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长垣油田井震结合断层解释技术及效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操 周莉莉 +3 位作者 姜岩 王彦辉 李雪松 吕双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8-552,共5页
结合密井网开发区井断点数据准确、齐全,高密度地震资料品质高、断层反射特征清晰两方面的优势,综合测井、地震数据中的有用信息,阐述了井震结合断层解释技术。该技术包括断层三维识别技术、井震结合断层空间定位、断层假象密井网验证... 结合密井网开发区井断点数据准确、齐全,高密度地震资料品质高、断层反射特征清晰两方面的优势,综合测井、地震数据中的有用信息,阐述了井震结合断层解释技术。该技术包括断层三维识别技术、井震结合断层空间定位、断层假象密井网验证、区分小断层与岩性变化的地震响应特征、井震解释垂向断距对比等内容。通过在长垣油田多个区块的应用,落实了大断层的空间位置,对大断层下盘的断层假象的认识更清楚,小断层解释更准确,整体上提高了各类断层的解释精度。在井震结合断层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通过部署平行于断面的大斜度井挖掘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垣油田 井震结合 断层解释 断层假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性能及其对驱油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牛丽伟 姜贵璞 +4 位作者 卢祥国 李建冰 苏延昌 由洪利 苑盛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0-294,302,共6页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324.7降至263.5 nm。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由0增至0.3%,体系黏度由127.0降至122.1再增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139.7增至263.5 nm。随固液质量比增加和吸附次数增多,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升高。在碱/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以'片状'为主,'网状'为辅;在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形态出现大面积的'珠状'结构,'网状'结构不明显;在ASP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呈现'网状-片状'结构形态。驱油实验表明,与水驱相比,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溶液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2.2%和4.8%。随驱油剂黏度增加,化学驱采收率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2%、0.18%和0.25%时,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2.2%、15.8%和18.7%,三元复合体系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8.3%和21.0%。在聚合物加量相同的条件下,与聚合物溶液相比,三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高2.3%~2.6%。驱油剂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对采收率的贡献要大于提高洗油效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黏度 界面张力 分子线团尺寸 聚集态 驱油效率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三元复合体系增油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牛丽伟 卢祥国 +2 位作者 由洪利 李建冰 石志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9-433,437,共6页
本文分析了高浓度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驱油剂费用相同时,0.12%高分聚合物驱、0.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25%超高分聚合物二元复合驱、1.2%碱/0.3%磺酸盐/0.25%超高分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 本文分析了高浓度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驱油剂费用相同时,0.12%高分聚合物驱、0.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25%超高分聚合物二元复合驱、1.2%碱/0.3%磺酸盐/0.25%超高分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9.6%、15.9%、13.7%。在高浓度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相同的条件下,体系界面张力由8.10×10-1降至5.73×10-3mN/m,采收率增幅由23.4%增至27.7%。当三元复合驱黏度由36.8增至134.4mPa·s时,采收率增幅由18.5%增至32.9%;当段塞尺寸由0.095增至0.475 PV时,采收率增幅由15.6%增至30.7%,但采收率增幅差值逐渐减小。在药剂费用相同的条件下,"聚合物前置段塞+三元主段塞+三元副段塞+聚合物保护段塞"组合的采收率增幅较大(33.8%)。从技术和经济效益方面考虑,推荐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浓度范围为0.2%率0.25%,段塞尺寸为0.380率0.475 PV。对于非均质比较严重的油藏,与驱油剂洗油作用相比,其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 三元复合体系 黏度 界面张力 采收率 增油效果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替下沥青质沉积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忠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4-376,共3页
详细介绍了CO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室内实验采用7块渗透率相近的人造岩心,研究了不同CO2注入压力下的采收率、沥青质沉积量、岩心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油和模拟油采收率均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提高。在CO... 详细介绍了CO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室内实验采用7块渗透率相近的人造岩心,研究了不同CO2注入压力下的采收率、沥青质沉积量、岩心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油和模拟油采收率均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提高。在CO2驱油过程中,部分沥青质沉积在岩心中,两种油样的采收率差值随着注入压力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25MPa时最大,为18.8%。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增加,沥青质沉积量和岩心渗透率降幅先增加后减小。在注入压力为28MPa时,沥青质沉积量最大,为45.53%,岩心渗透率也降至最低,降幅达27.9%。沉积量主要受沉积效应和溶解效应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沥青质沉积 采收率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频地震层序厚度变化的三角洲亚相划分--以渤中1/2地区为例
5
作者 王冠民 李明鹏 +3 位作者 印兴耀 张健 张广智 李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3-1178,1034,共6页
在钻井稀少、地震反演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如何明确不同时期三角洲的亚相划分和进积方向是进一步确定勘探目标的前提。本文在三角洲沉积规律基础上,利用高频地震层序的厚度变化对三角洲的亚相进行划分: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厚度薄且较稳定;... 在钻井稀少、地震反演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如何明确不同时期三角洲的亚相划分和进积方向是进一步确定勘探目标的前提。本文在三角洲沉积规律基础上,利用高频地震层序的厚度变化对三角洲的亚相进行划分: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厚度薄且较稳定;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地层厚度明显增大;前三角洲亚相为整个三角洲厚度最大的地区;前三角洲向湖泊方向地层厚度快速减薄并趋于稳定的地区为半深湖亚相。依据此模型对渤中1/2区块东二下各高频地震层序进行了三角洲亚相划分,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亚相划分 地层厚度 高频地震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