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莉 柳广弟 +2 位作者 谢增业 高嘉玉 单秀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0-807,共8页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邛西、平落坝及白马庙气田上三叠统原生气藏和侏罗系次生气藏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以气相、气液两相为主,形态多不规则,大小以3~6 μm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裂隙及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中.须家河组二段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邛西、平落坝及白马庙气田上三叠统原生气藏和侏罗系次生气藏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以气相、气液两相为主,形态多不规则,大小以3~6 μm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裂隙及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中.须家河组二段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60~170℃,主峰在90~130℃;侏罗系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在70~130℃,主峰为80~100℃.根据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结合三叠系烃源岩演化史分析,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经历了印支晚期少量油气充注,燕山期的大量油气充注及喜马拉雅期的调整、少量充注的全过程,其主要充注时期为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侏罗系气藏为次生气藏,主要充注时期为喜马拉雅期.通过恢复不同时期包裹体的古流体势,认为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流体势呈无序性.天然气运移以源、储之间的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充注期次 运移方向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凹陷石油运聚成藏过程中运载层残留油量计算关键参数的求取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立新 武丽 +2 位作者 姜振学 周晶晶 姚蕾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11,共7页
以辽东湾凹陷为例,针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储层,通过地质统计方法及储层残留烃量与储层物性等数据的地质分析,根据油气在烃源灶内和灶外的残留特征,结合运载层油柱浮力与孔隙毛管压力的关系,确定残留油柱高度,并对运载层残留油量进... 以辽东湾凹陷为例,针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储层,通过地质统计方法及储层残留烃量与储层物性等数据的地质分析,根据油气在烃源灶内和灶外的残留特征,结合运载层油柱浮力与孔隙毛管压力的关系,确定残留油柱高度,并对运载层残留油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东湾凹陷沙河街组一、二段运载层残留油量在1.84×108~2.59×108t,约占排烃量的7.4%~10.4%。储层滞留烃是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主要损耗方式,残留油量计算模型关键参数的获得对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下限 石油运聚范围 残留油柱高度 残留油量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油层识别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飞宇 庞雄奇 +3 位作者 曾花森 师玉雷 胡剑峰 刘可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69,共5页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它在地质历史中古含油饱和度。油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大于5%,并至少有一部分样品大于10%,水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小于1%。一些油层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高值缺乏指示了快速成藏或浅部成藏。在石油运移通道层段,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主体值为1%~5%,但这些层段在垂向上仅局部分布。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可用于识别古油层,判识古油水界面,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存在早期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气藏 石油运移途径 成藏化石记录 流体包裹体 烃类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肖芝华 谢增业 +2 位作者 李志生 马成华 孙庆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0,共4页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成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在80%~96%,C2+重烃含量较高,分布在3%~18%;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5)以小于0.95为主,为典型的湿气,主要属于干酪根热降解气。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是碳、氢同位素均较...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成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在80%~96%,C2+重烃含量较高,分布在3%~18%;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5)以小于0.95为主,为典型的湿气,主要属于干酪根热降解气。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征是碳、氢同位素均较轻,δ13C1介于-43‰^-37‰,δ13C2介于-30‰^-24‰;δDCH4介于-190‰^-150‰,δDC2H6介于-150‰^-110‰。甲烷碳同位素值与干燥系数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值明显比海相层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值轻,具有煤型气特征,表明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天然气 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5
作者 郭建军 陈践发 +3 位作者 朱雷 叶治续 师生宝 刘应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7-582,共6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成因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塔中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塔中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塔中东、西部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塔中东部和I号构造带的天然气具有较... 塔里木盆地塔中天然气的成因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塔中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塔中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塔中东、西部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塔中东部和I号构造带的天然气具有较高的干燥系数、较重的碳同位素比值和较高的氮含量。研究认为这些差异除了一定程度上受有机质类型和次生变化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差异。塔中东部下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的定型时间较早,紧邻满加尔凹陷的寒武系烃源岩,因此主要聚集了高-过成熟的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塔中西部主要发育中—上奥陶统有机质,且有机质成熟度的定型时间较晚,因此主要聚集了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综合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生成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干酪根,原油裂解生气在本区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奥陶系 寒武系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9
6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张俊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1期56-62,共7页
隐蔽油气藏可以按其判别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进行分类。按动力学成因可基本分为五类: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聚集成藏、毛细管力引入油气聚集成藏、深盆气体体积膨胀推排油气聚集成藏、分子吸附油气聚集成藏、分子结... 隐蔽油气藏可以按其判别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进行分类。按动力学成因可基本分为五类: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聚集成藏、毛细管力引入油气聚集成藏、深盆气体体积膨胀推排油气聚集成藏、分子吸附油气聚集成藏、分子结合力聚集甲烷水合物气藏。受盆地类型、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不同。论述了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的分类、成藏主控因素、成藏动力系统和成藏模式等研究的进展,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我国隐蔽油气藏成因机理和富集规律等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油气藏分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评价和资源预测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成林 金惠 +2 位作者 刘人和 朱杰 范柏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2,共3页
采用统计分析、类比评价、区带地质评价等方法,对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与资源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天然气供烃条件、储集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与配套条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取值标准;... 采用统计分析、类比评价、区带地质评价等方法,对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与资源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天然气供烃条件、储集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与配套条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取值标准;计算了刻度区天然气资源丰度,并对刻度区天然气资源丰度(y)与地质评价系数(x)进行回归分析和拟合;根据区带地质条件的差异,对松辽盆地深层区带进行级别划分;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徐家围子、庙台子等断陷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成藏条件 深层天然气 区带评价 资源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吉苏凹陷石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永才 常象春 张枝焕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0-413,共4页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原油和主要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原油中轻烃、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碳同位素值,划分了原油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华英参1井侏罗系碳质泥岩和煤的沉积环境介质盐度较低...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原油和主要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原油中轻烃、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碳同位素值,划分了原油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华英参1井侏罗系碳质泥岩和煤的沉积环境介质盐度较低,且成熟度较低,未达到成熟门限。英南2井侏罗系原油处于低成熟阶段,主要来源于相对氧化、盐度较低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即主要来源于中生界腐殖型烃源岩,具有混源的特征。龙口1井侏罗系原油则主要来源于盐度较高的缺氧还原性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腐泥型烃源岩,华英参1井侏罗系和塔东2井寒武系原油与龙口1井的原油为同一油源,均处于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英吉苏凹陷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底辟优势聚集规律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金博 刘震 李绪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6-204,共9页
莺歌海盆地的高温高压环境、构造断裂不发育、泥-流体底辟发育及热流体活动强烈等独特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伸展-转换盆地的油气聚集规律与断陷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分析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以天然气藏形成到天然... 莺歌海盆地的高温高压环境、构造断裂不发育、泥-流体底辟发育及热流体活动强烈等独特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伸展-转换盆地的油气聚集规律与断陷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分析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以天然气藏形成到天然气分布为主线,提出莺歌海盆地的天然气底辟优势聚集规律:即宏观上天然气聚集在盆地内成藏条件配置好的中央凹陷带底辟区,微观上天然气则聚集在底辟成藏条件配置好的顶部、两侧及周缘的构造和岩性圈闭中。天然气底辟优势聚集规律突破了以往紧邻凹陷带的斜坡带是油气聚集最有利区带的传统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只有符合优势聚集规律的构造带和圈闭才可能聚集天然气,这对于调整伸展-转换型盆地的油气勘探思路,针对性地解决莺歌海盆地勘探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明有利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天然气 底辟优势聚集规律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藏史确定油气成藏时间的几个问题——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美俊 王铁冠 +4 位作者 刘菊 张梅珠 卢鸿 马庆林 高黎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利用BasinMod-1D软件恢复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代表井的埋藏史和热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福山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和渐新统涠洲组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中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油气主要成藏时间与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和圈... 利用BasinMod-1D软件恢复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代表井的埋藏史和热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福山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和渐新统涠洲组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中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油气主要成藏时间与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和圈闭形成期很好地匹配,有利于该区油气的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埋藏史 热史 成藏时间 福山凹陷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晚期)构造运动的物质、能量效应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35
11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1 位作者 龚再升 方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4-431,共8页
受板块构造背景和深部过程的控制,不同盆地的新(晚期)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式,包括伸展和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快速沉降和断裂活化、挤压背景下的强烈隆升和构造掀斜等。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强烈的物质效应(对油气成藏要素... 受板块构造背景和深部过程的控制,不同盆地的新(晚期)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式,包括伸展和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快速沉降和断裂活化、挤压背景下的强烈隆升和构造掀斜等。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强烈的物质效应(对油气成藏要素构成的改造)和能量效应(对成藏动力学环境和过程的影响)。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影响取决于新(晚期)构造运动期源岩的生排烃状态、新(晚期)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性质、沉降-抬升的速率、幅度和区域变化及断裂活动程度。建造期(盆地保持沉降、充填状态;源岩处于生、排烃阶段;超压的产生过程仍在进行,超压释放后可得到动态补给)的构造运动可以导致幕式快速成藏,所形成的油气藏属于阶段性充注的原生油气藏,改造期(盆地沉降、充填停止,处于抬升、剥蚀和构造变形状态;源岩生、排烃作用已终止;超压的产生过程已经终止,超压释放后不能得到补给)断裂活化型构造运动可导致已聚集油气的突发性穿层运移和跨层聚集,形成非连续充注的次生油气藏;改造期无断裂活化型构造运动特别是构造掀斜运动可以导致已聚集油气的层内调整,形成有成因联系的调整型油气藏系列。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既可以具有建设性作用、也可以产生调整、改造作用甚至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晚期)构造运动 应力-压力状态 油气非稳态充注 快速成藏 油气藏调整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七号构造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宏义 汤良杰 +1 位作者 姜振学 罗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7-272,共6页
本文在对冷湖七号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构造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了冷湖七号构造油气藏形成期次和过程,总结了东、西2个构造高点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冷七1井N2^1层包裹体主... 本文在对冷湖七号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构造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了冷湖七号构造油气藏形成期次和过程,总结了东、西2个构造高点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冷七1井N2^1层包裹体主要为含烃盐水包裹体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均一温度明显分为60-70℃和110-130℃两个峰值区,对应地质时间分别为N2^1-N2^2时期和N2末-现今。结合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N2^1-N2^2时期为冷湖七号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②冷湖七号东高点N2^1气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断控同生隆起-单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次生型断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西高点E3油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同生隆起-双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残留型原生油藏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冷湖七号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包裹体 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震 赵阳 +3 位作者 金博 刘俊榜 许晓明 梁全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发现的油气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无论是产量还是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这类油藏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岩性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在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复杂,决定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岩性地层圈闭成藏“四元主控”观点:即运移通道条件、流体动力条件、储层临界物性特征和砂体封闭条件.这4项主控因素控制和决定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岩性地层圈闭 成藏条件 成藏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力方式对半地堑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马宝军 漆家福 +1 位作者 于福生 杨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根据断层的上下盘施力方式的不同设计了两组实验,以探讨在刚性边界条件下的半地堑反转构造的变形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在自由边界基底驱动下形成的盆地反转规模较大,刚性边界处会沿原断层发生反转,而在自由端断层不会反转,但会形成深... 根据断层的上下盘施力方式的不同设计了两组实验,以探讨在刚性边界条件下的半地堑反转构造的变形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在自由边界基底驱动下形成的盆地反转规模较大,刚性边界处会沿原断层发生反转,而在自由端断层不会反转,但会形成深部低角度逆冲滑脱断层;(2)在刚性下盘侧向驱动下很小的挤压量就会形成盆地的反转,但是反转的范围较小,随着原设边界断层的角度由小到大,盆地内的断层会发生由刚性边界处单侧发生反转到两侧边界断层发生近对称式反转的变化;(3)实验结果证实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反转构造是在刚性下盘为主动盘挤压变形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施力方式 半地堑 反转构造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特点、战略选区思考及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被引量:26
15
作者 汤良杰 吕修祥 +2 位作者 金之钧 刘小平 邱楠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32-1035,共4页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量大,但探明程度低,是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时代老、改造强烈、沉积中心与生烃中心不吻合、储层具有多样性且非均质性强、多烃源层、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与...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量大,但探明程度低,是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时代老、改造强烈、沉积中心与生烃中心不吻合、储层具有多样性且非均质性强、多烃源层、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与改造等显著特点,与陆相碎屑岩层系有明显差别,又有别于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在对不同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解剖的基础上,分别对四川盆地、中下扬子及滇黔桂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青藏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 油气勘探 战略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 被引量:18
16
作者 祝厚勤 庞雄奇 +2 位作者 姜振学 张如才 张俊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0,共6页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岩性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综合运用东营凹陷的构造演化史及岩性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成...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岩性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综合运用东营凹陷的构造演化史及岩性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成藏过程、成藏阶段和不同期次岩性油藏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主要有两期,即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且以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为主要成藏期;不同成藏期次的岩性油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第一期分布于生油洼陷,为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宽,油气充注持续时间长,具有两期充注的特点;第二期分布于断裂带和斜坡带,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窄,油气成藏时间较晚,主要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充注;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划分为成藏准备、成藏和保存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岩性油藏 成藏期次 成藏阶段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成藏地球化学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伟 王瑶 +5 位作者 张枝焕 梅玲 孟闲龙 杨永才 邵明华 韩立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3-675,共13页
依据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原油可以分为两类,庄1井和沙1井原油属于第一类,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南部征沙村地区征1井原油为第二类,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也有侏罗系的贡献。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 依据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原油可以分为两类,庄1井和沙1井原油属于第一类,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南部征沙村地区征1井原油为第二类,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也有侏罗系的贡献。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结合生排烃史与构造配置关系研究,认为征1井三工河组油藏主要成藏期是古近纪以来,油气来自于昌吉凹陷的下乌尔禾组和侏罗系烃源岩;而庄1井和沙1井三工河组油藏具有多源多期油气注入,早白垩世末至古近纪,油气来自于北部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古近纪构造调整以来,混入了来源于昌吉凹陷的油气。各口井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证实了研究区侏罗系原油近期是从征1井向北运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生物标志物 成藏史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砂岩透镜体成藏动力学机制与基本模式 被引量:17
18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2 位作者 姜振学 张俊 李素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6-228,共13页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砂岩体外遇到的阻力。聚集油气的动力大于阻力是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基本条件。砂岩透镜体成藏受砂体孔渗及国岩含油气饱和度等因素的制约。国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到砂岩透镜体内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围岩中的含油气饱和度超过5%-10%;砂岩体聚集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孔隙度超过10%或渗透率超过1×10^-3~2×10^-3μm^2。地史过程中砂岩透镜体成藏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藏条件准备阶段,此阶段油气没有大量生成,围岩微孔隙中强大的毛细管力是分散油滴运聚的阻力;第二阶段为油气运聚成藏阶段,此阶段油气已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是油气通过有机网络不断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为油气聚集后的保存阶段,此阶段油气已不再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不能克服油气聚集过程中的阻力。根据成藏动力学机制与控油气作用特点可以预测砂体的含油气性大小与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门限 油气成藏动力学 圈闭合油气性预测 隐伏砂岩透镜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侏罗系油藏古今油水界面及成藏史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伟 张枝焕 +2 位作者 李海平 韩立国 王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40,共9页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的有机质分布特征,主要利用储层样品中可溶有机质和储层热解资料,确定了现今油水界面;通过储层中油气包裹体特征分析,推测出古油水界面的位置,分析了古今油水界面的变化,认为中部Ⅰ区块...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的有机质分布特征,主要利用储层样品中可溶有机质和储层热解资料,确定了现今油水界面;通过储层中油气包裹体特征分析,推测出古油水界面的位置,分析了古今油水界面的变化,认为中部Ⅰ区块各油藏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各油藏经历过后期的调整,现今油藏为调整型或残留型油藏,油藏调整是车—莫古隆起演化的结果;通过储层中油气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成分对比,表明征1井储层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比较接近,而且甾烷系列化合物指纹和五环三萜烷指纹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庄1井、沙1井的储层含油包裹体与开放孔隙抽提物中各种生标参数差别相对较大。结合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庄1井和沙1井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储层具有多源多期油气注入的特点,早期油气主要来自于北部盆1井西凹陷,晚期混入了来自于南部昌吉凹陷的油气;征1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古油水界面 含油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岩性油藏的幕式充注和相对早期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震 刘俊榜 +2 位作者 高先志 辛海燕 郝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在对二连盆地三大主力凹陷的成藏条件、埋藏史、热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二连盆地油藏的成藏期次,认为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具有幕式充注的特征。通过与相同凹陷同一... 在对二连盆地三大主力凹陷的成藏条件、埋藏史、热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二连盆地油藏的成藏期次,认为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具有幕式充注的特征。通过与相同凹陷同一层位构造油气藏成藏期的对比分析后认为,岩性油藏的成藏期具有相对早期的特征。岩性圈闭形成的早期性为岩性圈闭在较早时期捕集油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岩性圈闭的多期形成和油气的多期幕式充注有利于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早期性 幕式充注 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