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敏感属性波形反演技术在大庆长垣水敏储层中的应用
1
作者 杨会东 王凤启 +5 位作者 蔡东梅 付宪弟 王剑 刘朋坤 姜琦 徐立恒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萨零组储层水敏强、含油性差、厚度薄,以及河道窄小等问题,以长垣油田杏北开发区杏3区块为例,结合测井资料、室内实验及取心井综合解释资料,通过两步法协同敏感属性分析,判别与含油性及水敏强弱关联性最高的属性参数,...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萨零组储层水敏强、含油性差、厚度薄,以及河道窄小等问题,以长垣油田杏北开发区杏3区块为例,结合测井资料、室内实验及取心井综合解释资料,通过两步法协同敏感属性分析,判别与含油性及水敏强弱关联性最高的属性参数,然后结合属性参数范围,利用基于波形特征指示的井震联合反演技术,精准预测萨零组弱水敏高含油优质储层,从而指导井位部署。结果表明:声波时差与电阻率组合能够划分油层、差油层和非储层,自然伽马可以判别水敏强弱;利用反演预测结果部署1口新井,岩心分析数据表明该井水敏指数为0.62,为中等偏强水敏,含油级别以油浸和含油为主,含油饱和度平均为61.4%,反演结果精准可靠;该新井投产1 a,平均日产油3.5 t,累计年产油1090.6 t,投产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萨零组开发奠定基础,对大庆油田的高质量稳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反演 储层预测 敏感属性 水敏储层 大庆长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成藏聚集模式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赫 王小军 +6 位作者 贾承造 李军辉 蒙启安 姜林 王永卓 白雪峰 郑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3-694,共12页
基于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勘探开发新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类型、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聚集动力、源储关系及成藏聚集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具... 基于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勘探开发新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类型、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聚集动力、源储关系及成藏聚集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具备全油气系统形成条件,油气资源充足、储集层类型多样、输导体系发育,形成以白垩系青山口组烃源岩为中心的全油气系统。②全油气系统内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在沉积体系、岩性组合及物性变化等方面存在关联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藏-致密油-页岩油有序共生的空间分布特征。③纵向上,源上常规油、源内页岩油/致密油、源下致密油有序共生;平面上,自盆地边缘向凹陷中心有序发育常规油-致密油-夹层型页岩油-页岩型页岩油。④构建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源上常规油浮力充注成藏、源内页岩油滞留聚集、源下致密油源储压差充注聚集3类成藏聚集模式。提出的松辽盆地北部全油气系统新认识,为松辽盆地油气资源的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将有助于松辽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和新层系新领域快速获得油气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超级盆地 全油气系统 常规油藏 致密油 页岩油 成藏聚集模式 有序分布 差异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带古潜山天然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立东 孙国庆 +4 位作者 杨步增 赵福海 李晶 李广伟 徐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29,共7页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是该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天然气成藏条件复杂,储层分布、成藏规律等方面认识不足制约了其油气勘探进程。为了给中央古隆起带的油气高效勘探提供技术支持,综合运用钻井、三维地震及实验测试等资料,针对其...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是该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天然气成藏条件复杂,储层分布、成藏规律等方面认识不足制约了其油气勘探进程。为了给中央古隆起带的油气高效勘探提供技术支持,综合运用钻井、三维地震及实验测试等资料,针对其气源条件、储层条件、成藏模式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归纳总结了油气勘探实践所取得的认识,明确了该区天然气成藏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古隆起带紧邻徐家围子断陷生烃中心,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烃源岩生烃强度大,供烃窗口宽,气源充足;(2)该古隆起带受早期强烈挤压和后期持续拉张作用,发育大型构造,具备良好的构造背景,为天然气运聚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3)该古隆起带遭受了长期的暴露剥蚀,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风化壳,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4)该古隆起带上部覆盖下白垩统登娄库组二段泥岩,形成了区域性盖层。结论认为,该古隆起带为构造控制下的大面积风化壳、内幕成藏模式,采用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工艺有望实现该区大面积致密储层天然气产能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中央古隆起带 古潜山 基岩风化壳 基岩内幕 天然气成藏模式 生储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驱井解封化学驱后封存储量经济界限确定方法
4
作者 赵云飞 王福林 +7 位作者 王朋 王志新 崔建峰 李洪男 王璐 杨晨 冯程程 王海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储量已封存9603×10^(4)t,为释放这部分储量潜力,减少其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利用水驱井网有效解封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储量研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和渗流理论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计算解封各项指标的经济界限公式,有... 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储量已封存9603×10^(4)t,为释放这部分储量潜力,减少其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利用水驱井网有效解封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储量研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和渗流理论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计算解封各项指标的经济界限公式,有效解决了解封井经济参数与工程参数的关系,量化了解封井的选层标准,绘制了不同油价下不同投入产出比的累计增油量和解封有效厚度图版。结果表明:随着油价增加产出比减小,累计增油量界限、补孔有效厚度界限也随之减小。按照油价为60美元/桶计算,解封井最小的解封补孔厚度为7.47 m,累计增油量下限为186.25 t,投入产出比达到1∶2;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日增油量和累计产油量均达到计算下限,实现了对封存层系经济有效开发。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解封井界限及解封层位选择,丰富了有关利用水驱井解封化学驱后层位界限的理论方法,对层状砂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界限 封存储量 水、聚驱同采 二类油层 解封 水驱井网 渗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基于小波变换的层序地层划分及其对有利储层的控制作用——以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为例
5
作者 陈孝全 田小彬 +7 位作者 师江波 王显东 熊昱杰 王轲 王年梅 张慧君 赵宏伟 钱红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9,共9页
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普遍发育高频层序,然而在仅有钻测井资料的情况下准确地开展高频层序划分一直是学界不断探索的难题。选取研究区GS16井,利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对自然伽马曲线开展小波变换和旋回分析,对上震旦统灯... 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普遍发育高频层序,然而在仅有钻测井资料的情况下准确地开展高频层序划分一直是学界不断探索的难题。选取研究区GS16井,利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对自然伽马曲线开展小波变换和旋回分析,对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开展高频层序研究及海平面分析。结果表明,灯四段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分别发育下部海侵体系域和上部高位体系域,并进一步识别出7个四级层序及13个五级层序,不同层序与小波变换得到的一维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Fischer图解曲线与三级层序界面具有较好的对应性,能近似反映海平面的波动特征,灯四段海水波动较为频繁,且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位条件;等时格架连井对比揭示,灯四段储层发育明显受控于层序,四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部位更容易发育有利储层,且具有多期叠置的特征,高频层序控制着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后期表生岩溶则起到关键性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依据测井资料开展碳酸盐岩储层层序划分具有理论意义,对区内高精度层序格架搭建及有利储层发育位置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高频层序 灯影组四段 Fischer图解 合川-潼南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脉(砂注入体)型储层与油藏--以松辽盆地长垣地区西部萨葡夹层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钟建华 王永卓 +12 位作者 倪良田 高春文 周永柄 毛毳 樊晓东 刘国志 陈志鹏 宋冠先 王瑞 黄亮 刘强 范玉娇 任凯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5-296,共12页
松辽盆地西部萨葡夹层是一套夹持于萨尔图和葡萄花油层,且以泥岩为主的地层,最近在该地区成功获得了多口高产井。通过对岩芯、测井及其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发现,萨葡夹层的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砂脉(砂注入体)和断层,油藏与这套砂注入体和... 松辽盆地西部萨葡夹层是一套夹持于萨尔图和葡萄花油层,且以泥岩为主的地层,最近在该地区成功获得了多口高产井。通过对岩芯、测井及其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发现,萨葡夹层的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砂脉(砂注入体)和断层,油藏与这套砂注入体和断层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新的砂脉型储层或油藏。其具有如下特点:①没有稳定的层位,侧向连续性极差,很难对比;②没有确定的形态,不定形团块状居多;③砂脉的顶、底面或侧缘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④砂脉中多含有漂浮状的撕裂泥砾;⑤在地震剖面上两侧或一侧必有断层;⑥剖面上地震反射轴紊乱,中断、膨大、弯折等现象常见,平面上为次圆形或星点状不均一的高阻抗团块;⑦液化流动具有很好的分异作用,可以使砂注入体成为良好的储层;⑧砂脉型油藏一般具有自己独立的油水和压力系统,在区域上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 砂注入体 断层 地震反射 油藏 西斜坡 萨葡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阳沟油田杨大城子油层杨二段致密薄砂岩的识别与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金宝 杨威 +4 位作者 马继升 吴勇 王旭旭 周路 李广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131,共10页
朝阳沟油田杨大城子油层杨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为明确砂体展布特征,采用基于波形相控的波形指示模拟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在储层敏感参数模拟反演的基础上,实现致密薄砂层高精度识别与预测。结果表明:自然... 朝阳沟油田杨大城子油层杨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为明确砂体展布特征,采用基于波形相控的波形指示模拟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在储层敏感参数模拟反演的基础上,实现致密薄砂层高精度识别与预测。结果表明:自然伽马波形指示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纵、横向分辨率,薄砂层的厚度识别精度可达到3 m,反演结果与井下钻遇砂体符合率为87.1%,能有效反映了薄砂层空间展布特征,实现薄砂层空间分布预测;杨大城子油层杨二段砂体发育受沉积微古地貌的起伏形态控制,杨二下段砂体分布特征与沉积微地貌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砂体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杨二上段砂体分布特征不受沉积微地貌控制,砂体发育较差且厚度明显减薄。研究成果对杨大城子油层致密薄砂岩的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对类似地质条件的地区及目标层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指示模拟 非阻抗敏感参数 致密砂岩预测 杨大城子油层 朝阳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西北部地区沙河子组细分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赵福海 孙国庆 +3 位作者 张野 秦龙卜 杜敬安 姜宝彦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2,共12页
为了指导松辽盆地徐西北部地区沙河子组致密储层下一步精细勘探,针对沙河子组岩性复杂多样、相带变化快,不同期次有利储层发育规模及展布规律难预测的问题,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在细分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结合地震预测技术,... 为了指导松辽盆地徐西北部地区沙河子组致密储层下一步精细勘探,针对沙河子组岩性复杂多样、相带变化快,不同期次有利储层发育规模及展布规律难预测的问题,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在细分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结合地震预测技术,对目的层开展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纵向发育4个三级层序及9个四级层序,整体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细分为6种亚相及8种微相,不同沉积类型的分布位置及对应砂体发育规模差异较大;控陷断裂附近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构造落差大,近物源,砂体厚度大,但孤立分布,平面连续性较差;断陷缓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平面延伸远,砂体连续性好;断陷中部凹陷内主要发育湖泊相,暗色泥岩发育且规模较大;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发育,厚度大,粒度粗,抗压实能力强,深埋条件下仍保留部分原生孔隙,物性条件好。研究成果可为松辽盆地北部深层致密储层有利区预测及勘探部署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徐西北部地区 沙河子组 细分层序 沉积相类型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华蓥山西侧低缓构造区石炭系黄龙组分布与圈闭条件 被引量:1
9
作者 谷明峰 董景海 +8 位作者 付小东 应玉双 朱茂 田兴旺 朱可丹 叶茂 朱心健 李文正 张建勇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3-422,共10页
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也是川东地区的重点产层。基于近年来采集的高品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在井震标定、地震正演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对华蓥山西侧的石炭系黄龙组区域分布、志... 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也是川东地区的重点产层。基于近年来采集的高品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在井震标定、地震正演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对华蓥山西侧的石炭系黄龙组区域分布、志留系烃源灶及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地质分析,取得3项主要认识:①华蓥山西侧石炭系大面积分布,碳酸盐岩有利区面积超8000 km^(2),预测厚度最大可达40 m,具备形成规模储层的地层、沉积基础;②受古隆起斜坡带、地层剥蚀带和断裂带控制,发育平昌—巴中、广安—渠县2个大型圈闭发育区带,面积总计可达5460 km^(2),具备规模成藏有利条件;③平昌—巴中地区气源条件较好,构造圈闭发育,可形成下生上储的成藏组合,是寻找规模天然气储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薄层预测 圈闭条件 成藏条件 石炭系 华蓥山西侧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营山构造自流井组页岩油层小断层和裂缝高分辨率地震预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宏伟 赵海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48,共7页
应用常规地震裂缝预测技术对四川盆地营山构造自流井组页岩发育的小断层和裂缝进行预测,存在预测精度低、预测结果多解性强等问题。为解决小断层和裂缝高分辨率预测问题,提出沿层属性变化率小断层和裂缝预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页... 应用常规地震裂缝预测技术对四川盆地营山构造自流井组页岩发育的小断层和裂缝进行预测,存在预测精度低、预测结果多解性强等问题。为解决小断层和裂缝高分辨率预测问题,提出沿层属性变化率小断层和裂缝预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页岩油层层状结构连续沉积特征情况下,基于地震资料开展叠后/叠前弹性属性反演,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密度等岩石弹性属性;通过地质力学属性建模,获得坍塌压力、破裂压力、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地质力学属性;按构造形态将弹性属性或地质力学属性划分出纵向多个小层后,评价多地震道间弹性属性和地质力学属性的相似性,得到高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预测成果。四川盆地营山构造自流井组页岩油探井实钻和压裂评价结果验证了小断层和裂缝预测成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页岩油层精细评价、井位部署、压裂工艺优化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断层 裂缝预测 弹性属性 地质力学属性 页岩 营山构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溪-武胜台凹西侧长兴组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景海 高阳 +2 位作者 杜劲松 丁冬梅 张鹏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蓬溪-武胜台凹为开江-梁平海槽同期构造产物,其两侧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较大突破,成藏特征认识也不够清晰。文中在系统梳理烃源岩、储层、构造等成藏条件基础上,结合最新钻探成果,开展了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成藏具有3个... 蓬溪-武胜台凹为开江-梁平海槽同期构造产物,其两侧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较大突破,成藏特征认识也不够清晰。文中在系统梳理烃源岩、储层、构造等成藏条件基础上,结合最新钻探成果,开展了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成藏具有3个基本条件,即多套优质烃源岩的发育,规模发育的礁滩储层,通源断层提供的油气垂向进入长兴组的通道。长兴组油气富集规律取决于2个要素:1)源储匹配。源储匹配不佳决定了长兴组未能大规模成藏,多套烃源岩中仅筇竹寺组在生、排烃期上与断层活动期的匹配较好,其余烃源岩对长兴组供烃有限;由于延伸至长兴组的断层较少,源储间有效通道缺乏又进一步导致了气源不足。2)生物礁滩储层发育状况。生物礁滩储层的连续发育促成了垂侧向复合输导体系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有限的烃类会逐步向斜坡高部位运移聚集,气水分布受构造影响较大,非“一礁一藏”。据此研究结果,优选了4个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区带 生物礁滩储层 长兴组 蓬溪-武胜台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学粒度分析方法综述 被引量:25
12
作者 袁红旗 王蕾 +3 位作者 于英华 张冬杰 许凤鸣 刘海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0-393,共14页
文章回顾了粒度分析的历史,总结了常用的粒径类型,介绍了粒度标准和目前沉积学中常用的5种粒度分析方法,并对其中的沉降法、场干扰分析法、图像法作了详细的分类说明。此外,对每一种粒度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测定原理以及其存在的优缺... 文章回顾了粒度分析的历史,总结了常用的粒径类型,介绍了粒度标准和目前沉积学中常用的5种粒度分析方法,并对其中的沉降法、场干扰分析法、图像法作了详细的分类说明。此外,对每一种粒度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测定原理以及其存在的优缺点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直接测量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差;筛析法较为普遍,但只限于松散或弱胶结沉积物,且不能反映颗粒形状;沉降法适用于松散样、弱胶结样和液体样的分析,可对细砂、粉砂或泥等细粒沉积物进行测量;场干扰法主要依据碎屑颗粒的衍射、散射及电压脉冲响应进行,固体样和液体样均可,精度高,适用性广;图像法手段多样,简单直观,操作性强。总体上,未来的几十年内,粒度分析方法仍将是新旧技术并存,多种方法共用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方法 粒径 沉降法 照片法 图像分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与逆时成像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可洋 陈树民 +3 位作者 李来林 吴清岭 范兴才 刘振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4期130-136,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将波印廷矢量引入到二维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中。根据地震波波印廷矢量的波场数值特征,实现了对全地震波场中左行波、右行波、上行波和下行波波场的自动识别与分离。以均匀...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将波印廷矢量引入到二维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中。根据地震波波印廷矢量的波场数值特征,实现了对全地震波场中左行波、右行波、上行波和下行波波场的自动识别与分离。以均匀介质模型、倾斜界面模型以及Marmousi模型为例,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实验与逆时成像处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有效,能够实现任意时刻波场快照中方向行波的波场分离,并合成分别由左行波、右行波、上行波和下行波形成的波场快照与数值模拟记录。该方法简单易行,计算量较小,对实际地震资料中方向行波波场的识别、分离、成像及验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动方程 正演模拟 单程波 波场分离 波印廷矢量 逆时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逆时偏移中不同域共成像点道集偏移噪声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可洋 吴清岭 +3 位作者 范兴才 陈树民 李来林 刘振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地震波逆时成像方法通常输出2种共成像点道集:一种是共成像点偏移距道集,另一种是共成像点角度道集。开展了针对地震波逆时偏移的2种共成像点道集波场特征及其差异的数值实验。以倾斜界面模型和复杂的Marmousi模型为例,合成了2种共成像... 地震波逆时成像方法通常输出2种共成像点道集:一种是共成像点偏移距道集,另一种是共成像点角度道集。开展了针对地震波逆时偏移的2种共成像点道集波场特征及其差异的数值实验。以倾斜界面模型和复杂的Marmousi模型为例,合成了2种共成像点道集,其中角度道集是在逆时延拓过程中采用波印廷矢量制作的。计算结果表明,在速度模型准确的情况下,2种共成像点道集均可拉平,其中偏移噪声在偏移距道集上的分布规律较差,不利于后续的精细处理,而在角度道集上的偏移噪声主要集中在90°附近的高角度区域,对小角度范围内的地震道进行叠加时,逆时成像剖面的信噪比和地层的刻画能力均可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低频噪声能量与界面的反射系数存在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叠前逆时偏移 共成像点偏移距道集 共成像点角度道集 噪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延吉盆地大砬子组2段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宋土顺 刘立 +1 位作者 于淼 张吉光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14-717,共4页
在低孔、低渗背景下寻找相对优质储层,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灰色理论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以延吉盆地大砬子组2段为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胶结物质量分数和砂地比等参数,对储层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区... 在低孔、低渗背景下寻找相对优质储层,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灰色理论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以延吉盆地大砬子组2段为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胶结物质量分数和砂地比等参数,对储层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发育Ⅱ,Ⅲ类储层。其中:Ⅱ类储层为相对较好的储层,占沉积单元总数的53%,主要分布在朝阳川凹陷;Ⅲ类储层为该区相对较差的储层,占沉积单元总数的47%,主要分布在清茶馆-德新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关联法 储层评价 关联系数 权系数 延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江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露头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被引量:12
16
作者 袁红旗 邓馨雨 +2 位作者 杜会尧 于英华 许凤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8-479,共12页
为了深入研究致密砂岩露头储层的非均质性,解决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多、综合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难度大的问题,对柳江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露头储层进行了系统化密集采样。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样品实验分析和显微镜薄片观察等方法... 为了深入研究致密砂岩露头储层的非均质性,解决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多、综合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难度大的问题,对柳江盆地二叠系山西组露头储层进行了系统化密集采样。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样品实验分析和显微镜薄片观察等方法,确定了致密砂岩储层各项性质及相关定量数据。同时基于洛伦兹曲线理论分析处理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渗透率、孔隙度、面孔率、填隙物含量和粒度等影响因素的权重,提出了综合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研究表明,靶区山西组露头致密砂岩为强非均质性储层,区域垂直层面和平行层面的孔、渗特征近乎一致。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差相关性表明,基于突进系数、变异系数和级差等参数的传统非均质性评价方法不适用于致密砂岩储层。用新方法得到的结果比传统仅基于渗透率指标所构建的参数能更好地反映致密岩储层和非均质性。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类型非常规储层的非均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定量表征 洛伦兹系数 野外露头 致密砂岩 山西组 柳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属性的支持向量机河道砂体厚度预测 被引量:8
17
作者 沈加刚 宋宗平 关晓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1,共7页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扶余油层的主力储层为河道砂体,以厚度薄、沉积规模小和横向变化快为特点。针对河道砂体的准确识别、砂体厚度的精确预测难题,提出在优化地震属性组合的基础上确定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而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河道...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扶余油层的主力储层为河道砂体,以厚度薄、沉积规模小和横向变化快为特点。针对河道砂体的准确识别、砂体厚度的精确预测难题,提出在优化地震属性组合的基础上确定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而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河道砂体。对振幅、频率、相位、地震波形分类和相干等多种有效地震属性开展优选组合,将最好的组合作为最终输入数据。然后调试SVM关键参数:损失函数C、不敏感损失函数参数ε及γ系数,最终全部井点数据参与计算,得出最后预测结果。预测结果不但能较好地保持地震属性的横向分辨率,整体变化趋势符合研究区的沉积地质规律,而且在井点处吻合程度高,具有较高的砂体厚度定量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地震属性 优化组合 支持向量机 砂体厚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与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渗漏时期预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云鑫 张金宝 于英华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0-336,共7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与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断盖配置)之上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渗漏机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渗漏时期分布预测方法。首先,确定断盖配置油气渗漏部位,即断层上下盘盖层的断接厚度小于断裂分段生长连接所...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与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断盖配置)之上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渗漏机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渗漏时期分布预测方法。首先,确定断盖配置油气渗漏部位,即断层上下盘盖层的断接厚度小于断裂分段生长连接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断接厚度下限)的部位;其次,确定断盖配置封闭性开始破坏时期,即观察点的断接厚度开始小于断接厚度下限的地质时期;然后,确定断层岩封闭的开始时期,即断层岩排替压力开始大于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的地质时期;最后,将前三者结合可确定断盖配置油气渗漏的时空分布,渗漏时期即为断层封闭性开始破坏到断层岩封闭开始之间的时期。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对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与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泥岩盖层的配置,向上覆东营组三段的油气渗漏主要分布在中东部,渗漏从馆陶组沉积中期持续至第四纪早期,持续时期相对较长,这对于下伏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东三段聚集成藏十分有利。分析结果与目前南大港断裂处东三段油气显示主要位于中东部相吻合,证明此方法对断盖配置渗漏时期分布的预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泥岩盖层 渗漏部位 渗漏时期 预测方法 南大港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井钻井地质辅助设计分析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霞 张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5-828,共4页
调整井钻井地质设计涉及的老井资料多,数据量大,人工完成工作量艰巨。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将地质图形软件平台与油田勘探开发数据库建立互联互通,开发了调整井钻井地质辅助设计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钻井区块生产井动态和静态基础资料自动... 调整井钻井地质设计涉及的老井资料多,数据量大,人工完成工作量艰巨。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将地质图形软件平台与油田勘探开发数据库建立互联互通,开发了调整井钻井地质辅助设计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钻井区块生产井动态和静态基础资料自动调取、图件标注、统计分析、地层压力分析预测、钻关方案辅助设计等多项功能,使调整井地质设计由人工转换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大幅提高了钻井地质设计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了设计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井 辅助设计 数据库 压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吞吐致密油藏的可动用性 被引量:31
20
作者 贾瑞轩 孙灵辉 +3 位作者 苏致新 丛苏男 李杰瑞 周义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4-508,共5页
针对CO2吞吐致密油藏可动用性,文中通过CO2吞吐实验、CO2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吞吐轮次对原油动用程度影响较大,焖井时间为非敏感影响因素;CO2对微米级孔喉中原油的相对动用程度为76.30%~99.5... 针对CO2吞吐致密油藏可动用性,文中通过CO2吞吐实验、CO2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吞吐轮次对原油动用程度影响较大,焖井时间为非敏感影响因素;CO2对微米级孔喉中原油的相对动用程度为76.30%~99.54%,亚微米级孔喉为25.29%~58.72%,纳米级孔喉为6.91%~33.52%;对于注CO2开发致密砂岩油藏,微米级孔喉和亚微米级孔喉是可动原油的主要贡献者,且储层越致密,亚微米级孔喉贡献可动原油比例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2吞吐 原油动用程度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