井内的不同井段,测试产出流体中不同同位素标记物的信号强度,根据测试数据确定出水位置,形成了水平井油管传输标记物分段找水技术.该技术在大港油田3口水平井进行了现场试验,找水准确率达100%.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水平井油管传输标记物分段找水技术克服了常规水平井找水技术存在的缺陷,找水管柱可以下入井眼轨迹复杂的水平井段,在正常生产状况下对机械采油井实施测试找水,找水准确率高,为水平井分段找水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分段找水 标记物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损井多次补贴用可变径膨胀锥设计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言理 聂上振 +2 位作者 齐月魁 杨延征 高振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85,共7页
针对套损井已补贴段下方无法进行多次补贴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变径膨胀锥,以实现膨胀工具小直径入井、大直径膨胀,从而达到对套损井多次补贴的目的。在设计可变径膨胀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膨胀锥闭合过程中的力学计算模型和运动计算模... 针对套损井已补贴段下方无法进行多次补贴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变径膨胀锥,以实现膨胀工具小直径入井、大直径膨胀,从而达到对套损井多次补贴的目的。在设计可变径膨胀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膨胀锥闭合过程中的力学计算模型和运动计算模型,得到了膨胀力与推力、楔形角、摩擦系数的函数关系及推力与约束力、摩擦系数的函数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可变径膨胀锥的膨胀力是推力的1.53倍,端面摩擦系数由0.1增大至0.4过程中推力增大8.8kN,由0.5增大至0.8过程中推力增大19.0kN,膨胀锥最大应力454MPa。样机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工具结构设计合理,启动压力3~5 MPa,完全闭合压力52 MPa,膨胀锥最大外径由188.0 mm增大至220.0mm,与常规膨胀锥尺寸相同,膨胀率达17.02%。研究结果表明,可变径膨胀锥的膨胀力随推力增大而线性增大,能够实现膨胀工具小直径入井、大直径膨胀,进一步降低闭合压力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损井 套管补贴 可变径 膨胀锥 力学分析 样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