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视野·中国语境·认知诗学研究--“全国首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卫东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3,共3页
认知诗学是融认知语言学与文学文体研究于一体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国外的认知诗学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国内研究还是刚刚起步,主要成果还是局限于对国外相关理论的引介和译介,还缺少实证与自创性研究。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诗学研究 全球化视野 高层论坛 中国语境 综述 跨学科研究 认知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译笔记符号引入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应用与问题刍议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建南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X期121-122,共2页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历来是诸多高校老师们的难题,尽管出谋献策的教师很多,可是很少有人强调笔记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口译笔记符号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关注听力文本中的具体关键信息。可是这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历来是诸多高校老师们的难题,尽管出谋献策的教师很多,可是很少有人强调笔记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口译笔记符号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关注听力文本中的具体关键信息。可是这一策略的运用也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在大量实践中真正掌握这种技巧,从而充分展示口译笔记符号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听力理解力和语言综合素质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笔记 大学英语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语法基于使用模式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
作者 于红 戴卫平 《英语教师》 2011年第6期56-60,共5页
认知语法强调人对语言系统的实际使用和人关于语言使用的知识。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运用,语言知识是在具体使用和不断的修正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规则是在具体示例中抽象出来的。语言习得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由语言性的经验所驱动。基于... 认知语法强调人对语言系统的实际使用和人关于语言使用的知识。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运用,语言知识是在具体使用和不断的修正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规则是在具体示例中抽象出来的。语言习得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由语言性的经验所驱动。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式为解释人类如何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式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使用模式 习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中国古诗词意象并置与概念整合之关联——以李煜《相见欢》为例
4
作者 赵晓囡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1年第10期58-61,共4页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读者欣赏的过程即意象意义的建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义的视角,运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南唐李煜著名的词作《相见欢》中的意象建构与在线认知过程进行解读,旨在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读者欣赏的过程即意象意义的建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义的视角,运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南唐李煜著名的词作《相见欢》中的意象建构与在线认知过程进行解读,旨在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的意象组合的意义建构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象并置 概念整合 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被引量:5
5
作者 肖中琼 戴卫平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4期102-103,共2页
地名的由来与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影响和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剖析地名这块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关键词 中国 地名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 被引量:68
6
作者 赵秀凤 苏会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8-24,30,共8页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一则多模态广告语篇的意义进行探讨,旨在以概念转喻和隐喻为切入点,聚焦隐喻性多模态广告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概括总结多模态隐喻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隐喻性多模态语篇整体意义的产生源于在转喻和隐...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一则多模态广告语篇的意义进行探讨,旨在以概念转喻和隐喻为切入点,聚焦隐喻性多模态广告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概括总结多模态隐喻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隐喻性多模态语篇整体意义的产生源于在转喻和隐喻互动基础上进行的概念合成。从认知构建的角度对语篇加以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多模态广告实现劝说和审美功能的心理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多模态转喻 概念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汉语“准X”词族探微 被引量:6
7
作者 戴卫平 高丽佳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20,共4页
汉语"准X"词族中的"准"原只限于专业术语在某个学科领域小范围内使用。由于表达语用的需要,这种以"准"打头的构词方式逐渐进入当代汉语的通用领域,并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准X"词族在结构方... 汉语"准X"词族中的"准"原只限于专业术语在某个学科领域小范围内使用。由于表达语用的需要,这种以"准"打头的构词方式逐渐进入当代汉语的通用领域,并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准X"词族在结构方式、语义内涵、语用倾向上都体现出创新性、能产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准X"词族的形成与发展、"准X"的组合方式与结构关系、"准X"词的语义表达以及"准X"的泛化和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X 词族 构词 泛化 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英文字母词刍议 被引量:10
8
作者 戴卫平 高丽佳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3,共4页
现代汉语英文字母词确实已表现出简便快捷、直接直观、信息量大等语用价值。但是,英文字母词迅速增多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 字母词 语用价值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毒木圣经》 被引量:10
9
作者 唐建南 李素杰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3,共5页
《毒木圣经》是美国当代女作家金索尔弗的鸿篇巨著。本文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读该小说,认为该书展示了女性、黑人和自然备受压迫的共同命运,呈现了他们反抗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的过程。同时,该小说也成功解构了西... 《毒木圣经》是美国当代女作家金索尔弗的鸿篇巨著。本文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读该小说,认为该书展示了女性、黑人和自然备受压迫的共同命运,呈现了他们反抗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的过程。同时,该小说也成功解构了西方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白人与有色人种的二元对立关系,充分肯定了边缘群体和自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索尔弗 《毒木圣经》 生态女性主义 二元对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翻译的连贯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卞凤莲 裴文斌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2-95,共4页
语篇是语言使用的最基本形式,通常也是翻译的基本单位,而连贯则是对语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翻译中怎样实现和保持语篇的连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展示了新的视角,成为指导语篇翻译的重要理论... 语篇是语言使用的最基本形式,通常也是翻译的基本单位,而连贯则是对语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翻译中怎样实现和保持语篇的连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展示了新的视角,成为指导语篇翻译的重要理论工具。本文通过翻译实例,解释了言语行为对实现语篇连贯的影响,提出了四条在翻译中实现语篇连贯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语篇 连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的隐喻表征和合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认知文体学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赵秀凤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7,共7页
要解决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和意识流动的散乱性及模糊性之间的张力,意识流小说家所依赖的仍是人类的基本认知体验——基于意象的概念隐喻和整合。在《到灯塔去》中,作者除运用主题隐喻构建和组织语篇、刻画人物意识风格外,还通过对常规隐... 要解决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和意识流动的散乱性及模糊性之间的张力,意识流小说家所依赖的仍是人类的基本认知体验——基于意象的概念隐喻和整合。在《到灯塔去》中,作者除运用主题隐喻构建和组织语篇、刻画人物意识风格外,还通过对常规隐喻进行延伸、扩展、叠加、整合等方式创造个性化新奇隐喻和开放性象征隐喻,用线性语言表征扑朔迷离的意识流动和纷繁复杂的情感交织。概念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和可重构性使读者能够重构和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纷繁复杂的生活直觉和人生感悟,引发情感认同,体悟纷乱的意识表层所蕴含的主题和美学意义。在该类作品中,隐喻不只是用一个概念构建另一概念的概念化手段,更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表情和表意机制,用以传达普通语言文字无法表白的强烈情感和意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意识流 认知文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图式关照下的语篇视角框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秀凤 李玉财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9-113,共5页
视角原指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属于视觉感知范畴。源自于体验的观察图式投射到概念域,形成人们认知世界的抽象模式。视角结构不同所获取的概念表征不同,继而会影响到概念的语言表达。视角构形对语言形式的影响在叙事话语中体现得尤为明... 视角原指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属于视觉感知范畴。源自于体验的观察图式投射到概念域,形成人们认知世界的抽象模式。视角结构不同所获取的概念表征不同,继而会影响到概念的语言表达。视角构形对语言形式的影响在叙事话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结合感知体验图式,分析叙事语篇中典型视角框架的认知构建及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图示 视角框架 叙事语篇 认知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语篇中视角交汇的认知解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秀凤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1,共4页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把人的认知操作与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对叙事语篇中视角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形式之间的构建关系进行分析。在对虚构世界进行认知构建过程中,视角主体对视点空间的选择、发挥的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动态构型是导致叙事语言形...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把人的认知操作与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对叙事语篇中视角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形式之间的构建关系进行分析。在对虚构世界进行认知构建过程中,视角主体对视点空间的选择、发挥的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动态构型是导致叙事语言形式变化多端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语篇 视角 认知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间接话语的认知操作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秀凤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69,共5页
根据认知语法中的"场景定位"理论研究,叙事语篇中人物言语和思想的表达形式应是围绕两个场景参照中心、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动态场景构形的结果。自由间接话语的场景构形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以代理场景为主、默认场景为框。它的混... 根据认知语法中的"场景定位"理论研究,叙事语篇中人物言语和思想的表达形式应是围绕两个场景参照中心、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动态场景构形的结果。自由间接话语的场景构形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以代理场景为主、默认场景为框。它的混合场景构形具有事倍功半的功效:既突显人物的主观性,又保全叙事地位,有利于长篇叙事语篇的连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间接话语 认知 叙事语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艾丽丝·沃克:女性心灵的书写者和探索者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晓囡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5,共6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艾丽丝·沃克用天赋之笔清晰地表达出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的声音,探讨女性的出路,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两位女作家的思想及其作品进行梳理研究,探究她们不同生存环境下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艾丽丝·沃克用天赋之笔清晰地表达出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的声音,探讨女性的出路,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两位女作家的思想及其作品进行梳理研究,探究她们不同生存环境下的女性意识和共同的女性主义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沃克 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学同一术语多种译名:成因与对策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卫平 《语言与翻译》 2011年第2期41-46,共6页
同一个术语,多个译名无疑会引起概念上的混淆、误读,给读者在理解和使用上造成费解和混乱。论文举例分析语言学术语一词多译及其问题,提出了规范语言学术语翻译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语言学 术语 翻译 规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的乌托邦——从生态女性批评视角解读《一只白苍鹭》 被引量:11
17
作者 唐建南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9-64,共6页
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剖析了短篇小说《一只白苍鹭》,不仅指出女主人公西尔维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超越了这种经常被生态批评学家所强调的理想状态,通过分析闯入这个乌托邦的男青年及西尔维亚的外祖母两个人物,追索女主人公摆脱... 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剖析了短篇小说《一只白苍鹭》,不仅指出女主人公西尔维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超越了这种经常被生态批评学家所强调的理想状态,通过分析闯入这个乌托邦的男青年及西尔维亚的外祖母两个人物,追索女主人公摆脱男权主义束缚,重新回到貌似平等和谐的网状世界的历程。文章结尾质疑驱逐男性而达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指出女性要摆脱的不是男性,而是男性压迫,否则与自然建立的平等关系也只是违背生态多样性的,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权主义 人类中心论 男子中心论 生态中心论 生态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礼德的意义观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丽佳 戴卫平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4期14-15,共2页
韩礼德把语言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对意义的研究上,重视语言在实际交际场景中所发挥的实际意义。韩礼德认为语义内容决定语言形式。韩礼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是一个在情景语境中用于表达不同功能、对语义进行选择的多层次网络系统。
关键词 韩礼德(Halliday) 意义 功能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建南 戴卫平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1年第8期9-11,共3页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一种是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另一种是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构式语法是一门研究说话者知识本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式语法的起...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一种是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另一种是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构式语法是一门研究说话者知识本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式语法的起因是对一些边缘语言现象的研究,因而构式概念成了构式语法的核心,并由此引申到对全部语言现象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构式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现在时在叙事结构中的文体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柴同文 梅丽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3-66,共4页
传统上,时态一直被看成是语义学的一部分,因而针对时态的研究都是在动词的范畴之内进行的。结合Labov的叙事模式,激活历史现在时所需要的话语语境,进而探讨过去时向历史现在时转换时所体现的独特的文体价值,为时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历史现在时 叙事结构 文体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