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球化视野·中国语境·认知诗学研究--“全国首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综述 |
杨卫东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2
|
口译笔记符号引入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应用与问题刍议 |
唐建南
|
《海外英语》
|
2012 |
1
|
|
3
|
认知语法基于使用模式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于红
戴卫平
|
《英语教师》
|
2011 |
0 |
|
4
|
解读中国古诗词意象并置与概念整合之关联——以李煜《相见欢》为例 |
赵晓囡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1 |
0 |
|
5
|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
肖中琼
戴卫平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08 |
5
|
|
6
|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 |
赵秀凤
苏会艳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68
|
|
7
|
当代汉语“准X”词族探微 |
戴卫平
高丽佳
|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8
|
现代汉语英文字母词刍议 |
戴卫平
高丽佳
|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9
|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毒木圣经》 |
唐建南
李素杰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10
|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翻译的连贯性 |
卞凤莲
裴文斌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1
|
意识的隐喻表征和合成——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认知文体学分析 |
赵秀凤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0
|
|
12
|
视觉图式关照下的语篇视角框架 |
赵秀凤
李玉财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3
|
叙事语篇中视角交汇的认知解析 |
赵秀凤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14
|
自由间接话语的认知操作 |
赵秀凤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5
|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艾丽丝·沃克:女性心灵的书写者和探索者 |
赵晓囡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6
|
语言学同一术语多种译名:成因与对策 |
戴卫平
|
《语言与翻译》
|
2011 |
3
|
|
17
|
人与自然和谐的乌托邦——从生态女性批评视角解读《一只白苍鹭》 |
唐建南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 |
11
|
|
18
|
论韩礼德的意义观 |
高丽佳
戴卫平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08 |
3
|
|
19
|
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 |
唐建南
戴卫平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1 |
2
|
|
20
|
历史现在时在叙事结构中的文体价值 |
柴同文
梅丽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