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成藏条件下低渗透砂岩石油运移的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朱志强 曾溅辉 +1 位作者 王建君 盛晓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1-766,共6页
在室内低速渗流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恒压测试法,对成藏条件下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的运移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低速渗流时存在着启动压力梯度,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2)低渗透砂岩中石油非达西渗流... 在室内低速渗流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恒压测试法,对成藏条件下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的运移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低速渗流时存在着启动压力梯度,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2)低渗透砂岩中石油非达西渗流曲线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视流度≤1时,非达西渗流曲线表现为上凹型曲线;视流度>1时,表现为变性达西流曲线。(3)低渗透砂岩的物性、石油性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对渗流曲线的位置、非线性段的曲率和变化范围以及直线段在压力梯度轴的截距具有重要影响。(4)随着低渗透砂岩渗透率的降低和石油粘度的增加或视流度的减小,石油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非达西渗流特征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成藏过程 非达西渗流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排出-聚集-成藏的石油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范柏江 董月霞 +1 位作者 庞雄奇 姜福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4,共5页
不同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对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油气排出-聚集-成藏的地质历史过程,同时结合油气勘探的数学规律来建立油气资源的定量预测模型,以此进行石油资源潜力评价。... 不同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对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油气排出-聚集-成藏的地质历史过程,同时结合油气勘探的数学规律来建立油气资源的定量预测模型,以此进行石油资源潜力评价。具体研究可分为4个步骤:①对研究区进行油气成藏体系的划分并定量研究其排烃强度,确定排烃量;②确定该油气成藏体系的石油聚集系数,进而确定该成藏体系的石油资源量;③利用石油资源量与最大油藏规模的统计关系,确定研究区的最大油藏规模;④拟合研究区K值,确定油藏个数及油藏规模。对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的累积排烃量达到12.50×108 t,石油聚集系数为27.64%,其石油资源量总计3.45×108 t,K值拟合结果为1.02,最大油藏规模达到0.568×108 t,预测油藏个数总计337个。评价结果表明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具有较好的石油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体系 资源评价 方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致密砂岩类油气藏成因机制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38
3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董月霞 姜振学 姜福杰 范柏江 邢恩袁 庞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7,56,共11页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致密砂岩油气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内部实际存在的油气资源量比以往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大很多,目前中浅部见到的和已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不到盆地内富集资源总量的25%,大于75%的油气资源富集在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致密砂岩储层内;在致密油气资源中,致密常规油气资源大致超过油气总资源的25%,致密深盆油气资源超过50%;致密油气资源是含油气盆地挖潜勘探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 成因机制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与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以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2 位作者 董艳蕾 李烨 廖飞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6-634,共9页
依据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充分结合多井浅水区和无井深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浅水区钻井资料与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思路,对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进行层序地层精细划分。结果表明,该思路可成功解决深水... 依据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充分结合多井浅水区和无井深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浅水区钻井资料与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思路,对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进行层序地层精细划分。结果表明,该思路可成功解决深水区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层序界面不明显、追踪对比困难等难题,建立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中将T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下切谷、盆底扇、浊积扇、滩坝及滨岸砂7种沉积砂体类型。这些特征砂体与广泛分布的海侵体系域泥岩在空间上形成单断式、多断式和斜坡式3种成藏模式,形成了众多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成藏模式 层序地层 岩性-地层油气藏 深水区 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含油气流体活动期次与石油充注史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1 位作者 刘涛涛 雷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2-388,共7页
利用显微荧光与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含油气流体活动期次及石油充注历史。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开始排烃的时期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33 Ma),主要存在两期含油气流体活... 利用显微荧光与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含油气流体活动期次及石油充注历史。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开始排烃的时期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33 Ma),主要存在两期含油气流体活动,第一期含油气流体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主力源岩排烃期间(133~100 Ma),第二期含油气流体活动发生在晚白垩世构造抬升期间(100~70 Ma)。早白垩世期间石油的充注表现为充注强弱程度不同的连续过程,晚白垩世以来生烃停止导致石油的充注与运移逐渐减弱并在晚白垩世末期基本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活动期次 充注史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混源相对贡献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2 位作者 姜振学 邱桂强 高永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2-269,共8页
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中(Es3^M)岩性型隐蔽油气藏进行了混源相对贡献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Es3M油气藏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28%~85%(均值58.5%~67.7%);中央隆起带Es3^M油气藏沙四段成因原油的... 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中(Es3^M)岩性型隐蔽油气藏进行了混源相对贡献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Es3M油气藏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28%~85%(均值58.5%~67.7%);中央隆起带Es3^M油气藏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9%~81%(均值32.4%~53.6%)。观察到牛庄洼陷靠近深切断层的原油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量高于远离断层的原油。东营凹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中高丰度沙四段"异地源"原油的混源定量结果表明,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不完全受围岩油源条件控制,隐蔽输导体系与常规运移通道可能联合控制油气运移;透镜体油气藏"自生自储"成藏模式的传统观点有待修正,暗示东营凹陷等断陷盆地生油中心广泛分布的岩性油气藏潜伏着巨大的深部油气勘探潜能。定量结果还表明,牛庄洼陷具备为南斜坡提供足够的沙四段成因成熟油气的条件。东营凹陷沙四段源岩的油气潜能可能需要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源油 混源定量 岩性油气藏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资源评价的多参数约束改进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3 位作者 周心怀 姚蕾蕾 武丽 周晶晶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3期53-59,共7页
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是油气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不但可以给出总的资源量,而且还可以给出各油气田(藏)的规模和序列,不足是其预测结果带有多解性。在多年的资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求取规模序列中关键参数的科学方法:依据其... 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是油气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不但可以给出总的资源量,而且还可以给出各油气田(藏)的规模和序列,不足是其预测结果带有多解性。在多年的资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求取规模序列中关键参数的科学方法:依据其他方法(成因法等)求取的资源量来约束规模序列法求取的地质资源量;依据高勘探区地质资源量与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统计关系来约束评价区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根据预测单元可能存在的圈闭数(包含隐蔽圈闭)来限制预测的油气田(藏)个数。通过采用总量约束、最大单一规模约束和油气田(藏)个数约束,获得的结果克服了原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符合地质实际。以该方法在黄河口凹陷等地区的应用实例证明了评价结果与勘探认识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藏规模序列法 多参数约束法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低孔低渗砂岩物性与石油临界注入压力关系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震 王伟 +3 位作者 潘高峰 夏鲁 赵舒 赵江青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0-453,共14页
岩性油藏的形成受到石油流体动力及储层物性等因素的控制。岩性油藏理论分析和勘探实践表明,成藏期当砂岩体孔隙度和渗透率过低或石油充注动力不足时,石油往往无法充注其中。本文采用砂岩样品石油充注临界条件实验测量了不同围压条件下... 岩性油藏的形成受到石油流体动力及储层物性等因素的控制。岩性油藏理论分析和勘探实践表明,成藏期当砂岩体孔隙度和渗透率过低或石油充注动力不足时,石油往往无法充注其中。本文采用砂岩样品石油充注临界条件实验测量了不同围压条件下石油进入砂岩样品的最小注入压差,定量研究了已知不同物性砂岩样品的临界石油注入压差与埋深的关系,并建立了镇泾地区延长组低孔低渗砂岩体成藏解释图版。石油充注临界条件实验表明:镇泾地区延长组低孔低渗砂岩体石油充注临界孔隙度约为10.5%,小于该临界值时,石油难以注入砂岩样品;该地区低孔低渗砂岩体临界注入压差受储层埋深和物性的双重控制:相同物性不同埋深的砂岩样品临界注入压差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大,表明随深度增加石油需要更大的充注动力才能成藏;而相同深度时不同物性的砂岩样品临界注入压差随物性条件变好迅速降低,即同一深度不同物性时较好物性的砂体更容易发生石油充注。应用成藏图版解释研究区长8低孔低渗砂岩体成藏条件,发现成藏期石油充注压差大于临界压差者为高产油井,充注压差等于或者小于临界压差多为低产油井或者水井,解释结果与油田实际试油结果有一定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渗砂岩 砂岩临界物性 临界注入压力 成藏解释图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内幕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海波 向宝力 +1 位作者 鲍海娟 庞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已探明或已获得的工业性油气流主要分布在石炭系顶部的风化壳储集层中,而在火成岩内幕储集层中虽见到大量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工业性油气流,...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已探明或已获得的工业性油气流主要分布在石炭系顶部的风化壳储集层中,而在火成岩内幕储集层中虽见到大量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因此,分析该地区火成岩内幕油气的勘探潜力,对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石炭系火成岩内幕和风化壳储集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的对比研究表明,石炭系火成岩孔隙度随着距离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距离的增加出现两个波峰,分别对应两个次生溶蚀带,第一个波峰对应的为火成岩风化壳储集层,第二个波峰对应的为火成岩内幕储集层;内幕天然气资源量为1 750×108m3;斜坡带为陆东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内幕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陆东地区 火成岩 内幕储集层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非均质砂层内石油运移和聚集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中良 曾溅辉 +3 位作者 冯炎松 赵玉旗 王永诗 刘惠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8年第6期33-38,共6页
通过不同充注方式层内非均质砂层油运移和聚集的二维模拟实验表明:正韵律砂层中,不同非均质程度,即不同渗透率级差的砂层,在不同的充注方式和能量条件下,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与含油层位具有差异。当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 通过不同充注方式层内非均质砂层油运移和聚集的二维模拟实验表明:正韵律砂层中,不同非均质程度,即不同渗透率级差的砂层,在不同的充注方式和能量条件下,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与含油层位具有差异。当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比下部渗透率大的砂层和上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成为含油层;当渗透率级差较大时,下部渗透率大的砂层比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和上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为含油层。反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较小时,上部渗透率大的砂层和中部渗透率中等的砂层比下部渗透率小的砂层更容易成为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为含油层。在稳态充注条件下,侧向充注和断层充注含油层位基本相同,含油饱和度在垂向上表现为"韵律"特征;断层幕式充注下,含油面积更大,中等渗透率和大渗透率砂层均为含油层,且在大渗透率砂层中运移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内非均质性 实验模拟 渗透率级差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室条件下的核磁共振测井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冲 毛志强 金燕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4-518,共5页
选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54块砂岩岩样进行了核磁共振实验测量。通过T2谱面积比值法、称重法、SBVI法、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确定了束缚水饱和度,对比分析了这五种方法,认为称重法和T2谱面积比值法可以作为建立束缚水饱... 选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54块砂岩岩样进行了核磁共振实验测量。通过T2谱面积比值法、称重法、SBVI法、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确定了束缚水饱和度,对比分析了这五种方法,认为称重法和T2谱面积比值法可以作为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的基础数据;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效果优于SBVI法,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确定须家河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模型。根据压汞毛管压力测量结果,考察了核磁实验所得到的束缚水饱和度的应用条件。研究认为,对于渗透率大于1×10-4μm2的样品,0.6897 MPa的驱替压力可以将全部可动水驱替干净,核磁实验测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即为严格意义上的束缚水饱和度。对于渗透率小于1×10-4μm2的岩样,0.6897 MPa的驱替压力不能将可动水全部驱出,核磁实验测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只是一定驱替条件下的含水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缚水饱和度 核磁共振 实验 T2分布 T2截止值 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面临的重大挑战及其研究方法与意义 被引量:89
12
作者 庞雄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7-534,541,共19页
在综合调研和收集了世界深部油气藏大量资料及对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挑战:①油气组成复杂,多期混合、来源不清,致使深部油气勘探方向难以确定;②富... 在综合调研和收集了世界深部油气藏大量资料及对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挑战:①油气组成复杂,多期混合、来源不清,致使深部油气勘探方向难以确定;②富集油气的有效储层裂缝和溶蚀孔洞混杂,成因机制不清,导致勘探区带预测困难;③油气相态变异大,油气分布特征受深部高温压环境、低孔渗介质条件和多种运聚动力的影响,使得现有的成藏理论难以有效指导勘探目标的预测。因此认为,加速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必须解决三个关键科学问题:①多期构造过程叠加与深部油气生成演化;②深部有效储层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③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油气富集规律。为此,建议采用油气成藏过程正演模拟和油气成藏过程反演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深部成藏条件—深部成藏机制—深部成藏规律"的技术主线,重点选择深部资源潜力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开展研究,期待形成和发展中国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理论,研发深部油气分布预测配套技术,促进中国西部深部油气勘探和储量的快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 深部或深层油气勘探 中国叠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其资源潜力新认识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厚和 赫栓柱 +4 位作者 刘鹏 廖宗宝 徐庆梅 朱筱敏 徐耀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5-632,共8页
利用最新掌握的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获得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的新认识。万安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拗期和拗陷期2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近岸湖沼、扇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滨海... 利用最新掌握的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获得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的新认识。万安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拗期和拗陷期2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近岸湖沼、扇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滨海—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物源自西向东;主力烃源岩为渐新统、下中新统的泥岩、页岩、煤及含煤泥岩,分布于中部坳陷和北部坳陷;储层主要有三类,分别为渐新统到上新统砂岩、中—上中新统碳酸盐岩、前古近系基岩;盖层为上新统—第四系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区域性地层;发育西部油气带、中部油气带和南部气带3大有利油气聚集区。万安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盆地地质资源量分别为石油29.38×10~8t,天然气34 897×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油气富集规律 万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水体对火驱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
14
作者 孙梓齐 赵仁保 +3 位作者 王田田 龙海庆 黄田 陈昌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 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于提高火线的推进速度,但会降低火线的燃烧稳定性。当次生水体的含水饱和度高于75.4%时,火线穿过次生水体后难以稳定地推进至生产井,导致开发效果较差;含水饱和度低于50.0%且有一定含油量的次生水体对火驱的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火线可以穿过次生水体并稳定推进。研究结果对认识储层中次生水体对火线的稳定推进、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注蒸汽开发油藏火驱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烧油层 次生水体 燃烧稳定性 火线推进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方法与结果 被引量:124
15
作者 刘成林 朱杰 +2 位作者 车长波 杨虎林 樊明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0-132,共3页
新一轮的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是迄今为止评价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资源系列最全的一次,其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详细介绍了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采用的方法,并与我国历次煤层气资源评价进行了对比。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 新一轮的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是迄今为止评价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资源系列最全的一次,其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详细介绍了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采用的方法,并与我国历次煤层气资源评价进行了对比。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采用了以体积法为主的评价方法体系,以煤层含气量、可采系数、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等为关键评价参数,系统评价了全国42个主要含煤层气盆地(群)、121个含气区带的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81×1012m3,可采资源量为10.87×1012m3;煤层气资源集中分布在鄂尔多斯、沁水、准噶尔等大型盆地,在层系、深度和地理环境的分布上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资源品质较好,以Ⅰ、Ⅱ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轮 煤层气 资源 评价 方法 评价参数 分布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射流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研究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43
16
作者 李根生 王海柱 +3 位作者 沈忠厚 田守嶒 黄中伟 程宇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0,87,共6页
阐述超临界CO2流体物理特性,分析超临界CO2射流在喷射钻井、喷射压裂、驱油提采、冲砂解堵和油套管除垢等作业中的原理和技术优势,探讨超临界CO2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可行性,展望超临界CO2射流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超临界CO2 水射流 钻井 压裂 非常规油气 前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 被引量:74
17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8 位作者 姜振学 王招明 李素梅 田军 向才富 杨海军 陈冬霞 杨文静 庞宏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3,共103页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后期构造变动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对于提高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叠合盆地...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后期构造变动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对于提高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叠合盆地系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沉积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它们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和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判别标志。依据构造剖面上沉积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连续沉积型、中晚叠合型、早晚叠合型、早中叠合型和长期暴露型等五种类型。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过程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复杂油气藏。三种地质作用(剥蚀、断裂和褶皱)使区域盖层受到破坏,六种微观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导致了油气损耗。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原成型、圈闭调整型、组份变异型、相态转换型和规模改造型等五种类型的复杂油气藏。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的功能要素包括有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区域盖层(C)、断裂带(F)和低势区(P)等,它们在纵向上的有序组合(C/D/M/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层位;在平面上的叠加复合(C∩D∩M∩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范围;在时间上的同时联合(TC=TD=TM=T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期次(T)。叠合盆地后期构造过程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构造过程叠加改造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模式是:强强叠加破坏、强弱叠加改造、弱弱叠加保护。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次序、区域盖层封油气能力和原始聚油气量等五方面因素的控制,建立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和剩余资源潜力与各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式,为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叠合盆地晚期相-势-源复合决定着圈闭的含油气性。叠合盆地发生过多期成藏作用,但最后一期成藏作用的勘探意义最大;叠合盆地油气藏发生过多期调整和改造,但晚期条件的制约作用最为关键。叠合盆地多期复合成藏区和弱弱叠加保护区最有利开展当前油气藏勘探;在这一地区的油源通道上发育的圈闭、优相储层区中发育的圈闭、低势场中分布的圈闭的成藏概率高;依据近源-优相-低势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可以预测和评价最有利勘探目标的含油气性,优选钻探目标。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需分四个层次展开。首先基于地质门限联合控油气作用搞清每一运聚单元内的油气生成量和损耗量,根据物质平衡原理预测有利的资源领域;其次在有利资源领域展开油气成藏功能要素的识别、演化历史恢复和控油气作用研究,基于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预测出多期复合成藏的边界、范围和概率;然后开展盆地演化历史与油气藏调整、改造和破坏作用的研究,基于构造过程叠合改造油气藏模式在有利成藏区带内预测出剩余资源较大的有利勘探区;最后在有利勘探区带内展开油气富集作用的研究,基于近源-优相-低势复合控油气富集模式预测出最有利的钻探目标。应用新理论新技术,预测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主要目的层最有利的资源领域、最有利的成藏领域和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和准噶尔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100%分布在理论预测的最有利成藏领域中得最有利勘探区带内;截止到2009年底,上列两个盆地已钻567口探井中得316口成功井100%分布在理论预测出来的最有利勘探目标中,其中日产油气量超过18t的高产井中得95%的相-势-源复合指数(FPSI)大于0.6。215口无油气的探井中,有24%~68%是功能要素不好,有5%~19%是构造变动破坏所致,有27%~57%是相-势-源复合不好。叠合盆地"要素组合控藏-过程叠加改造-晚期相势定位"的理论成果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就塔中隆起一地预测和评价出来的21个最有利的勘探目标中,经钻探证实100%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它们为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公司年均发现2.85亿吨油气储量和每年保持18%的储量增长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杂油气藏 功能要素匹配成藏 构造过程叠加改造 晚期相势源复合定位 晚期成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油气储层中火山物质蚀变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0
18
作者 朱世发 朱筱敏 +4 位作者 吴冬 刘英辉 李盼盼 姜淑贤 刘学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5,共9页
通过岩心分析、显微镜下观察(常规、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油气储层为实例,研究了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屑质砂砾岩中的火山玻璃、火山碎屑、长石以及辉石、角闪石等火... 通过岩心分析、显微镜下观察(常规、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油气储层为实例,研究了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屑质砂砾岩中的火山玻璃、火山碎屑、长石以及辉石、角闪石等火山物质的低温-埋藏蚀变作用。镜下观察发现,在含火山物质油气储层中,常见对储集空间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生矿物主要有绿泥石、沸石(包括方沸石、片沸石和浊沸石)、方解石、钠长石和自生的石英。结合共生关系、元素组成和元素迁移,分析了自生矿物的微观特征和成因,建立了火山物质蚀变的成岩演化序列,可以概括为:①火山玻璃水化—蒙脱石化—沸石化及各种沸石的转化——钠长石化;②铁镁矿物影响的绿泥石化;③长石蚀变向绿泥石和方解石转化,后期发生钠长石化。在研究区,火山物质的蚀变和自生矿物的析出与中-基性的母岩物质组成密切相关,并受地层温度、压力、孔隙水的化学性质控制。研究火山物质蚀变的产物、蚀变过程及控制因素,能够明确含火山物质的油气储层质量差异机理,为优质储层预测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矿物 蚀变作用 成岩序列 火山物质 油气储层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9
19
作者 曾溅辉 吴琼 +3 位作者 杨海军 钱诗友 孔旭 马中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3-229,共7页
塔中地区主要含油层系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水矿化度很高,是阴、阳离子分别以Cl-和K+Na+为主的氯化钙型水,钠氯系数平均值在0.73-0.87,脱硫酸系数平均值在1.54-9.29,变... 塔中地区主要含油层系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水矿化度很高,是阴、阳离子分别以Cl-和K+Na+为主的氯化钙型水,钠氯系数平均值在0.73-0.87,脱硫酸系数平均值在1.54-9.29,变质系数平均值在5.54-12.80。剖面上,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水化学成分和离子比值随深度表现为反向型、正向型和稳定型3种变化类型;平面上,石炭系地层水化学相对变化不大,而奥陶系地层水化学变化比较复杂。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现今地层水总体处于封闭的流体动力环境,但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CⅢ油组内部的流体动力环境相差较大,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条件也相差较大;而石炭系CI和CⅡ油组内部的流体动力环境相差较小,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平面上,在古隆起和沟通浅部地层的断层附近,地层水的矿化度比较低,封闭性相对较差。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水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遭受过比较强烈的大气降水的入渗,为开放的流体动力环境。其中,志留系地层水曾经处于明显的开放流体动力环境,对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极为不利;而石炭系地层水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流体动力环境,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度 封闭性 流体动力环境 地层水化学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渗砂岩储层临界物性确定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42
20
作者 刘震 黄艳辉 +4 位作者 潘高峰 刘静静 吴迅达 王菁 张胜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15-1825,共11页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展,以现今储层特征为依据的传统储层评价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低孔渗砂岩储层成藏条件动态评价。由于成藏期后储层物性通常会发生变化,现今储层含油物性下限已不能客观反映成藏期的储层质量下限,储层物性下限的应...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展,以现今储层特征为依据的传统储层评价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低孔渗砂岩储层成藏条件动态评价。由于成藏期后储层物性通常会发生变化,现今储层含油物性下限已不能客观反映成藏期的储层质量下限,储层物性下限的应用意义变得十分局限。笔者提出运用"储层临界物性"概念评价储层的新思路,将成藏机制与储层评价相结合,重新认识低孔渗砂岩储层的成藏能力。本文提出了3种砂岩"储层临界物性"的确定方法,即①录井资料分析法、②试油资料分析法和③砂岩烃类充注临界条件实验分析法。显然常规储层由于成藏期后成岩作用较弱,物性特征变化很小,利用录井资料分析法和试油资料分析法中求得的现今含油物性下限即可确定储层临界物性;而低孔渗砂岩储层由于成藏期后成岩作用较强,孔隙度、渗透率的大幅降低,则需要将现今含油物性下限恢复到成藏期相应的临界物性。"储层临界物性"的应用是对传统储层评价体系的补充,只有与成藏结合,动态地评价储层质量,才能客观地区分不同储层的含油气性。在低孔渗砂岩储层评价中引入储层临界物性参数分析,能够更有效地评价和预测该领域的储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评价 有效储层 储层含油物性下限 储层临界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