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长垣油田井震结合断层解释技术及效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操 周莉莉 +3 位作者 姜岩 王彦辉 李雪松 吕双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8-552,共5页
结合密井网开发区井断点数据准确、齐全,高密度地震资料品质高、断层反射特征清晰两方面的优势,综合测井、地震数据中的有用信息,阐述了井震结合断层解释技术。该技术包括断层三维识别技术、井震结合断层空间定位、断层假象密井网验证... 结合密井网开发区井断点数据准确、齐全,高密度地震资料品质高、断层反射特征清晰两方面的优势,综合测井、地震数据中的有用信息,阐述了井震结合断层解释技术。该技术包括断层三维识别技术、井震结合断层空间定位、断层假象密井网验证、区分小断层与岩性变化的地震响应特征、井震解释垂向断距对比等内容。通过在长垣油田多个区块的应用,落实了大断层的空间位置,对大断层下盘的断层假象的认识更清楚,小断层解释更准确,整体上提高了各类断层的解释精度。在井震结合断层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通过部署平行于断面的大斜度井挖掘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垣油田 井震结合 断层解释 断层假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外围油田葡萄花油层水平井压裂技术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于海山 王剑 吴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2期51-56,共6页
水平井压裂技术在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大庆外围油田低丰度葡萄花油层水平井压裂技术经历了限流压裂、双封单卡分段压裂、机械桥塞分段压裂、液体胶塞分段压裂、水力喷射分段压裂和大规模体积压裂六个重要阶段。... 水平井压裂技术在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大庆外围油田低丰度葡萄花油层水平井压裂技术经历了限流压裂、双封单卡分段压裂、机械桥塞分段压裂、液体胶塞分段压裂、水力喷射分段压裂和大规模体积压裂六个重要阶段。针对现有压裂技术自身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井压裂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得出水平井压裂技术发展的四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葡萄花油层 低渗透 水平井 压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与优选的薄层河道砂体地震预测——以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扶Ⅰ油层组为例
3
作者 王文红 崔云华 +5 位作者 吴勇 邓强 周路 刘全稳 秦应洋 邱泽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5-400,共16页
针对卫星油田扶Ⅰ油层组小规模河道及薄层砂体平面展布认识不清的油藏开发难点,通过多种地震数据挖掘与多项预测方法优选,分别筛选出优势地震数据体和优势预测方法对薄层河道砂体进行了有效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叠后三维地震频率... 针对卫星油田扶Ⅰ油层组小规模河道及薄层砂体平面展布认识不清的油藏开发难点,通过多种地震数据挖掘与多项预测方法优选,分别筛选出优势地震数据体和优势预测方法对薄层河道砂体进行了有效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叠后三维地震频率域和子波域多尺度分解与重构数据体的对比,55 Hz地震分频体、导航金字塔2级分级数据体、不同频率或不同分级数据体重构形成的优势数据体均可不同程度识别出薄层河道砂体;②波形指示深侧向电阻率模拟方法相较于其它反演方法在识别3~6 m薄层砂体与刻画窄河道边界方面效果突出;③研究区主力产层F I42小层具有网状河道分布特征,主河道沿近NE-SW向分布,河道宽度窄,河道内砂体发育,分支河道数量多,砂体厚度薄,呈断续窄条带状分布,主河道控制了溢岸砂的分布。基于优势地震数据,并利用优选出来的地震岩性反演方法可有效预测薄层河道砂体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油田 扶余油层 河道砂体 小波变换 导航金字塔 储层预测 波形指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注采井组均衡驱替效果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德龙 郭平 +2 位作者 汪周华 何红英 付微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125,199,共4页
受地质情况、井网条件、配产、流体物性的影响,在实际油藏实现完全均衡驱替是不可能的。对于非均质油藏,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相对较高的均衡驱替,实现原油最大采出效益。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井距和配产对注采井组均衡驱替有很大影响,且同... 受地质情况、井网条件、配产、流体物性的影响,在实际油藏实现完全均衡驱替是不可能的。对于非均质油藏,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相对较高的均衡驱替,实现原油最大采出效益。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井距和配产对注采井组均衡驱替有很大影响,且同一地质模型,存在一个无因次均衡驱替井距和产量;利用渗透率极差对无因次均衡驱替井距和产量的影响,可确定非均质油藏最优井距和最佳配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因次均衡驱替井距 无因次均衡驱替产量 均衡驱替 注采井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性能及其对驱油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牛丽伟 姜贵璞 +4 位作者 卢祥国 李建冰 苏延昌 由洪利 苑盛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0-294,302,共6页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324.7降至263.5 nm。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由0增至0.3%,体系黏度由127.0降至122.1再增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139.7增至263.5 nm。随固液质量比增加和吸附次数增多,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升高。在碱/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以'片状'为主,'网状'为辅;在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形态出现大面积的'珠状'结构,'网状'结构不明显;在ASP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呈现'网状-片状'结构形态。驱油实验表明,与水驱相比,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溶液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2.2%和4.8%。随驱油剂黏度增加,化学驱采收率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2%、0.18%和0.25%时,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2.2%、15.8%和18.7%,三元复合体系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8.3%和21.0%。在聚合物加量相同的条件下,与聚合物溶液相比,三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高2.3%~2.6%。驱油剂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对采收率的贡献要大于提高洗油效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黏度 界面张力 分子线团尺寸 聚集态 驱油效率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碱流体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的改造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柳成志 刘倩 +4 位作者 王磊 于海山 贾晨 齐东岩 李璐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4352-4355,4368,共5页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以基性、中性熔岩为主,储集空间有3种类型,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烃碱流体对火山岩储集层的改造作用主要反映在次生孔隙带的形成、发育程度上。这取决于烃碱流体碱交代作用引起物质的...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以基性、中性熔岩为主,储集空间有3种类型,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烃碱流体对火山岩储集层的改造作用主要反映在次生孔隙带的形成、发育程度上。这取决于烃碱流体碱交代作用引起物质的带入与带出的比例。目前研究区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火山岩次生孔隙大量发育,其中碱交代蚀变、溶蚀使孔渗增加,表明烃碱流体对马朗凹陷深部地层作用的广泛性。次生孔隙连通成次生孔隙带,原生孔隙通过裂缝和次生孔隙带连通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朗凹陷 烃碱流体 次生孔隙 碱交代作用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替下沥青质沉积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孙忠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4-376,共3页
详细介绍了CO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室内实验采用7块渗透率相近的人造岩心,研究了不同CO2注入压力下的采收率、沥青质沉积量、岩心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油和模拟油采收率均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提高。在CO... 详细介绍了CO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室内实验采用7块渗透率相近的人造岩心,研究了不同CO2注入压力下的采收率、沥青质沉积量、岩心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油和模拟油采收率均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提高。在CO2驱油过程中,部分沥青质沉积在岩心中,两种油样的采收率差值随着注入压力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25MPa时最大,为18.8%。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增加,沥青质沉积量和岩心渗透率降幅先增加后减小。在注入压力为28MPa时,沥青质沉积量最大,为45.53%,岩心渗透率也降至最低,降幅达27.9%。沉积量主要受沉积效应和溶解效应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沥青质沉积 采收率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低机采单耗的抽油机柔性运行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于海山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2期53-56,共4页
柔性运行技术通过主动柔性运行控制技术、功率随动驱动技术、井下工况与系统自身运行状态识别诊断技术、优化变轨控制技术,实现了抽油机非匀速举升,改变了抽油机所固有的光杆速度模式,优化了井下抽汲过程,弥补了四连杆机构本性带来的固... 柔性运行技术通过主动柔性运行控制技术、功率随动驱动技术、井下工况与系统自身运行状态识别诊断技术、优化变轨控制技术,实现了抽油机非匀速举升,改变了抽油机所固有的光杆速度模式,优化了井下抽汲过程,弥补了四连杆机构本性带来的固有缺陷,在不对抽油机结构进行任何改动的情况下,达到提高井下效率、确保系统按需运行、降低设备损耗率和机采单耗的目的。该技术对抽油机井的沉没度无特殊要求,对抽油机的平衡状况要求严格,平衡状况越好,应用效果越好。现场应用实现日耗电降低30.7 k Wh,功率因数提高0.64,有功节电率13.75%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 柔性运行 随动驱动 优化变轨 节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油气储层形成机理及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海山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5期24-29,共6页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研究表明:火山岩储层具有分布范围广、时代跨度大、厚度变化大、岩性岩相类型多、储集空间复杂、有效储层物性较好等特征。其形成受构造作用、岩性岩相展布、成岩作用、流体性质、火山机构、风化淋滤等因素控制;其...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研究表明:火山岩储层具有分布范围广、时代跨度大、厚度变化大、岩性岩相类型多、储集空间复杂、有效储层物性较好等特征。其形成受构造作用、岩性岩相展布、成岩作用、流体性质、火山机构、风化淋滤等因素控制;其形成机理可概括为上硅下碱、"碱性+酸性"叠加溶蚀、风化淋滤、不整合、断裂改造等5种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形成可受其中一种或几种机理共同作用,得出5种模式。从总结出的该区火山岩油气藏6种成藏模式中得出火山岩有效储层分布具有沿不整合呈带状分布、在断裂带附近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圈闭中、依附有利的岩性和岩相分布、在火山机构形成的风化淋滤带内、在"碱性+酸性"叠加溶蚀层段内的5点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控制因素 形成机理 次生孔隙带 碱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