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丹红海水域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国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8-130,共3页
苏丹红海水域位于红海盆地中段西侧,仅发育同裂谷期地层(上渐新统-更新统),中新统中部为一套稳定分布的盐层,发育盐下Rudeis组和盐上Zeit组两套烃源岩,形成了盐下、盐上两套储盖组合,浅水区盐下是目前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结合海外海上... 苏丹红海水域位于红海盆地中段西侧,仅发育同裂谷期地层(上渐新统-更新统),中新统中部为一套稳定分布的盐层,发育盐下Rudeis组和盐上Zeit组两套烃源岩,形成了盐下、盐上两套储盖组合,浅水区盐下是目前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结合海外海上风险勘探的特点,提出了第一阶段主攻浅水区盐下、第二阶段钻探深水区的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 红海盆地 石油地质 勘探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国林 李曰俊 +3 位作者 孙建华 黄智斌 赵岩 刘亚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62,共13页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新生代南天山褶皱冲断系的一部分。本文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它是发育于古生界中且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薄皮构造,是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叠瓦状...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新生代南天山褶皱冲断系的一部分。本文根据野外实际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总结了该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它是发育于古生界中且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薄皮构造,是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叠瓦状冲断,因更新世才定型而具暴露式冲断前锋,有断层传播褶皱发育但已遭强烈剥蚀,前展式冲断。上新世晚期的冲断曾控制了磨拉石盆地发育(西域组砾岩),但该盆地已遭更新世的冲断推覆作用破坏。根据平衡剖面恢复,柯坪冲断带南部3排冲断层的总构造缩短量为29.1%~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冲断带 南天山褶皱冲断系 变形特征 更新世 塔里木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 被引量:25
3
作者 樊冬艳 姚军 +3 位作者 孙海 谢银伍 曾慧 张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123,共8页
针对页岩气藏中吸附气和游离气共存的储集方式,基于双重介质模型建立考虑吸附解吸过程的页岩气藏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定义新的参数来表征基质中吸附解吸气量与游离气弹性释放量的比值,利用Laplace变换计算页岩气藏点源解,通过叠加原... 针对页岩气藏中吸附气和游离气共存的储集方式,基于双重介质模型建立考虑吸附解吸过程的页岩气藏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定义新的参数来表征基质中吸附解吸气量与游离气弹性释放量的比值,利用Laplace变换计算页岩气藏点源解,通过叠加原理得到定产量生产时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后井底压力解,对考虑井筒和表皮系数的影响以及定井底流压生产时水平井动态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开采过程中页岩吸附解吸气量所占比例较大,且考虑吸附解吸后,定产量生产所需压差小,压力波传播到边界时间晚,压力导数曲线凹槽更加明显,同时定井底流压生产时压裂水平井产量更大,稳产时间更长;Langmuir吸附体积越大,压力波传播越慢,所需压差越小,压力导数曲线凹槽越深,同时页岩气藏稳产时间越长,产量越大,但产量的增幅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Langmuir等温吸附 压裂水平井 点源解 不稳定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曾慧 姚军 +1 位作者 樊冬艳 王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4-328,共5页
针对页岩气藏中吸附气和游离气共存的现象,建立了考虑吸附解吸过程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产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考虑微裂缝时,压裂水平井产能很低,几乎为零,只有天然微裂缝发育比较良好的地层才具... 针对页岩气藏中吸附气和游离气共存的现象,建立了考虑吸附解吸过程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产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考虑微裂缝时,压裂水平井产能很低,几乎为零,只有天然微裂缝发育比较良好的地层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随着开采进行,解吸气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气藏考虑吸附解吸后产量更大,稳产时间更长,所以页岩气藏必须考虑吸附解吸的影响;正交试验表明,天然裂缝渗透率对产能的影响最显著,地层微裂缝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压裂水平井的产能,必须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吸附解吸 压裂水平井 产能分析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聚合物对O/W乳状液体系渗流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康万利 魏绍龙 +3 位作者 胡雷雷 季岩峰 杨润梅 刘述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0-145,共6页
通过渗流对比实验、原子力显微观察及电镜扫描等手段分析海博型两亲聚合物对O/W乳状液渗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两亲聚合物是接枝了疏水基团的特殊结构聚合物,当其浓度超过临界缔合浓度(wCAC)时能够形成空间性的、强黏弹性的超分子... 通过渗流对比实验、原子力显微观察及电镜扫描等手段分析海博型两亲聚合物对O/W乳状液渗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两亲聚合物是接枝了疏水基团的特殊结构聚合物,当其浓度超过临界缔合浓度(wCAC)时能够形成空间性的、强黏弹性的超分子网络结构,这种结构在渗流过程中与分散相乳化油滴相互影响,增强体系的黏弹效应,使渗流阻力呈现'爬坡式'上升的不稳定特征;两亲聚合物浓度超过wCAC时,两亲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使O/W乳状液体系的渗流阻力增大、渗流不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聚合物 O/W乳状液体系 渗流 爬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