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栖霞组——茅口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2
1
作者 倪超 张本健 +6 位作者 褚春波 郝毅 谷明峰 潘立银 李梦莹 姚倩颖 朱可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15,共13页
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为了寻找栖霞组—茅口组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方向,在大量钻井、野外露头、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数据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四川盆地栖霞组—茅口组的沉积储层关键地质问题进行... 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为了寻找栖霞组—茅口组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方向,在大量钻井、野外露头、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数据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四川盆地栖霞组—茅口组的沉积储层关键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勘探领域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栖霞—茅口期主要为台地沉积体系,可以划分为3个层序。除川西台缘带之外,盆内川中—川东地区栖霞组—茅口组在三级层序高位域发育多期高能浅滩,总面积超过4×10~4km~2。(2)栖霞组—茅口组主要储层为孔隙-孔洞型白云岩、岩溶缝洞型灰岩以及微孔-微缝型泥灰岩。其中,孔隙-孔洞型白云岩是近期勘探的主要储集岩类型,栖霞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广元—北川—雅安—峨眉一带,茅口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宣汉—万州、广元—剑阁地区以及剑阁—广安—丰都一带。(3)四川盆地栖霞组—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可划分为4个现实领域及2个潜在领域。其中,川北—川中—川东茅二段白云石化滩带是目前中二叠统天然气增储上产最重要的现实勘探领域,而川东茅二下亚段孤立白云石化浅滩有望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储层类型 储层特征 勘探领域 栖霞组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潼南—合川区块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与勘探区带预测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茂 黄世伟 +5 位作者 宋叙 王显东 师江波 田小彬 姚倩颖 王慧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9-161,共13页
近年来,除川西地区和川南地区外,川中地区潼南—合川区块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多口钻井也钻遇白云岩储层并获得高产,展现了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巨大的勘探潜力。但是前期针对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研究认识较少,白云岩储层的成因... 近年来,除川西地区和川南地区外,川中地区潼南—合川区块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多口钻井也钻遇白云岩储层并获得高产,展现了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巨大的勘探潜力。但是前期针对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研究认识较少,白云岩储层的成因与分布也存在较大争议。为弄清潼南—合川区块地层分布、沉积与储层特征,特别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充分利用最新的油气勘探成果和丰富的基础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潼南—合川区块栖霞组—茅口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在层序的高位体系域。(2)栖霞组—茅口组均具有发育台内滩的沉积背景,大量发育台内生屑滩,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台内中高能滩相带内。(3)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单层厚度薄,垂向叠置发育;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单层厚度较大,横向较连续;栖霞组—茅口组储集空间均以原生孔和准同生期溶蚀孔为主,台内中高能滩、受层序控制的岩溶作用和早期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白云岩储层的发育。(4)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环洼分布,有利勘探区带分布在潼南—合川区块中西部;茅口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微古地貌高地的边缘斜坡部位,合深4井东北侧地区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潼南—合川 储层成因 岩溶作用 栖霞组 茅口组 白云石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台内斜坡认识突破与重大发现——以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气藏勘探为例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文渊 白雪峰 +3 位作者 蒙启安 王显东 田小彬 鞠林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70,共12页
目前川中古隆起规模性勘探发现主要集中在深部震旦系—寒武系的高能滩相,中部二叠系处于台内斜坡相,以低能环境为主,勘探未受重视。为了进一步落实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气藏富集规律,通过岩心描述、薄片分析、U—Pb测年与印模法古地貌恢复... 目前川中古隆起规模性勘探发现主要集中在深部震旦系—寒武系的高能滩相,中部二叠系处于台内斜坡相,以低能环境为主,勘探未受重视。为了进一步落实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气藏富集规律,通过岩心描述、薄片分析、U—Pb测年与印模法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开展岩相古地理、储层成因及成储模式与气藏特征分析,对全盆地茅口组二段(茅二段)进行了重新认识。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茅二段发育南带、中带与北带3个北西向古地貌高带,川中地区处于南部古地貌高带中南部,发育规模滩体;(2)茅二段古地貌高带控制了沉积期滩体分布以及准同生期的岩溶、白云岩化作用,据此构建了川中地区茅二段白云岩储层发育模式,认为川中地区茅二段发育大面积优质白云岩储层;(3)创新建立茅二段薄层白云岩地震预测技术,古地貌高带控制了茅二段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与气藏的高产富集。新认识带来勘探领域新突破,指导部署的潼深4井等5口井试气获超百万立方米高产,实现了四川盆地茅二段台内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提交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目前,川中地区茅二段气藏已成为“十四五”期间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茅二段 储层成因 古地貌 白云岩 岩性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6
4
作者 周进高 徐哲航 +6 位作者 黄世伟 李文正 段军茂 朱永进 郑剑锋 吴东旭 常少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953,共25页
碳酸盐岩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当前和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为明确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碳酸盐岩研究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取得的进展。在碳酸... 碳酸盐岩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当前和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为明确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碳酸盐岩研究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取得的进展。在碳酸盐岩沉积学领域的进展包括:①完善了碳酸盐工厂分类,明确了5类工厂的生产者、生产环境和产物之间的成生关系,为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恢复、源-储确定以及碳酸盐岩“源-汇”体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②系统阐明了微生物造氧固碳、微生物造岩固碳、微生物诱导形成碳酸盐组构以及微生物参与沉积演化的机理,为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碳循环、大气氧化和生物演化以及碳封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③建立了盆地级岩相古地理恢复及个性化沉积模式,推动了油气勘探向碳酸盐台地内部和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领域拓展。在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领域的进展是:①创新白云石形成机理,建立了微生物诱导白云石化、溶蚀-沉淀驱动白云石化和高二氧化硅浓度驱动白云石化3种新模式,为破解“白云石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②阐明了沉积相、白云石化、溶蚀作用和构造改造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明确了微生物岩储层和断控储层形成与分布规律,推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在碳酸盐岩实验技术方面的进展是:建立了碳酸盐岩矿物铀-铅(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及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和Mg、S同位素测试技术,为储层孔隙演化、储层形成过程和成藏演化恢复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研究认为,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智能化是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及实验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技术 研究前沿 发展方向 储层地质学 沉积学 白云岩 微生物岩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奥陶统孔隙型白云岩储层成因及演化
5
作者 张元高 潘文庆 +6 位作者 唐雨 张君龙 辛朝坤 曹彦清 柴绪兵 齐昆博 张云峰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6,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鹰山组下段的白云岩普遍发育孔隙,表现为针状溶孔及超晶粒孔隙、晶间微孔,一般认为与白云石化作用相关。基于岩心、薄片观察,应用阴极发光、包裹体、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资料,对古城地...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鹰山组下段的白云岩普遍发育孔隙,表现为针状溶孔及超晶粒孔隙、晶间微孔,一般认为与白云石化作用相关。基于岩心、薄片观察,应用阴极发光、包裹体、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资料,对古城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鹰山组下段白云岩的成因、孔隙类型及成因、孔隙演化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蓬莱坝组—鹰山组下段白云岩成因以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为主,部分叠加深部热液流体改造作用,缝洞充填的白云石为热液成因。(2)超晶粒孔隙在宏观上表现为针状溶孔,发育于原始组构为颗粒的细—中晶白云岩中,以中—粗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为主,多发育在单个颗粒滩旋回的中上部,形成于白云石化之前的准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晶间微孔呈孤立状,连通性差,形成于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准同生期白云石化虽未直接产生大量孔隙,但提供了抗压实的骨架,并阻碍了后期流体作用沉淀,是孔隙得以保存的关键。(3)古城地区蓬莱坝组—鹰山组下段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呈多套薄层状,其厚度与规模受多期颗粒滩叠加及其暴露程度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储层成因 孔隙演化 下奥陶统 古城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两宽一高”地震资料预测深层储层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海亮 张丽萍 +2 位作者 王海龙 桂金咏 张元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80-84,7-8,共7页
塔东古城低凸起奥陶系埋深大于6000m,主要储层为白云岩和灰岩,属于典型的深层—超深层勘探领域。超深层地震资料的品质受采集、衰减和处理等因素影响,储层预测一般难以达到预期结果。为此,以宽方位资料为基础,确立了"两宽一高"... 塔东古城低凸起奥陶系埋深大于6000m,主要储层为白云岩和灰岩,属于典型的深层—超深层勘探领域。超深层地震资料的品质受采集、衰减和处理等因素影响,储层预测一般难以达到预期结果。为此,以宽方位资料为基础,确立了"两宽一高"资料解释思路,基于地震资料的宽频带和方位信息,系统地开展了塔东古城低凸起深层岩溶储层岩性预测、方位优选及优势方位含气性检测。为了提高研究区储层预测精度,确定有利勘探区带,利用宽频带资料预测白云岩的分布,利用优势方位数据体检测储层的含油气性。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宽频带资料振幅与频率(AVF)的关系预测储层的效果明显优于叠前反演;宽方位资料存在一定的油气响应优势方位,在该方位各向异性影响小,油气响应特征更明显,能更好地预测深层油气有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古城低凸起 深层储层 “两宽一高” AVF关系 优势方位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期滞后程度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曹思佳 许凤鸣 +2 位作者 孙显义 张云峰 姜美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3,共7页
准确地预测断裂导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滞后程度对于正确认识断裂附近油气分布的规律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却很少且缺乏理论依据。为了正确地认识断裂附近油气分布的规律,在研究断裂导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滞后程度及其影响因... 准确地预测断裂导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滞后程度对于正确认识断裂附近油气分布的规律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却很少且缺乏理论依据。为了正确地认识断裂附近油气分布的规律,在研究断裂导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滞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厘定泥岩盖层和断层岩封闭形成的时间,提出了一套评价断层导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滞后程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导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的滞后程度主要受到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和断层岩封闭形成时间相对早晚的影响,断层岩封闭形成时间相对于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越晚,断裂导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滞后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②新方法克服了以往的方法难以准确求取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和将1 MPa作为盖层和断层岩封闭形成时间下限的不足;③新方法预测渤海湾盆地南堡2号构造F4断裂在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以下简称东二段)泥岩盖层内断层岩封闭形成时间为距今1.1 Ma,东二段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为距今25.8 Ma,F4断裂导致东二段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滞后程度为0.96,F4断裂不利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东二段砂岩储层中聚集和保存。结论认为,新方法对F4断裂的预测结果与目前的油气勘探实际情况相吻合,可用于预测断裂导致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间滞后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泥岩盖层 封闭形成时间 滞后程度 预测方法 渤海湾盆地 南堡2号构造 F4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和多元地质统计学的电—震联合建模约束反演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博 张祥国 +1 位作者 刘展 徐凯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0-677,I0016,共9页
随着待勘探目标地质体越来越复杂且埋深增大,单一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突显,综合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技术及相应数据已成为现今必然趋势。为此,提出基于多元地质统计学的交叉—变差函数建立速度与电阻率之间的岩石物理关系... 随着待勘探目标地质体越来越复杂且埋深增大,单一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突显,综合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技术及相应数据已成为现今必然趋势。为此,提出基于多元地质统计学的交叉—变差函数建立速度与电阻率之间的岩石物理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引导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基于岩石物理关系的多重约束反演,实现电—震联合建模。大杨树盆地南部坳陷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电—震联合建模约束反演可逐步降低单一地球物理方法的多解性,提高对目标地质体的识别能力。非地震与地震方法所得结果相互印证,展示了该联合建模约束反演技术具有良好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多元地质统计学 联合建模约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