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史建南 郝芳 +2 位作者 邹华耀 曾溅辉 李平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0-594,共5页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是油气勘探的根本保证,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较好地再现了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调整过程中原油的再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油气藏调整过程中,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含油饱和度降低明显,甚至由油层变为水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小,呈现出差异残留或差异再运移的特征;2)同向与反向调整型油气藏其形成与再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别;3)调整后的油气藏呈分散状、小规模分布,其成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改造 油气形成 油气分布 隐蔽油气藏 模拟实验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油气成藏机理 被引量:8
2
作者 史建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1-534,共4页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精细油源对比表明,南部四棵树凹陷侏罗系含煤源岩为本区油气的主要母源。喜山期新构造运动对本区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等地质作用意义重大,决定了排2井区油气藏晚期浅层长距离快速充注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源对比 新构造运动 油气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古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幕式成藏 被引量:14
3
作者 曾治平 郝芳 +1 位作者 宋国奇 隋风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3-197,205,共6页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且异常高压的演化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具有内在的联系。通过古地层压力恢复确定地史时期地层压力的演化规律,对比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划分,能有效地确定地层压力演化不同阶段与油气生成...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且异常高压的演化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具有内在的联系。通过古地层压力恢复确定地史时期地层压力的演化规律,对比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划分,能有效地确定地层压力演化不同阶段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阶段性,最终确定地层流体在不同压力演化阶段的流动样式。车镇凹陷地层压力演化存在两期超压积累-释放过程,早期超压积累过程形成的微裂缝是烃类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晚期超压积累过程形成的次生孔隙和微裂缝是烃类大量运移的二次运移通道和集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古地层压力 流动样式 运移 套尔河洼陷 车镇凹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平平 邹华耀 郝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896,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风化粘土层相对富含Al2O3、Fe2O3和TiO2。根据风化壳的成熟度将风化壳分为两类:Ⅰ类成熟度高,其硅铝率(SiO2/Al2O3)在2.7—4之间;Ⅱ类成熟度低,其硅铝率在4.0~5.0之间。风化壳的成熟度差异...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风化粘土层相对富含Al2O3、Fe2O3和TiO2。根据风化壳的成熟度将风化壳分为两类:Ⅰ类成熟度高,其硅铝率(SiO2/Al2O3)在2.7—4之间;Ⅱ类成熟度低,其硅铝率在4.0~5.0之间。风化壳的成熟度差异由构造和时间的不同引起。受车莫古隆起的影响,其脊部的风化壳不断向下伏地层发育,成熟度低;古隆起的脊部以外的地区,风化壳发育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风化壳的成熟度高;董1井区由于后期发育齐古组的沉积,风化壳的发育时间相对较短,成熟度低。根据风化壳的成熟度发育机制和成熟度差异,将风化壳在腹部分为4个区。其中,古隆起的脊部的风化壳发育于三工河组砂体之上,易于形成地层削截型油气藏。其余地区的风化壳主要起遮挡作用,是油气成藏的重要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风化壳 发育机制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压力差在超压盆地天然气高效成藏中的意义 被引量:27
5
作者 柳广弟 孙明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油气形成过程中的成藏动力可以由剩余压力差和浮力两部分共同表述。常压盆地中,浮力为主要成藏动力;超压盆地中,剩余压力差与浮力的和可以代表石油运移过程中的成藏动力、也可以反映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最小成藏动力。不同成藏过程中剩... 油气形成过程中的成藏动力可以由剩余压力差和浮力两部分共同表述。常压盆地中,浮力为主要成藏动力;超压盆地中,剩余压力差与浮力的和可以代表石油运移过程中的成藏动力、也可以反映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最小成藏动力。不同成藏过程中剩余压力差和浮力在整个成藏动力中的相对贡献表明,无论在垂向运移过程还是侧向运移过程,剩余压力差在天然气藏成藏动力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是天然气藏形成的主要成藏动力。结合我国60余个气藏实例解剖发现,剩余压力差控制了天然气的成藏效率,低剩余压力差部位无法形成中、高效气藏,高剩余压力差是形成高效气藏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压力差 浮力 常压 超压 天然气 高效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2气藏异常压力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孙明亮 柳广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1,27,共5页
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气层气体压力-温度-比容(p-T-C)状态以及应力的分配机制对库车坳陷克拉2气藏的异常地层压力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使用R-K-S真实气体方程计算了克拉2气藏气体聚集造成的压力。结... 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气层气体压力-温度-比容(p-T-C)状态以及应力的分配机制对库车坳陷克拉2气藏的异常地层压力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使用R-K-S真实气体方程计算了克拉2气藏气体聚集造成的压力。结果表明,克拉2气藏气体聚集(充注)形成了气藏现今约59.54 MPa的流体压力,占整个地层压力异常的57.12%。气体和岩石压缩系数的巨大差异导致应力分配机制不符合线性关系,而与应力变化范围内的岩石和气体压缩系数积分比有关。计算了喜山中、晚期以来构造应力在克拉2气藏的分配,其中约10.6MPa的剩余压力来源于构造挤压,为不足气藏剩余压力的42.4%。克拉2气藏超压的主要成因为充气作用,其次为构造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拉2气藏 异常压力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长贵 朱秀香 +1 位作者 史翠娥 王海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1-437,共7页
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油气聚集层位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和中部大部分油气藏都分布于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中,油气藏的这种分布特点与坳陷中"北厚南薄"的东营组泥岩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辽东湾坳陷构造特... 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油气聚集层位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和中部大部分油气藏都分布于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中,油气藏的这种分布特点与坳陷中"北厚南薄"的东营组泥岩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辽东湾坳陷构造特征、沉积体系演化及地层发育特点,通过对东营组泥岩产生的超压,及泥岩和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等疏导体系的配置的研究,探讨了辽东湾坳陷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东营组泥岩与断层、油源、砂体等多种因素联合通过5种作用控制了坳陷内油气藏的分布。其中巨厚泥岩产生的超压对北部和中部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组及下伏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体系 泥岩盖层 油气藏 东营组 辽东湾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东低凸起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应斌 王海军 孙和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157,179,共8页
渤东低凸起位于渤海海域中部偏北地区,其形态为近北东走向的狭条状,东西剖面呈两断夹一隆的地垒形态。三套断裂体系形成了渤东低凸起深层东西分块、浅层南北分带的复杂构造特征。低凸起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凸起形成期(前古近纪东营期)、... 渤东低凸起位于渤海海域中部偏北地区,其形态为近北东走向的狭条状,东西剖面呈两断夹一隆的地垒形态。三套断裂体系形成了渤东低凸起深层东西分块、浅层南北分带的复杂构造特征。低凸起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凸起形成期(前古近纪东营期)、走滑构造发育期(古近纪东营期)和新构造运动期(新近纪)。由于渤东低凸起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渤东低凸起良好的成藏条件,三个凹陷的供烃作用、三套储层的聚烃作用、三种运移通道的输导作用、三类圈闭的藏烃作用以及良好的后期保存为低凸起的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 渤东低凸起 郯庐断裂 渤海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储层成岩作用与模拟 被引量:40
9
作者 朱筱敏 孙超 +2 位作者 刘成林 钟大康 严启团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76-282,共7页
通过苏里格气田气层与非气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特征对比,分析了气层与非气层成岩相的差异。气层主要发育在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溶孔成岩相和含泥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溶孔相中,非气层则主要发育在含泥(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致密压实... 通过苏里格气田气层与非气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特征对比,分析了气层与非气层成岩相的差异。气层主要发育在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溶孔成岩相和含泥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溶孔相中,非气层则主要发育在含泥(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致密压实相和含泥(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残余粒间孔相中。通过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物理和数学模拟,在成岩演化中成岩阶段A期,大量有机酸的排出,溶蚀了苏里格气田储层凝灰质和长石等易溶组分,形成次生孔隙。由于沉积水体能量强弱差别、成岩作用的不同,中粗粒与细粒沉积物成岩演化途径不同,中粗粒沉积物次生孔隙发育,残余一定的原生孔隙,总孔隙度较大,易形成气层;细粒沉积物原生孔隙消失殆尽,次生孔隙少,总孔隙度很小,不易形成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 储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超压封闭层的岩石学特征与封闭机理 被引量:15
10
作者 邹华耀 郝芳 +2 位作者 张伯桥 史建南 陈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13-2219,共7页
本文依据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钻井地层压力实测数据,勾画出该区超压顶界面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超压封闭层的厚度;重点阐述了2口钻井超压封闭层的岩性构成、成岩作用机理和岩石学与岩石物性特征;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封闭层的封闭机理。研... 本文依据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钻井地层压力实测数据,勾画出该区超压顶界面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超压封闭层的厚度;重点阐述了2口钻井超压封闭层的岩性构成、成岩作用机理和岩石学与岩石物性特征;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封闭层的封闭机理。研究表明该区超压顶界面为一个向南倾斜的曲面,横向上可穿过不同的地层层面。超压封闭层由一组砂泥互层的碎屑岩组成,厚度约166~250m,砂岩含量大于50%。砂岩封闭层已达到晚成岩 A_2亚期阶段,自生高岭石、石英次生加大和碳酸盐胶结作用发育,主要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中排出的大量有机酸溶解铝硅酸岩及其自生矿物有关。封闭层砂岩为致密储层,渗透率<1.0md、孔隙度<10%,由于其内发生了天然气充注,气毛细管封闭成为封闭层的主要封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封闭层 煤系烃源岩 成岩作用 气毛细管封闭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稠油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春梅 李素梅 +2 位作者 李雪 庞雄奇 王明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9-286,共8页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原油物性呈规律性的变化,偏离生油中心的构造高部位主要分布稠油,靠近生油中心的构造低部位主要分布正常油.对原油族组成与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八面河油田稠油具有低饱芳比、饱和烃含量低、链烷烃与低分子量萘、菲等...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原油物性呈规律性的变化,偏离生油中心的构造高部位主要分布稠油,靠近生油中心的构造低部位主要分布正常油.对原油族组成与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八面河油田稠油具有低饱芳比、饱和烃含量低、链烷烃与低分子量萘、菲等轻质馏分严重缺失等轻度-中等降解油特征,邻区草桥油田稠油含较为完整的生物降解标志物--25-降藿烷系列,系严重降解油,反映该区稠油的形成与次生变化有关.同区具有相同或相似油气成因的沙子岭原油的成熟度(C29甾烷ααα20S/(S+R)值为0.24~0.25)低于八面河的(C29甾烷ααα20S/(S+R)值为0.31~0.44),为典型未熟-低熟油.沙子岭的轻度或未降解油同样表现为正常油,反映八面河地区低温成烃与稠油无必然的联系,进一步验证八面河稠油主系次生成因.处于构造高部位的油藏由于埋深浅、保存条件差,导致水洗、生物降解等次生变化相对较强,最终形成稠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气成因 生物降解 次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被引量:37
12
作者 朱秀香 吕修祥 +1 位作者 王德英 张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6-482,共7页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的东南部,郯庐断裂带西支从凹陷中央穿过,并在此分成了东西两支,形成了中央隆起区走滑转换带,从目前勘探成果来看该走滑转换带成为黄河口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带之一。通过对该走滑转换带构造与演化特征的研究,以...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的东南部,郯庐断裂带西支从凹陷中央穿过,并在此分成了东西两支,形成了中央隆起区走滑转换带,从目前勘探成果来看该走滑转换带成为黄河口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带之一。通过对该走滑转换带构造与演化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换带内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指出转换带通过控制圈闭的发育、砂体的展布和油气的运移疏导体系的形成,控制了凹陷内中央隆起区的油气聚集。研究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寻找油气富集区,提高勘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转换带 油气聚集 郯庐断裂带 黄河口凹陷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异常低压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被引量:44
13
作者 袁际华 柳广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2-799,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多见异常低压、低压,高压少见。平面上,苏里格庙地区地层呈异常低压、低压,米脂区地层呈高压和常压,其他地区地层以常压和低压为主;垂向上,水层压力基本沿静水压力趋势线分布,而气水层和气层压力均偏离静水压力趋势...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多见异常低压、低压,高压少见。平面上,苏里格庙地区地层呈异常低压、低压,米脂区地层呈高压和常压,其他地区地层以常压和低压为主;垂向上,水层压力基本沿静水压力趋势线分布,而气水层和气层压力均偏离静水压力趋势线,气层压力偏离程度大于气水层,且压力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包裹体测试数据和盆地埋藏-剥蚀资料都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异常低压气藏的形成大体分两个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的充气增压阶段;早白垩世末至今散失降温降压阶段。气藏压力的降低主要与盆地抬升降温、天然气散失和气水密度差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低压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泰州组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14
作者 袁际华 柳广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38,共5页
苏北盆地泰州组现今仍是一个新的勘探领域,根据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的馏分组成、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等油源分析,显示泰州组原油来自泰二段烃源岩,系统阐述了泰州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成油母质类型... 苏北盆地泰州组现今仍是一个新的勘探领域,根据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的馏分组成、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等油源分析,显示泰州组原油来自泰二段烃源岩,系统阐述了泰州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成油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及油源进行了讨论。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甾烷相对丰富,萜烷以藿烷为主,甾烷以规则甾烷占绝对优势。泰州组原油的生油母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的低等生物,而高等植物则较少;有机质沉积环境整体为咸化、还原环境,但又有所差异,以富安断层为界,断层西北侧盐度高,还原性强,而断层东南侧盐度低,还原性弱;原油成熟度低,处于低熟-未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泰州组 原油 饱和烃 芳烃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达林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永强 刘洛夫 +1 位作者 朱胜利 朱毅秀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0-264,共5页
对阿姆达林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及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了盆地油、气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即热力因素、构造因素、岩性因素和水文地质因素,总结了该盆地大气田的4条分布规律,预测盆地最有利远景地区为别乌尔杰什克-希文坳陷... 对阿姆达林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及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了盆地油、气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即热力因素、构造因素、岩性因素和水文地质因素,总结了该盆地大气田的4条分布规律,预测盆地最有利远景地区为别乌尔杰什克-希文坳陷北部靠近盆地的边缘地带和乌恰德任隆起、马里-谢拉赫隆起带,有利远景地区为查尔朱台阶和布哈拉台阶、巴德赫兹-卡拉毕里台阶和扎翁古兹长垣及其靠近坳陷边缘地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达林盆地 油气地质特征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球面波的地震记录合成方法及AVO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饶 陈小宏 李景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52,75,共5页
在子波具有Rayleigh形式假设基础上,利用Laplace变换对基于球面波理论的地震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方程进行积分变换,通过半解析的方法,使得计算球面波反射系数得到有效简化,并对球面扩散、近场影响补偿及权函数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理论... 在子波具有Rayleigh形式假设基础上,利用Laplace变换对基于球面波理论的地震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方程进行积分变换,通过半解析的方法,使得计算球面波反射系数得到有效简化,并对球面扩散、近场影响补偿及权函数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球面波反射系数不仅与入射角度有关,还受地震子波频率和储层埋藏深度影响。在临界角附近,基于球面波理论反射系数计算结果较基于平面波理论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 球面波 Rayleigh子波 权函数 Zoepprit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Z34油区明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7
17
作者 吴小红 吕修祥 +2 位作者 周心怀 李建平 加东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36,40,共6页
渤海海域明下段浅水三角洲砂体在渤中、渤南地区广泛发育.以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为例,从构造演化、微体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分析BZ34油区存在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地质依据.分析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知:浅... 渤海海域明下段浅水三角洲砂体在渤中、渤南地区广泛发育.以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为例,从构造演化、微体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分析BZ34油区存在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地质依据.分析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知:浅水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新构造运动形成和改造了晚期圈闭,并决定了圈闭的最终定型,圈闭的形成与浅水三角洲储层形成时期一致;新近纪以来凹陷主力源岩生烃峰期与新构造运动同步耦合,晚期走滑伴生断层沟通了烃源,并且是研究区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这促成了BZ34区油气的晚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Z34油区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新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模糊数学识别鄂尔多斯盆地气藏岩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为付 朱筱敏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5期7-9,共3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岩性圈闭气藏岩性识别成功率低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利用模糊模式识别划分岩性的方法。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模糊数学识别岩性模式。选择反映岩性特征的测井参数,在取心资料标定下,确定阈值;利用所建岩性识别模式,对岩性...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岩性圈闭气藏岩性识别成功率低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利用模糊模式识别划分岩性的方法。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模糊数学识别岩性模式。选择反映岩性特征的测井参数,在取心资料标定下,确定阈值;利用所建岩性识别模式,对岩性进行分类,依据最大隶属原则,识别岩性,与岩心鉴定统计分析结果对比,符号一致性达94%以上,该方法识别岩性精度较高,在地质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 识别 模糊数学 测井参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岩性识别 数学识别 气藏 模糊模式识别 模糊数学原理 最大隶属原则 岩性圈闭 测井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坳陷披覆背斜大油田形成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永安 吴小红 +2 位作者 吕修祥 周心怀 魏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3-509,共7页
渤中坳陷披覆背斜大油田含油层系集中在新近系明化镇、馆陶组,主要在凸起或低凸起构造上分布。渤中坳陷PL19-3油田、QHD32-6油田和CFD11-1油田油源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披覆背斜油气田具有紧邻富生烃凹陷、良好的储层及储盖组合、有利的构... 渤中坳陷披覆背斜大油田含油层系集中在新近系明化镇、馆陶组,主要在凸起或低凸起构造上分布。渤中坳陷PL19-3油田、QHD32-6油田和CFD11-1油田油源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披覆背斜油气田具有紧邻富生烃凹陷、良好的储层及储盖组合、有利的构造位置、优良的疏导体系组合等形成特征。同时,结合渤海海域在凸起和低凸起构造上探井的失利原因,认为在新近系寻找披覆背斜大油田应注重运移条件的分析,而在古近系寻找披覆背斜大油田应注重储层和储盖组合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凹陷 疏导体系 披覆背斜大油田 渤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南凹陷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4 位作者 曾洪流 边树涛 刘长利 成克男 徐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2,共6页
为了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的沉积体系进行更为精确细致的刻画,利用相位调整、分频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该区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90°相位调整后的地震数据使地震道近似于波阻抗剖面,从而可大... 为了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的沉积体系进行更为精确细致的刻画,利用相位调整、分频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该区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90°相位调整后的地震数据使地震道近似于波阻抗剖面,从而可大大提高剖面的可解释性;利用分频技术得到的一系列频率切片比用常规振幅和相位切片在捕获微小的横向变化和展现不同的沉积特征方面更加有效;歧南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沙河街组一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曲流河沉积的地层切片展现出支流汇入干流、凹岸侵蚀、凸岸加积、截弯取直和牛轭湖等一系列沉积微相特征;品质好的三维地震资料是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基础,在断层不发育的明化镇组河流相地区,应用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相位调整 分频技术 地层切片 歧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