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灵山岛晚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及区域构造意义初探 被引量:89
1
作者 吕洪波 王俊 张海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8-946,共9页
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黄海近岸海域中,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但岛上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尚未在地质文献中披露过。本文作者对灵山岛进行了初步地质考察,在被看做早白垩世莱阳期的地层中发现远源浊积岩及其内部大... 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黄海近岸海域中,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但岛上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尚未在地质文献中披露过。本文作者对灵山岛进行了初步地质考察,在被看做早白垩世莱阳期的地层中发现远源浊积岩及其内部大量的滑塌沉积层,孢粉鉴定初步结果显示该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侏罗纪。滑塌构造以同沉积滑塌褶皱为主,而在滑塌体内部还发现有很多同沉积变形构造,如:同沉积布丁构造、同沉积拉伸线理、同沉积双重构造等。同沉积滑塌褶皱体的排列方向揭示了其物源来自南东方向,韵律层中弱粒序层单元颗粒为细砂到粉砂,反映出远源浊积岩的特征。根据滑塌体运移方向判断盆地的古地理特征为东南侧水体变浅而西北侧水体变深。滑塌沉积发育时,盆地为介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残余洋盆。发育于砂质单元中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指示了该套浊积岩在褶皱之前受到了SE—NW向的动态挤压,而后期的不对称褶皱构造记录了扬子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侧的华北板块俯冲的历史。灵山岛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中国东部存在着晚中生代海相沉积,更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郯庐断裂以东碰撞缝合的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岛 中生代 远源浊积岩 滑塌沉积 同沉积构造 残余洋盆 苏鲁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 被引量:30
2
作者 吕洪波 任晓辉 +1 位作者 许民 欧阳江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198,I0004,共8页
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 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的壶穴则叫做冰川壶穴。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与差异风化和风蚀作用联系起来。笔者等分析了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的特点,明确指出: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并非壶穴形成的原因,唯一可能的成因是快速的河水或冰川融水的旋转水流。因此,在中国南方河床上发现的壶穴既可能是河流流水形成的,也可能是第四纪山谷冰川融水造成的;而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只能是曾经覆盖其上的第四纪冰帽在冰川退缩期之冰川融水形成的。所以,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为冰川壶穴(即冰臼),可以看作第四纪冰帽的标志。根据中国东部壶穴的分布特征推断:中国东部之北方在第四纪末次冰盛期至少曾经存在着许多冰帽甚至大陆冰川,而其南部边缘至少已经达到山东蒙山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穴 差异风化 风蚀 冰川融水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 被引量:20
3
作者 吕洪波 任晓辉 +1 位作者 许民 欧阳江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3-702,共10页
针对施雅风院士新提出的壶穴之"负球状风化"说,笔者特撰文与施老商榷。笔者认为:壶穴的形成并不受花岗岩中节理的控制,也与风化作用无关,不能用"负球状风化"来解释。壶穴是高速旋转水流侵蚀的结果,在中国东部花岗... 针对施雅风院士新提出的壶穴之"负球状风化"说,笔者特撰文与施老商榷。笔者认为:壶穴的形成并不受花岗岩中节理的控制,也与风化作用无关,不能用"负球状风化"来解释。壶穴是高速旋转水流侵蚀的结果,在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发现的壶穴是第四纪冰川融水侵蚀的标志。近年来观察到的格陵兰冰上湖泊的突然排泄为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壶穴成因争论的本质是中国东部是否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建议第四纪学界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其他地貌标志。韩同林研究员的"冰臼论"促进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再研究,应当给予积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穴 负球状风化 冰川融水 中国东部 第四纪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结构特征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明刚 漆家福 +2 位作者 杨桥 徐田武 陈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体表现为两个地堑式断陷,断陷结构与基底断裂产状的变化有关;中区南部表现为由3条SE向倾斜的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系,向北变为地堑断陷结构;北区盆地结构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层控制,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断陷结构。在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盆地结构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油区构造解析 结构特征 构造动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被引量:45
5
作者 吕洪波 任晓辉 杨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9-385,i0005-i0006,共9页
近年来,中国赤峰等地相继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重新讨论提供了新的地貌证据。这些证据主要有冰臼、冰蚀残丘、古冰斗、刃脊和角峰等。冰臼的相继报道曾经引起“冰蚀成因”与“风蚀成因”的大讨论,而恰恰是这些引... 近年来,中国赤峰等地相继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重新讨论提供了新的地貌证据。这些证据主要有冰臼、冰蚀残丘、古冰斗、刃脊和角峰等。冰臼的相继报道曾经引起“冰蚀成因”与“风蚀成因”的大讨论,而恰恰是这些引起争论的冰臼引发了笔者对中国境内第四纪大陆冰川的重新思考。经过近几年的实地考察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境内所报道的绝大部分“冰臼”确实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其中,发现于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冰臼是典型的大陆冰川作用的结果。内蒙古赤峰北部阿斯哈图石林是典型的冰蚀残丘,而花岗岩中与地面平行的“节理”——剥离面理与冰川作用是分不开的,其成因须重新讨论。冰臼与剥离面理的同时存在是冰川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考虑到河北、山东、山西已经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特征,可以推论华北东部地区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大陆冰川,其范围可能达到山东的泰山以南,而全球更新世大冰盖的范围值得重新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 第四纪 大陆冰川 地貌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被引量:31
6
作者 吕洪波 章雨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7-922,共6页
由于专家喜好不同和几本权威汉语专业辞典互不一致,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使用和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混乱状况。①本文建议应统一将"pothole"译为壶穴,表示基岩表面因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凹坑;"kettlehole"或&... 由于专家喜好不同和几本权威汉语专业辞典互不一致,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使用和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混乱状况。①本文建议应统一将"pothole"译为壶穴,表示基岩表面因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凹坑;"kettlehole"或"kettle"译为锅穴,代表冰川沉积区因冰体融化而形成的洼地。②对于"冰臼"、"岩臼"的使用,两作者亦未能达成共识:吕洪波建议继续使用"冰臼",等同于"冰川壶穴",对应于"glacial pothole",摒弃"岩臼"这一新的提法;章雨旭建议修改"壶穴"的原始定义,不再强调其快速旋转水流成因,仅强调其"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态特征,同时摒弃"冰臼"和"岩臼"等术语,仅用"壶穴"一词,若强调"壶穴"的不同成因,可在其前面加注成因术语,如"冰川壶穴"、"河成壶穴"、"风化壶穴"等。③对于其他凹坑,有专用名称的用专用名称,如风化穴(tafoni)、风蚀凹槽、风龛(alcove)等;没有的则用一般词汇,称为"坑"、"穴"、"洞"(pit,hollow,cavity)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穴 锅穴 冰臼 岩臼 冰川壶穴 差异风化壶穴 术语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新泰青云低山区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被引量:19
7
作者 吕洪波 杨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8-608,共1页
2005年7月上旬,笔者等在山东省新泰市东约10km的青山上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包括刃脊、角峰、冰漂砾、冰臼等。在由混合花岗岩组成的最高海拔仅为496m的低山上发现大量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在华东地区尚未见报道。
关键词 冰川遗迹 第四纪 低山区 山东省 青山 混合花岗岩 华东地区 新泰市 高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断块群类型——以东濮凹陷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4 位作者 程秀申 徐振强 解晨 赵衍彬 孙海龙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断块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单元,断块群则是断块的有序组合,是油气藏组合体。断块油气藏的勘探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断块群分类方案。文中从几何学—运动学方面出发,讨论了裂陷盆地断块群分类方案,然后结合裂陷盆地结构,讨论了不同构造部位可... 断块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单元,断块群则是断块的有序组合,是油气藏组合体。断块油气藏的勘探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断块群分类方案。文中从几何学—运动学方面出发,讨论了裂陷盆地断块群分类方案,然后结合裂陷盆地结构,讨论了不同构造部位可能出现的断块群类型,也从这个角度初步讨论了断块群的成因。最后,结合东濮凹陷实际,讨论了不同构造部位发育的不同类型断块群的构造特点和含油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 断块群 分类 裂陷盆地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相关的软沉积物构造变形及其在盆地演化中的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吕洪波 章雨旭 +1 位作者 张绮玲 肖加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06-1606,共1页
关键词 盆地演化 构造变形 沉积物 地震相 挤压构造 拉张构造 盆地构造演化 布丁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矿区北部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俊 吕洪波 +4 位作者 章雨旭 柳建勇 李旭平 黄敏 孟庆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5-792,共8页
在白云鄂博主矿北西约6.5km处的查干楚鲁一带,有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断层带,前人在该带中部识别出了蛇绿岩混杂堆积。本文作者在蛇绿岩东部的大理岩质糜棱岩中发现鞘褶皱、拉伸线理及旋转碎斑系等变形构造,在大理岩周围发现石英岩型宏观... 在白云鄂博主矿北西约6.5km处的查干楚鲁一带,有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断层带,前人在该带中部识别出了蛇绿岩混杂堆积。本文作者在蛇绿岩东部的大理岩质糜棱岩中发现鞘褶皱、拉伸线理及旋转碎斑系等变形构造,在大理岩周围发现石英岩型宏观压力影构造,在变质石英砂岩中识别出褶劈理以及方解石脉等相关构造,在这条东西向断裂带北边发现典型的黄铁矿型压力影。根据上述特征判断,查干楚鲁一带为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韧性剪切带,同时具有NEE—SWW向逆左旋走滑的特征。该带揭示出蒙古洋板块与华北板块在晚古生代汇聚拼合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 韧性剪切带 蛇绿混杂岩 逆左旋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萘分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演变的热模拟实验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爱珠 谢柳娟 +3 位作者 张永东 柴平霞 孙永革 王飞宇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09-522,共14页
萘及烷基萘是原油和沉积有机质的重要组成。目前对于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随有机质成熟作用加深的演变特征鲜见报道。本研究选取松辽盆地杜601井嫩一段低熟黑色泥岩进行热压模拟生烃实验,采用两步柱色谱层析技术分离烷基萘化合物... 萘及烷基萘是原油和沉积有机质的重要组成。目前对于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随有机质成熟作用加深的演变特征鲜见报道。本研究选取松辽盆地杜601井嫩一段低熟黑色泥岩进行热压模拟生烃实验,采用两步柱色谱层析技术分离烷基萘化合物使其达到稳定碳同位素的在线准确测定,从而厘定有机质不同成熟阶段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布面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模拟实验温度点排出的一甲基萘(MNs)和二甲基萘(DMNs)各异构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分别介于–29.5‰~–29.3‰和–30.9‰~–30.5‰之间,这可能与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非均一性裂解有关;三甲基萘(TMNs)各异构体之间稳定碳同位素值差异较大,介于–36.8‰~–31.1‰之间,这可能与生源效应有关;其中,1,2,5-TMN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偏轻,介于–36.8‰~–35.6‰之间,可能是细菌来源的藿类化合物降解及其芳构化的产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热演化作用的加深,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介于0.8‰~1.4‰之间,基本在仪器测试误差范围之内,反映成熟作用所导致的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动力学分馏较小。因此,烷基萘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以成为油-源和油-油对比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萘 分子碳同位素 有机质成熟作用 油-源对比 油-油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的垂直缝合线及其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吕洪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笔者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群白云岩和上石炭统本溪组石灰岩中识别出垂直缝合线。垂直缝合线都借助于平面X剪节理发育,缝合面上的"牙齿"与缝合面本身多呈斜交状态,其延伸方向代表着变形期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方... 笔者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群白云岩和上石炭统本溪组石灰岩中识别出垂直缝合线。垂直缝合线都借助于平面X剪节理发育,缝合面上的"牙齿"与缝合面本身多呈斜交状态,其延伸方向代表着变形期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方向。根据垂直缝合面"牙齿"的突出方向判别:以山东博山地区为代表的华北东部地区在古生代中期和末期先后两次受到NNE—SSW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其中第一次挤压事件与遍布华北东部的中奥陶统—上石炭统(C2—O2)平行不整合抬升相关,而第二次则与华北东部古生代末期的褶皱隆起相联系。本文的研究为垂直缝合线在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碳酸盐岩 垂直缝合线 水平挤压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中“火山弹”与“喷气锥”景点定名商榷 被引量:2
13
作者 吕洪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3-388,I0004,共7页
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然景点,其引人之处就是新生代玄武岩火山地貌。然而,景点中有些火山构造的命名却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如:熔岩丘和增生熔岩球分别被错误地命名为“喷气锥”和“火山弹”。笔者... 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然景点,其引人之处就是新生代玄武岩火山地貌。然而,景点中有些火山构造的命名却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如:熔岩丘和增生熔岩球分别被错误地命名为“喷气锥”和“火山弹”。笔者根据著名专业网站(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和经典教材中的相应定义讨论了这些火山构造。通过分析这些构造的形态、大小和成因,笔者将它们分别重新命名为熔岩丘和增生熔岩球。笔者建议:地质公园中所有景点的定名都应该经专家核实和评价,从而给出科学的、符合地质实际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连池 世界地质公园 喷气锥 熔岩丘 火山弹 增生熔岩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新泰野外露头发现下古生界含油碳酸盐岩
14
作者 吕洪波 朱晓青 +3 位作者 杨超 黄蝶芳 张成凤 张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252,277,共2页
关键词 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山东 含油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头发 环渤海湾地区 盆地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韵律的马尔科夫链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成凤 吕洪波 +1 位作者 夏邦栋 方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2-640,共9页
本文利用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韵律的野外测量数据,从马尔柯夫链原理出发,对其进行了频数转移矩阵、概率转移矩阵、极限概率矩阵和环流矩阵等沉积旋回最优分解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发现并命名了循环链和二级循环链,并对循环链进行... 本文利用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韵律的野外测量数据,从马尔柯夫链原理出发,对其进行了频数转移矩阵、概率转移矩阵、极限概率矩阵和环流矩阵等沉积旋回最优分解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发现并命名了循环链和二级循环链,并对循环链进行了特殊处理。通过分析模拟获得的状态循环模式图,建立了不同地点实测段的代表性韵律结构模式并绘制了韵律结构剖面示意图。最后结合野外观测的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对比了不同地点的韵律结构和沉积环境的关系,确认了边阳、兰木等地典型的滨岸潮汐带环境和田林利周与丰厚等地以浊流为主的强事件沉积特征,认为南盘江盆地在中三叠世符合残余盆地这一大地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中三叠统 复理石韵律 马尔科夫链模拟 二级循环链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