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新型聚合物体系室内驱油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田守嶒 张玉丰 +1 位作者 周秀兵 王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74,共3页
为了改善大庆油田部分薄差油层普通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油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引进2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新型聚合物,对其开展了性能指标及驱油效果等室内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与普通聚合物相比,新型聚合物具有粘度大、抗盐抗剪切性能好... 为了改善大庆油田部分薄差油层普通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油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引进2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新型聚合物,对其开展了性能指标及驱油效果等室内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与普通聚合物相比,新型聚合物具有粘度大、抗盐抗剪切性能好、溶解性好等特点,并且其粘弹性和抗剪切性能随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而增加。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证明新型聚合物的驱油效果比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普通聚合物驱油效果好,驱油效果随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而变好,并且新型聚合物与低渗透油层有良好的匹配关系,适合在薄差油层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新型聚合物 粘弹性 驱油效果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杏树岗油田杏六中区储层四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3
2
作者 么忠文 李忠权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744-747,共4页
以大庆杏树岗杏六中区储层为例,提出了建立油藏四维地质模型的方法。根据已有资料,完成构造模型和砂体模型建立。在砂体模型约束下,通过将不同时期测井解释成果进行归类,以不同时期水淹测井资料为条件,水淹动态分析结果为指导,采用序贯... 以大庆杏树岗杏六中区储层为例,提出了建立油藏四维地质模型的方法。根据已有资料,完成构造模型和砂体模型建立。在砂体模型约束下,通过将不同时期测井解释成果进行归类,以不同时期水淹测井资料为条件,水淹动态分析结果为指导,采用序贯指示建模方法,完成不同时期水淹地质模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水淹地质模型揭示了地下流体随开发过程的动态变化:总体上,研究区水淹状况由未水淹向中高水淹方向发展;不同区域水淹时期及程度均有差异,注入水水线推进方向和速度上的差异导致局部剩余油气分布差异。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油藏水淹特征,准确揭示了剩余油时空演化和分布特征,为油藏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地质建模 注水开发 剩余油分布 杏树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对简单斜坡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3
作者 赵玉武 潘国辉 +4 位作者 彭承文 贺友志 刘宗堡 张云峰 王鸿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砂体连通性研究对于明确简单斜坡油气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靶区,采用三维储层随机建模和原油全烃色谱对比技术,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及其对简单斜坡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 砂体连通性研究对于明确简单斜坡油气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靶区,采用三维储层随机建模和原油全烃色谱对比技术,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及其对简单斜坡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界面对应的湖泛泥岩为单一砂岩输导层有效顶板,高台子油层垂向上划分为S1―S4共4套单一砂岩输导层;砂地比是决定砂体静态连通性的最重要因素,控制砂体静态连通性呈“S”形快速增大,砂体类型和砂体几何参数影响了相同砂地比对应的砂体静态连通性,其结果为一定区间的范围值;动态连通性砂体的砂地比的渗流阈值(C_(0))高于砂体静态连通性,动态连通性砂体的砂地比的完全连通系数(C)接近砂体静态连通性;油气主要分布在处于砂体动态连通性的砂地比C_(0)和C之间的有利区带。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实例证明建立的砂体连通性评价方法可应用于简单斜坡的区带评价与目标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斜坡 砂体连通性 砂地比 区带评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鸣川 朱维耀 +1 位作者 王国锋 王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08,共4页
为了提高非均质中渗高含水油藏的驱油效率和经济效益,室内实验研究和油田现场一年期试验研究发现,纳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能力和深部逐级调堵能力;注纳米聚合物微球的一年中,产油量增加了0.21×104m3,油田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 为了提高非均质中渗高含水油藏的驱油效率和经济效益,室内实验研究和油田现场一年期试验研究发现,纳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能力和深部逐级调堵能力;注纳米聚合物微球的一年中,产油量增加了0.21×104m3,油田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2%,全年可盈利200.91万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1.81,实现了油田低成本稳产降水的目的。同时对水驱和纳米聚合物微球驱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聚合物微球能有效提高产油量和采出程度,降低含水率。纳米聚合物微球实现了油层深部液流转向,解决了调堵地层深部大孔喉的技术难题,为进一步开发复杂非均质高含水油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聚合物微球 逐级深部调堵 非均质 驱油效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合理储采比界限预测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禄春 赵鑫 +2 位作者 李金东 孙志杰 薛睿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5-358,364,共5页
为了评价油田目前的储采状况是否合理,根据储采比定义、产量递减率与产液量的关系、产量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建立了储采比与产液增长率、含水率上升值以及储采平衡系数的关系,预测不同开发方式下储采比变化趋势。此外,建立了理想状况... 为了评价油田目前的储采状况是否合理,根据储采比定义、产量递减率与产液量的关系、产量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建立了储采比与产液增长率、含水率上升值以及储采平衡系数的关系,预测不同开发方式下储采比变化趋势。此外,建立了理想状况下不同年份储采比变化公式和合理储采比界限预测图版,结合油田开发实际,将油田开发到极限含水率时的储采比分为合理、相对合理、不合理和极不合理4类,通过油田开发到极限含水率时的合理储采比范围,确定合理储采比界限。对某开发区块A进行计算,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含水率达到96.2%时,储采比降至负值,说明目前的储采比偏低,确定合理储采比界限约为8.2.为确定油田合理储采比界限提供了新的参考,通过评价油田目前储采状况合理性,为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采比 开发方式 预测方法 储采平衡系数 递减率 产液量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37稠油油田注降黏剂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车洪昌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124-128,共5页
针对江37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砂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降黏驱油室内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表明,FPS-H分散型稠油降黏剂与江37稠油油田采出污水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可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到0.05mN/m,稠油乳化... 针对江37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砂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降黏驱油室内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表明,FPS-H分散型稠油降黏剂与江37稠油油田采出污水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可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到0.05mN/m,稠油乳化降黏率达到92.1%。驱油实验结果表明,FPS-H降黏剂驱最佳注入量为0.5PV,最佳注入速度为1.0mL/min,注入方式应选择0.5PV段塞-后续水驱方式,注入水温度不宜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剂 驱油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加密及跟踪调整提产 被引量:4
7
作者 周佳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7-582,共6页
某油田储集层物性差,纵向上层数少,厚度小,小断层发育且展布方向复杂,直井开发效果差,现有井网难以建立有效驱替体系。在老水平井和2014年先导试验加密水平井开发效果均较好的基础上,在注水受效差的直井区及断层附近未动用区,开展加密... 某油田储集层物性差,纵向上层数少,厚度小,小断层发育且展布方向复杂,直井开发效果差,现有井网难以建立有效驱替体系。在老水平井和2014年先导试验加密水平井开发效果均较好的基础上,在注水受效差的直井区及断层附近未动用区,开展加密水平井及跟踪调整技术研究。通过井震和动静态结合分析,优选储集层发育稳定、水淹风险小且剩余油富集的加密区;通过水平井方位和水平段长度优化,压裂加密布缝及优化缝长,提高水平井产能;通过早期间注及隔强临弱的注水跟踪调整,优化注采方式。按照以上方法,该油田2019年加密水平井19口,砂岩钻遇率达到83.0%,初期单井日产油量为7.4 t,综合含水率为28.8%,建立了有效驱替体系,油田的采油速度由0.8%提高到1.5%,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精细描述 剩余油 井震结合 动静态结合 加密水平井 压裂 注水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埋地碳钢管道外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晓 陈艳华 +2 位作者 钟卉元 李六军 陈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9-176,共8页
针对大庆油田龙虎泡作业区埋地碳钢管道外腐蚀较为严重的情况,通过检测埋管防护层破损点周围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分析土壤的腐蚀性。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等技术对管道... 针对大庆油田龙虎泡作业区埋地碳钢管道外腐蚀较为严重的情况,通过检测埋管防护层破损点周围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分析土壤的腐蚀性。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等技术对管道外壁腐蚀物的形貌、元素组成和矿物成分等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借助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进一步研究了埋地碳钢管道外壁在土壤浸出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作业区潮湿的盐碱性土壤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土壤性质使该地区埋地碳钢管道发生腐蚀;腐蚀产物主要包括Fe_3O_4和FeOOH,其中FeOOH位于外层,Fe_3O_4位于内层;腐蚀产物通过参与阴极反应或充当大阴极来加剧管道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碳钢管道 外腐蚀物 土壤腐蚀性 表征 电化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对渗吸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宸 杨二龙 +2 位作者 安艳明 李忠君 赵雪微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共9页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以致密油资源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相较于常规储层,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常复杂,其孔隙尺寸分布广泛、孔隙类型多样且孔喉发育,这些因素给致密油储层...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以致密油资源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相较于常规储层,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常复杂,其孔隙尺寸分布广泛、孔隙类型多样且孔喉发育,这些因素给致密油储层的开采提出了极大挑战。对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及其自发渗吸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致密油采收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通过文献调研,对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吸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孔隙结构的表征手段、致密油孔隙结构的研究进展、孔隙结构与致密油渗吸机理之间的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该研究可为致密油储层原油开发提供了借鉴,助推致密油采收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孔隙结构 自发渗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特征及油气分布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大鹏 白国平 +3 位作者 徐艳 陈小亮 陶崇智 张明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92,共13页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截至2013年底,全球15个含油气盆地中共发现了89个古生界海...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截至2013年底,全球15个含油气盆地中共发现了89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可采储量达495.9×10^8t油当量,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总储量的20.9%。研究表明,大油气田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其中,大油田主要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大气田则主要位于中东和亚太,20世纪70年代是大气田发现的高峰期。大油气田的油气主要来自古生界烃源岩,以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泥盆系(按重要性排序)为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页岩、沥青质泥页岩和沥青质碳酸盐岩。盖层以蒸发岩和碎屑岩为主。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白云岩和生物礁储集层占重要地位。埋深上,储量分布相对集中的埋深为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分别占总储量的52.6%、15.9%和9.5%。油气藏类型上,以构造圈闭为主,不过近年来发现的大油气田的非构造圈闭比例有所增大。建议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重视白云岩储集层,更重要的是,应加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 海相碳酸盐岩 大油气田 白云岩 生物礁 油气分布 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流式液动冲击工具的研制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玮 李世昌 +3 位作者 闫立鹏 秦东 孙士慧 赵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93,共7页
目前,对于水力脉冲射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脉冲流场及其作用效果等方面,而在液动冲击与脉冲射流协同破岩方面则还是空白。为此,基于脉冲射流相关理论,将液动冲击提速与脉冲射流协同破岩有效结合起来,分析其工作原理与实现条件,研制了脉冲... 目前,对于水力脉冲射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脉冲流场及其作用效果等方面,而在液动冲击与脉冲射流协同破岩方面则还是空白。为此,基于脉冲射流相关理论,将液动冲击提速与脉冲射流协同破岩有效结合起来,分析其工作原理与实现条件,研制了脉冲射流式液动冲击钻井工具,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实验验证了该工具的破岩能力。结果表明:(1)冲击体质量小于60 kg时,该工具能够运行;(2)液动冲击与脉冲射流协同作用下的钻具组合破岩能力明显优于其他钻具组合的破岩能力,在水平钻进过程中,其提速效果更明显;(3)冲击效果由冲击体的质量和冲击频率决定,质量为30 kg的冲击体的冲击效果更好;(4)脉冲射流越大,其破岩能力越强,减小工具喷嘴的直径能够增大脉冲射流;(5)液动冲击对高硬度岩石的破碎具有更明显的加速效果,对于胶结程度较差的岩石,通过增大脉冲射流,可更大幅度地提高破岩速度。现场应用效果表明,液动冲击与脉冲射流协同作用下的钻具组合的机械钻速为2.52 m/h,较之于常规钻具组合,该工具平均提速可达72.5%。结论认为,该工具为解决深井与水平井钻进速度慢、压持效应明显与岩屑清理困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动冲击 脉冲射流 协同破岩 钻井工具 实验室试验 现场实验 破岩能力 钻井提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2
作者 魏然 李红阳 +2 位作者 于斌 蔡来星 王起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3期53-57,共5页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搬运路径的确定及物源区构造背景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建立了物源分析的体系框架。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沉积盆地中,根据各种地质资料的丰度,只有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种分析手段相互补充的分析思路,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物源体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物源区位置 母岩特征 搬运路径 物源区构造背景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破裂机制及其在盖层和断层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廷微 孟令东 +3 位作者 冯丹 周新娜 夏宁 魏志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2,共6页
水力破裂现象在世界上许多沉积盆地内均有发现,是指由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的岩石破裂过程,包括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的新裂缝的形成和原有裂缝的张开两方面。由于孔隙流体压力不断地积累和释放,使得水力破裂表现为周期性和瞬时性的特... 水力破裂现象在世界上许多沉积盆地内均有发现,是指由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的岩石破裂过程,包括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的新裂缝的形成和原有裂缝的张开两方面。由于孔隙流体压力不断地积累和释放,使得水力破裂表现为周期性和瞬时性的特点。水力破裂往往会引起盖层和断层发生油气渗漏,通常以发生水力破裂所需的孔隙流体压力增加量来定量评价水力破裂的风险性。深入研究水力破裂机理及形成条件,对进一步认识岩石中流体活动、油气运移和油气田安全开采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中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水力破裂准则、地质条件以及水力破裂在盖层和断层稳定性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对以后水力破裂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破裂 孔隙流体压力 水力裂缝 油气渗漏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佟斯琴 李斌 +1 位作者 罗群 王鸿军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6期686-691,共6页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松辽盆地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其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可以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基准面下降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5~8个超短周期...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松辽盆地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其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可以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基准面下降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5~8个超短周期基准面旋回。该储层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并进一步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浅湖等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席状砂沉积微相可形成优质储层。其物源主要为北部和西部方向:西部地形较陡,其物源较近,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地形平缓,其物源较远,形成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早期沉积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古龙南凹陷主要有构造、构造-岩性、岩性、断层-岩性及上倾尖灭5种类型油气藏,其中上倾尖灭油气藏分布于古龙南凹陷的西部斜坡区,岩性及断层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陷的中心部位,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于凹陷东部的斜坡区,构造油气藏则发育于凹陷东部的鼻状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葡萄花油层 沉积微相 古龙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潜力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文 王禄春 +1 位作者 郭玮琪 赵鑫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4期115-120,共6页
针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对象不断变差,压裂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等问题,从油藏工程角度和矿场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复相关及灰色关联方法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的筛选,分析了压裂层段有效厚度、压裂层段渗透率、压裂层段地层系数与全井... 针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对象不断变差,压裂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等问题,从油藏工程角度和矿场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复相关及灰色关联方法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的筛选,分析了压裂层段有效厚度、压裂层段渗透率、压裂层段地层系数与全井地层系数比值、压裂前全井含水、压裂前全井日产液、压裂前压差等6项压裂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数据组合处理方法(GMDH)建立了压裂增油量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运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原理建立了压裂增油量经济界限模型,明确了压裂增油是否经济有效与压裂井投入及相应成本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及建立的压裂增油量预测模型和经济界限模型,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潜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影响因素 数据组合方法 经济模型 潜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资源评价与参数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曼 王社教 +2 位作者 王瑞 汪少勇 陈宁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已发现的探明储量以常规砂岩储层中的岩性油藏为主。剩余资源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渗漏率小于1×10μm^2储集层中的致密油为主。本文分析三肇...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已发现的探明储量以常规砂岩储层中的岩性油藏为主。剩余资源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渗漏率小于1×10μm^2储集层中的致密油为主。本文分析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条件,采用致密油的资源评价方法(小面元容积法、资源丰度类比法及EUR类比法)对研究区源下致密油资源进行评价,并初步估算青山口组一段泥岩的生烃量,获取了泉四段致密油的地质资源量、运聚系数、最终可采资源量、可采系数、地质资源丰度和可采资源丰度等关键参数,这类参数代表了松辽盆地源下致密油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对评价其它地区相同类型的致密油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非常规资源 资源评价 资源丰度 三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桥杜66区块浅薄层稠油油藏热水驱注采参数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曲瑛新 严小锋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94,共5页
为提高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冷采后的开发效果,对影响热水驱开发效果的注采参数进行了研究。根据相似性原理模拟与储层特征和热采环境相似的岩心驱替试验,应用petrel软件建立区块地质模型,并采用CMG软件热采模块的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 为提高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冷采后的开发效果,对影响热水驱开发效果的注采参数进行了研究。根据相似性原理模拟与储层特征和热采环境相似的岩心驱替试验,应用petrel软件建立区块地质模型,并采用CMG软件热采模块的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温度、不同注入方式和注采比下杜66区块的开发效果,确定了中含水期转注热水、冷热水交替注入的开发方式。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开发方式为综合含水60%时转注热水,采取冷热交替七段塞、注采比0.95的方式注入温度80℃热水,其驱油效率比冷水驱提高17.27%。研究结果表明,热水驱可以改善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为浅薄层稠油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热水驱 注采参数 66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块油藏层系组合与液流转向措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建波 王树霞 +3 位作者 卢祥国 杨桂文 王荣建 张顺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88,共7页
利用现代油藏工程理论、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合层模型渗透率级差、小层数和液流转向措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转向剂最佳配方为:1.2 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铬质量比180∶1、6 g/L氯化钠、污水;驱油剂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由1... 利用现代油藏工程理论、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合层模型渗透率级差、小层数和液流转向措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转向剂最佳配方为:1.2 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铬质量比180∶1、6 g/L氯化钠、污水;驱油剂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由1.2 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2 g/L重烷基苯磺酸盐、8 g/L Na2CO3、污水组成。结果表明,合层模型渗透率级差和小层数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较大。当渗透率级差由3倍增至30倍时,模型水驱采收率从40.4%降至35.4%;采取液流转向措施后,采收率增幅从5.3%增至8.5%。当模型小层数为2、3、4、5时,模型水驱采收率分别为37.5%、32.1%、33.2%和36.0%;采取液流转向措施后,采收率增幅分别为5.8%、7.2%、5.5%和4.7%。渗透率级差愈大,低渗透层分流率愈小。在渗透率级差和转向剂注入量相同时,随转向剂的不断注入,高渗透层分流率逐渐下降,中、低渗透层分流率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转向剂 驱油剂 渗透率级差 层系数 采收率 分流率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低饱和度油藏成因 被引量:12
19
作者 许秀才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0-323,共4页
在对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物性测试、压汞、恒速压汞、密闭取心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定量、半定量地研究了葡萄花油层低饱和度油藏的成因。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孔隙结构差,油气运移毛细管阻力较大,... 在对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物性测试、压汞、恒速压汞、密闭取心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定量、半定量地研究了葡萄花油层低饱和度油藏的成因。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孔隙结构差,油气运移毛细管阻力较大,原油驱替水不充分,是低饱和度油藏的主要内因;地层较平缓,构造幅度低,小于油水过渡带的高度,是形成低饱和度油藏的强化因素;油藏构造调整导致早期油藏遭到破坏、晚期油藏分异不充分是低饱和度油藏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饱和度油藏 孔隙结构 葡萄花油层 古龙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注采井网调整对策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曲瑛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89,共6页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注采井网难以满足后续开发需求。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预测等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注采井网调整方式、调整时机以及调整后新、老井合理注水调整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技术。...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注采井网难以满足后续开发需求。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预测等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注采井网调整方式、调整时机以及调整后新、老井合理注水调整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技术。考虑低渗透储集层的渗流特性、启动压力梯度导致油水井地层压力的差异,推导了适应低渗透油藏的油水井数比计算公式。根据储层裂缝发育状况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选择水驱面积波及系数较高的井网进行调整。敖南油田合理的调整方式是将裂缝不发育井区反九点法井网调整为五点法井网,裂缝发育井区转线性注水。对不同调整时机下的开发效果预测表明,调整越早,效果越好。井网调整后要适当控制老井注水,加强新井注水,使地层压力分布更加合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上述调整对策对低渗透油藏实施注采井网调整是可行的,可以为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砂岩油藏 合理油水井数量 井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