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及运移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双丰 张枝焕 +3 位作者 李文浩 闫红星 万甜甜 马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8,共8页
天然气运移研究一直是油气地质领域中至关重要但又最为薄弱的环节,选取甲烷碳同位素、气体干燥系数(C1/C1-5)、i C4/n C4、非烃气体组成等多项天然气运移示踪参数,对孝泉-新场地区陆相天然气的运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储层... 天然气运移研究一直是油气地质领域中至关重要但又最为薄弱的环节,选取甲烷碳同位素、气体干燥系数(C1/C1-5)、i C4/n C4、非烃气体组成等多项天然气运移示踪参数,对孝泉-新场地区陆相天然气的运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储层紧邻烃源岩,天然气就近成藏,二次运移特征不明显,由于运移距离较短,烃源岩生排烃与天然气的成藏几乎同期进行;侏罗系天然气为次生气藏,天然气以燕山晚期至喜山期形成的深大断裂带为运移通道,由须家河组垂向运移至侏罗系储层,并沿输导砂体由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侧向运移,至适当圈闭中聚集成藏,天然气大规模运移时期为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孝泉-新场地区 天然气 蓬莱镇组 次生气藏 运移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过程神经网络页岩油气储层有机碳含量预测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志刚 肖佃师 许少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0-87,共8页
受地层岩性变化影响,传统方法进行有机碳含量(TOC)拟合预测精度偏低。为提高TOC拟合精度,减小普通神经网络对连续信号的时间累积误差,提出一种极限学习离散过程神经网络的TOC拟合预测模型。模型用向量模拟过程式输入,内部通过抛物插值... 受地层岩性变化影响,传统方法进行有机碳含量(TOC)拟合预测精度偏低。为提高TOC拟合精度,减小普通神经网络对连续信号的时间累积误差,提出一种极限学习离散过程神经网络的TOC拟合预测模型。模型用向量模拟过程式输入,内部通过抛物插值的数值积分完成离散样本的时域聚合。通过对离散过程神经元的结构分析,提出极限学习训练算法,在隐层相关参数随机赋值后,通过Moore-Penrose广义逆求解输出权值,模型学习速度快。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TOC拟合预测,利用相关性分析,选取对TOC响应最敏感的测井曲线作为模型的特征输入。与传统方法和其他神经网络对比,该方法的拟合精度较高,预测TOC与实测值有更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离散过程神经网络 网络训练 MOORE-PENROSE广义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超临界CO_2解除地层石蜡堵塞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孙雪 倪红坚 +3 位作者 王学迎 王瑞和 于占淼 周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7-112,共6页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装置研究超临界CO_2解除地层石蜡堵塞的可行性,并分析超临界CO_2解堵石蜡的作用机制及驱替参数对解堵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临界态CO_2对石蜡具有溶胀和冲刷双重作用,其解堵效果远好于气态和液态CO_2;随着驱替时...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装置研究超临界CO_2解除地层石蜡堵塞的可行性,并分析超临界CO_2解堵石蜡的作用机制及驱替参数对解堵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临界态CO_2对石蜡具有溶胀和冲刷双重作用,其解堵效果远好于气态和液态CO_2;随着驱替时间延长,解堵效果逐渐变好,超过一定时间后,岩心渗透率不再增加;解堵效果随着温度和驱替速度的增大而变好;随着压力的升高,解堵效果先增强后减弱,存在一个最佳解堵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地层石蜡堵塞 解堵 溶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陆相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对页岩油赋存的影响 被引量:45
4
作者 李吉君 史颖琳 +3 位作者 黄振凯 王伟明 曹群 卢双舫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4,共8页
综合应用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和扫描电镜方法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陆相泥页岩内部微观孔隙特征进行刻画,进而结合岩石热解、全岩矿物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泥页岩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其对含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孔隙类型以... 综合应用气体吸附、高压压汞和扫描电镜方法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陆相泥页岩内部微观孔隙特征进行刻画,进而结合岩石热解、全岩矿物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泥页岩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其对含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孔隙类型以片状黏土矿物的层间微孔隙为主,裂缝发育程度不高,孔隙级别以微孔和介孔为主,泥页岩孔隙发育总体受控于埋深和次生孔隙发育情况,有机孔隙对页岩油储层不具有重要意义;油源充足的情况下,泥页岩含油性明显受控于孔隙度,其中直径大于20 nm孔隙是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在进行页岩油勘探开发时应着力寻找较大孔隙发育的甜点区;龙虎泡阶地南部与齐家-古龙凹陷交界处青山口组含砂岩或砂质薄夹层的泥页岩层系中泥岩次生孔隙发育,含油性高,易于压裂,是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首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页岩油 孔隙 比表面积 含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5
作者 郭小波 黄志龙 +4 位作者 王伟明 涂小仙 王斌 刘国恒 任忠跃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通过恒速压汞、CT扫描、X线衍射等实验技术,对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致密,储集空间以各类微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微孔隙的形态、分布特征会影... 通过恒速压汞、CT扫描、X线衍射等实验技术,对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致密,储集空间以各类微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微孔隙的形态、分布特征会影响储层喉道半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储层物性,即微孔隙集中连片分布要优于分散孤立分布;沉积于强水动力环境下的粗粒砂岩,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溶蚀孔隙的形成,储层物性好,主要对应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等沉积微相;在煤系特有的成岩流体环境下,早期快速埋深压实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硅质胶结、伊利石胶结、晚期碳酸盐岩胶结等强化储层致密;溶解作用和绿泥石胶结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类型;纵向上,浅层(<3.4 km)相对高孔隙度带主要受溶蚀作用影响,深层(>3.8 km)相对高孔隙度带受绿泥石膜影响显著,因此,成岩作用是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气 致密储层 孔隙结构 成岩演化 台北凹陷温吉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肇州区块沙河子组致密储层主控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蔡来星 卢双舫 +2 位作者 王蛟 黄爱华 魏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4,共11页
研究松辽盆地北部肇州区块内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致密储层特征,总结其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对肇州区块沙河子组储层物性、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实验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沙河子组致密砂岩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式... 研究松辽盆地北部肇州区块内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致密储层特征,总结其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对肇州区块沙河子组储层物性、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实验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沙河子组致密砂岩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式钙质胶结物与泥质杂基构成其主体填隙物,储集空间类型表现为"少见原生孔、多见次生孔、可见微裂缝、偶见晶间孔"的特征,"微孔微喉"的孔喉结构特征抑制了储层物性的改善。实测物性数据表明目的层段砂岩属典型的超致密储层,运用"频率分布函数法"对比产气层和干层的物性,认为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是:孔隙度为3.5%,渗透率为0.053×10-3μm2。有效储层的分布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3方面共同控制,主控因素可以归结为"沉积主导、压实主控、胶结增密、溶蚀添孔、裂缝改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通过减小孔隙空间及填充喉道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溶蚀作用通过产生次生溶孔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构造活动产生的微裂缝对储层渗透率起改善作用。纵向上,SQ3段处于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是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层段,SQ2次之;平面上,西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最有利储层发育区,东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物性下限 主控因素 沙河子组 肇州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单层暗色泥岩厚度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伟明 邓海 +3 位作者 卢双舫 徐建军 王贵磊 陈国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10-1616,共7页
首次应用单层厚度最大暗色泥岩对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进行研究,为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表明:单层厚度最大暗色泥岩层段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应用寻找单层最大厚度暗色泥岩的方法追踪优质烃源岩是一... 首次应用单层厚度最大暗色泥岩对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进行研究,为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表明:单层厚度最大暗色泥岩层段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应用寻找单层最大厚度暗色泥岩的方法追踪优质烃源岩是一种简单而又有实际意义的一种方法;单层暗色泥岩的厚度与油气的聚集密切相关,单层厚度越大,单井的产能越高;单层暗色泥岩在断陷盆地中受沉积相带演化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从陡坡带到缓坡带发育两个高值区,缓坡带单层暗色泥岩厚度高值区紧邻的砂体是油气主要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暗色泥岩 优质烃源岩 油气成藏 油气 海拉尔盆地 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外前缘薄砂体地震综合预测方法 被引量:13
8
作者 肖佃师 卢双舫 +3 位作者 王海生 陆正元 郭思祺 张鲁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69,共8页
针对三角洲外前缘储层单砂体薄、砂泥岩波阻抗值差异小的特点,结合曲线重构、地震正演等技术,分别对适用于薄储层的地震反演及属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声波与自然伽马曲线重构、稀疏脉冲波阻抗与地质统计学反演的联合是实现薄... 针对三角洲外前缘储层单砂体薄、砂泥岩波阻抗值差异小的特点,结合曲线重构、地震正演等技术,分别对适用于薄储层的地震反演及属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声波与自然伽马曲线重构、稀疏脉冲波阻抗与地质统计学反演的联合是实现薄储层精细预测的有效手段,前者提高了波阻抗反演的岩性分辨能力,后者降低了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三角洲外前缘薄砂体的厚度与地震属性间关系较分散,依据地震属性对不同规模砂体的分辨能力指导属性优选及阈值选取,可以定性刻画砂层组内薄砂体的空间展布;将地震反演及属性分析的成果进行交互验证,指导油田井位部署方案的调整,区块内钻探成功率由65%提高至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重构 地质统计学反演 属性分析 薄砂体 三角洲外前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南中央坳陷泉四段上生下储式致密砂岩油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蔡来星 卢双舫 +3 位作者 张训华 黄文彪 肖国林 吴志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1,共13页
基于“优质源岩控藏”理论和“储层甜点找油”思想,应用测、录井、试油、薄片等资料,系统总结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剖析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油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致密砂岩油藏集中分布在长岭凹陷内及其周边斜... 基于“优质源岩控藏”理论和“储层甜点找油”思想,应用测、录井、试油、薄片等资料,系统总结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剖析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油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致密砂岩油藏集中分布在长岭凹陷内及其周边斜坡区,具有“满坳含油、宏观连片”的特征和“东富西贫、南富北贫”的差异性;青一段下段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 TOC)大于2.0%的优质源岩展布范围控制致密油藏分布格局;异常高压与源储断层的空间配置关系控制下部砂组含油性,剖面上油气下排深度最大为140 m;平面上超压大于10 MPa、与断层距离小于2500 m的区域是Ⅱ-Ⅳ砂组的致密油藏富集区;优质储层物性“甜点”控制致密油富集程度及产量;坳陷型湖盆上生下储式致密砂岩油藏的形成主要存在凹陷区“源内直排倒灌”和斜坡区“源边反转断层遮挡”两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致密砂岩油藏 上生下储 泉四段 松南中央坳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河街组页岩油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文广 卢双舫 +3 位作者 王民 彭君 鹿坤 袁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5-160,共6页
依据泥页岩层系划分标准及横向选区、纵向选层系的原则,在东濮凹陷北部沙河街组优选页岩油有利区。纵向上,基于泥页岩层系划分标准进行泥页岩层系识别,依据资源价值、油气富集概率优选富含页岩油的泥页岩层系(即页岩油层系);横向... 依据泥页岩层系划分标准及横向选区、纵向选层系的原则,在东濮凹陷北部沙河街组优选页岩油有利区。纵向上,基于泥页岩层系划分标准进行泥页岩层系识别,依据资源价值、油气富集概率优选富含页岩油的泥页岩层系(即页岩油层系);横向上,利用泥页岩层系内有机碳展布、可动资源量及可采性指数的叠合图优选页岩油的有利区。纵、横向结合确定了地下页岩油富集的空间位置:沙三中亚段页岩油的有利区分布在马寨和柳屯洼陷,纵向上分布在Es3zl、Es322、Es323、Es325、Es326、Es327;沙三下亚段页岩油的有利区分布在柳屯洼陷和卫城地区,纵向上分布在Es3x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有利区优选 泥页岩层系 页岩油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系数ΔlogR技术的烃源岩TOC精细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海峰 王凤启 +1 位作者 王民 于惠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64,共11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主力烃源岩层(南一段)烃源岩非均质性强,总有机碳(TOC)波动明显,利用有限的测试样品表征整套烃源岩层的生烃潜力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烃源岩层的测井响应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中等电阻率,易于识别,但是烃...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主力烃源岩层(南一段)烃源岩非均质性强,总有机碳(TOC)波动明显,利用有限的测试样品表征整套烃源岩层的生烃潜力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烃源岩层的测井响应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中等电阻率,易于识别,但是烃源岩测井评价参数的通用性差,难以建立起具有普遍适用性的TOC预测公式。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变系数ΔlogR技术评价该区烃源岩TOC,将ΔlogR技术中的经验参数视为待定系数,从模型参数地质意义出发,通过针对单井和"分区、分相"预测模型中的待定参数,完成全区120口井TOC测井评价,利用测井计算TOC实现烃源岩分级评价,通过"钻井定频率、层序定展布"的方法,得到南一段不同丰度级别烃源岩的厚度。结果表明,变系数ΔlogR技术预测TOC误差平均为16.6%,比传统方法平均降低19.9%;南一段差烃源岩厚度一般15~20 m,中等烃源岩厚度一般10~20 m,优质烃源岩的厚度一般20~45 m;南一段差烃源岩、中等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的体积分别为0.46×10^(11)、1.08×10^(11)和1.59×10^(11)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烃源岩 总有机碳 变系数△logR技术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乾北次洼深层天然气成因判别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伟明 卢双舫 +3 位作者 张淑霞 吴慧 王贵磊 文思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5-408,共4页
乾北次洼是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中最大的一个洼陷,但天然气勘探程度低。据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及轻烃分析等资料,结合烃源岩特征,对该洼陷深层天然气成因进行了分析。该洼陷深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腐殖型为主,营城组发育Ⅱ1和Ⅱ2型... 乾北次洼是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中最大的一个洼陷,但天然气勘探程度低。据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及轻烃分析等资料,结合烃源岩特征,对该洼陷深层天然气成因进行了分析。该洼陷深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腐殖型为主,营城组发育Ⅱ1和Ⅱ2型较好的烃源岩,处于过成熟阶段;天然气组分甲烷占绝对优势,乙烷同位素值偏轻,甲烷和乙烷具有明显的碳同位素倒转现象,甲烷来源于偏腐殖型母质,乙烷来源于偏腐泥型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岭断陷 乾北次洼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 混合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学和岩石力学的泥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进步 卢双舫 +3 位作者 陈国辉 单俊峰 胡英杰 毛俊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4,共6页
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对泥页岩油藏的开采有重要影响,脆性矿物含量高的地区一般被认为是有利的压裂段。但脆性矿物含量不代表岩石强度,有些脆性矿物(如白云石)压裂梯度较大,断裂韧性高,产生裂缝所需能量较多。为了弥补单一脆性筛选压裂有... 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对泥页岩油藏的开采有重要影响,脆性矿物含量高的地区一般被认为是有利的压裂段。但脆性矿物含量不代表岩石强度,有些脆性矿物(如白云石)压裂梯度较大,断裂韧性高,产生裂缝所需能量较多。为了弥补单一脆性筛选压裂有利层段的不足,采用一种利用矿物学和岩石力学综合评价泥页岩的可压裂性的方法。根据元素俘获测井技术评价连续地层脆性矿物含量高、针对断裂韧性难以测量,以弹性模量间接表征断裂韧性,认为脆性矿物含量高,弹性模量低的即为有利压裂段。将该方法应用于大民屯凹陷A井E_2s_4~2段的可压裂性评价并优选有利层段,结果表明该井E_2s_4~2段脆性矿物体积分数普遍大于50%,上段和下段的可压裂性好于中段,中段白云石较为富集,尽管脆性指数较大,但压裂所需能量较高,为非压裂有利区;上段和下段,认为可压裂指数大于O.7的即为有利压裂段,由此优选6个层段,为该井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油藏 脆性 可压裂性 弹性模量 大民屯凹陷 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关键参数确定方法——以吐哈盆地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伟明 赵旭 +5 位作者 孙计文 段胜强 王洋 王贵磊 闫旭 田伟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8-265,共8页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的选取与参数的确定对客观认识致密气的资源潜力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各种资源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选取容积法,结合致密储层特征确定了致密界线和含气饱和度两个关键参数。结果表明,容积法是评价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的选取与参数的确定对客观认识致密气的资源潜力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各种资源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选取容积法,结合致密储层特征确定了致密界线和含气饱和度两个关键参数。结果表明,容积法是评价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可信度较高的方法,但参数的准确求取需结合致密储层的特征;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喉道细小、亲水性强和束缚水含量高等特点,而且渗流能力由喉道大小控制,亲水性受具体粘土矿物成分与含量控制,但不受粘土总量控制;伊利石含量越高,岩石的润湿角越小,亲水性就越强,而绿泥石刚好相反;天然气的浮力与毛管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可确定致密储层物性界线,该界线受地层倾角影响明显,从盆地中心到边缘临界致密界线逐渐变小;伊利石表面强吸附水形成的双电层具有较强的导电能力,使传统的阿尔奇公式不适合致密砂岩含气饱和度的解释。而印尼公式充分考虑了泥质含量的影响,更适合于致密储层含气饱和度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法 资源潜力 致密砂岩气 非常规油气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微—纳米储集空间演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文彪 卢双舫 +5 位作者 邓守伟 王民 逯瑞敬 杨亮 郝桂宪 石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0,共10页
基于薄片/扫描电镜观察以及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分析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成岩作用对储层中微—纳米储集空间演化以及油气赋存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四段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成岩环境,不同成岩环境下形成的自生矿物在胶结/... 基于薄片/扫描电镜观察以及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分析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成岩作用对储层中微—纳米储集空间演化以及油气赋存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四段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成岩环境,不同成岩环境下形成的自生矿物在胶结/充填微米级储集空间时,也形成了大量的纳米级晶间孔;储集空间的纳米化使得致密砂岩的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降低,油气充注所需的驱动力增强,在恒速压汞表现为随着孔渗的降低,喉道的进汞量逐渐增多以及突破压力逐渐增大;致密油气的运聚是力学动态平衡的结果,当油气运移距离相对较长时,致密油勘探应注重以微米级储集空间占主导的致密砂岩,当储层紧邻源岩或油气运移通道时,以纳米级储集空间为主的致密砂岩也应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储集空间演化 松辽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水平井水力压裂CO_2吞吐参数优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梁宏儒 薛海涛 +3 位作者 卢双舫 唐明明 陈玉明 赵宏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1-167,共7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出水平井井网设计和CO_2吞吐增产工艺措施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参数,以有效提高产能,针对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藏特点,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井网形式、井网参数以及CO_2吞吐工艺... 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出水平井井网设计和CO_2吞吐增产工艺措施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参数,以有效提高产能,针对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藏特点,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井网形式、井网参数以及CO_2吞吐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穿透系数(缝长/井距)和井底流压是影响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藏水力压裂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参数,优选交错式井网,其井网参数为:水平井段长度1 000 m,井距300 m,排距200 m,穿透系数0.8;衰竭式开发到初始地层压力50%时进行CO_2吞吐,注气速度为3 000 m3/d,单周期注入40 d,浸泡20 d,开井生产100 d,控制井底流压3 MPa。水平井大规模水力压裂后,采用CO_2吞吐增油效果明显,对致密油藏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 致密油 水平井 CO2吞吐 水力压裂 正交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水平井压裂后产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20
17
作者 纪天亮 卢双舫 +3 位作者 唐明明 王民 赵宏宇 梁宏儒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69,共5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水平井开发目标区扶余油层水平井压裂后各项参数为基础,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扶余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参数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优选出主要影响参数;然后对研究区压裂水平井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压裂... 以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水平井开发目标区扶余油层水平井压裂后各项参数为基础,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扶余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参数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优选出主要影响参数;然后对研究区压裂水平井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压裂水平井分成4类;最后将水平井分类结果与影响参数一起加入到BP神经网络输入端,以日产能指标为硬数据,建立预测压裂后水平井产能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检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水平井类型控制的神经网络模型产能预测效果要优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作为有效的水平井压裂后产能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 压裂产能 灰色关联 模糊聚类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对辽河大民屯凹陷页岩储层分级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伟明 卢双舫 +5 位作者 田伟超 李进步 周能武 单俊峰 胡英杰 孟元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9,共8页
依据全岩XRD衍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获取平均孔径、比表面积、绿泥石相对含量等微观储层评价参数,对辽河大民屯凹陷页岩储层分级评价.研究表明: 3 个微观参数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平均孔径与绿泥石含量呈线性关系,绿泥石相对含... 依据全岩XRD衍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获取平均孔径、比表面积、绿泥石相对含量等微观储层评价参数,对辽河大民屯凹陷页岩储层分级评价.研究表明: 3 个微观参数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平均孔径与绿泥石含量呈线性关系,绿泥石相对含量越髙,平均孔径越大,其主要原因是绿泥石富集化学性质活泼的Fe元素,可吸附大量有机质,有机质在成熟演化阶段可生成大量的有机酸而形成溶蚀孔,并增加储层的平均孔径; 平均孔径与比表面积之间也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且具有明显的三分性,当平均孔径大于10nm 时比表面积均小于1 m2/ g ,当平均孔径为5~ 10nm 时,比表面积介于1 ~ 6 m2/ g ,当平均孔径小于5nm 时比表面积均大于6m2/g ; 比表面积和绿泥石相对含量两个微观参数之间也呈现出线性关系,且各个拐点之间的参数具有-致性,绿泥石相对含量为5 % 和9 % 时,对应的平均孔径为5 和10nm 、比表面积为6 ~ 1 m2/ g ,可利用该拐点对页岩储层分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微观结构 储层分级 辽河断陷 大民屯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拉-释放法套管下入机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根炉 李伟 +3 位作者 倪红坚 孟祥伟 于凡 王书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90,共6页
提拉-释放法是钻井现场下套管遇阻时最常用且易用的增加套管下入能力的方法,但其应用主要是凭经验操作,缺乏机理分析和必要的理论指导。根据提拉-释放后一段水平井眼中套管柱的运动机理和实际井眼中套管柱的运动机理本质上相同这一认识... 提拉-释放法是钻井现场下套管遇阻时最常用且易用的增加套管下入能力的方法,但其应用主要是凭经验操作,缺乏机理分析和必要的理论指导。根据提拉-释放后一段水平井眼中套管柱的运动机理和实际井眼中套管柱的运动机理本质上相同这一认识,建立提拉-释放法套管下入机理分析模型,阐明该方法的套管下入机理,以此为基础研究套管长度、摩阻系数、轴向压力、无因次提拉力和管柱释放方式等因素对套管下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提拉-释放法进行套管下入是利用提拉-释放过程产生的应力波减小摩阻,即使在原始轴向压力小于总摩阻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推动套管柱前进;套管长度、摩阻系数与提拉-释放法套管下入的单次轴向位移呈负相关,轴向压力、无因次提拉力与提拉-释放法套管下入的单次轴向位移呈正相关,快速释放管柱时的单次轴向位移明显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下入 提拉-释放法 摩阻 应力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描电镜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被引量:36
20
作者 张鹏飞 卢双舫 +3 位作者 李俊乾 薛海涛 李文镖 王思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8,共10页
根据二维高分辨率扫描电镜(2D-SEM)图像孔隙灰度阈值提取页岩孔隙分布,采用分形理论计算孔隙形态和孔径分布分形维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孔径分布模型、步长及分辨率对页岩2D-SEM孔径分布影响,并与高压压汞(MICP)和低温氮气吸附-解吸(LNA/D... 根据二维高分辨率扫描电镜(2D-SEM)图像孔隙灰度阈值提取页岩孔隙分布,采用分形理论计算孔隙形态和孔径分布分形维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孔径分布模型、步长及分辨率对页岩2D-SEM孔径分布影响,并与高压压汞(MICP)和低温氮气吸附-解吸(LNA/D)孔径分布对比。结果表明:2D-SEM孔隙提取结果能够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复杂性,孔隙形态分形维数越高,孔隙越复杂,孔径分布分形维数越高,孔径分布越复杂,微孔所占比例越高;连续型孔径分布模型能够准确表征页岩孔径分布,以1/2平均孔喉半径为步长提取的2D-SEM与MICP和LNA/D孔径分布吻合最好;2D-SEM孔径分布受分辨率和页岩非均质性双重影响,应选择代表页岩孔隙结构的高分辨率区域,或采用多张高分辨率SEM拼接图像提取孔径分布;2D-SEM图像能够精确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特征,为取心及制样困难的页岩孔隙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分形维数 孔径分布 孔隙结构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