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驱前定位调剖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苑光宇 侯吉瑞 +5 位作者 罗焕 王少朋 刘刚 姜康 徐宏明 杨济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4,13,共4页
对于存在大型窜流通道的强非均质性油藏,单独实施聚驱易造成聚合物的无效驱替,因此需要在聚驱前实施调剖。文章利用三层非均质岩心模拟具有大型窜流通道的强非均质油藏,采用改性淀粉强胶开展聚驱前调剖的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剖... 对于存在大型窜流通道的强非均质性油藏,单独实施聚驱易造成聚合物的无效驱替,因此需要在聚驱前实施调剖。文章利用三层非均质岩心模拟具有大型窜流通道的强非均质油藏,采用改性淀粉强胶开展聚驱前调剖的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剖,后续聚驱阶段比单独聚驱采收率增幅更大,而总采收率可以增加30%以上;调剖剂段塞越接近油水前缘,后续流体波及体积越大,而段塞超过油水前缘以后,后续驱替液的波及范围基本相同,因此将调剖剂段塞"定位"在油水前缘,就可以实现最佳的封堵效果;调剖时机不同,油水前缘的位置不同,可以通过调整后续顶替段塞的大小来实现调剖剂段塞的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定位调剖 段塞 含水率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可行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中春 汪勇 +4 位作者 侯吉瑞 罗旻 郑泽宇 屈鸣 朱道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根据缝洞型油藏特征,建立二维和三维可视化缝洞介质物理模型,研究水驱、气驱、泡沫驱在缝洞介质中的剩余油形成及驱替机制,对比分析泡沫驱在缝洞型介质适应性。利用三维高温高压缝洞模型评价泡沫驱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泡沫辅助气驱能够... 根据缝洞型油藏特征,建立二维和三维可视化缝洞介质物理模型,研究水驱、气驱、泡沫驱在缝洞介质中的剩余油形成及驱替机制,对比分析泡沫驱在缝洞型介质适应性。利用三维高温高压缝洞模型评价泡沫驱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泡沫辅助气驱能够显著改善缝洞型油藏气驱效果,在实验条件下,水驱后N2泡沫驱能够将气驱采收率提高7%,裂缝中泡沫的增黏作用和可变流动阻力效应使得其能够进一步扩大气驱波及体积,有效启动绕流油与封闭孔洞剩余油;泡沫辅助气驱作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次采油技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泡沫驱 波及效率 裂缝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油起泡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7
3
作者 端祥刚 侯吉瑞 +2 位作者 李实 程婷婷 俞宏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35-940,共6页
为获得具有较好耐油稳定性的泡沫体系,分析了近年来耐油起泡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泡沫的遇油消泡性,并从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表/界面张力的角度分析了相关耐油机理。重点论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耐油起泡剂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其中超临... 为获得具有较好耐油稳定性的泡沫体系,分析了近年来耐油起泡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泡沫的遇油消泡性,并从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表/界面张力的角度分析了相关耐油机理。重点论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耐油起泡剂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其中超临界CO2泡沫、氟碳表面活性剂的泡沫体系具有一定的耐油性能,但其耐油机理和矿场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今后耐油起泡剂研发的主要方向是有效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或加入合适的助剂,以改善耐油起泡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耐油起泡剂 氟碳表面活性剂 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斌会 余昭艳 +2 位作者 李宜强 杨清彦 付兰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86,共8页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是研究聚驱渗流机理和编制聚驱开发方案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数据,但由于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非牛顿流体特性,如何准确测定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在阐述前人聚合物驱相对渗透...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是研究聚驱渗流机理和编制聚驱开发方案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数据,但由于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非牛顿流体特性,如何准确测定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在阐述前人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按稳态和非稳态两种测试方法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推导新的理论计算模型和实验方法的改进,给出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相对渗透率 计算模型 实验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组分协同作用规律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哲宇 李宜强 +3 位作者 王晓光 楼仁贵 余昭艳 田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125,共8页
三元复合驱中聚合物、碱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能够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各组分存在的色谱分离会使协同作用大为减弱。通过一维长岩心研究二元/三元体系各组分在线性流过程中吸附规律差异,然后制作二维平面物理模型研究三元复合驱径... 三元复合驱中聚合物、碱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能够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各组分存在的色谱分离会使协同作用大为减弱。通过一维长岩心研究二元/三元体系各组分在线性流过程中吸附规律差异,然后制作二维平面物理模型研究三元复合驱径向流过程中各组分运移规律,判断出三者的协同作用距离,通过数值模拟以及矿场试验结果论证用变浓度多段塞代替单一段塞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三元体系中由于碱的存在可以使超低界面张力保持距离和乳化能力强于二元体系,三元体系一维长岩心的采出程度比二元体系增加了6.32%;三元体系各组分协同作用距离集中在主流线1/2处,各组分运移距离为: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在后续水驱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存在解吸附现象;使用变浓度多段塞组合注入,可以在保持相近采收率情况下减少15%的表面活性剂和4.5%的聚合物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色谱分离 协同距离 乳化 多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酸液条件下叙利亚灰岩溶蚀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高翔 蒋建方 +3 位作者 吴川 刘光普 李龙 蒋睿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5-200,共6页
文章根据SY/T 6526-2002《盐酸与碳酸盐岩动态反应速率测定方法》,利用高温高压酸岩反应仪进行了普通盐酸、有机盐酸、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与叙利亚灰岩粉末在两个目的层温度95℃和150℃下2.0h的溶蚀实验。结果显示,五种酸液2.0... 文章根据SY/T 6526-2002《盐酸与碳酸盐岩动态反应速率测定方法》,利用高温高压酸岩反应仪进行了普通盐酸、有机盐酸、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与叙利亚灰岩粉末在两个目的层温度95℃和150℃下2.0h的溶蚀实验。结果显示,五种酸液2.0h的酸溶解率都在90%以上,普通盐酸、有机盐酸的溶蚀能力高于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三种缓速酸;95℃下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溶解慢、溶解率低,而150℃下是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适当条件下,"多相隔离"对H+抑制作用要比高粘度溶液强,而且随着酸液内部高分子之间链接复杂程度的提高,H+被束缚的程度也增大;温度提高增大了酸溶解率,对乳化酸、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影响比较显著,对普通盐酸和有机盐酸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 缓速酸 酸岩反应 溶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在油藏流体中的扩散系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少朋 侯吉瑞 +3 位作者 赵凤兰 苑光宇 刘刚 江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4,160,共6页
回顾了CO_2在油藏流体中扩散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简述了气体在液体中扩散系数的测定原理和实验方法,并比较了常见方法的优缺点,对于其在油藏流体中CO_2的扩散过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CO_2在不同性质油藏流体中的分子扩散系数,讨... 回顾了CO_2在油藏流体中扩散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简述了气体在液体中扩散系数的测定原理和实验方法,并比较了常见方法的优缺点,对于其在油藏流体中CO_2的扩散过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CO_2在不同性质油藏流体中的分子扩散系数,讨论了影响扩散系数的主要参数和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给出了不同特定条件下的一些关联式。最后,针对国内真实油藏情况和扩散研究的缺乏,探讨了高温高压下测定扩散系数方法的优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扩散系数 测定 模型 边界条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封窜及化学驱复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徐宏明 侯吉瑞 +4 位作者 赵凤兰 李伟娜 张磊 张建忠 冷光耀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2,95,共4页
利用单层均质模型及并联填砂管模型,评价改性淀粉凝胶体系的调剖性能。该凝胶体系由4%改性淀粉、4%丙烯酰胺单体、成胶控制剂按一定比例组成。凝胶体系成胶前的选择注入性良好,成胶后的残余阻力系数为834~2548,突破压力梯度高于50MPa/m... 利用单层均质模型及并联填砂管模型,评价改性淀粉凝胶体系的调剖性能。该凝胶体系由4%改性淀粉、4%丙烯酰胺单体、成胶控制剂按一定比例组成。凝胶体系成胶前的选择注入性良好,成胶后的残余阻力系数为834~2548,突破压力梯度高于50MPa/m,封堵率大于99%,可有效解决水窜流问题。利用双层非均质岩心模型,考察3种后续驱替段塞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由0.3%聚丙烯酰胺、0.3%烷基苯磺酸钠和0.1 g/L NaOH组成的三元驱、0.3%聚丙烯酰胺及水驱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20%、17%和10%。"改性淀粉凝胶体系+三元复合驱"组合调驱中,改性淀粉凝胶可进一步开采高渗层位残余油,三元复合驱在封堵后可有效启动低渗层位,整体提高采收率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改性淀粉凝胶 复合驱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语言在特低渗透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蒋建方 黄勇 +4 位作者 熊婷 仇晓丽 李诗豪 张甜 王馨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53,共8页
R语言是一种用于统计分析、绘图的编程语言和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复杂数据的可视化。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可动流体影响复杂,因此把R语言数据分析方法引入到多因素影响关系的研究中。对长庆油田长8储层岩心进行了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实... R语言是一种用于统计分析、绘图的编程语言和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复杂数据的可视化。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可动流体影响复杂,因此把R语言数据分析方法引入到多因素影响关系的研究中。对长庆油田长8储层岩心进行了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实验,分别测定了特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可动流体等参数。恒速压汞实验表明,储层孔隙半径主要为60~120μm,喉道半径集中在1~3μm,孔喉比均值为344.78;核磁共振测定结果表明,可动流体比例为39.69%~55.15%,平均值为46.16%。将R语言用于孔隙半径、喉道半径等与可动流体比例关系研究中的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未考虑多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关系不理想;通过R语言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拟合优度较高(R^2=0.98),其中,渗透率对可动流体比例的影响相对权重最高(32.92%),余下依次为主流喉道半径(16.36%)、孔隙度(13.99%)、孔喉比(13.30%)、平均喉道半径(12.29%)和孔喉分选系数(11.14%)。研究表明,用R语言能够从新的层面对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关系进行分析,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语言 特低渗储层 孔隙结构 可动流体 拟合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技术研究交联聚合物驱油机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波 侯吉瑞 +2 位作者 张蔓 宋兆杰 王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1,共5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交联聚合物在岩心驱替中的运移特征,深入分析其驱油机理,用河南油田天然岩心,开展了交联聚合物驱油实验。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交联聚合物的驱油过程进行跟踪扫描,重建了干岩心的孔隙结构,获得了在不同驱替时刻... 为了进一步明确交联聚合物在岩心驱替中的运移特征,深入分析其驱油机理,用河南油田天然岩心,开展了交联聚合物驱油实验。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交联聚合物的驱油过程进行跟踪扫描,重建了干岩心的孔隙结构,获得了在不同驱替时刻下,在岩心不同位置的交联聚合物运移特征图像。实验结果表明,CT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交联聚合物溶液的运移特征,由CT扫描后经计算得出的孔隙度相对误差很小;交联聚合物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岩心中仍以近活塞的形式向前运移,注入压力在上升一段时间后即保持平稳,表明交联聚合物可以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交联聚合物 非均质 饱和度 变异系数 微观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矿化度水质稀释聚合物溶液驱油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化龙 李宜强 +2 位作者 孔德彬 路春楠 陈志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3,共4页
目前大庆油田聚合物驱试验区主要采用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的注入方式,不同水质矿化度能够大幅度影响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对于是否可以通过降低污水矿化度提高驱油效果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通过人造长方岩心恒压驱油实验考察了四种不同... 目前大庆油田聚合物驱试验区主要采用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的注入方式,不同水质矿化度能够大幅度影响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对于是否可以通过降低污水矿化度提高驱油效果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通过人造长方岩心恒压驱油实验考察了四种不同矿化度水质稀释聚合物溶液等黏条件下的驱油效果。研究表明,在渗透率为900 m D岩心(岩心规格4.5 cm×4.5 cm×30 cm)中,剪前等黏70 m Pa·s等段塞大小四种不同矿化度水质稀释聚合物体系,高矿化度体系比低矿化度体系提高采收率值增加3.3%;等聚合物用量条件下,高矿化度体系比低矿化度体系提高采收率值降低2.9%;驱油段塞受地层水稀释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达1.8%。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不同矿化度水质稀释聚合物溶液对驱油效果影响,可以为现场进一步开展聚合物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矿化度 黏弹性 聚合物驱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原油粘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成福田 马雪娟 +3 位作者 徐文涛 王宏 董樱花 张丹丹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S2期9-11,16,共4页
以塔里木哈拉哈塘原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沥青质含量、含水率、pH值等因素对原油乳状液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质含量的增加是造成原油乳状液粘度增加的内在因素,含水率的升高、pH值呈酸性或碱性以及调剖剂的添加是造成原油乳状液粘度... 以塔里木哈拉哈塘原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沥青质含量、含水率、pH值等因素对原油乳状液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质含量的增加是造成原油乳状液粘度增加的内在因素,含水率的升高、pH值呈酸性或碱性以及调剖剂的添加是造成原油乳状液粘度增加的外在因素,为了提高原油开采效率,避免形成W/O乳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粘度 界面性质 沥青质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原油井筒沥青堵塞与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祖国 安娜 +4 位作者 欧阳冬 丁保东 刑钰 李淑杰 张丹丹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S2期3-8,共6页
塔河油田于奇西区、八区和十区存在部分典型油井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达50%以上,随着油藏开发的深入,地层压力等参数的逐渐下降影响,胶质沥青质随之在原油举升过程中不断析出,在井筒内堆积造成堵塞,影响油井正常生产。通过对塔河油田井筒堵... 塔河油田于奇西区、八区和十区存在部分典型油井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达50%以上,随着油藏开发的深入,地层压力等参数的逐渐下降影响,胶质沥青质随之在原油举升过程中不断析出,在井筒内堆积造成堵塞,影响油井正常生产。通过对塔河油田井筒堵塞物性质分析及结构研究,找到塔河油田井筒发生沥青质沉积的原因,并依据沉积机理和堵塞物主要组分,研制了JD-1系列分散解堵剂,对其溶解性能性能和抑制性能进行了评价:在适合温度和加量下解堵率可达100%,不稳定原油中加入质量分数1%的JD-1剂可有效抑制沥青质沉积,采用SARA方法计算出每100 g堵塞物中至少加入40 g JD-1剂才能使体系稳定。JD-1剂有望应用于沥青质堵塞井筒的分散解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沥青质 井筒 分散解堵剂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地震时频谱分解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0
14
作者 黄捍东 郭飞 +1 位作者 汪佳蓓 任敦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3-780,844+680,共8页
由于受测不准准则的制约,应用小波变换、广义S变换等线性算法无法同时获得高时间分辨率和高频率分辨率,而应用匹配追踪算法可克服窗函数的限制,能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同时精细表征信号特征。本文在阐述地震信号匹配追踪时频谱分解的算法原... 由于受测不准准则的制约,应用小波变换、广义S变换等线性算法无法同时获得高时间分辨率和高频率分辨率,而应用匹配追踪算法可克服窗函数的限制,能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同时精细表征信号特征。本文在阐述地震信号匹配追踪时频谱分解的算法原理基础上,通过对标准Morlet小波进行合理改造,完备了时频原子库,有利于提高地震信号匹配分解的精度;依据Morlet小波的时宽对地震道进行开时窗,可在多个时窗内同时动态扫描匹配小波原子,可以适当提高计算效率。模型试验与实际数据分析表明,基于改进Morlet小波的地震信号匹配追踪算法更精确更高效,且具备一定的抗噪能力,适合定量分析地震资料的频谱变化特征,有助于研究储层及油气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时频谱分解 匹配追踪算法 MORLET小波 计算效率 时频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类油层中三元复合驱体系的损耗及有效作用距离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刚 侯吉瑞 +3 位作者 李秋言 王少朋 李明远 刘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177,共7页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12%;复合体系运移全程距离后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92%、42.8%和31%,损失量都较为显著。复合体系的化学剂主要损失在注入井附近地层中,且这部分损失主要为'无效损耗',对采收率的贡献值有限。化学剂的损失导致复合驱的驱油效果也逐步降低。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实际的有效作用距离仅为前20%距离,因而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对20%井距之后的水驱残余油的进一步启动则是三元复合驱发展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大庆二类油层 露头岩心 吸附滞留 超低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凝析气与蒸汽混注水平井井筒流动传热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东晓虎 刘慧卿 +1 位作者 侯吉瑞 陈掌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为了准确预测非凝析气与蒸汽混注水平井的井筒沿程流动特征,基于热采水平井管柱跟端注汽与趾端注汽模式,充分考虑水平井的孔眼出流、压降损失以及注入流体的热效应和相态特征,建立射孔水平井混注非凝析气(N2、CO2)与蒸汽时的井筒沿程变... 为了准确预测非凝析气与蒸汽混注水平井的井筒沿程流动特征,基于热采水平井管柱跟端注汽与趾端注汽模式,充分考虑水平井的孔眼出流、压降损失以及注入流体的热效应和相态特征,建立射孔水平井混注非凝析气(N2、CO2)与蒸汽时的井筒沿程变质量流动半解析模型。采用井筒细分微元与节点分析方法进行求解,对气汽混注下的稠油水平井井筒沿程流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各注入参数对于井筒流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仅靠近注汽点位置处的井段加热效果较好,这与矿场实际情况较为吻合;相比传统注蒸汽,气汽混注下的水平井热有效长度更长,加热效果更好;不同注汽模式的水平井具有不同的加热效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轮回改变注入管柱的下入深度,实现不同的加热模式,改善水平段油藏加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水平井 蒸汽 非凝析气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驱产出气回注的驱油效果 被引量:5
17
作者 殷丹丹 李宜强 赵东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CO2驱的后期有大量气体突破,将产出的气体收集后回注油层可提高经济效益,但产出气中混有的烃类和氮气对地层原油相态和驱油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分析了吉林油田产出气在原油中的溶解量和降低原油黏度的程度;采用细管实验法确定了不同组... CO2驱的后期有大量气体突破,将产出的气体收集后回注油层可提高经济效益,但产出气中混有的烃类和氮气对地层原油相态和驱油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分析了吉林油田产出气在原油中的溶解量和降低原油黏度的程度;采用细管实验法确定了不同组成的产出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并分析了不同气体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通过长岩心注气实验分析了不同气体对驱替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出气中氮气和甲烷在原油中的溶解量较小,不利于降黏;最小混相压力随氮气和甲烷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氮气和甲烷含量较大时会使气体过早突破而使抽提原油的效果差且驱油效率低;CO2含量高的产出气回注后可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产出气 相态分析 最小混相压力 长岩心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CO_3溶液与大庆原油作用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刚 刘子威 +3 位作者 林梅钦 徐学芹 李明远 王荣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7,102+131,共7页
采出液的稳定性及处理效果与油水界面性质有关,三元复合驱弱碱与原油作用时间对油水界面性质及采出液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以大庆原油模拟油、模拟水和Na2CO3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界面张力仪、表面黏弹性仪、Zeta电位分析仪及浊度仪,研究大... 采出液的稳定性及处理效果与油水界面性质有关,三元复合驱弱碱与原油作用时间对油水界面性质及采出液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以大庆原油模拟油、模拟水和Na2CO3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界面张力仪、表面黏弹性仪、Zeta电位分析仪及浊度仪,研究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弱碱与原油长期作用后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2CO3溶液与模拟油长时间反应后,分离得到的水相与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变化不明显,水相与模拟油乳化后所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Na2CO3溶液与模拟油反应1d后,分离得到的油相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Zeta电位及乳状液稳定性大于未反应的模拟油的;Na2CO3溶液与模拟油反应10d后,分离得到的油相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小于反应1d后分离所得的油相的,Zeta电位及乳状液稳定性大于反应1d后分离所得的油相的.该研究结果为三元复合驱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2CO3溶液 界面张力 界面剪切黏度 ZETA电位 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水-岩石相互作用对砂岩储集层润湿性影响机理 被引量:7
19
作者 肖娜 李实 +1 位作者 林梅钦 赵春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0-465,共6页
CO_2注入地层后,与水和岩石相互作用,导致储集层岩石润湿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储集层的渗透性。应用接触角测量、界面张力测量、岩心驱替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高压条件下CO_2-水-岩石相互作用对砂岩储集层润湿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岩石润湿性... CO_2注入地层后,与水和岩石相互作用,导致储集层岩石润湿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储集层的渗透性。应用接触角测量、界面张力测量、岩心驱替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高压条件下CO_2-水-岩石相互作用对砂岩储集层润湿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岩石润湿性和渗透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在石英表面的静态接触角随着CO_2压力的升高逐渐增大,在CO_2压力为7.2 MPa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CO_2压力的升高有所减小;水-CO_2界面张力及水在石英表面的黏附功随着CO_2压力的升高逐渐减小,在CO_2压力为7.2 MPa时达到最小值,然后随着CO_2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水溶液pH值降低,水在石英表面的静态接触角先减小后增大,pH值降低至2.5时,静态接触角达到最大值,pH值继续降低,静态接触角减小;随着水溶液pH值降低,水在砂岩表面的静态接触角先减小后增大,砂岩的水相渗透率先减小后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静态接触角 界面张力 润湿性 黏附功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用重烷基苯磺酸钠的鉴定及高分辨质谱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刚 侯吉瑞 +4 位作者 李明远 曾璐明 郝宏达 吴晨宇 郭福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7-170,共4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相互佐证的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定常用表面活性剂的类型。采用负离子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质谱(ESI-FTM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驱油用...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相互佐证的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定常用表面活性剂的类型。采用负离子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质谱(ESI-FTM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驱油用重烷基苯磺酸钠(HABS)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分子结构。结果表明,高分辨质谱分析得到HABS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320-500;其分子通式为CnH2n-7SO3Na,碳数分布主要为C18-C24,其中C1 9含量最高,其次为C23、C18和C22。HABS红外光谱图在1 183.54、1 039.34 cm^-1处有典型特征吸收峰,并且在1 183.54 cm^-1和831.69 cm^-1有较强的吸收,可知HABS主要为1,4-二取代苯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烷基苯磺酸钠 高分辨质谱 红外光谱 高效液相色谱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