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外围油田储层岩相学特点与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广胜 吴俊海 +2 位作者 董经武 李凤君 李树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08,126,共5页
大庆外围已发现的 2 0个低渗透或分散小油田 ,储层品质差 ,在开发中易受伤害 ,伤害后难恢复。以储量相对较大的两个典型大庆外围油田为例 ,实验测定了油层岩心的岩相学特征和敏感性程度。龙西油田高台子油层岩性以含泥粉砂岩为主 ,泥质... 大庆外围已发现的 2 0个低渗透或分散小油田 ,储层品质差 ,在开发中易受伤害 ,伤害后难恢复。以储量相对较大的两个典型大庆外围油田为例 ,实验测定了油层岩心的岩相学特征和敏感性程度。龙西油田高台子油层岩性以含泥粉砂岩为主 ,泥质含量 7.2 %~ 38.7% ;粘土矿物组成复杂 ,以伊利石为主 (6 5 %~ 85 % ) ;最大孔隙半径 4.74μm2 ,中值半径 0 .0 0 4~ 0 .2 95 μm2 ,孔隙和喉道半径相差悬殊 ;渗透率特低 ,地层水测渗透率为 0 .0 13× 10 -3 ~ 13×10 -3 μm2 ;敏感性程度和相应敏感指数如下 :弱速敏 ,Iv=0 .0 4~ 0 .35 ;中等偏弱到强水敏 ,Iw=0 .31~ 0 .78;中等盐敏 ,Is=0 .39~ 0 .6 0 ,临界矿化度 2 2 5 0mg/L ;中等酸敏 ,Ia=0 .41~ 0 .47。葡萄花油田葡萄花油层岩性为细粒、粉粒砂岩 ,泥质含量 10 %~ 15 % ;不同深度上粘土含量不同 ,组成复杂 ,可能发生地层微粒运移 ;最大孔隙半径 13.7μm ,中值半径 1.9~ 5 .2 μm ,有厚约 8m的疏松岩层 ;地层水测渗透率 2 1× 10 -3 ~ 2 93× 10 -3 μm2 ;敏感性程度和相应敏感指数如下 :弱速敏 ,Iv=0 .0 6~ 0 .2 7;中等偏弱到中等偏强水敏 ,Iw=0 .31~ 0 .78;弱到中等盐敏 ,Is=9.5 9~5 7.0 6 ,临界矿化度 6 0 71mg/L ;中等酸敏 ,Ia=0 .31~ 0 .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特征 敏感性 低渗透储层 大庆外围油田 龙西油田 葡萄花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 被引量:56
2
作者 刘建中 王春耘 +2 位作者 刘继民 赵玉武 刘志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73,共3页
用微地震法在油田生产波及区对生产动态进行实时监测 ,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参照国外微地震法监测信号的识别标准和识别方法 ,研制了独立的观测系统与软件 ,在大庆、华北、中原、大港等油田进行现场实验 ,对近百口井的观测... 用微地震法在油田生产波及区对生产动态进行实时监测 ,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参照国外微地震法监测信号的识别标准和识别方法 ,研制了独立的观测系统与软件 ,在大庆、华北、中原、大港等油田进行现场实验 ,对近百口井的观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根据华北油田京 11断块京 3 44井 (注水井 )注水前缘监测结果分析的注水见效情况与生产实际一致。在油田开发初期就布置固定微地震台网 ,可以随时判断剩余油的分布范围 ,观测结果可以作为油田注水、调剖、井网布局与调整的依据。对微地震法稍加改进 ,也可用于实时监测人类活动诱发的微地震。图 2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动态监测 微地震法 信号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虎泡油田活性水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车洪昌 任耀宇 +1 位作者 刘汉平 刘钊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2期128-132,共5页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注水压力高、吸水能力差以及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选取龙虎泡油田进行活性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配制的活性水溶液/原油体系界面张力可达0.2041mN/m,且与地层...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注水压力高、吸水能力差以及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选取龙虎泡油田进行活性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配制的活性水溶液/原油体系界面张力可达0.2041mN/m,且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比水驱采收率提高16.6%。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速度、活性水浓度、活性水注入量、注入时机均对驱油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水驱速度为1.0mL/min、活性水浓度为0.3%、活性水注入量为0.3PV时驱油效果最佳。现场实验应选取低含水井进行活性水驱油,当含水率较高时,适当提高活性水浓度以保持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活性水 室内实验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属性技术在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侏罗系泥岩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学海 卢双舫 +3 位作者 薛海涛 胡慧婷 陈学洋 韩雷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2期67-71,88,共5页
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为大陆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其侏罗系地层发育了良好的烃源岩建造。由于研究区块勘探程度非常低,加之岩相古地理认识不清,给烃源岩评价造成了很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在对研究区地质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地... 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为大陆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其侏罗系地层发育了良好的烃源岩建造。由于研究区块勘探程度非常低,加之岩相古地理认识不清,给烃源岩评价造成了很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在对研究区地质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地震属性技术对泥岩含量进行预测的方法。利用Landmark软件提取了11种地震属性,并对属性间的相关性及属性与泥岩含量间的敏感性逐一进行分析,优选出均方根振幅、弧线长度和最大谷值振幅3种对泥岩含量最敏感的属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泥岩含量预测模型,从而预测了其侏罗系泥岩含量及分布。经验证,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程度较好。最终,指出了有利泥岩发育区带,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多元线性回归 泥岩预测 侏罗系 北乌斯丘尔特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28
5
作者 何岩峰 吴晓东 +2 位作者 韩增军 赵军 张立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3,共5页
为了准确预测低渗透油藏油井的产能,基于达西公式,考虑高压和低压状态下油藏流体性质以及启动压力梯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推导了新的低渗透油藏油井组合型产能预测模型。给出了极限井底流压和产量拐点的求解方法,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流... 为了准确预测低渗透油藏油井的产能,基于达西公式,考虑高压和低压状态下油藏流体性质以及启动压力梯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推导了新的低渗透油藏油井组合型产能预测模型。给出了极限井底流压和产量拐点的求解方法,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流体性质等因素对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的影响。将新模型与现有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出的流入动态关系更接近于实测数据,准确度较高,能用于工程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达西公式 启动压力梯度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单砂层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砂体预测 被引量:15
6
作者 佟斯琴 李斌 +1 位作者 罗群 王鸿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7-525,共9页
根据研究区单井沉积微相、单砂层的厚度、砂地比等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和浅湖泥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研... 根据研究区单井沉积微相、单砂层的厚度、砂地比等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和浅湖泥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和西部。研究区河口坝发育较少,前缘席状砂分布宽阔,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从下向上,湖平面下降,各砂层砂岩的厚度、粒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形成了进积式地层序列。且从下向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范围扩大,席状砂体形状由下部的东西向条带状向上转化为大面积席状,判定其物源早期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凹陷中心早期条带状砂层及晚期片状大型透镜体砂层为有利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花油层 沉积微相 有利砂体 古龙南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致密砂岩驱替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唐明明 卢双舫 +4 位作者 辛盈 檀洪坤 刘雪萍 时贤 张洪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9,共10页
基于数字岩心建模方法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开展致密砂岩水驱模拟研究,分析致密砂岩水驱微观过程和机制。首先利用大庆油田龙虎泡地区高台子组致密砂岩CT扫描数据,建立三维数字岩心模型;然后利用Shan-Chen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建立油水两相... 基于数字岩心建模方法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开展致密砂岩水驱模拟研究,分析致密砂岩水驱微观过程和机制。首先利用大庆油田龙虎泡地区高台子组致密砂岩CT扫描数据,建立三维数字岩心模型;然后利用Shan-Chen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建立油水两相驱替数值模型;之后对比分析不同注入速度和注入压力条件下驱替效率、换油率与驱替参数的关系,并给出致密砂岩三维微观孔隙尺度的驱替过程。结果表明:相同累积注入量条件下,提高水驱注入速度和驱替压差可以提高最终驱替效率;水驱注入速度和驱替压差存在驱替效率拐点;恒速水驱的平均最终驱替效率为49.6%,恒压水驱的平均最终驱替效率为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恒压驱替 恒速驱替 数字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