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驱开发断块型油藏注采参数调整--以大庆油田北二西F断裂两侧断块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吕端川 吴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816,共4页
为了实现断块型油藏安全有效的水驱开发,需要保证断裂面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关系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小于断裂的最大静摩擦力。文中以断块为计算单位,把相同井网下注水井作为注液单元,采油井作为采液单元,求取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将断裂... 为了实现断块型油藏安全有效的水驱开发,需要保证断裂面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关系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小于断裂的最大静摩擦力。文中以断块为计算单位,把相同井网下注水井作为注液单元,采油井作为采液单元,求取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将断裂两侧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差值与断裂最大静摩擦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断裂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条件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但断块平衡地层压力比原始地层压力高,可以通过降低采油井的井底流压,使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回落至原始地层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断块型油藏 平衡地层压力 注采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萨北区块中渗透砂岩油藏凝胶调剖剂运移吸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葛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大庆油田萨北区块中渗透砂岩油藏经过长期三元复合驱,出现了三元复合体系窜流,导致采收率下降,需要通过凝胶型调剖剂来改善三元复合驱的驱替效果。为了确定三元复合驱条件下凝胶型调剖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明确其对最终采收率的贡献,开... 大庆油田萨北区块中渗透砂岩油藏经过长期三元复合驱,出现了三元复合体系窜流,导致采收率下降,需要通过凝胶型调剖剂来改善三元复合驱的驱替效果。为了确定三元复合驱条件下凝胶型调剖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明确其对最终采收率的贡献,开展了凝胶型调剖剂在地层运移中的动态吸附滞留特性研究。利用长度为250 cm的填砂管模型(7个取样点),测试了未成胶聚合物凝胶调剖剂注入过程中各取样点采出液的聚合物质量浓度、体系黏度,以及驱替液与石英砂的微观形貌,研究了调剖剂在运移过程中在岩石上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剪切黏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在驱替液和石英砂表面吸附的微观形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调剖剂注入过程中,聚合物累计吸附量随注入量增加呈指数增加,而吸附速率随注入量增加呈线性递减。此外,调剖剂黏度动态下降是由黏度剪切和吸附滞留造成的。该研究明确了凝胶型调剖剂在动态运移过程中的吸附滞留变化规律,对于优选体系、合理调配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以及采油现场调剖作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型调剖剂 动态吸附 吸附量 吸附速率 动态黏度 萨北区块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地震反演可行性研究及应用——以大庆长垣北部油田为例 被引量:49
3
作者 李占东 赵伟 +2 位作者 李阳 彭政 张海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7-806,共10页
为解决开发地震反演可行性和精细储层刻画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频补偿的曲线重构方法。根据测井曲线不同频率尺度反映不同砂岩特征的特点,利用高频恢复、低频补偿方法重构"拟波阻抗"曲线。反演可行性分析实验表明,通过曲... 为解决开发地震反演可行性和精细储层刻画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频补偿的曲线重构方法。根据测井曲线不同频率尺度反映不同砂岩特征的特点,利用高频恢复、低频补偿方法重构"拟波阻抗"曲线。反演可行性分析实验表明,通过曲线重构反演、模拟退火算法引入以及密井网反演等关键技术,能够加强结果稳定性的优化,提高薄储层预测精度;同时,正演模拟和反演实践证明,在大套泥岩中含有薄砂层的地质条件下,开发地震对刻画2 m薄层砂岩是可行的。而对于小于2m以下的薄砂层,仅当泥岩围岩在2 m以上的泥包砂型薄砂层能够进行分辨。井-震联合沉积相研究主要修正了河道侧积体识别、河道连通关系、河道规模变化、河道组合关系和河道期次划分等5个方面。规模较大的分流河道含油性好,形成较好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小型分流河道局部含油性好,但河道窄小,以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退火 井-震联合 多期河道 开发地震反演 大庆长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内非均质储层内部窜流规律实验研究——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卢祥国 高建崇 +3 位作者 何欣 魏伟 苏延昌 裴秀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125,共8页
大庆喇嘛甸油田厚油层以多段多韵律为主要特征,深入认识窜流规律对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至关重要。为此,采用层内非均质岩心,对层内非均质储层内部窜流规律实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量为0~0.4 PV水驱阶段,高渗透层注入端分流率略低... 大庆喇嘛甸油田厚油层以多段多韵律为主要特征,深入认识窜流规律对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至关重要。为此,采用层内非均质岩心,对层内非均质储层内部窜流规律实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量为0~0.4 PV水驱阶段,高渗透层注入端分流率略低于采出端,中、低渗透层则相反;在注入量为0.4 PV至水驱结束阶段,高渗透层采出端分流率大幅度增加,中渗透层分流率大幅度降低,低渗透层分流率小幅度减小。随岩心渗透率级差增大,采出端与注入端各小层窜流程度减小,层间干扰作用减小。随水驱开发的不断进行,层间窜流程度先减小后增大。随注入速度增加,高渗透层采出端与注入端分流率差值增加,窜流程度增强。采取提高水井注入速度的方式可以达到增大注入压力的目的,但由于高渗透层吸液量增幅远大于中、低渗透层,加之储层内部窜流作用的影响,扩大波及体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同时提高水井注入速度还对注入端、采出端和地面设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采取增加高渗透层渗流阻力措施才是提高注入压力的有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窜流规律 分流率 影响因素 物理模拟 喇嘛甸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外围油田低渗透裂缝发育储层缝控窜流通道发育井层及方向精准判识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沙宗伦 姚兰 李承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72,共10页
针对已有窜流通道判识方法考虑因素不全面、不适用于裂缝发育储层的问题,按照“识裂缝、判趋势、定方向”的思路,注水井以剖面测试数据为主、采油井以全井生产数据为主,创建流度分析法识别裂缝发育井层,明确窜流层位;集成发展以隶属度... 针对已有窜流通道判识方法考虑因素不全面、不适用于裂缝发育储层的问题,按照“识裂缝、判趋势、定方向”的思路,注水井以剖面测试数据为主、采油井以全井生产数据为主,创建流度分析法识别裂缝发育井层,明确窜流层位;集成发展以隶属度区间函数、主客观组合赋权为核心的模糊数学分析法,判别注采井窜流趋势;首次建立面积井网注入水推进速度计算模型,制定小层级窜流通道判别标准,实现小层级窜流通道的有效识别。结果表明,C45区块发育各类程度窜流通道共14条,与示踪剂测试结果相近;从注入水推进速度计算结果看,误差仅为5.94%;新方法可有效解决假性窜流通道及多向连通作用影响,实现窜流通道的精准识别。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大庆外围油田的资源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井层 小层级窜流通道 变启动压力梯度 注入水推进速度 假性窜流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压堵驱剩余潜力挖潜可行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冶 程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116,共8页
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后续水驱区块剩余油分布零散、无效循环严重、有效挖潜手段少。为解决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后续水驱区块剩余潜力挖潜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状况、压堵驱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压堵驱选井原则。... 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后续水驱区块剩余油分布零散、无效循环严重、有效挖潜手段少。为解决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后续水驱区块剩余潜力挖潜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状况、压堵驱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压堵驱选井原则。通过室内实验,确定了压驱方式的驱替液类型、压堵方式的堵剂。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压驱方式增液、增油幅度均好于普通压裂,其中一类油层后续水驱井增液幅度是普通压裂的2.8倍,增油幅度是普通压裂的2.0倍,二类油层后续水驱井增液幅度是普通压裂的2.5倍,增油幅度是普通压裂的2.4倍;压堵方式能够起到封堵作用,但并不能达到降水、增油的效果。研究成果明确了压堵驱方式挖潜聚驱后高含水采油井厚油层剩余潜力的可行性,可为后期压堵驱选井选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聚驱后 厚油层 剩余油 无效循环 压驱 压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驱井解封化学驱后封存储量经济界限确定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云飞 王福林 +7 位作者 王朋 王志新 崔建峰 李洪男 王璐 杨晨 冯程程 王海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储量已封存9603×10^(4)t,为释放这部分储量潜力,减少其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利用水驱井网有效解封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储量研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和渗流理论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计算解封各项指标的经济界限公式,有... 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储量已封存9603×10^(4)t,为释放这部分储量潜力,减少其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利用水驱井网有效解封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储量研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和渗流理论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计算解封各项指标的经济界限公式,有效解决了解封井经济参数与工程参数的关系,量化了解封井的选层标准,绘制了不同油价下不同投入产出比的累计增油量和解封有效厚度图版。结果表明:随着油价增加产出比减小,累计增油量界限、补孔有效厚度界限也随之减小。按照油价为60美元/桶计算,解封井最小的解封补孔厚度为7.47 m,累计增油量下限为186.25 t,投入产出比达到1∶2;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日增油量和累计产油量均达到计算下限,实现了对封存层系经济有效开发。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解封井界限及解封层位选择,丰富了有关利用水驱井解封化学驱后层位界限的理论方法,对层状砂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界限 封存储量 水、聚驱同采 二类油层 解封 水驱井网 渗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施尚明 房晓萌 +2 位作者 关帅 马艳平 甘宁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5期627-630,共4页
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油组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但局部富集的特点,文中得用SPSS因子分析法,确定了用于描述储层质量及几何形态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引入储层综合评价参数... 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油组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但局部富集的特点,文中得用SPSS因子分析法,确定了用于描述储层质量及几何形态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引入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定量描述,揭示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对评价指数超过0.6的层位进行封堵,控制其汽窜影响,能有效启动潜力层;评价指数为0.3~0.7的区域具有较好的地质条件,水淹程度较低,是剩余油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评价指数 剩余油 井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高明 宋考平 +2 位作者 叶银珠 姚再学 刘连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1,共4页
本研究在模拟北北块一区萨Ⅲ4-10油层条件下进行。在尺寸4.5×4.5×30(cm)、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平均渗透率0.482×10-3~586×10-3μm2的石英砂胶结岩心上,使用黏度为10 mPa.s的模拟油,在45℃下考察了水驱后注... 本研究在模拟北北块一区萨Ⅲ4-10油层条件下进行。在尺寸4.5×4.5×30(cm)、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平均渗透率0.482×10-3~586×10-3μm2的石英砂胶结岩心上,使用黏度为10 mPa.s的模拟油,在45℃下考察了水驱后注入不同高浓聚合物段塞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常规聚合物驱不同阶段注高浓聚合物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高浓聚合物聚合物用量越大,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变缓,聚合物用量为1500、2000、2500、3000(PV.mg/L)时提高采收率分别为15.75%、17.91%、19.84%、21.46%;在聚合物用量相同的条件下(1500 PV.mg/L、2000 PV.mg/L),浓度为2500 mg/L和1000 mg/L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越频繁,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在聚合物用量相同的条件下(2000 PV.mg/L),常规聚合物驱不同阶段转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转注的时期越早,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聚合物 二类油层 提高采收率 注入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上油田低产井回流补液参数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安宏鑫 曹广胜 +3 位作者 白玉杰 孟凡嵩 卜瑞漩 刘宗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318-5325,共8页
在海上油田低产井采用电潜泵举升过程中,电机温度过高将导致烧泵。针对于此问题,首先通过实验确定低产井电机烧泵时间,并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低产井井下流体的流动特征及传热规律,同时提出一种应用于电潜泵的回流补液方法。研究结... 在海上油田低产井采用电潜泵举升过程中,电机温度过高将导致烧泵。针对于此问题,首先通过实验确定低产井电机烧泵时间,并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低产井井下流体的流动特征及传热规律,同时提出一种应用于电潜泵的回流补液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油井产量较低的条件下,流体温度对于电机温度影响不大;由于动液面低于泵吸入口,流体携热能力下降发生烧泵事故,电潜泵泵寿命最少减小为原有的0.21倍;采用回流补液方法后,温度平均降低130℃,电机温度处于安全温度范围内,说明回流装置具有很强可行性;回流通道尺寸在3~4 cm时,回流量最大,相应的电机温度也为各尺寸中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潜泵 低产井 回流补液 有限元模拟 海上油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射波波场在裂缝性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可洋 周辉 +1 位作者 杨微 王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7,共9页
裂缝性油气藏是目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开发目标,常规叠后地震数据预测裂缝效果差,无法满足裂缝性储集层识别的要求。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扩散滤波的地震反射波波场和散射波波场相对分离方法,通过调节扩散系数和迭代次数,把叠后地... 裂缝性油气藏是目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开发目标,常规叠后地震数据预测裂缝效果差,无法满足裂缝性储集层识别的要求。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扩散滤波的地震反射波波场和散射波波场相对分离方法,通过调节扩散系数和迭代次数,把叠后地震数据体分离为反射波波场和散射波波场数据体,并在散射波波场数据体上提取相干、曲率、蚂蚁体等地震属性,进行裂缝性储集层预测。在松辽盆地基岩风化壳裂缝性储集层和四川盆地茅口组裂缝性储集层进行裂缝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裂缝性储集层的预测结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大庆探区基岩风化壳裂缝性储集层2口钻井验证该方法预测储集层符合率达到67%,应用效果好,可供同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和井位部署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波 反射波 波场 裂缝性油气藏 储集层 地震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阻力系数优化聚合物驱参数 被引量:30
12
作者 吴赞校 石志成 +1 位作者 侯晓梅 高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4,共3页
为了合理的匹配聚合物的注入速度、注入浓度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关系以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对于一定的油层条件应该匹配多大的阻力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过程中,使聚油流度比小于等于1的... 为了合理的匹配聚合物的注入速度、注入浓度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关系以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对于一定的油层条件应该匹配多大的阻力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驱过程中,使聚油流度比小于等于1的条件是聚合物驱阻力系数大于等于水油流度比,因此,可以采用聚合物的阻力系数进行聚合物驱参数优化或设计,采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注聚合物单井的个性化设计,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系数 聚合物驱 聚油流度比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反射波与散射波波场分离方法初探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可洋 杨微 +3 位作者 吴清岭 范兴才 李来林 刘振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2期76-81,共6页
与地震反射波相比,地震散射波具有更好的刻画地层细节特征的能力,为此开展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波场分离方法的探索性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根据热传导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采用基于热传导方程的扩散... 与地震反射波相比,地震散射波具有更好的刻画地层细节特征的能力,为此开展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波场分离方法的探索性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根据热传导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采用基于热传导方程的扩散滤波方法进行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波场多尺度分离的思路和方法。以实际三维地震工区叠前偏移数据为例,开展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的波场分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相对地分离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能量,且能够分别反映出地层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其中分离出的反射波剖面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提高,而散射波剖面信噪比较低,但却能够反映出地层的裂缝分布和非均匀地质体的边缘特征,可以更加有效地刻画掩盖在常规地震反射波能量之下的微观地层细节特征,对于实际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传导方程 反射波 散射波 波场分离 裂缝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P逆时偏移技术及其成像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可洋 杨微 +4 位作者 赵海波 王成 朱丽旭 刘建颖 李星缘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7-623,共7页
为提高VSP地震成像精度,从构建16阶有限差分精度的VSP逆时偏移算子出发,采用脉冲响应,进行VSP关键环节算法精度和炮检点可互换性分析,验证了三维VSP逆时偏移算子的精度;基于国际标准岩丘理论模型,对比了归一化VSP逆时成像和常规互相关... 为提高VSP地震成像精度,从构建16阶有限差分精度的VSP逆时偏移算子出发,采用脉冲响应,进行VSP关键环节算法精度和炮检点可互换性分析,验证了三维VSP逆时偏移算子的精度;基于国际标准岩丘理论模型,对比了归一化VSP逆时成像和常规互相关逆时成像的效果,前者对地质体边界与地层界面刻画更加清晰和准确,消除了覆盖次数不均的影响,能量分布更加均匀,且不存在井痕迹。将高精度的三维VSP逆时偏移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L井walkaway VSP资料,实现了井旁地层和小断裂的准确精细成像,进一步验证了VSP逆时偏移技术的准确性,为提高井周复杂储集层成像精度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井中地震 VSP逆时偏移 岩丘理论模型 VSP脉冲响应 成像条件 有限差分 吸收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对各组分色谱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伟 李明妍 +2 位作者 卢祥国 苏延昌 石志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7-153,共7页
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三种物质化学吸附和机械捕集等性质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多孔介质内运移过程中滞留量的不同,即发生色谱分离现象,这将对碱与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效应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为了扩大三元复合驱的波及体积,大庆油田... 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三种物质化学吸附和机械捕集等性质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多孔介质内运移过程中滞留量的不同,即发生色谱分离现象,这将对碱与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效应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为了扩大三元复合驱的波及体积,大庆油田开展了高聚合物浓度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针对理论研究和矿场应用实际需求,采用仪器分析和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及段塞组合方式对色谱分离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低聚合物浓度和整体段塞”三元复合驱相比较,“高聚合物浓度和多段塞组合”三元复合驱注入压力增幅较大,扩大波及体积效果较好,采收率增幅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在多孔介质内滞留水平存在差异,注入压力愈高,波及体积愈大,碱和表面活性剂滞留量差异愈大,色谱分离现象愈严重。由此可见,尽管碱与表面活性剂间发生色谱分离会削弱复合驱的洗油效率,但这是否会影响采收率还取决于波及体积与洗油效率各自对采收率贡献的相对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分离 高聚合物浓度 多段塞组合 三元复合体系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形分解的重构地震数据体技术在致密油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奎周 郑绪瑭 +2 位作者 赵海波 杨志会 周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1-137,共7页
扶余油层属典型的致密油层,砂、泥岩速度密度相近造成其地震反射特征较弱。在弱反射特征与T2反射轴强屏蔽的共同影响下导致FI1油层组储层预测十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基于波形分解重构地震数据体技术,按照顺次共同使用的原则分别从... 扶余油层属典型的致密油层,砂、泥岩速度密度相近造成其地震反射特征较弱。在弱反射特征与T2反射轴强屏蔽的共同影响下导致FI1油层组储层预测十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基于波形分解重构地震数据体技术,按照顺次共同使用的原则分别从子波分解与重构和波形分解2个方面对提高扶余油层致密油薄储层预测精度方法进行研究。第一步,利用褶积模型的逆运算将目标层段的地震数据分解为不同主频的地震子波序列,然后将分解得到的子波序列在选定的频率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得到新的重构数据体;第二步,将新的重构数据体利用矩阵分解法分解为多个能量不同的基本分量,将各基本分量分别在剖面上与已知井钻遇砂岩厚度进行对比,选用能量变化与砂岩厚度变化规律一致的分量作为最终的成果数据;最后,将成果数据与原始地震数据同时进行属性分析,可明显发现前者的平面预测符合率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波形分解的重构地震数据体技术可有效突出强反射背景下的薄储层弱反射特征,在致密油薄储层预测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波分解与重构 波形分解 强屏蔽 致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地质主攻方向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明辉 梁晓龙 盖玉国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本文对农业地质的学科属性 ,国内外农业地质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介绍 ,并对农业地质的主攻方向 ,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初步的探讨。建议建立农业地质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旨在推动对农业地质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 环境地质 农业地质 地层 岩石 地貌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晶 朱焱 +2 位作者 李建冰 崔世铭 刘国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2-476,共5页
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剖面返转现象会对提高采收率造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物理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和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升高,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 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剖面返转现象会对提高采收率造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物理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和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升高,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延后且延后幅度增大,聚合物溶液浓度C_P=1600 mg/L、渗透率级差为4时,渗透率大于1200×10^(-3)μm^2后尤为明显;随渗透率级差和小层厚度比(高渗层/低渗层)增大,即地层系数级差增大,剖面返转时机提前,聚合物溶液浓度C_P=1600 mg/L、岩心平均渗透率K_g=300×10^(-3)μm^2、地层系数级差10条件下,剖面返转时机可提前至0.06数0.07 PV。随岩心渗透率升高和地层系数级差增大,采收率增幅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T_p与地层系数级差D_j关系满足方程式T_p=a(D_j-1)^(-1),随聚合物溶液浓度升高,返转系数a值减小,剖面返转时机提前。应用该公式可定量描述剖面返转时机与地层系数关系,及时调整注入参数,提高聚合物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聚合物驱 剖面返转 返转时机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力学参数测试及脆性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艾池 仇德智 +1 位作者 张军 陶飞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7-651,共5页
天然页岩层理结构发育,不同方向力学特征差异显著,并且不同方向断裂前出现的弹性变形及破坏特征也有明显不同,使得页岩的脆性表现出各向异性特征。文中通过声波各向异性试验标定了天然岩心的水平主应力方向,开展不同取样方向页岩岩样的... 天然页岩层理结构发育,不同方向力学特征差异显著,并且不同方向断裂前出现的弹性变形及破坏特征也有明显不同,使得页岩的脆性表现出各向异性特征。文中通过声波各向异性试验标定了天然岩心的水平主应力方向,开展不同取样方向页岩岩样的力学参数测试,对比不同层理角度以及不同主应力方向页岩力学参数的差异,分析了不同方向页岩的脆性破坏特征;推导了各向异性脆性指数B_(1θ)的理论公式,通过分析对比理论计算的B_(1θ)与试验测试的脆性指数B_1,证实天然页岩脆性特征具有显著各向异性;以强度参数计算了不同方向脆性指数B_2,与岩样破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以往研究应用拉压比直接表征页岩脆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计算页岩不同方向脆性指数的方法,为改进现有页岩脆性评价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力学参数 脆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气体对泡沫液膜稳定性影响的微观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志华 朱超亮 +2 位作者 杨恒 彭宝亮 史博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3,共9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气相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分子层-含无机盐离子的水相夹层模拟体系,微观揭示烃类气体类型对水基泡沫液膜排液特性与Ostwald熟化作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N2泡沫,烃类气体产生水基泡沫的液膜稳定性降低,且...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气相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分子层-含无机盐离子的水相夹层模拟体系,微观揭示烃类气体类型对水基泡沫液膜排液特性与Ostwald熟化作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N2泡沫,烃类气体产生水基泡沫的液膜稳定性降低,且随着碳数增加,表面张力逐渐增大,界面形成能绝对值逐渐减小,泡沫液膜排液能力增强,第一水化层内水分子扩散系数从CH4水基泡沫体系的1.73×10^(-5)cm^(2)/s增大到C3H8水基泡沫体系的2.40×10^(-5)cm^(2)/s,相应界面水层厚度、水化层内水分子配位数则分别从10.93A和2.11减小到7.72A和1.96;由气体分子界面聚集引起的Ostwald熟化作用是影响泡沫液膜稳定性的关键;同时对于碳数高的烃类气体分子,更易渗透其所形成的泡沫液膜而诱发泡沫衰变与破裂,反映出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界面吸附构型直接影响着Ostwald熟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膜排液 熟化作用 分子扩散 水基泡沫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