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压裂技术在大庆油田Ⅱ、Ⅲ类致密储层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马克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1-167,共7页
针对常规缝网压裂措施无法有效动用大庆油田Ⅱ、Ⅲ类致密储层的问题,借鉴长庆油田成功试验经验,开展复合压裂技术攻关与试验。通过深化地质特征认识,以储层分类、复合压裂层段组合设计、缝网与井网匹配设计、复合压裂工艺设计形成适合... 针对常规缝网压裂措施无法有效动用大庆油田Ⅱ、Ⅲ类致密储层的问题,借鉴长庆油田成功试验经验,开展复合压裂技术攻关与试验。通过深化地质特征认识,以储层分类、复合压裂层段组合设计、缝网与井网匹配设计、复合压裂工艺设计形成适合大庆外围油田F油层Ⅱ、Ⅲ类致密储层的复合压裂技术,实现储量控制最大化、储层改造最大化。结果表明:大庆油田X13试验区17口复合压裂措施井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4.1 t,是试油井平均单井日增油的1.63倍,措施井采油强度为0.56 t/(d·m),是试油井采油强度的1.44倍;应用复合压裂技术的试验区阶段累计产油6 305 t,预计单井增加可采储量1 500 t以上,是常规缝网压裂措施的2.5倍以上。研究成果为大庆油田F油层致密油Ⅱ、Ⅲ类储层的有效动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压裂 储层分类 Ⅱ、Ⅲ类致密储层 层段组合 裂缝与井网匹配性 储量控制 储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支撑剂回流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曹广胜 白玉杰 +2 位作者 杜童 杨婷媛 闫洪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8-222,共5页
水力压裂是常用的增产措施之一,在相同地层和裂缝尺寸条件下,裂缝内支撑剂的数量和分布会改变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而影响油井产量。目前关于支撑剂在裂缝中的分布以及压裂后返排过程中支撑剂在裂缝中的流动规律的研究较少,通过COMSOL软件... 水力压裂是常用的增产措施之一,在相同地层和裂缝尺寸条件下,裂缝内支撑剂的数量和分布会改变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而影响油井产量。目前关于支撑剂在裂缝中的分布以及压裂后返排过程中支撑剂在裂缝中的流动规律的研究较少,通过COMSOL软件模拟支撑剂在裂缝中的流动规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裂缝内支撑剂数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影响支撑剂滞留最主要的因素是压裂返排液的流速和压裂液破胶后的黏度,通过调节返排参数可以抑制支撑剂回流。建议压裂施工中将返排液黏度控制在20 mPa·s以下,裂缝中压裂液的流速小于240 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压裂液返排 支撑剂回流 有限元软件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注采井布井方式对CO_(2)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政 吕文峰 +3 位作者 王宏志 李敏 陈天戈 郑自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_(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 中国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因受到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的影响,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实施CO_(2)驱的效果受注采井平面相对位置的影响较大。为探索合理的布井方式,改善开发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榆树林油田某注CO_(2)试验区的典型地质油藏参数和注采参数为依据建立理论模型,得到了不同平面非均质性、不同注采井布井方式下的CO_(2)驱开发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注采井布井方式为“高渗注低渗采”和“厚注薄采”时的整体开发效果优于“低渗注高渗采”和“薄注厚采”;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越强,不同布井方式下的开发效果差异越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平面非均质油藏CO_(2)驱注采井位的优化设计与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低渗透油藏 平面非均质性 布井方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原油与压裂液乳化的液阻效应及其对采油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诗豪 钟立国 +6 位作者 高大鹏 贾磊磊 孙红宇 张海龙 林庆祥 何剑 张明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74,共12页
致密油藏在压裂改造过程中易发生压裂液侵入,投产后存在产能恢复速度慢和产能低等问题。为了明确致密油藏压后产能低的影响因素,通过核磁共振(NM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研究了致密油藏孔隙结构特征,基于原油乳化前后的流变性和界面张力... 致密油藏在压裂改造过程中易发生压裂液侵入,投产后存在产能恢复速度慢和产能低等问题。为了明确致密油藏压后产能低的影响因素,通过核磁共振(NM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研究了致密油藏孔隙结构特征,基于原油乳化前后的流变性和界面张力测定及乳化相态显微分析,研究了压裂液与原油的乳化规律,结合天然岩心驱替实验与微观刻蚀模型驱替实验模拟,研究了压裂液侵入与原油采出过程。结果表明,压裂液侵入后与原油原位乳化,形成的大乳滴、聚集排列的小乳滴以及多重乳滴流经狭窄的孔喉时会产生强烈的液阻效应,阻碍原油采出。压裂液侵入后原油采出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Ⅰ阶段为侵入区压裂液的返排;第Ⅱ阶段为乳状液缓速排出;第Ⅲ阶段为纯原油的采出。附加阻力计算结果显示,当孔喉半径小于或等于0.20μm时,乳滴通过孔喉所需的压力梯度大于0.02965 MPa/m,原油乳液流动难度大。研究成果能够从乳化及其液阻效应的角度理解致密油藏压裂液侵入伤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压裂液侵入 乳化 液阻效应 原油采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巴彦呼舒断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江 王雪峰 +2 位作者 赵传军 陈鸿平 王杰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海拉尔盆地西部断陷带巴彦呼舒断陷具有多期复杂的构造建造和改造特征,形成了各种成因的断块、断鼻构造,以及不同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为了预测有利目标区的含油气性、识别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及油气性质,提高复杂断陷的油气探井成功率,基... 海拉尔盆地西部断陷带巴彦呼舒断陷具有多期复杂的构造建造和改造特征,形成了各种成因的断块、断鼻构造,以及不同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为了预测有利目标区的含油气性、识别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及油气性质,提高复杂断陷的油气探井成功率,基于轻烃微渗漏理论,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包括微生物快速检测(MQS)、微生物油气检测(MOST)以及土壤酸解吸附烃油气检测(SSG)等石油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学方法,开展勘探有利目标区之上地表表层的微生物值变化和酸解吸附烃异常的直接检测。研究表明微生物异常分布与已知含油气区、含油气井的对应关系良好,验证微生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巴彦呼舒断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通过MOST+SSG技术组合进一步确定有利异常区,认为巴彦呼舒断陷西部陡坡带是油气长期优势聚集区,微渗漏强度大。指出西部陡坡带的2个鼻状构造是下一步油气增储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酸解吸附烃 地球化学探测 油气检测 巴彦呼舒断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四~3亚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6
作者 龙翼 刘树根 +3 位作者 宋金民 孙玮 林彤 余永强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6-44,共9页
对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储层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受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风化壳影响的储层特征,并可通过与邻区对比,分析该区域不整合面对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储层的影响。根据岩心观察与描述、薄片鉴定和锶同位素... 对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储层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受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风化壳影响的储层特征,并可通过与邻区对比,分析该区域不整合面对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储层的影响。根据岩心观察与描述、薄片鉴定和锶同位素测试,结合测井与储层物性等资料,论述了龙岗地区雷四3亚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同时,简要讨论了四川盆地不同地区雷四3亚段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龙岗地区雷四3亚段储层的岩性主要为膏溶角砾状白云岩与颗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储集空间主要为膏溶铸模孔、粒间(内)溶孔及晶间(溶)孔,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蒸发台地相膏岩和台地内局部微地貌高地颗粒岩的沉积作用、印支期抬升后的表生岩溶作用与充填作用。在紧邻龙岗的元坝地区,雷四段储层具有与龙岗地区相似的特征与控制因素;川西坳陷中部和川西坳陷南部则与龙岗地区不同,其顶部地层受印支期不整合面岩溶作用影响减弱,储层分别受控于台地边缘微生物礁滩相与海平面升降控制的颗粒滩相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类型 储层特征 表生岩溶作用 控制因素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泡沫调驱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江建林 岳湘刚 +1 位作者 高震 孙盈盈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6-519,共4页
聚合物-泡沫复合调驱是一项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锦州9-3油田的聚合物-泡沫体系,进行了不同注入参数(气液比、注入速度)下调堵能力、驱油效率的物理模拟实验,对聚合物-泡沫体系的调驱能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且对聚合物在聚合物... 聚合物-泡沫复合调驱是一项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锦州9-3油田的聚合物-泡沫体系,进行了不同注入参数(气液比、注入速度)下调堵能力、驱油效率的物理模拟实验,对聚合物-泡沫体系的调驱能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且对聚合物在聚合物-泡沫复合调驱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段塞式注入时大量泡沫是瞬间产生的,聚合物-泡沫体系的最佳气液比为1∶1,阻力系数达40.2,平均封堵强度达3.10 MPa/m。在水驱含水率达到100%后,进行聚合物-泡沫复合调驱采收率提高28%,含水率降低了44%。同时,聚合物在泡沫调驱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聚合物明显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起泡剂中加入聚合物后不利于泡沫在油藏深部的生成和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泡沫 阻力系数 提高采收率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凝灰质火山岩储层矿物学及岩石力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冯立 王贤君 +1 位作者 王选富 许全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2期39-42,共4页
大庆油田海拉尔盆地兴安岭群火山岩储层主要为安山—流纹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粗面—流纹质凝灰岩,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发生压裂早期砂堵,返排率低,压裂成功率低。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岩石水理特性实验和岩石力学特征研究,提出了以下解... 大庆油田海拉尔盆地兴安岭群火山岩储层主要为安山—流纹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粗面—流纹质凝灰岩,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发生压裂早期砂堵,返排率低,压裂成功率低。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岩石水理特性实验和岩石力学特征研究,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①凝灰质火山岩储层粘土含量高时,应提高压裂液的防膨胀性能,大排量施工,增加裂缝净压力;②碱性和偏碱性凝灰质储层,应研究使用低滤失压裂液,降低滤失量,同时提高压裂液的防膨胀性能;③凝灰质储层塑性较强时,应尽量提高施工排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储层 矿物学 岩石力学 压裂 兴安岭群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欠平衡钻井方式优选 被引量:3
9
作者 毕雪亮 张楠 +3 位作者 陈勋 赵英楠 杜婕妤 李紫剑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119,共4页
欠平衡钻井是一种提高钻速、发现和保护储层的钻井技术,也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欠平衡钻井前,对待评估地层进行不同欠平衡钻井方式的筛选评价,可提高钻井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有效避免工程投资风险。基于不同欠平衡钻井方式... 欠平衡钻井是一种提高钻速、发现和保护储层的钻井技术,也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欠平衡钻井前,对待评估地层进行不同欠平衡钻井方式的筛选评价,可提高钻井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有效避免工程投资风险。基于不同欠平衡钻井方式的优缺点和适应性,综合选择了多个技术性和经济性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将参数量化,引入加权模糊评判运算模型,建立了简便的欠平衡钻井方式优选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判模型对不同的欠平衡钻井方式进行了量化判断,克服了以往主观认识定性评价的缺陷。最后以大庆油田外围地区为对象进行实例计算,模型评价结果与现场情况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平衡钻井 模糊综合评判 优选 层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头钻削桥塞过程受力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兰乘宇 丁宇奇 +3 位作者 刘巨保 戴子威 周辉宇 刘玉喜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4,共7页
为了定量分析和控制连续油管钻头钻削桥塞过程中的钻压和扭矩,预防钻屑过大,返屑困难,对复合桥塞钻削过程进行了力学分析。通过建立连续油管钻头钻削桥塞过程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钻头钻压与压入深度和扭矩与切屑之间的力学关系,得到了... 为了定量分析和控制连续油管钻头钻削桥塞过程中的钻压和扭矩,预防钻屑过大,返屑困难,对复合桥塞钻削过程进行了力学分析。通过建立连续油管钻头钻削桥塞过程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钻头钻压与压入深度和扭矩与切屑之间的力学关系,得到了钻压、扭矩与切削深度的力学方程。为验证该力学方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2口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共钻掉9个桥塞。试验显示,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5%,可满足预测实际钻塞深度的精度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连续油管钻头钻削桥塞过程力学分析模型可以描述钻压、扭矩与切削深度之间的力学关系,对桥塞钻削施工中钻压与扭矩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钻头 桥塞 钻压 扭矩 切削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付宪弟 王胜男 +2 位作者 张亮 赵庆海 丛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2期26-30,35,共6页
运用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物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类型、物性特征及含油性特征等。结果表明: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为河控三角洲沉积,... 运用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物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类型、物性特征及含油性特征等。结果表明: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为河控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等8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单井垂向层序、平面沉积微相及储层含油性与沉积微相类型关系的分析,认为葡萄花油层经历了早期基准面下降后期基准面上升的沉积演化过程,且沉积微相类型控制了储层的含油性。研究成果对该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沉积演化 葡萄花油层 榆树林—肇州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型致密储层密切割压裂多裂缝同步扩展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军 余前港 +4 位作者 李玉伟 李玮 严茂森 白明涛 王阳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0-487,共8页
松辽盆地夹层型致密储层天然裂缝不发育且储层脆性较低,复杂缝网难以形成,同时储层纵向上砂层发育、泥岩夹层薄、隔层遮挡能力弱,裂缝纵向扩展受限,储层改造效果较差。针对以上问题,利用三维晶格方法建立夹层型致密砂岩储层多裂缝扩展模... 松辽盆地夹层型致密储层天然裂缝不发育且储层脆性较低,复杂缝网难以形成,同时储层纵向上砂层发育、泥岩夹层薄、隔层遮挡能力弱,裂缝纵向扩展受限,储层改造效果较差。针对以上问题,利用三维晶格方法建立夹层型致密砂岩储层多裂缝扩展模型,模拟不同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条件下的多裂缝同步扩展规律。结果表明:垂向应力差、夹层弹性模量以及界面强度与多裂缝纵向扩展能力正相关;15.0 m的簇间距既能保证多裂缝在纵向上穿透夹层沟通产层,又能保证多裂缝在横向上的充分扩展。相比8,12 m^(3)/min的泵注排量所形成的多裂缝,虽然总长度略微减小,但能够保证3簇裂缝都有比较理想的纵向扩展能力,从而提高了裂缝沟通面积。压裂液黏度与裂缝纵向扩展能力正相关,与横向扩展能力负相关。因此,建议现场前期采用高黏度压裂液(21 mPa·s以上),促使裂缝垂向扩展,后期采用低黏度压裂液(1 mPa·s左右)使多裂缝尽可能向远端扩展,提高压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簇压裂 纵向扩展 三维晶格方法 裂缝沟通面积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结型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裂缝延伸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正华 艾池 +3 位作者 张军 严茂森 陶飞宇 白明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3-439,共7页
为确定致密砂岩储集层中天然裂缝在水力压裂裂缝网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方法建立数值模型,并运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在数值模型中生成裂隙网络模型,研究天然裂缝方向、天然裂缝强度、水平主应力差、压裂液注入速率... 为确定致密砂岩储集层中天然裂缝在水力压裂裂缝网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方法建立数值模型,并运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在数值模型中生成裂隙网络模型,研究天然裂缝方向、天然裂缝强度、水平主应力差、压裂液注入速率以及压裂液黏度对水力压裂裂缝延伸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裂缝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30°~60°时,形成的水力压裂裂缝最为复杂。天然裂缝强度增大不利于分支裂缝和转向裂缝的产生,低水平主应力差条件下,天然裂缝展布方向主导水力压裂裂缝的延伸;在高水平主应力差条件下,应力主导裂缝网络的延伸;当水平主应力差为3.0~4.5 MPa时,水力压裂裂缝复杂程度最高,延伸范围最大。增大压裂液注入速率,会促进复杂水力压裂裂缝网络的形成;适当提高压裂液黏度,可以促进裂缝的扩展,但是当黏度过高时,裂缝仅在射孔周围有限范围内形成复杂裂缝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数值模型 天然裂缝 地应力 压裂液排量 压裂液黏度 水力压裂 裂缝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