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CO_(2)驱油技术研究试验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杰成 白军辉 +7 位作者 李玉春 刘勇 李国 孟岚 杨铁军 贾世华 韩重莲 李佳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驱油经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兼得的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该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庆油田开展CO_(2)驱油技术的研究较早,CO_(2)非混相驱应用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系统总结了大庆油... CO_(2)驱油技术具有驱油经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兼得的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该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庆油田开展CO_(2)驱油技术的研究较早,CO_(2)非混相驱应用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系统总结了大庆油田CO_(2)非混相驱开发设计、跟踪调整及分层注入等理论技术成果,介绍了特低渗透榆树林油田CO_(2)非混相驱工业化试验、中低渗敖南油田CO_(2)驱先导试验及古龙页岩油藏CO_(2)驱试注试验,展望了大庆油田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前景及不同类型油藏技术攻关方向。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同类型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CO_(2)驱 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水敏油藏降压增注体系性能评价——以大庆外围油田M区块为例
2
作者 管公帅 唐超 +4 位作者 盖祥福 丁战军 孙文平 单永卓 王振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5年第1期123-126,共4页
为解决低渗水敏油藏黏土矿物含量高、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水敏伤害而现有的酸化解堵措施效果差的问题,设计了由防膨缩膨剂、表面活性剂、增效剂、互溶剂组成的降压增注体系,具有解除黏土矿物水敏伤害、降低注水压力等特点,评价了该体系... 为解决低渗水敏油藏黏土矿物含量高、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水敏伤害而现有的酸化解堵措施效果差的问题,设计了由防膨缩膨剂、表面活性剂、增效剂、互溶剂组成的降压增注体系,具有解除黏土矿物水敏伤害、降低注水压力等特点,评价了该体系的缩膨率、防膨率及耐水洗能力、界面张力等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对黏土矿物的缩膨率为47.1%,可使已膨胀的黏土矿物脱水并体积收缩恢复原有的渗流通道,解除水敏伤害;对黏土矿物的防膨率为46.3%,且吸附性好,清水冲洗三次后其防膨率仍能达到28.5%,避免后续注水过程中黏土矿物再次水敏伤害,起到对储层长期保护的作用;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0.0208mN/m,可使滞留在孔隙中的原油流动,增加有效微孔数,同时还可以使油滴更容易变形通过狭小的喉道,减小渗流阻力,降低注水压力;降压增注体系可使水敏伤害后天然岩心渗透率得到明显提升,岩心渗透率恢复达73.2%;体系整体性能指标可以满足低渗水敏油藏注入井降压增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水敏储层 缩膨 防膨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现状及大庆油田发展潜力分析
3
作者 李永环 王力 +3 位作者 刘钰川 韩重莲 李海成 马媛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125-130,共6页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一种将煤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新型能源技术,其基本理论已形成,且国内外有大量的应用实例,证实了该项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大庆油田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行资源领域接替和战略转移。通过...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一种将煤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新型能源技术,其基本理论已形成,且国内外有大量的应用实例,证实了该项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大庆油田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行资源领域接替和战略转移。通过对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原理分析及国内外技术现状调研,重点开展了气化炉构建、气化点火运行、气化监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分析,并结合大庆油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大庆油田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方面的地质条件和潜力,以及现有技术资源的优势,认为大庆油田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开发利用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并为典型井组现场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气化炉 监测控制 气化剂 点火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压裂关键技术及建议
4
作者 王贤君 许红丽 +2 位作者 孙雨 王维 黎运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64-69,共6页
针对大庆油田致密油储层横向发育不连续、非均质性强、天然裂缝不发育、纵向发育多薄层等特点,以“提产量、降成本、提效率”为目标,采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攻关形成了以“平面密切割与纵向穿层立体改造提产技... 针对大庆油田致密油储层横向发育不连续、非均质性强、天然裂缝不发育、纵向发育多薄层等特点,以“提产量、降成本、提效率”为目标,采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攻关形成了以“平面密切割与纵向穿层立体改造提产技术、变黏度滑溜水携砂降本技术、段内暂堵与可溶桥塞及连续油管水力喷射等配套提效工艺”为主的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关键技术。全面剖析了致密油储层改造技术在Ⅱ类储层效益建产、老井提效、生产制度完善3个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3个致密油压裂关键技术攻关建议:①持续攻关Ⅱ类储层水平井压裂提产技术;②攻关完善压裂增能技术;③完善合理返排及生产制度。围绕这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对于大庆致密油经济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水平井 密切割 体积压裂 穿层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缆控分层采油工艺对接稳定性的措施研究
5
作者 王龙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9期6-9,21,共5页
目前有缆分层采油工艺主要采用泵抽管柱与配产管柱对接的丢手式管柱,实现了检泵不动井下分层配产管柱的生产需求,但目前对接成功率较低,制约了工艺的大规模推广。通过优化改进对接器结构,增加排异机构,改进锁止机构与触点形式等手段,经... 目前有缆分层采油工艺主要采用泵抽管柱与配产管柱对接的丢手式管柱,实现了检泵不动井下分层配产管柱的生产需求,但目前对接成功率较低,制约了工艺的大规模推广。通过优化改进对接器结构,增加排异机构,改进锁止机构与触点形式等手段,经过室内及现场验证,改进后的对接成功率为100%,防蠕动性能稳定,多次对接后绝缘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缆控 丢手 对接 分层采油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泥页岩储层支撑剂嵌入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杜辉 范克明 +3 位作者 吴晨宇 石胜男 王力 李庆松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大庆纳米级孔隙泥页岩储层中,支撑剂易发生嵌入,使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变差,为此,开展不同闭合压力、不同粒径及组合、不同铺砂浓度的支撑剂对导流能力的影响实验,分析泥页岩储层支撑剂嵌入影响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嵌入情况... 大庆纳米级孔隙泥页岩储层中,支撑剂易发生嵌入,使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变差,为此,开展不同闭合压力、不同粒径及组合、不同铺砂浓度的支撑剂对导流能力的影响实验,分析泥页岩储层支撑剂嵌入影响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嵌入情况和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的增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0~10 h内导流值降低快,超过30 h后,导流能力基本达到稳态,颗粒间形态稳固,流动通道变化较小;在闭合压力较低时,支撑剂导流能力随粒径变大而升高;当闭合压力升高时,大粒径支撑剂更易发生破碎,粒径对支撑剂导流能力的影响也逐渐缩小,同时,增大铺砂浓度能够显著地降低支撑剂的嵌入程度。通过量化支撑剂嵌入对压裂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程度,可为页岩储层压裂方案优化及参数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储层 支撑剂 裂缝导流能力 铺砂浓度 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含腐蚀缺陷套管剩余强度模拟预测模型研究
7
作者 刘向斌 任相羿 +3 位作者 蔡萌 李俊亮 张楠 王鹏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4年第3期39-45,I0004,共8页
喇嘛甸油田老井套管不特定点蚀现象频发,导致基于均匀腐蚀和圆形点蚀的安全评价方法准确度不足。为提高老井安全评价准确性,通过带有不同尺寸模拟腐蚀缺陷试样的特殊拉伸试验,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手段以及SY/T 5724给出的套管强... 喇嘛甸油田老井套管不特定点蚀现象频发,导致基于均匀腐蚀和圆形点蚀的安全评价方法准确度不足。为提高老井安全评价准确性,通过带有不同尺寸模拟腐蚀缺陷试样的特殊拉伸试验,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手段以及SY/T 5724给出的套管强度计算公式,建立了含腐蚀缺陷套管剩余强度预测模型。该模型可针对任意尺寸的腐蚀缺陷开展套管剩余强度预测计算,为后期老井剩余寿命评价构建数据基础,指导现场老井套管剩余强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腐蚀缺陷 数值模拟 剩余强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CA循环的海外油田采油工程方案质量创新管理与实践
8
作者 陈欣 姜滔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8期23-28,34,共7页
海外油田开发方案是石油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田开发工作的纲领和指南。海外油田采油工程方案在开发方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海外油田高产稳产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油田有效开发管理和科学化的前提所在。海外油... 海外油田开发方案是石油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田开发工作的纲领和指南。海外油田采油工程方案在开发方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海外油田高产稳产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油田有效开发管理和科学化的前提所在。海外油气开发项目合同模式、合作方式、开发时效性、项目经济性等独有的特点,决定了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不能照搬国内已有的模式,必须开拓创新,形成一套适合海外油气特点、具有中国石油公司特色的方案设计方法。基于PDCA循环,通过全过程控制对海外油田采油工程方案编制模式进行创新管理,有效提高方案编制水平,科学指导海外油田建设,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海外油田 采油工程 方案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载荷条件下射孔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9
作者 王鹏 闫炎 +3 位作者 张楠 邢俊杰 韩礼红 刘永红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4年第3期19-24,I0004,共7页
油气井套管抗挤毁性能与材料屈服强度关系紧密,聚能射流穿孔过程中孔眼处存在的射孔裂纹将对射孔套管的抗挤强度产生显著影响。首先针对不同型号钢级的套管进行射孔侵彻实验;然后对无孔眼、机加孔眼和射孔孔眼试件进行静力外挤试验,对... 油气井套管抗挤毁性能与材料屈服强度关系紧密,聚能射流穿孔过程中孔眼处存在的射孔裂纹将对射孔套管的抗挤强度产生显著影响。首先针对不同型号钢级的套管进行射孔侵彻实验;然后对无孔眼、机加孔眼和射孔孔眼试件进行静力外挤试验,对比射孔裂纹影响下试件抗外挤性能的变化;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射孔裂纹的存在对套管抗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射孔初始裂纹会加剧孔眼处套管的应力集中现象,并使得射孔套管的抗外挤强度显著下降。此外,相较于孔密与相位,孔径对射孔套管抗外挤强度的降低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 套管 抗挤强度 裂纹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老油田深度开发面临挑战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合 杜庆龙 +6 位作者 高兴军 孟岚 杨冰冰 邹存友 王治国 朱振坤 梁鸿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4,共10页
高含水老油田是我国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主体,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全面肯定中国高含水老油田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高含水分类油藏开发现状,指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提高采收率、... 高含水老油田是我国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主体,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全面肯定中国高含水老油田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高含水分类油藏开发现状,指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提高采收率、低成本高效开发及全生命周期绿色开发3大方面的挑战,明确了高含水老油田总体发展方向及核心关键技术,一是发展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精准开发技术,二是发展以“智能高效”为目标的采油工程技术,三是发展以“高效、绿色、智能”为目标的地面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中国高含水老油田今后较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老油田 深度开发 挑战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水平井多簇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近年来主要采用密切割布缝进行压裂改造,多簇裂缝扩展将产生诱导应力,从而导致各簇裂缝延伸均匀程度不一致。为此,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多簇裂缝扩展数值模型,采用扩展有限元(XFEM)模拟... 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近年来主要采用密切割布缝进行压裂改造,多簇裂缝扩展将产生诱导应力,从而导致各簇裂缝延伸均匀程度不一致。为此,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多簇裂缝扩展数值模型,采用扩展有限元(XFEM)模拟方法,研究了2个布缝参数(簇距、段内簇数)、3个压裂施工参数(压裂工艺、施工排量及液体黏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矿场实际光纤测试的各簇产能贡献结果,发现模拟的各簇裂缝长度与各簇的产油贡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模拟结果表明:当簇距缩小至5m时,各簇应力干扰明显,不利于裂缝扩展,当簇距达到10m及以上时,平均单簇裂缝半长变化不明显,合理簇距约为10m。平均单簇裂缝半长随段内簇数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但非均匀延伸程度也随之增大;与桥塞段内多簇同时改造相比,连续油管单簇依次改造模式更有利于裂缝延伸;平均单簇裂缝半长随施工排量的升高呈增大趋势,提高施工排量还能促进裂缝均匀延伸。平均单簇裂缝半长随液体黏度的升高呈增大趋势,可适当提高高黏液体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水平井 裂缝扩展 扩展有限元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致密气藏暂堵转向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研究
12
作者 齐士龙 邢丽波 +3 位作者 李琳 李存荣 张玉梅 卢澍韬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102-107,共6页
松辽盆地致密气藏是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由于气藏埋藏深(3000~5500 m)、低孔、低渗,天然裂缝欠发育,压力差值大(8~12 MPa),常规压裂裂缝形态单一,储层改造体积小,产量低,因此实现深部致密气藏人工裂缝复杂化,是提高改造效果... 松辽盆地致密气藏是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由于气藏埋藏深(3000~5500 m)、低孔、低渗,天然裂缝欠发育,压力差值大(8~12 MPa),常规压裂裂缝形态单一,储层改造体积小,产量低,因此实现深部致密气藏人工裂缝复杂化,是提高改造效果的主攻方向。通过真三轴压裂模拟系统开展松辽盆地致密气藏井下全直径岩心暂堵转向压裂模拟实验,论证暂堵转向压裂形成复杂裂缝的可行性,评价致密气藏储层在不同粒径砾石情况下,水力压裂裂缝起裂扩展与暂堵转向特征。结果表明,致密气藏在两向应力差值高的情况下,压裂后形成双侧对称单一裂缝,采用暂堵转向压裂后,裂缝复杂程度大幅度提高,裂缝形态复杂化。粒径大的砾石致使水力裂缝局部迂曲,围绕砾石形成大量剪切微裂缝,裂缝形态更为复杂,不含砾石岩样整体裂缝形态复杂性低于含砾石岩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 非均质性 暂堵转向压裂 脆性 复杂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的小能量冲击疲劳行为研究
13
作者 张晓川 王景芹 +4 位作者 王清铎 林亮 李刚 党宁 韩礼红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4年第4期24-30,I0002,共8页
随着钻具失效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行服役工况下钻具失效-断裂行为的机理研究。在服役过程中钻具受到复杂载荷的作用,既有静载荷也有大能量单次冲击载荷和小能量多次冲击载荷,小能量多次冲击载荷会造成材料冲击疲劳。研究了新... 随着钻具失效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行服役工况下钻具失效-断裂行为的机理研究。在服役过程中钻具受到复杂载荷的作用,既有静载荷也有大能量单次冲击载荷和小能量多次冲击载荷,小能量多次冲击载荷会造成材料冲击疲劳。研究了新型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在不同冲击能量下的材料的冲击疲劳失效行为。结果表明,材料的冲击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加载的冲击能量,即冲击能量越高材料的冲击疲劳寿命越低,但冲击能量的变化不会改变材料的断裂形式。在疲劳裂纹萌生阶段,冲击能量的提高可使裂纹快速萌生。在疲劳裂纹扩展阶段,冲击载荷作用于裂纹尖端并使裂纹逐渐扩展。最后,建立了裂纹长度a与循环周次N的函数关系,计算了裂纹的扩展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 动态拉伸 高应变率 冲击疲劳 Paris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气井复杂压裂工况下套管载荷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文海 曹婧 +4 位作者 黄伟明 苏展飞 刘向斌 韩礼红 杨尚谕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4年第3期25-32,I0004,共9页
页岩油气井多级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变化剧烈及井筒内压频繁交替升降,导致其水平段套管处于复杂的力学环境中,该部位的套管容易出现变形。建立了包括温度效应的套管应力分布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油气井多级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变化趋势... 页岩油气井多级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变化剧烈及井筒内压频繁交替升降,导致其水平段套管处于复杂的力学环境中,该部位的套管容易出现变形。建立了包括温度效应的套管应力分布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油气井多级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变化趋势及对井筒受力的影响,确定了多级压裂过程中套管承受的应力变化规律。对SY1井多级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变化趋势及套管承受的应力等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一次压裂过程中井筒内温度由147℃下降至77℃,在120 min的压裂过程中,在500 s内温度由77℃快速上升至140℃,然后缓慢上升至145℃。温度效应模型中套管承受的Mises应力随多级压裂级数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压裂压力+热效应),在43.18 h后达到最大值,套管内壁和外壁承受的Mises应力分别为457.7 MPa和417.79 MPa,该内壁应力比无温度效应条件下套管内壁承受的应力增加了24.72%。因此,对复杂压裂工况下的套管强度进行设计时,应分析井筒内温度效应对套管承受的应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压裂 套管 温度 压力 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井压裂示踪剂裂缝检测技术研究
15
作者 姜海岩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11期65-68,共4页
为了对大庆古龙地区页岩压裂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压裂示踪剂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压裂过程中裂缝的开启及缝高和缝宽情况,确定水平井压裂各段簇改造效果。利用压裂示踪剂具有放射性的特性,根据压裂设计中支撑剂的用量计算出示踪剂的用量,在压... 为了对大庆古龙地区页岩压裂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压裂示踪剂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压裂过程中裂缝的开启及缝高和缝宽情况,确定水平井压裂各段簇改造效果。利用压裂示踪剂具有放射性的特性,根据压裂设计中支撑剂的用量计算出示踪剂的用量,在压裂的不同泵注阶段伴注不同的示踪砂,示踪砂随支撑剂一同填充于裂缝缝隙之中,通过压后测井施工与后期数据处理分析获得裂缝缝高及缝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根据井眼周围支撑剂分布等资料,计算出单段裂缝高度为13.9m,其中单簇裂缝高度最高为10.2m,相比致密岩缝高20~30m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裂缝平均宽度为0.41cm,最大宽度为1.233cm。建议页岩油井在压裂过程中可适当调节施工排量和压裂液浓度,以提高裂缝高度;采用大孔径射孔弹来提高裂缝宽度,形成均匀展布的裂缝网络,增大裂缝与储层的接触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支撑剂 裂缝高度 裂缝宽度 压裂改造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致密油缝内暂堵转向用暂堵剂优选评价
16
作者 侯静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120-124,共5页
缝内暂堵转向压裂是目前低渗及致密储层主体改造工艺之一,通过缝内暂堵转向可有效增大人工裂缝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量。暂堵剂性能是影响缝内暂堵转向压裂施工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收集包含水溶性、油溶性等多种类型暂堵剂,通过开展室... 缝内暂堵转向压裂是目前低渗及致密储层主体改造工艺之一,通过缝内暂堵转向可有效增大人工裂缝泄油面积,提高单井产量。暂堵剂性能是影响缝内暂堵转向压裂施工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收集包含水溶性、油溶性等多种类型暂堵剂,通过开展室内实验,系统评价各种类型暂堵剂的暂堵强度、返排性能、黏附能力及溶胀性能四个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水溶性暂堵剂的黏附能力、流变性能、溶胀能力均与其暂堵强度有较强的相关性,暂堵强度越好,黏附能力、流变性能以及溶胀能力越优秀,而油溶性暂堵剂黏附能力、流变性能、溶胀能力与其暂堵强度相关性弱。根据评价实验结果优选了大庆致密油储层压裂用暂堵剂,并分别在致密油Ⅰ类和Ⅱ类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暂堵压力响应明显,且压后长期生产效果显著,较对比井产油强度提升17.8%~67.8%,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缝内暂堵转向 暂堵剂 优选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强化式固液旋流分离器性能研究
17
作者 张晶华 郑国兴 +1 位作者 李巍巍 彭永刚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12期27-33,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固液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提出了一种重力沉降和旋流技术相结合的重力强化式固液旋流分离器结构。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固液旋流器不同的操作参数及物性参数,开展不同工况下的内部流场特... 为了进一步提高固液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提出了一种重力沉降和旋流技术相结合的重力强化式固液旋流分离器结构。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固液旋流器不同的操作参数及物性参数,开展不同工况下的内部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入口流量为6 m^(3)/h、含砂量为2%、分流比为30%及砂相粒径为500μm时,固液分离效率达到最佳为99.1%;分流比和入口流量两操作参数对于分离性能的影响较大,研究范围内分别改变了12.9%和7.3%,但两者的增加均造成了分离性能的提升;研究范围内砂相粒径和含砂浓度造成分离性能仅为1.3%和2.1%,但其变化过程中对水力旋流器内部流场及介质流动轨迹均产生了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了含砂工况下固液旋流器的分离性能,为固液分离器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分离 旋流分离 数值模拟 重力沉降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下套管工艺套管受力及摩阻扭矩预测模型
18
作者 张楠 徐国民 +4 位作者 宋立舟 罗江浩 曹婧 韩礼红 王建军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4年第4期36-41,I0002,共7页
针对深层油气田开采中水平井位移大、摩阻扭矩大,井眼轨迹及套管柱受力情况复杂的问题,建立理论模型对长水平井下套管摩阻、屈曲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样条插值函数对测斜数据进行拟合,对套管柱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优选了常规、... 针对深层油气田开采中水平井位移大、摩阻扭矩大,井眼轨迹及套管柱受力情况复杂的问题,建立理论模型对长水平井下套管摩阻、屈曲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样条插值函数对测斜数据进行拟合,对套管柱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优选了常规、旋转和漂浮下套管方式下的三维摩阻扭矩模型,并且分析了钻井液浮力的影响及管柱屈曲对套管柱摩阻计算的影响。大钩载荷、摩阻、最大侧向力模型与软件计算结果准确率达到90%以上,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下套管工艺 摩阻 扭矩 屈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油田致密油储层驱替介质优选
19
作者 薛征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9期17-21,共5页
致密油藏目前主要利用水平井压裂进行开发,初期产量较高,地层能量衰减后产量迅速递减,未能实现致密油的长期经济有效动用。针对此问题涌现出了同井缝间注采、拉链式分布驱替等新的技术手段,为了验证此类技术在A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在A油... 致密油藏目前主要利用水平井压裂进行开发,初期产量较高,地层能量衰减后产量迅速递减,未能实现致密油的长期经济有效动用。针对此问题涌现出了同井缝间注采、拉链式分布驱替等新的技术手段,为了验证此类技术在A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在A油田致密油A区块选取天然岩心,进行表面活性剂驱、二氧化碳驱、天然气驱及氮气驱室内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不同介质的增油潜力与驱替难度。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驱后使用上述介质能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提高幅度为9.79%~31.06%,其中二氧化碳驱增幅最大。数据表明,以目前的注入能力及水平井裂缝分布情况来看,要实现致密油驱替,动用储层内的剩余油,只有通过注入气态介质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液压介质受过高的驱替压差制约,暂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岩心驱替 气驱 表面活性剂 氮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开发试验钻井设计优化与实践
20
作者 杨智光 潘荣山 +5 位作者 苑晓静 常雷 李继丰 朱健军 赵英楠 邵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90,共10页
古龙页岩油与国内外陆相页岩油相比,陆相淡水沉积环境的青山口组黏土矿物体积分数较高,且多孔多缝,呈纹层状结构,易发生层间散裂、性脆,易吸水膨胀垮塌,独特的地质特性给古龙页岩油钻井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钻井过程中容易出现井壁失稳... 古龙页岩油与国内外陆相页岩油相比,陆相淡水沉积环境的青山口组黏土矿物体积分数较高,且多孔多缝,呈纹层状结构,易发生层间散裂、性脆,易吸水膨胀垮塌,独特的地质特性给古龙页岩油钻井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钻井过程中容易出现井壁失稳、井漏、摩擦阻力大、钻井周期长等钻井技术难题,从平台井部署、井身结构、井眼轨道、提速技术、钻井液、固井等方面开展优化技术研究,创新采用了“双二维”轨道模型、“一趟钻”技术、油基钻井液、多级固井顶替等一系列新技术。结果表明:与GYP1井相比,试验区的平均钻井速度从11.44 m/h提高至27.75 m/h、水平段固井质量优质率从71.51%提升至86.27%,平均钻井周期从108.17 d缩短至26.82 d。研究成果为古龙页岩油实现储量动用最大化、施工效率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古龙页岩油立体化、规模化、效益化开发奠定了基础,对推进中国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钻井设计 一体化 “双二维”轨道模型 “一趟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