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气藏压后关井压裂液静态渗吸实验研究--以大庆油田徐家围子区块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石军太 黄小云 +6 位作者 石浩田 刘宝华 张洪 褚春波 宋兆杰 方锦辉 贾焰然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230,共9页
影响致密储层渗吸的因素较多,但系统的因素划分和敏感性分析依然具有很大挑战。为了高效开采致密气藏,为致密气藏压后焖井时间即开井制度优化提供依据,选取大庆油田徐家围子区块致密砂岩天然岩心,结合压汞、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 影响致密储层渗吸的因素较多,但系统的因素划分和敏感性分析依然具有很大挑战。为了高效开采致密气藏,为致密气藏压后焖井时间即开井制度优化提供依据,选取大庆油田徐家围子区块致密砂岩天然岩心,结合压汞、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在室内开展了静态渗吸实验,研究了致密储层静态渗吸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渗吸时间、致密储层的渗透率、孔隙类型、润湿性和压裂液的离子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岩心静态渗吸气水置换主要作用在静态渗吸过程的早期阶段;在致密气藏的储层渗透率范围内,静态渗吸采出程度随渗透率增大而增大;原生孔为储气空间,与原生粒间孔相连的次生溶蚀孔、粒间溶蚀缝和颗粒边缘溶蚀缝为渗吸提供了畅通的通道;静态渗吸速度和最终采出程度随岩心亲水性的增强而增加;压裂时所用的压裂液浓度越低,储层的渗吸效果越好。研究结果可为致密气井压裂后排采制度设计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静态渗吸 岩心 渗吸采出程度 徐家围子区块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压后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及矿场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品 潘泉羽 +4 位作者 于书新 李斌会 程晓刚 程林松 牛烺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139,共13页
页岩油藏大规模体积压裂后,返排与早期生产通常表现出显著的油水同产特征,定量分析油水排采动态成为解释压裂缝及储层参数的一种新手段,但目前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及应用还较欠缺。基于页岩储层压裂后压裂液赋存假设,首先建立考虑压裂... 页岩油藏大规模体积压裂后,返排与早期生产通常表现出显著的油水同产特征,定量分析油水排采动态成为解释压裂缝及储层参数的一种新手段,但目前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及应用还较欠缺。基于页岩储层压裂后压裂液赋存假设,首先建立考虑压裂缝存在条件下的水相和油相流动方程,然后通过拟时间和拟压力变量将方程线性化,推导水相和油相动态解释模型的解析解和特征解,最终形成油相图版拟合和水相直线分析联合的排采动态解释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对数诊断曲线中,油相流动表现为斜率为1/2的改造区线性流和斜率为1的改造区边界控制流,水相流动表现为斜率为1/2的压裂缝线性流和斜率为1的压裂缝边界控制流。所建立的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可较好地解释压裂缝及储层参数。基于中国西部某页岩区块的油藏、压裂及动态资料,反演了矿场压裂井的压裂缝半长、导流能力与改造区渗透率、宽度,其中压裂缝半长为50~130 m,导流能力为20~80 mD·m;改造区渗透率为0.01~0.05 mD,宽度为24~27 m。依据反演的压裂缝及改造区参数,建立压裂水平井排采数值模拟模型,基于解释结果的模拟产量与实际值吻合程度高,且后期产量预测值合理。所建立的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完善了页岩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对页岩油藏排采特征定量分析、压裂效果评价及高效开发对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排采动态 解释模型 参数反演 油水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3
作者 魏然 李红阳 +2 位作者 于斌 蔡来星 王起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3期53-57,共5页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搬运路径的确定及物源区构造背景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建立了物源分析的体系框架。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沉积盆地中,根据各种地质资料的丰度,只有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种分析手段相互补充的分析思路,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物源体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物源区位置 母岩特征 搬运路径 物源区构造背景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重介质油藏渗流模型与试井曲线 被引量:6
4
作者 贾永禄 孙高飞 +2 位作者 聂仁仕 李建明 李海科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27,共5页
在发育缝洞型四重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中,其大裂缝和微裂缝的渗流机理不同,以往建立的常规多重介质试井模型不能适应四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需求。因此,基于基质、微裂缝、溶蚀孔洞和大裂缝组成的四重介质,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利用Laplac... 在发育缝洞型四重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中,其大裂缝和微裂缝的渗流机理不同,以往建立的常规多重介质试井模型不能适应四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需求。因此,基于基质、微裂缝、溶蚀孔洞和大裂缝组成的四重介质,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利用Laplace变换、Stehfest数值反演等方法进行求解,得到实空间解,进而绘制试井曲线。分析表明:四重介质油藏压力导数曲线的过渡段将出现3个"凹子",其深浅以及出现时间的早晚受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的共同影响;弹性储容比影响"凹子"的宽度和深度,窜流系数影响"凹子"出现的时间,同时对"凹子"的深度和宽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决定四重介质油藏试井曲线特征的参数较多,曲线对参数的变化比较灵敏;含有微裂缝和大裂缝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更适合用四重介质试井模型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大裂缝 微裂缝 四重介质 试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油藏中五点井网的变形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谢伟伟 王晓冬 牛丽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123,共7页
针对各向异性油藏中水驱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向异性方向垂直或平行于井网单元中任意两口井的连线方向等特殊的情形,而对于其他布井方向的研究相对缺乏的这种情况,采用坐标变换方法将各向异性油藏转化为各向同性油藏,然后利用流线方... 针对各向异性油藏中水驱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向异性方向垂直或平行于井网单元中任意两口井的连线方向等特殊的情形,而对于其他布井方向的研究相对缺乏的这种情况,采用坐标变换方法将各向异性油藏转化为各向同性油藏,然后利用流线方法计算正五点井网的开发指标,分析了各向异性程度和方向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向异性油藏中,各向异性程度越大,井网的变形程度也越大;当井网单元中任意两口井的连线与渗透率主轴方向既不平行又不垂直时,井网开发效果对各向异性程度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井网单元可能会发生的破坏和重组现象,这种破坏和重组现象是各向异性方向和大小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造成了井网开发效果的不确定性。为了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井网的破坏和重组现象,布井时最好选择注水井-生产井方向或者注水井-注水井方向平行或者垂直于渗透率主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五点井网 变形 流线 波及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参数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建红 崔啸龙 姜恩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4-159,共6页
在大规模压裂开发过程中,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形态及空间展布是致密砂岩储层改造效果定量描述和评价的难点。为了研究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形态及空间展布规律,通过落实岩石力学参数,建立油藏地质、岩石力学及地应力模型,利用kinetix水... 在大规模压裂开发过程中,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形态及空间展布是致密砂岩储层改造效果定量描述和评价的难点。为了研究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形态及空间展布规律,通过落实岩石力学参数,建立油藏地质、岩石力学及地应力模型,利用kinetix水力压裂模拟模块,模拟泊松比、弹性模量、水平应力差、加砂量、压裂液排量以及压裂液总量等参数对复杂缝网形成规律的影响,分析了裂缝起裂和扩展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泊松比、弹性模量、加液量的增加,裂缝缝长呈减小的趋势,加砂量、主次应力差对裂缝缝长影响较弱;裂缝导流能力随泊松比、单段加液量、加砂量、压裂液排量的增加而增大,主次应力差在6 MPa左右时,裂缝导流能力最高,弹性模量对水力裂缝的导流能力影响相对较小;主次应力差较小时,裂缝展布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夹角较大;主次应力差较大时,裂缝沿主应力方向延伸。研究结果可为致密油藏储层水平井大规模压裂参数优化和压后定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水力压裂 裂缝参数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热采效率实时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关富佳 周琴 +2 位作者 李玉红 王鑫朋 卢美月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4,共7页
热激法是分解水合物的重要方法,由于对水合物体系热物理参数变化特征缺少定量描述,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实现水合物热采效率的实时评价,缺少对热采过程中的热采效率变化特征的明确认识,将影响对水合物热采效率的正确评价。利用自制实验装... 热激法是分解水合物的重要方法,由于对水合物体系热物理参数变化特征缺少定量描述,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实现水合物热采效率的实时评价,缺少对热采过程中的热采效率变化特征的明确认识,将影响对水合物热采效率的正确评价。利用自制实验装置,开展不同间壁换热温度的天然气水合物热采实验,结合前人实验研究成果,利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水合物体系热物理参数的定量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热采实验的实时数据,利用不稳定传热理论,对天然气水合物间壁热采过程中的纯能量效率进行实时计算,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热采效率的实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合物体系的热物理参数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天然气水合物间壁换热开采的纯能量效率为0~7,热采前期上升快,后期变缓;在热采初期,间壁温度越高,纯能量效率越高,随后趋势改变。热激法分解天然气水合物时,在热采初期采用较高温度,适时转换较低温度的变温热采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水合物开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间壁换热 纯能量效率 实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化度对有机铬/HPAM弱凝胶的成胶及流变性的影响
8
作者 赵晓非 章磊 +2 位作者 杨明全 刘立新 佘庆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1-436,共6页
为获得矿化度对有机铬/HPAM弱凝胶的成胶行为和流变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布氏黏度计和RS150流变仪分别研究了有机铬/HPAM弱凝胶成胶时间、凝胶强度、剪切性能和黏弹性随矿化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成胶条件下,随矿化度增大,弱凝... 为获得矿化度对有机铬/HPAM弱凝胶的成胶行为和流变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布氏黏度计和RS150流变仪分别研究了有机铬/HPAM弱凝胶成胶时间、凝胶强度、剪切性能和黏弹性随矿化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成胶条件下,随矿化度增大,弱凝胶成胶时间加快、黏度增大,矿化度在2371.14数3084.60 mg/L范围能延缓成胶,达到3449.44 mg/L时成胶时间明显变短。剪切作用对稳定期的弱凝胶产生不可逆的破坏,低剪切速率下,矿化度高的弱凝胶表现较高的黏度;而在高剪切速率(≥21 s^(-1))下,不同矿化度下的弱凝胶的剪切黏度均相差不大。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随矿化度增加而增大,矿化度高时弱凝胶以弹性占主导,矿化度低则以黏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铬/HPAM弱凝胶 矿化度 成胶时间 剪切 弹性 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互层特低渗油藏联合井网与沉积相模式的适配性
9
作者 张敏 王文东 +2 位作者 高辉 苏玉亮 詹世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9-216,共8页
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厚度小,物性差,采用压裂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开发,能够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集层动用程度,但由于受储集层非均质性和水力裂缝的影响,水平井极易过早见水,导致暴性水淹,带来开发风险,需设计合理的井网与裂缝的适配关... 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厚度小,物性差,采用压裂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开发,能够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集层动用程度,但由于受储集层非均质性和水力裂缝的影响,水平井极易过早见水,导致暴性水淹,带来开发风险,需设计合理的井网与裂缝的适配关系,以延长水平井生产寿命。以大庆油田某典型薄互层特低渗油藏为例,建立了考虑不同沉积相组合模式的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精细油藏数值模型,采用复杂井和流线模拟技术,研究了压裂水平井分段动用情况,揭示了单裂缝分段产出规律与渗流特征。由于不同沉积模式储集层物性差异较大,压裂水平井含水率上升不再遵循均匀驱替规律,而是物性较好的河道相内驱替增强,物性较差的席状砂沉积相内驱替减弱。同时,水力裂缝的存在会导致流线转向,加速高渗通道的形成。为延缓高渗通道形成,进一步研究了典型沉积相组合模式与裂缝参数的优化配置,并提出了提高开发效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储集层 特低渗油藏 水平井 压裂 联合井网 流线模拟 沉积相模式 高渗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压裂后控排求产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红磊 于书新 +3 位作者 姜丽 程晓刚 刘刚 范学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1,共7页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是典型的陆相页岩油,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为实现其有效动用采用大规模水力压裂,目前尚未形成页岩油成熟的压裂后试油控排求产技术,为了实现页岩油压裂后试油求产早见油和提产目的,利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是典型的陆相页岩油,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为实现其有效动用采用大规模水力压裂,目前尚未形成页岩油成熟的压裂后试油控排求产技术,为了实现页岩油压裂后试油求产早见油和提产目的,利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古龙页岩油压裂后见产过程中的特殊性,提出了古龙页岩油压裂后控排制度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古龙页岩油具有渗吸驱油能力,压裂后采用适当的闷井对策有利于饱和度场的恢复,降低含水率;古龙页岩油储层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早期采用稳定的控排压差,控制返排有利于保持裂缝的有效性,能减少裂缝体积的损失,为裂缝的长期有效性提供保障;由于古龙页岩油相拟启动压力梯度高,通过放大产量或采取早期带压下泵的方式,快速降低流压,达到了早见油和提产目的。研究成果对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压裂后控排求产制度的制定有指导作用,应用该成果开展系统评价,取得初步效果,为下一步古龙页岩油的高效建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陆相页岩油 控排技术 闷井 压裂后求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