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型凹陷源外斜坡区油运聚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长10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
14
1
作者
刘宗堡
贾钧捷
+1 位作者
赵淼
孙庆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松辽盆地长10地区为典型凹陷斜坡区有效烃源岩外成藏。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扶余油层油气来源、砂体展布、构造特征和油水分布等成藏因素的分析认为:油均来自三肇凹陷向斜区的青一段源岩;T2断层具有平面条带状特征,成藏期活动...
松辽盆地长10地区为典型凹陷斜坡区有效烃源岩外成藏。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扶余油层油气来源、砂体展布、构造特征和油水分布等成藏因素的分析认为:油均来自三肇凹陷向斜区的青一段源岩;T2断层具有平面条带状特征,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密集带边界断层;扶余油层为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下的河控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且垂向上发育先水退、后水进的沉积序列;油垂向分布在扶余油层顶部,受凹陷源外斜坡区供油不足的影响,油自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呈"台阶状"分布。扶余油层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扶余油层"倒灌"运移,然后在浮力作用下,沿着水退最大期(扶Ⅰ组底)发育的河道砂体匹配油源断层组成优势输导通道(断层密集带),远距离侧向运移,因此斜坡区油在平面上富集于断层密集带附近,垂向上位于优势输导层位之上(扶Ⅰ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凹陷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长10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型凹陷源外斜坡区油运聚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长10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
14
1
作者
刘宗堡
贾钧捷
赵淼
孙庆华
机构
东北
石油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分公司第四大队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裂陷盆地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其控藏机理"(编号:41072163)资助
文摘
松辽盆地长10地区为典型凹陷斜坡区有效烃源岩外成藏。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扶余油层油气来源、砂体展布、构造特征和油水分布等成藏因素的分析认为:油均来自三肇凹陷向斜区的青一段源岩;T2断层具有平面条带状特征,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密集带边界断层;扶余油层为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下的河控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且垂向上发育先水退、后水进的沉积序列;油垂向分布在扶余油层顶部,受凹陷源外斜坡区供油不足的影响,油自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呈"台阶状"分布。扶余油层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扶余油层"倒灌"运移,然后在浮力作用下,沿着水退最大期(扶Ⅰ组底)发育的河道砂体匹配油源断层组成优势输导通道(断层密集带),远距离侧向运移,因此斜坡区油在平面上富集于断层密集带附近,垂向上位于优势输导层位之上(扶Ⅰ组)。
关键词
大型凹陷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长10地区
松辽盆地
Keywords
big sag
accumulation model
Fuyu oil layer
Chang 10 area
Songliao Basin ]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型凹陷源外斜坡区油运聚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长10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刘宗堡
贾钧捷
赵淼
孙庆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