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对简单斜坡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
作者 赵玉武 潘国辉 +4 位作者 彭承文 贺友志 刘宗堡 张云峰 王鸿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砂体连通性研究对于明确简单斜坡油气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靶区,采用三维储层随机建模和原油全烃色谱对比技术,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及其对简单斜坡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 砂体连通性研究对于明确简单斜坡油气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靶区,采用三维储层随机建模和原油全烃色谱对比技术,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及其对简单斜坡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界面对应的湖泛泥岩为单一砂岩输导层有效顶板,高台子油层垂向上划分为S1―S4共4套单一砂岩输导层;砂地比是决定砂体静态连通性的最重要因素,控制砂体静态连通性呈“S”形快速增大,砂体类型和砂体几何参数影响了相同砂地比对应的砂体静态连通性,其结果为一定区间的范围值;动态连通性砂体的砂地比的渗流阈值(C_(0))高于砂体静态连通性,动态连通性砂体的砂地比的完全连通系数(C)接近砂体静态连通性;油气主要分布在处于砂体动态连通性的砂地比C_(0)和C之间的有利区带。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实例证明建立的砂体连通性评价方法可应用于简单斜坡的区带评价与目标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斜坡 砂体连通性 砂地比 区带评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井抑漏堵水技术研究及现场试验
2
作者 张弦 姜玉倩 +1 位作者 杨潇 王宸昕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29,共7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普遍发育高渗透带和裂缝,注入水易沿优势通道突进至井筒,导致堵水失败。针对该问题,基于漏失控制的井筒堵水设计理念,选用碳酸钙作为主要漏失控制材料,研究形成了井下控漏—挤水泥—控压返排的组合堵水技术。首先,分...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普遍发育高渗透带和裂缝,注入水易沿优势通道突进至井筒,导致堵水失败。针对该问题,基于漏失控制的井筒堵水设计理念,选用碳酸钙作为主要漏失控制材料,研究形成了井下控漏—挤水泥—控压返排的组合堵水技术。首先,分批次泵注碳酸钙悬浮液封堵高渗通道,提升储层承压能力;随后,挤水泥并控压返排多余的水泥浆,以避免返顶;最后,进行电缆射孔与酸化投产,重建产能通道。室内试验表明,黄原胶可有效携带碳酸钙颗粒并控制井筒漏失;设计的水泥浆体系具备良好的流变性和封堵性能。现场试验表明,A井堵水后注入指数降低80%,含水率由53%降至10%,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漏失控制的不动管柱堵水技术可以解决缝洞型油藏堵水过程中的水泥浆漏失问题,具有经济、高效和环保等优点,为类似油藏的堵水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 漏失控制 碳酸钙 堵水 连续油管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在SZ36-1油田油藏储层条件下静吸附和解吸附规律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云 谢坤 +3 位作者 康晓东 李强 姜晓磊 邓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8-471,476,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疏水缔合聚合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以SZ36-1油田储层油砂、注入水和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聚合物浓度、聚合物类型、调节剂浓度和油砂粒径对吸附和解吸附规律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静吸... 为进一步研究疏水缔合聚合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以SZ36-1油田储层油砂、注入水和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聚合物浓度、聚合物类型、调节剂浓度和油砂粒径对吸附和解吸附规律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静吸附和解吸附量与聚合物分子间缔合程度、聚合物分子吸附方式以及油砂比表面积密切相关。当AP-P4浓度在500数2500 mg/L时,吸附量为0.758数1.278 mg/g,解吸附量为0.122数0.653mg/g,其中,当聚合物浓度高于1200 mg/L时,"多分子层"吸附量增加。与"单分子层"吸附相比,"多分子层"吸附时聚合物分子聚集体与油砂表面间结合力较弱,吸附稳定性较差,更容易发生脱附。加入β-环糊精可以抑制疏水缔合聚合物疏水基团间的缔合作用,导致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尺寸减小。随着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尺寸和油砂粒径减小,聚合物分子吸附量增大,以"单分子层"吸附方式附着于油砂颗粒表面的聚合物分子数增多,吸附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静吸附 解吸附 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尺寸 Β-环糊精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外围东部葡萄花油层注采参数优化方法
4
作者 赵德利 宫宝 +1 位作者 张庆斌 王宗文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43-746,共4页
为解决大庆外围油田中高渗葡萄花油层高含水开发阶段保液困难较大的问题,优选储层条件较好的A区块,通过取心资料分析、室内实验论证、开发区块对比、公式推导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注采参数优化研究,明确了含水在70%以后仍有近一... 为解决大庆外围油田中高渗葡萄花油层高含水开发阶段保液困难较大的问题,优选储层条件较好的A区块,通过取心资料分析、室内实验论证、开发区块对比、公式推导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注采参数优化研究,明确了含水在70%以后仍有近一半的剩余可采储量,适合提高采液速度。研究结果表明,中高渗葡萄花油层高含水期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应达到0.4~0.5 PV以上,注入速度要保持在0.04 PV/a,采液速度应达到3.8%以上。典型区块试验后,注采结构得到改善,油井产液量和产油量上升,油井生产时间延长,提高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参数 优化 高含水期 葡萄花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流度控制作用效果及其合理流度比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牛丽伟 卢祥国 +2 位作者 杨怀军 张杰 李建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8-154,共7页
针对大港油田港西三区油藏,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作用对驱替效果的影响,考察二元复合驱合理流度(黏度)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油藏原油黏度、储层平均渗透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增大,流度控制作用对二元复合驱... 针对大港油田港西三区油藏,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作用对驱替效果的影响,考察二元复合驱合理流度(黏度)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油藏原油黏度、储层平均渗透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增大,流度控制作用对二元复合驱采收率的贡献率增加;与聚合物溶液相比较,表面活性剂溶液流度控制作用效果较差,它在储层内仍沿原水流通道流动,仅靠降低通道内剩余油含油饱和度提高采收率,增油效果较差;流度控制作用对二元复合驱采收率的贡献率超过65%,大港油田港西三区合理黏度比为0.81 ~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流度控制 洗油效率 采收率 黏度比 流度比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向斜区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油层油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6
作者 孙雨 于利民 +3 位作者 闫百泉 刘云燕 丛琳 马世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0-1130,1236,共12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向斜区具有数量可观的油气资源,但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十分复杂,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利用成熟开发区详实的静态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研究了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石油成藏的控制因素,并探讨了富油凹陷向...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向斜区具有数量可观的油气资源,但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十分复杂,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利用成熟开发区详实的静态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研究了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石油成藏的控制因素,并探讨了富油凹陷向斜区油水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三肇凹陷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受控于由局部构造和单砂体组成的单一圈闭,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相邻的不同单一圈闭具有不同的油水分布规律; 2)单一圈闭的聚油模式及其叠加样式控制了向斜区的油气成藏与油水分布,已成藏的单一圈闭和未成藏的单一圈闭在空间上的复杂叠置最终造成了向斜区石油聚集与分布的复杂性; 3)垂向多层、平面多支的单砂体和复杂的局部构造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的叠置关系是向斜区油水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由此可见,向斜区的油藏预测需从控制油气成藏的不规则空间体的构成要素出发,即分析断裂、单砂体及二者空间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斜成藏 单一圈闭 油水分布 成藏模式 葡萄花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饱和度和孔隙度的关系与油气侵位对成岩作用的抑制 被引量:16
7
作者 孟元林 潘雪梅 +5 位作者 吴河勇 王成 李明明 张安达 修洪文 王正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6,共6页
为了研究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中浅层成岩作用和孔隙度衰减的抑制作用,本文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了该盆地大量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岩芯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所有探井储层的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孔隙度越... 为了研究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中浅层成岩作用和孔隙度衰减的抑制作用,本文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了该盆地大量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岩芯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所有探井储层的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孔隙度越大,而且中部含油组合中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二者的相关性好于下部含油组合中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油气注入储层之后,可以有效地抑制储层的成岩作用,保护孔隙,而且油气注入越早,越有利于孔隙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侵位 流体 含油饱和度 孔隙度 成岩作用 异常高孔带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聚表剂和Cr^(3+)聚合物凝胶分子构型及其渗流特性差异 被引量:17
8
作者 牛丽伟 卢祥国 +2 位作者 王晓燕 殷庆国 李建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6-191,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SEM)、动态光散射(DLS)、流变仪和岩心驱替等实验方法研究聚合物、聚表剂和Cr3+聚合物凝胶的分子结构形态、分子线团尺寸、流变性、传输运移能力和渗流特性差异。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无规则的空间立体网络结... 利用扫描电镜(SEM)、动态光散射(DLS)、流变仪和岩心驱替等实验方法研究聚合物、聚表剂和Cr3+聚合物凝胶的分子结构形态、分子线团尺寸、流变性、传输运移能力和渗流特性差异。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无规则的空间立体网络结构;聚表剂分子结构形态呈现片-网状结构;聚合物凝胶1发生以分子内为主、分子间为辅的交联反应,聚合物凝胶2发生以分子间为主、分子内为辅的交联反应;在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聚表剂分子线团尺寸最大,其次是聚合物凝胶2,再次为聚合物,聚合物凝胶1分子线团尺寸最小;聚表剂分子线团尺寸分布最分散,其次是聚合物凝胶1,再次为聚合物凝胶2,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分布最集中;4种驱油剂均表现出先剪切增稠、后剪切变稀的流变特性,其中聚表剂剪切增稠和剪切变稀现象最明显;聚合物溶液传输运移能力最好,其次为聚合物凝胶1,再次为聚合物凝胶2,聚表剂溶液传输运移能力最差;聚合物凝胶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表现出独特的渗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剂 分子结构形态 分子线团尺寸 流变性 渗流特性 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致密砂岩成藏过程分析——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刘芳 刘性全 +3 位作者 刘宗堡 管宪莉 张云峰 刘云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成藏过程复杂,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等级体系划分和成因单元识别,综合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和成岩特征,...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成藏过程复杂,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等级体系划分和成因单元识别,综合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和成岩特征,进而对致密砂岩储层的致密史与成藏史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由8种岩相成因单元、4种微相成因单元和1种亚相成因单元的3个等级体系级次组成;葡萄花油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粒度细,分选-磨圆中等,方解石充填为主,孔隙度平均值为7.63%,渗透率平均值为0.42×10^(-3)μm^2,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喉道类型主要发育收缩状、断面状和弯片状;葡萄花油层经历了两期胶结和一期溶蚀的成岩演化序列,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葡萄花油层具有多期成藏和选择性充注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向斜区油气富集的优质储层为水下河道微相、厚层席状砂微相及二者附近连通的薄层席状砂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过程分析 储层构型理论 致密砂岩 葡萄花油层 古龙向斜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晶 朱焱 +2 位作者 李建冰 崔世铭 刘国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2-476,共5页
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剖面返转现象会对提高采收率造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物理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和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升高,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 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剖面返转现象会对提高采收率造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物理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和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升高,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延后且延后幅度增大,聚合物溶液浓度C_P=1600 mg/L、渗透率级差为4时,渗透率大于1200×10^(-3)μm^2后尤为明显;随渗透率级差和小层厚度比(高渗层/低渗层)增大,即地层系数级差增大,剖面返转时机提前,聚合物溶液浓度C_P=1600 mg/L、岩心平均渗透率K_g=300×10^(-3)μm^2、地层系数级差10条件下,剖面返转时机可提前至0.06数0.07 PV。随岩心渗透率升高和地层系数级差增大,采收率增幅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时机T_p与地层系数级差D_j关系满足方程式T_p=a(D_j-1)^(-1),随聚合物溶液浓度升高,返转系数a值减小,剖面返转时机提前。应用该公式可定量描述剖面返转时机与地层系数关系,及时调整注入参数,提高聚合物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聚合物驱 剖面返转 返转时机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三元复合体系性能评价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丽伟 卢祥国 +4 位作者 李建冰 杨敏 胡勇 胡淑琼 苑胜旺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74-178,共5页
针对油田实际需求,利用仪器测试和理论分析方法,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静吸附特性、流变性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随碱浓度增加,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和界面张力降低;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 针对油田实际需求,利用仪器测试和理论分析方法,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静吸附特性、流变性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随碱浓度增加,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和界面张力降低;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先降后升,界面张力降低。在三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静吸附量最大,碱次之,聚合物最小。随碱浓度增加,三元复合体系黏弹性降低;表面活性剂对三元复合体系黏弹性影响不大。流动性实验表明,溶剂水除垢后三元复合体系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变小。随碱浓度降低、聚合物浓度升高和岩心渗透率降低,三元复合体系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三元复合体系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黏度 界面张力 静吸附 流变性 阻力系数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付宪弟 王胜男 +2 位作者 张亮 赵庆海 丛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2期26-30,35,共6页
运用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物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类型、物性特征及含油性特征等。结果表明: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为河控三角洲沉积,... 运用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物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类型、物性特征及含油性特征等。结果表明: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为河控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等8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单井垂向层序、平面沉积微相及储层含油性与沉积微相类型关系的分析,认为葡萄花油层经历了早期基准面下降后期基准面上升的沉积演化过程,且沉积微相类型控制了储层的含油性。研究成果对该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沉积演化 葡萄花油层 榆树林—肇州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广 刘桐汐 +2 位作者 史集建 李云飞 杨丽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5期9-14,共6页
为了研究方正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源岩和盖层的发育及分布特征,从二者空间匹配关系入手,对该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正断陷主要发育2类5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其中自源自盖型2套,主要发育于新安村+乌云组... 为了研究方正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源岩和盖层的发育及分布特征,从二者空间匹配关系入手,对该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正断陷主要发育2类5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其中自源自盖型2套,主要发育于新安村+乌云组;下源上盖型3套,主要发育于新安村+乌云组至宝二段。Ⅰ和Ⅲ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在整个断陷均有分布,Ⅱ和Ⅴ套仅分布于断陷东部,Ⅳ套仅分布于断陷西部。5套源盖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分别为源盖空间匹配关系的数量控制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层位,同一层位源盖空间匹配关系的数量控制着油气聚集的数量以及源盖空间匹配关系中盖层的质量控制着油气聚集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盖层 空间匹配关系 油气聚集 控制作用 方正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AM南海海水溶液磁处理增粘条件优化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帮亮 龙禹霏 +3 位作者 龙志勤 邵洋 吴有昊 黄伟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98,共6页
利用表观粘度测量法,研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南海海水溶液磁处理后的增粘规律,并对增粘后的HPAM南海海水溶液进行抗剪切性能、抗氧降解性能、磁记忆性和模拟岩心驱油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磁处理温度为30℃、磁场强度为60 mT、磁... 利用表观粘度测量法,研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南海海水溶液磁处理后的增粘规律,并对增粘后的HPAM南海海水溶液进行抗剪切性能、抗氧降解性能、磁记忆性和模拟岩心驱油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磁处理温度为30℃、磁场强度为60 mT、磁处理时间为1.5 h和磁处理搅拌速度为800 r/min的条件下,质量浓度为2 000 mg/L的HPAM南海海水溶液的粘度由14.2 mPa·s增至18.1 mPa·s,增粘率达27.5%;磁处理增粘的HPAM南海海水溶液,在30℃下抗50~200目筛网的剪切性能和抗氧鼓泡降解性能明显优于同温度下未经磁处理的HPAM南海海水溶液,且磁记忆时间达9 d。在HPAM南海海水溶液驱油结束后,继续注入3.9 PV经磁处理增粘的HPAM南海海水溶液,注入压力提高了35 k Pa,图像显示波及体积进一步扩大,采收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磁处理 南海海水 增粘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结合识别储层高渗条带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惠钢 张国良 李凡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0期4745-4749,共5页
大庆肇州油田州57区块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内,为多条断层切割的非均质砂岩油藏。主要含油层位是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处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缘相带到湖相的过渡带上。截止2010年12月,采油井综合含水48.... 大庆肇州油田州57区块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内,为多条断层切割的非均质砂岩油藏。主要含油层位是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处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缘相带到湖相的过渡带上。截止2010年12月,采油井综合含水48.4%,有23口井含水已达90%以上,占采油井总数的23.4%。分析认为,储层的高渗条带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了高深条带的形成机理,并从岩心及测井资料入手,结合沉积相及生产动态对高渗条带进行了识别及分布预测,为高渗条带的治理及注采井网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条带 生产动态 地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形成演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孝彦 高强 +2 位作者 孟令东 王海学 魏志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1-685,共5页
文中描述了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特征,分析了断裂带内部结构的物性特征,研究了走滑断裂带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当围压和有效压力上升时,断层核和... 文中描述了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特征,分析了断裂带内部结构的物性特征,研究了走滑断裂带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当围压和有效压力上升时,断层核和破碎带的孔渗性均降低,但破碎带的物性要好于断层核。另外,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层成核作用,具有破碎带成核、压溶缝成核和先存节理成核3种形式。早期碳酸盐岩中普遍存在破碎带,并且在应力集中处破碎程度严重,随着断层逐渐演化形成断层核;早期低孔隙灰岩中会形成开启型雁列岩脉,在雁列脉间的压性岩桥内形成第1期压溶缝,其持续开启时,沿岩脉形成的剪切作用使岩块滑动,导致压溶缝受到剪切,形成第2期压溶缝,最终形成断裂带;低孔砂岩、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存在早期形成的节理,在剪切作用下,形成次级裂缝,次级裂缝与小型断层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了走滑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非孔隙岩石 走滑断层 断裂带 内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与储层适应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荣健 薛宝庆 +2 位作者 卢祥国 康晓东 李建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2,92,共5页
以疏水缔合聚合物为代表的抗盐型聚合物在油田提高采收率实践中获得了良好增油降水效果。但是矿场实践中往往只重视聚合物溶液视黏度,而忽视聚合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聚集体与储层孔隙和非均质性间的匹配关系。以SZ36-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 以疏水缔合聚合物为代表的抗盐型聚合物在油田提高采收率实践中获得了良好增油降水效果。但是矿场实践中往往只重视聚合物溶液视黏度,而忽视聚合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聚集体与储层孔隙和非均质性间的匹配关系。以SZ36-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程度及其调节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层非均质性与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程度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750 mg/L的AP-P4溶液中加入β-环糊精(β-CD),β-CD加量由0增至0.08%时,β-CD/AP-P4体系的黏度由172.1 m Pa·s降至7.7 m Pa·s,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由1078.2 nm减至500.1 nm,与之相适应的岩心渗透率极限由1500×10-3μm2降至150×10-3μm2。由此可见,加入β-CD可以调节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中超分子聚集体尺寸及其大小分布,进而改善其与储层岩石孔喉间匹配关系。岩心非均质性不同,与之相适应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程度也不同。只有驱油剂体系与岩心孔喉相匹配时,采收率增幅才能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调节方法 油层适应性 实验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聚表剂溶液储层适应性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姜晓磊 卢祥国 +1 位作者 苑盛旺 曹伟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101,共6页
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为理论指导,以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大庆油区储层和流体为研究对象,以抗盐聚表剂溶液粘度、流变性、粘弹性、界面特性、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体形态和注入压力等为评价指标,开展... 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为理论指导,以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大庆油区储层和流体为研究对象,以抗盐聚表剂溶液粘度、流变性、粘弹性、界面特性、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体形态和注入压力等为评价指标,开展了改善聚表剂溶液储层适应性方法及其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庆污水或清水条件下,聚表剂分子间缔合作用完全消失所需β-环糊精的最低质量分数为0.065%。随着β-环糊精质量分数的增加,聚表剂分子链间缔合作用减弱,连接各个聚集体的支链变细,呈现松散分枝状结构,进而造成聚表剂溶液粘度降低和粘弹性减弱。随着β-环糊精质量分数的增加,聚表剂溶液中聚表剂分子线团尺寸减小,与其相匹配岩心孔喉尺寸降低,适应渗透率范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剂 Β-环糊精 分子线团尺寸 孔喉尺寸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理模型的复杂结构井热采产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祝金利 李俊键 +2 位作者 周元龙 秦杰 桑国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4-130,共7页
复杂结构井是开采稠油油藏的重要手段,其产能计算一直是评价工作的重点。针对辽河油区复杂结构井实施情况,从油层厚度、油层渗透率、分支井长度、分支数目、分支间距、分支与水平段夹角、注汽量、注汽速度、注汽干度、焖井时间等10个方... 复杂结构井是开采稠油油藏的重要手段,其产能计算一直是评价工作的重点。针对辽河油区复杂结构井实施情况,从油层厚度、油层渗透率、分支井长度、分支数目、分支间距、分支与水平段夹角、注汽量、注汽速度、注汽干度、焖井时间等10个方面对复杂结构井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方法建立了复杂结构井产能的代理模型,提出了预测复杂结构井产能新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辽河油田某区块的复杂结构井,计算的产能与实际产能误差较小,平均为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结构井 蒸汽吞吐 影响因素 代理模型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胜男 付宪弟 +2 位作者 赵程 马世忠 单佳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年第2期24-28,共5页
在深入解剖两井地区断裂和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和油藏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油源区内油藏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油源断... 在深入解剖两井地区断裂和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和油藏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两井地区扶余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油源区内油藏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余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砂体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源内油成藏主要受控于:T2油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距离T2油源断裂的远近控制着产能的大小。油源区外油运聚成藏模式为:长岭凹陷扶余油层中的油首先经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至扶余油层,再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邻凹斜坡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源区外扶余油层油成藏主要受控于:位于两井古鼻状构造轴部及两翼的圈闭更易成藏;断裂展布方向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源岩、断裂和砂体的合理匹配是扶余油层成藏的关键因素。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油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古鼻状构造两翼运移路径附近北西向断裂、砂体均发育区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井地区 长岭凹陷 扶余油层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