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积扇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砂坝和沟流的控制作用——基于冲积扇水槽模拟实验 被引量:3
1
作者 石若峰 刘忠保 冯文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315,共5页
通过观察和记录冲积扇自旋回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在冲积扇的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同一期洪水期的中期—后期,在冲积扇扇根片流带中,沟流发育的优势方向与砾石颗粒初期分布有着重要关系,同时砾... 通过观察和记录冲积扇自旋回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在冲积扇的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同一期洪水期的中期—后期,在冲积扇扇根片流带中,沟流发育的优势方向与砾石颗粒初期分布有着重要关系,同时砾石颗粒的分布还控制着沟流改道;在冲积扇的扇中发育过程中,由于砾石颗粒是在牵引流的搬运作用下运动,因此对沟道的控制作用便更多体现在对沟道形态的改造与砂坝的形成上。通过对比冲积扇剖面中出现的多期辫流水道叠置、砂坝和沟道的分布状态,就能够验证实验过程中冲积扇表面发生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冲积扇形成的规模是与碎屑流的动力、携带沉积物和沉积时间呈正比关系。在碎屑流的动力与携带的沉积物相对没有变化的稳定期内,扇根的砂坝与沟流、扇中的沟道都与砾石颗粒的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颗粒 冲积扇模拟实验 沟流成因 片流 碎屑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一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吕传炳 程同冉 +3 位作者 张峰 纪友亮 梁官忠 李彦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5-630,共6页
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最主要的油气藏类型。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浅水三角... 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最主要的油气藏类型。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并且阐述了浅水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沙一上亚段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微相发育,河口坝微相基本不发育,广泛发育大面积的席状砂微相;湖平面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多期砂泥岩互层,是砂体展布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决定了浅水三角洲相具有优良的储盖组合,断层作用于砂体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岔河集构造带沙一上亚段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霸县凹陷 岔河集构造带 沙河街组 浅水三角洲相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集层影响的新认识 被引量:18
3
作者 公繁浩 鲍志东 +2 位作者 范正平 伍星 刘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8-341,共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岩石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认为,早期自生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的转化、保存和改造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占据原生孔,并将其转化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形式,从空间上阻碍硅质胶结、碳...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岩石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认为,早期自生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的转化、保存和改造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占据原生孔,并将其转化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形式,从空间上阻碍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对孔隙的破坏,为后期流体改造储集层提供了通道;其亲油的黏土矿物属性,为后期油气在低孔、低渗储集层中成藏提供了条件。另外,因绿泥石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发生水解,在开发具有绿泥石胶结的油藏时,应考虑到黏土矿物的敏感性。研究认为,绿泥石环边形成后储集层仍有较强的压实现象,前人认为的抗压能力可能被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自生绿泥石 储集层 碳酸盐胶结 硅质胶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固凹陷大兴断裂带沙四——沙三段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梁官忠 刘龙松 +3 位作者 张峰 纪友亮 吕亚辉 李彦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廊固凹陷大兴断裂带相继发现兴8、兴9等砾岩油气藏,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数油气藏处于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微相,因此对大兴断裂带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廊固凹陷最近获取的岩心、地震、测井等资... 廊固凹陷大兴断裂带相继发现兴8、兴9等砾岩油气藏,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数油气藏处于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微相,因此对大兴断裂带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廊固凹陷最近获取的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近岸水下扇进行了沉积微相特征的识别及沉积微相类型的划分,总结了近岸水下扇分布特征,并分别建立了碎屑流及泥石流近岸水下扇沉积模式。碎屑流近岸水下扇在旧州地区发育,扇体表现为厚层砾岩与泥岩的突变接触,沉积物主要是颗粒支撑砾岩,杂基含量很少;而泥石流近岸水下扇在固安地区发育,扇体几乎无水道发育,沉积物主要为杂基支撑砾岩,杂基主要为泥质。碎屑流近岸水下扇识别出扇根主水道、扇根水道间、扇中辫状水道、扇中辫状水道间、扇端席状砂和扇端泥6种沉积微相,其中扇中辫状水道微相是扇中甚至整个碎屑流近岸水下扇的主体,扇端亚相相对不发育。近岸水下扇整体上沿大兴断层呈近北东—南西向展布,在沙三下亚段最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廊固凹陷 大兴断裂带 沙河街组 近岸水下扇 沉积微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意义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黄艳辉 刘震 +2 位作者 郭志峰 武彦 程豪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0-478,共9页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主要盆地钻井测试资料,结合砂岩和泥岩样品的高温水热增压模拟实验分析,综合探讨了南海北部高温环境条件下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环境存在"高压型地...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主要盆地钻井测试资料,结合砂岩和泥岩样品的高温水热增压模拟实验分析,综合探讨了南海北部高温环境条件下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环境存在"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表现为指数曲线关系。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折线模式",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在纵向上表现出一种"非折线模式",具体表现在中浅层为静水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呈直线关系;中深层为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呈指数曲线关系。在该模式中,深层超压流体具有更强的垂向和侧向充注动力,油气可以沿着断层、裂隙和砂体等输导层垂向或侧向运移到相对更浅、更远的圈闭中聚集成藏。该模式的提出,补充完善了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尤其针对高温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研究,能够大幅提高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高温盆地 地温-地压系统 指数模式 运聚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剖面部分多环芳烃源识别参数的纵向变化及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万甜甜 张枝焕 +2 位作者 贺光秀 朱雷 师生宝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20,共8页
通过对北京和天津地区18条土壤剖面样品中PAHs的分析检测及PAHs的土柱淋滤实验模拟研究,得出了部分反映PAHs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参数在土壤剖面(或淋滤土柱)上的纵向变化特征,分析了PAHs化合物的纵向迁移作用对这些参数的影响,讨论... 通过对北京和天津地区18条土壤剖面样品中PAHs的分析检测及PAHs的土柱淋滤实验模拟研究,得出了部分反映PAHs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参数在土壤剖面(或淋滤土柱)上的纵向变化特征,分析了PAHs化合物的纵向迁移作用对这些参数的影响,讨论了部分用于识别土壤中PAHs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参数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土壤剖面0~50cm范围内,An/Ph,MP/I,MP/P值均有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深层(〉50cm)不同剖面之间这些参数值差别不大;Fl/Py随深度增大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波动范围较小,且在0~40cm变化不大;C0/(C0+C1)P/A和C0/(C0+C1)F/P值变化较为复杂。土柱淋滤实验表明,在0~50cm范围内,部分PAHs污染源识别参数(An/178、MP/I、MP/P、C0/(C0+C1)F/P和C0/(C0+C1)P/A等)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与自然土壤剖面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深层50—100cm范围内,这些参数值的大小逐渐与原土中的接近。表明淋滤作用(迁移过程)对表层土及土壤剖面浅部(50cm范围内)部分PAHs污染源参数值的大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运用PAHs污染源识别参数时,这些参数的有效性应引起足够的注意;而剖面深部(〉50cm)PAHs参数值受表层污染物组成的影响较小,其大小主要反映原土中化合物组成及成因。不同剖面受淋滤作用影响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主要取决于土壤中TOC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多环芳烃 分子标志性参数 污染源识别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