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的特高含水后期开发指标预测——以大庆长垣杏北开发A区为例
1
作者 杨宁 姜贵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传统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半对数关系曲线不再是直线关系(出现下翘),传统油藏工程方法在特高含水及以后开发阶段适用性较差的问题,利用全过程动态相渗与传统油藏工程理论融合推导的方法,基于动态相渗的Arps产...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传统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半对数关系曲线不再是直线关系(出现下翘),传统油藏工程方法在特高含水及以后开发阶段适用性较差的问题,利用全过程动态相渗与传统油藏工程理论融合推导的方法,基于动态相渗的Arps产量模型对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开发指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使用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在特高含后水期及以后开发阶段预测指标时,误差相对较小,精度大幅提高,具有更强的适用性。研究成果为精准预测指标变化趋势、科学编制油田产量规划方案、及时调整开发对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后期 下翘 动态相渗 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萨中油田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满维光 马世忠 +1 位作者 赵辉 田晓雷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305-308,共4页
密井网条件下,结合岩心和丰富的测井资料,应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统层对比方法,精确刻画萨中油田中区西部萨Ⅱ2a时间单元的平面沉积微相,并对点坝砂体的空间结构进行解剖,建立了研究区点坝识别方法;根据储层建筑结构的参数提取方法... 密井网条件下,结合岩心和丰富的测井资料,应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统层对比方法,精确刻画萨中油田中区西部萨Ⅱ2a时间单元的平面沉积微相,并对点坝砂体的空间结构进行解剖,建立了研究区点坝识别方法;根据储层建筑结构的参数提取方法,对萨Ⅱ2a时间单元进行点坝参数提取,其中夹层倾角4.5~8.9°,平均6.7°,平面间隔4.8~9.5 m.建立了点坝构型模式,对老油田提高三次采油效果以及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井网 点坝识别 建筑结构 剩余油 萨中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顺武 赵晓非 +1 位作者 李子旺 于庆龙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3-499,共7页
分析了油田压裂返排液的组分和特点,归纳总结了成熟的传统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和新型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压裂返排液处理应朝着优化工艺组合、开发高级氧化和电絮凝等新技术、研制撬装处理设备使处理工艺模块化和有效成分回收利用等... 分析了油田压裂返排液的组分和特点,归纳总结了成熟的传统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和新型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压裂返排液处理应朝着优化工艺组合、开发高级氧化和电絮凝等新技术、研制撬装处理设备使处理工艺模块化和有效成分回收利用等未来方向发展,为油田压裂返排液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难降解废水 处理方法 废水回用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解—Fenton氧化—絮凝组合工艺处理油田压裂废水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顺武 李子旺 +1 位作者 赵晓非 于庆龙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4-438,共5页
采用微电解—Fenton氧化—絮凝组合工艺处理油田压裂废水,优化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废水p H 3.0、铁屑加入量1.5 g/L(铁屑与活性炭的质量比1∶1)、微电解时间80 min、Fenton氧化时间120 min、H2O2加入量940 mg/L... 采用微电解—Fenton氧化—絮凝组合工艺处理油田压裂废水,优化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废水p H 3.0、铁屑加入量1.5 g/L(铁屑与活性炭的质量比1∶1)、微电解时间80 min、Fenton氧化时间120 min、H2O2加入量940 mg/L,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加入量120 mg/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处理废水后,COD由3116.0 mg/L降至681.3 mg/L,总COD去除率达78.1%,3个工段的COD去除率依次为33.1%,37.9%,7.1%,出水水质满足现场回注标准(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该组合工艺对废水的处理效果远优于单独微电解、Fenton氧化或絮凝工艺,且方法简单易行、药剂利用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废水 微电解 FENTON氧化 絮凝 COD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关联技术在老油田储层预测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金利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600-603,共4页
针对老油田储层横向变化大、井间砂岩识别难的特点,以大庆长垣S油田萨尔图油层为例,阐述了灰色关联储层解释技术的方法原理、实现过程的2个关键环节,以及该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的区别。实践证明,灰色关联储层解释成果既符合井数据的地质... 针对老油田储层横向变化大、井间砂岩识别难的特点,以大庆长垣S油田萨尔图油层为例,阐述了灰色关联储层解释技术的方法原理、实现过程的2个关键环节,以及该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的区别。实践证明,灰色关联储层解释成果既符合井数据的地质规律特征,又能反映出在地震数据中观测到的大尺度结构和储层连续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砂体接触关系,尤其是对河道砂体横向边界的预测,有利于提高储层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 地震属性 储层预测 萨尔图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盖层封闭性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51
6
作者 付晓飞 吴桐 +3 位作者 吕延防 柳少波 田华 卢明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471,共18页
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大中型油气田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膏盐岩和碳酸盐岩。近几十年来,盖层封闭性研究在封闭机理与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毛细管封闭、水力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机理,针对不同... 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大中型油气田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膏盐岩和碳酸盐岩。近几十年来,盖层封闭性研究在封闭机理与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毛细管封闭、水力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机理,针对不同封闭机理建立了盖层封闭性评价行业标准,在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选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盖层封闭性主要是静态评价,经历多期埋藏-抬升的盖层封闭能力是变化的。金之钧等建立了盖层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定量评价方法,利用埋藏过程孔隙度-毛细管压力、抬升过程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关系和OCR定量预测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变化过程,为多期构造演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提供了合理依据。基于对以上机理和方法的研究,指出断层、构造裂缝和水力裂缝是盖层完整性破坏的关键因素,明确了油气穿越盖层运移条件,为寻找次生油藏提供了思路。断裂和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盖层完整性破坏取决于盖层岩石力学特征,即盖层脆-韧性变形,基于泥岩密度和岩石力学特征建立了泥质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基于拜尔利摩擦定律和盖茨准则建立了膏盐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明确了断裂和裂缝在脆性、脆-韧性和韧性盖层中形成演化机理和对盖层破坏作用。现今,盖层封闭性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包括不同级别盖层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宏观地质因素对盖层封闭能力的影响,泥页岩岩石成岩阶段划分及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盖层脆-韧性转化及破裂条件定量表征,深层断层对油气输导和保存,盖层完整性定量评价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演化 脆韧性变形 毛细管压力 岩石力学特征 封闭机理 盖层 叠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9
7
作者 王雅春 陈崇光 +3 位作者 王璐 朱琳 蒋政 席国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4-621,共8页
斜坡是油气区域运移的主要指向和主要成藏地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及勘探重点,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油田实际生产等资料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是发育受断层和岩性控制的断层遮挡... 斜坡是油气区域运移的主要指向和主要成藏地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及勘探重点,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油田实际生产等资料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是发育受断层和岩性控制的断层遮挡、断块、断鼻、断背斜、岩性上倾尖灭和断层-岩性等油藏。油水分布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的规律,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成藏模式的研究表明,该区具有"源内倒灌运移"、"源外侧向运移"聚集成藏两种模式:即油源区内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并排出的油在青山口组古超压的动力作用下,以沟通油源和下部扶余油层砂体以及圈闭的源断裂为路径,向下"倒灌"进入了圈闭成藏;第二种模式是西侧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先"倒灌"到扶余油层后,沿着连通齐家-古龙凹陷和杏北地区的砂体和断层等通道,向东进入杏北地区。该区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油源、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及反向正断层的控制。首先青山口组的超压是倒灌运移的关键,充足的油源是成藏基础,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提供了倒灌运移的通道。最后指出了断砂匹配较好的反向正断层的上升盘是本区勘探的重点,下降盘对油聚集起到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布规律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杏北西斜坡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储层质量预测方法探讨——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肖丽华 施立冬 +6 位作者 王建伟 孟元林 田伟志 潘雪梅 刘文慧 胡安文 李吉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87-1301,共15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储层具有埋藏深、温度高、压力大、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预测火山岩储层类型和质量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本文讨论了影响火山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火山岩的物性主要受火山岩相(组...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储层具有埋藏深、温度高、压力大、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预测火山岩储层类型和质量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本文讨论了影响火山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火山岩的物性主要受火山岩相(组)和所处对应碎屑岩成岩阶段的影响。距火山口越远的火山岩相组的火山岩储层,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越低。火山岩工业气层主要分布在晚成岩阶段A期以前的火山岩储层中。在晚成岩阶段B期,只有少量低产气层。本文充分考虑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相和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与控制,应用成岩模拟软件,预测了成岩阶段的横向展布,通过叠合营三段火山岩相图和成岩阶段预测图,预测了火山岩储层的类型和质量,目前已发现工业气流的井主要分布在断陷中部的Ⅱ、Ⅲ类火山岩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成岩作用 非常规油气 储层质量预测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与油气聚集——以南堡凹陷东一段为例 被引量:35
9
作者 付广 周亮 安立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4期8-12,共5页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在输导油气机理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断裂输导油气能力评价方法,对其油源断裂分布及输导油气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有大量的油源断裂,在柳赞、高尚堡、老爷...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在输导油气机理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断裂输导油气能力评价方法,对其油源断裂分布及输导油气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有大量的油源断裂,在柳赞、高尚堡、老爷庙、南堡1号、南堡2号及其以东地区、南堡4号及其以南地区、南堡5号以东地区,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能力相对较强,这有利于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上覆东一段中聚集成藏。目前,在这些地区的东一段找到了大量油气,证明了使用该方法来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油气聚集 东一段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钻井钻头泥包风险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义脑 陈烨 +3 位作者 闫铁 孙晓峰 王丽敏 王克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65,共6页
为深入研究气体钻井过程中地层出水后的岩屑运移情况、避免或减少钻头泥包风险、指导气体钻井的顺利实施,在分析出水量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岩土学中的稠度指标,将黏土的黏着界限作为泥包的临界条件,对地层出水后的泥包情况进行数... 为深入研究气体钻井过程中地层出水后的岩屑运移情况、避免或减少钻头泥包风险、指导气体钻井的顺利实施,在分析出水量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岩土学中的稠度指标,将黏土的黏着界限作为泥包的临界条件,对地层出水后的泥包情况进行数学建模,利用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泥包风险;然后对影响钻头泥包的岩性、钻头表面性质及钻井参数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所建模型能够预测地层出水后形成泥包的时间,并以泥包时间为指标对钻头泥包风险进行预测,进行风险评级;2岩性及钻头表面性质对钻头泥包影响很大;3钻头泥包风险随着机械钻速、井口回压、井深和井径扩大率等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认为:从钻遇水层到钻头形成泥包,时间非常短暂,基本在数十分钟之内就会发生井下事故。因此,现场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对出水层的预测和转换钻井方式的准备工作;发生水侵后也可根据数值模拟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延缓发生钻头泥包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钻井 水侵 钻具黏卡 稠度 黏着界限 钻头泥包 风险预测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态结构及其对渗流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强 卢祥国 +1 位作者 徐典平 刘新仓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8-402,共5页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兼具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双重特性,本文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扫描电镜(SEM)分别研究了4种聚表剂的分子线团尺寸和微观聚集态结构,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考察了溶液浓度、配液用水等对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兼具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双重特性,本文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扫描电镜(SEM)分别研究了4种聚表剂的分子线团尺寸和微观聚集态结构,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考察了溶液浓度、配液用水等对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聚合物相比,4种类型聚表剂分子均不同程度出现"交联"反应的特征,呈现出"片状-网状"聚集结构。在相同聚表剂类型条件下,聚表剂浓度愈大,其分子越易于产生"交联",溶液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愈大,当浓度为900mg/L时,"炼化Ⅰ型"的FR最大,为280。在实验溶剂水矿化度范围内,矿化度愈高,聚表剂溶液视黏度愈低,越易于产生"分子内交联反应",而且FR和FRR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升幅约为12%~38%。与Na+相比,Ca2+和Mg2+对四种聚表剂溶液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影响较大,更易于使聚表剂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剂溶液 分子线团尺寸 聚集结构 电解质 渗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浩然 付广 +2 位作者 宿碧霖 孙同文 汤文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37-1245,共9页
基于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模式及特征,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录井资料,分别利用油气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与断面油气势能相结合、砂地比与砂体顶面流体势能相结合的理论,建立了一套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确定方法,进而可得到下生... 基于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模式及特征,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录井资料,分别利用油气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与断面油气势能相结合、砂地比与砂体顶面流体势能相结合的理论,建立了一套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确定方法,进而可得到下生上储式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将该方法应用到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局部构造南屯组一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中。结果表明:南屯组一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分为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和先垂向后侧向运移模式,分别确定其中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有17个和11个,相应的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分别为2. 3 km和1 km。与研究区内油气实际分布规律相对比,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确定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有利于划定下生上储式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生上储 成藏组合 油气运移 优势路径 南屯组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集油管道淤积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立新 庞仁山 +1 位作者 诸葛祥龙 王志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1-743,634,共3页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蜡质含量高、黏度大、乳化严重、机械杂质及黏土颗粒含量多,在集油管道输送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些物质不断析出,从而给地面集油管道带来严重的淤积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典型区块集油管道淤积...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蜡质含量高、黏度大、乳化严重、机械杂质及黏土颗粒含量多,在集油管道输送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些物质不断析出,从而给地面集油管道带来严重的淤积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典型区块集油管道淤积物组成及淤积规律,明确了淤积物为黑色黏稠状的混合物,主要由蜡组成;集油管道淤积主要受所含聚合物浓度、集油温度、含水率、流速等因素的影响,且淤积速率随着含聚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集油温度、含水率、流速的增大而减小。该研究结果为制定三元复合驱集油管道内形成淤积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确保集油管道的安全生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集油管道 淤积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广 刘桐汐 +2 位作者 史集建 李云飞 杨丽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5期9-14,共6页
为了研究方正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源岩和盖层的发育及分布特征,从二者空间匹配关系入手,对该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正断陷主要发育2类5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其中自源自盖型2套,主要发育于新安村+乌云组... 为了研究方正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源岩和盖层的发育及分布特征,从二者空间匹配关系入手,对该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正断陷主要发育2类5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其中自源自盖型2套,主要发育于新安村+乌云组;下源上盖型3套,主要发育于新安村+乌云组至宝二段。Ⅰ和Ⅲ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在整个断陷均有分布,Ⅱ和Ⅴ套仅分布于断陷东部,Ⅳ套仅分布于断陷西部。5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分别为源盖空间匹配关系的数量控制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层位,同一层位源盖空间匹配关系的数量控制着油气聚集的数量以及源盖空间匹配关系中盖层的质量控制着油气聚集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盖层 空间匹配关系 油气聚集 控制作用 方正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有机质丰度泥岩压实的计算误区及定量校正方法 被引量:8
15
作者 阎东启 柳波 +3 位作者 贾梦成 李天翔 金亮 王浩力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文中以古龙凹陷青一段富有机质泥岩为例,应用平衡深度法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孔隙流体压力分布进行了预测,重新认识了青一段异常压力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源内泥岩油与超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古龙凹陷青山口组压实曲线经过校正后,比正常压实趋... 文中以古龙凹陷青一段富有机质泥岩为例,应用平衡深度法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孔隙流体压力分布进行了预测,重新认识了青一段异常压力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源内泥岩油与超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古龙凹陷青山口组压实曲线经过校正后,比正常压实趋势线斜率减小30.0%~42.0%;青一段由于有机碳质量分数较高,其欠压实的幅度降低最为明显,可达26.7%~40.0%。估算出的超压最大为6~8 MPa,反映该地区以前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古龙凹陷青一段超压的幅度。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有机碳对声波时差影响的方法。该方法能准确预测出地层压力,对其他地区富有机质泥岩压实趋势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有机碳 平衡深度法 超压 声波时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微观充注动态过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文彪 詹卓琛 +4 位作者 逯瑞敬 高阳 卢双舫 白振华 杨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7-1204,1214,共9页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影响着原油在储层中的充注行为,制约着致密油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基于致密油充注模拟、恒速压汞、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等实验,文章定量表征致密储层的原油充注行为和孔喉结构特征,剖析成岩作用、自生矿物生长形态以及孔...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影响着原油在储层中的充注行为,制约着致密油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基于致密油充注模拟、恒速压汞、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等实验,文章定量表征致密储层的原油充注行为和孔喉结构特征,剖析成岩作用、自生矿物生长形态以及孔喉结构特征对原油在致密储层中充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油充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充注启始阶段、快速充注阶段和缓慢充注阶段,这是充注过程中驱替压力与毛管力的动平衡以及主要储集空间分布的结果。其中,快速充注阶段又存在两种增长模式,即持续增长模式和跳跃增长模式,这两种模式揭示了主流喉道半径分布特征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压实、胶结、溶蚀、自生矿物生长等成岩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储集空间和喉道半径的尺寸和分布,决定了致密储层品质的优劣。故此,在油源充足的条件下,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和品质优良的储层,是致密油富集的关键,而开启的断层/微裂隙附近的砂体正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孔喉结构 成岩作用 致密油充注 致密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基于渗流阻力的注水层段重组及配注界限确定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成晓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79,共6页
针对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层段内部的吸水差异和动用程度差异不断增加,原有由渗透率、有效厚度等静态数据决定的注水层段组合及配水方式已满足不了开发后期油田生产需求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渗流阻力的注水层段重组和配注界限确定方法... 针对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层段内部的吸水差异和动用程度差异不断增加,原有由渗透率、有效厚度等静态数据决定的注水层段组合及配水方式已满足不了开发后期油田生产需求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渗流阻力的注水层段重组和配注界限确定方法,即根据油层属性、沉积相接触模式等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层段采用不同的注水方式和注水量,实现不同油层动用更加均衡,提高薄差层动用能力、减缓产量递减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渗流阻力和阻力系数进行注水层段分级可以有效挖掘分层注水潜力。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改善了X开发区典型区块的开发效果,达到了减缓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的目的。建立的特高含水期基于渗流阻力的层段组合和确定配水界限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配水方式及调整方法对开发后期水驱油田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 渗流阻力 层段组合 配水方式 注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污水双层级配过滤工艺反冲洗特征及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作男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114,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含聚污水过滤反冲洗工艺运行效果,以下层磁铁矿与上层石英砂的双层级配滤料过滤工艺为基础,开展滤料反冲洗工艺过程数值模拟研究,以反冲洗过程压力场分布特征、滤料层空间膨胀特征及滤料颗粒表面吸附与截留粒子的脱附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含聚污水过滤反冲洗工艺运行效果,以下层磁铁矿与上层石英砂的双层级配滤料过滤工艺为基础,开展滤料反冲洗工艺过程数值模拟研究,以反冲洗过程压力场分布特征、滤料层空间膨胀特征及滤料颗粒表面吸附与截留粒子的脱附情况为依据,对反冲洗性能进行评价,由此研究反冲洗工艺运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以反冲洗强度15 L/(s·m^(2))时滤料不同填充高度比级配模式的压力场波动程度表现最强,相同反冲洗强度下,则以填充高度比为1.28~1.67时压力场波动程度表现最强;在含聚质量浓度为300~500 mg/L的一级过滤工况中,推荐使用1.28~1.67的填充高度比与20 L/(s·m^(2))的反冲洗强度进行反洗,可使滤层中油滴与悬浮固体脱附率均达到70%以上。研究结论可为油田含聚污水处理提供工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污水 反冲洗 双层级配 滤料 数值模拟 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井单层含水快速识别油藏工程方法研究
19
作者 聂俊 孙德英 +1 位作者 杨东 张凤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年第2期38-42,共5页
对于多油层非均质油藏,以精细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注采物质平衡方程计算了注水井组中各层的注水劈分系数。基于径向渗流理论,建立了单层含水上升规律微分方程。通过对多层系统中基准层的选择,得到了各层含水率相对基准层含水率变化的微... 对于多油层非均质油藏,以精细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注采物质平衡方程计算了注水井组中各层的注水劈分系数。基于径向渗流理论,建立了单层含水上升规律微分方程。通过对多层系统中基准层的选择,得到了各层含水率相对基准层含水率变化的微分方程,采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求解了微分方程,得到了各层含水率与基准层含水率以及综合含水率的变化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套可以根据全井综合含水反求各单层含水的油藏工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含水率 注水劈分系数 含水上升规律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